晚清书院改制的新观察
晚清古学书院的教学风貌——以武昌经心和黄州经古书院课艺为中心

83二○二一年第一期总第期26晚清古学书院的教学风貌——以武昌经心和黄州经古书院课艺为中心□ 鲁小俊摘要:武昌经心、黄州经古书院,追步 杭州诂经精舍和广州学海堂,考课也以明理致用为务,是晚清著名的古学书院。
今存《经心书院集》《经心书院续集》《黄州课士录》三种课艺总集,可见当日考课的大致情形。
经史、经济和词章,这是两书院的学术定位。
课艺命题注重融入时代意识和乡邦情结,不仅培植生徒的学问之基、经世之才,也激发生徒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学术、时代和乡邦,是两书院的“情怀”所在,而举业、励志和怡情,则是书院教育目标的实现路径。
两书院的课艺总集,直观而典型地呈现了晚清古学书院的教学风貌。
关键词:武昌经心书院 黄州经古书院 考课 课艺作者鲁小俊,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 武汉 430072)。
清代书院特重考课,考课的试卷通称课艺,也叫课作、课卷。
按考课内容分,清代书院主要有三种类型。
大多数书院考课八股文(其中有的兼课试帖诗),可称为“时文书院”。
自阮元在杭州创设诂经精舍(1801年),在广州创设学海堂(1820年),考课经史词章的书院蔚起,成为晚清教育和文化的新景观。
“士人始知八股试帖之外,尚有朴学,非以时艺试帖取科名为学也。
”“士人不复于举业中讨生活,皆力臻康、乾、嘉、道诸老之学,贱视烂墨卷如敝屣,光绪中叶以前之风气如此。
”a这类书院为“古学书院”。
19世纪60年代以后,时务之学、泰西之学,成为部分书院考课的主要内容,这类书院属于“新学书院”。
武昌经心书院和黄州经古书院,是晚清有代表性的古学书院。
b本文以两书院的课艺为中心,从学术定位、时代意识、乡邦情结、实现路径等方面,探究晚清古学书院的教学风貌。
* 本文系2018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一般课题“晚清书院文学活动编年史”(项目批准号:18GZGX 06)阶段性成果。
云南省昆明市第五中学严五代老师对本文亦有贡献,谨致谢忱!a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1—12页。
清末的新式教育与变革

清末的新式教育与变革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其末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清末开始大力推行新式教育与变革。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末的新式教育自从洋务运动以来逐渐兴起。
洋务运动期间,一些国士学说不断兴起,主张融汇中西之道,推进教育改革。
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倡导学习西方科技和文化。
随着西方知识的引进,国家开始重视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式。
其中,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新式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们效仿西方的学制,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并提出“教育治国、教育创新”的观点。
这一理念得到了清廷的支持,促使新式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
清末的新式教育除了借鉴西方的教育制度和理念外,还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优势。
在教学内容上,清末的新式教育注重一些传统文化的教育,如儒家思想、经典诵读等。
这使得新式教育不仅注重科技和实用主义,也保留了一定的传统文化内涵,使教育更加全面和丰富。
清末新式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面对社会的压力和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新式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阻力。
尽管清末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但实际上,新式教育的普及率并不高,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接受到新式教育的培养。
这些问题表明,清末的教育变革还需要更大的努力和改进。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清末的新式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基础。
清末的新式教育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契机,培养了一批有现代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学子,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清末的新式教育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社会提供了一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队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新式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他们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中坚力量。
总结起来,清末的新式教育与变革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末江西书院改制之因及其评价

清末江西书院改制之因及其评价作者:罗曼丽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23期摘要:清朝末年,我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有识之士积极推动社会变革,希冀救亡图存。
在教育改革方面,书院的改制有其必然性。
针对清末江西的书院改制,进行其内外因之分析。
新式学堂的建立,有其历史功绩,书院改学堂,也有其局限性,于文章最后,提出我的看法。
关键词:清末江西;书院改制;内外因;评价一、清代江西书院改制内因(一)传统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延至明清,书院的教学内容科举化严重。
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对书院采取怀柔政策,但“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党徒,及号召他方遊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1]。
实行“八股”取士,士子们热衷于科举考试。
在书院教学过程中,内容越来越生硬死板,悬置于实际生活外。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清代江西书院主要有经史之学、诗赋之学、圣谕广训、字画之学等等,这些已经与急需务实人才的时代相背离。
(二)在教学方法上,也逐渐僵化单一。
有清一代,考课已成为教学主要方法,考课内容也与科举内容联系紧密,这已经与最初设置考课的目的相背离。
在考课中,内容大多是“四书文、经文、作诗、经解、策、论、时艺、古学等。
”其中四书文、经文和作诗考试频率最多。
而且考试以写八股文为例,都要按照规定的书目来回答,僵化无创新。
这种考课方式只是把学生当做背诵的机器,教学方式单一、不科学,培养不出新式人才。
(三)在教学目标上,也是重在培养科举人才。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一直深入广大学子内心,在书院进行学习,在增长自身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仕途的期盼。
“优”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学院为了迎合科举考试,着重培养科举优秀人才。
二、清代江西书院改制外因(一)江西社会政治局势变革。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后,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模式受到猛烈冲击,逐渐瓦解。
《马关条约》签订后,九江被迫开埠,教会有办学的权利,教会书院滋生,从一定程度上,催化了书院的变革。
清政府苟延残喘,为了维持清朝统治,不得不进行外交,国际外交形势迫使清政府学习西方文化和语言。
清末归绥地区书院改设学堂研究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历史学研究, 2023, 11(3), 213-223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ojhs https:///10.12677/ojhs.2023.113033清末归绥地区书院改设学堂研究杨 惠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收稿日期:2023年6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1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8日摘要 书院改设学堂是清末教育改革中建立新式学堂的一个重要举措,归绥书院改设学堂从1903年开始至1911年结束,先后共有六所书院在七年时间里完成了改制。
作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书院在改设学堂的历程中产生了众多变化。
其教育目的从培养科举士人转变至培育学贯中西的新式人才;教育内容从蒙满汉文、四书五经变化到增加洋文、算学等西方课程;组织管理人员也有了新的称呼和来源。
这些变化都体现着归绥地区新式教育的发展进步。
这次书院改设学堂实际是一次政府的强制性改制,因此其中必然存在经费不足、改制不够彻底等问题。
但是作为传统教育的一次变革,这次改设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改设举措本身就是归绥教育近代化的标志,与此同时书院改设学堂对归绥地区其他学堂建立以及民国时期新式学校的成立也有一定的表率作用。
关键词清末,归绥,书院,新式学堂Study on the Conversion of the School into an Academ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Guisui AreaHui Yang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Jun. 7th , 2023; accepted: Jul. 21st , 2023; published: Jul. 28th , 2023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es into schools was an important measure in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establish a new type of school. Guisui Academy’s transformation into schools began in 1903 and ended in 1911, with a total of six academies completing the transfor-杨惠mation in seven years.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academies have undergone numerous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into schools. The educational purpose has shifted from cultivating imperial examination scholars to cultivating modern talents who are pro-ficient i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learning;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has changed from Mongo-lian and Manchu Chinese and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 to adding Western courses such as for-eign language and numeracy;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personnel have also gained new titles and sources. These changes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new education in the Guisui reg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cademy into a school is actually a mandatory restructuring by the government, so there will inevitably b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funding and incomplete restructuring. However, as a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is reform has also had a positive impact. The reform measures themselves are a symbol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Guisui reg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establishment of other schools in Guisui reg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tyle school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so have a certain exemplary role.KeywordsLate Qing Dynasty, Guisui, Academy, New School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改设学堂前归绥地区的书院清朝时绥远属于漠南蒙古,为了加强对这一区域的控制,康熙时派绥远将军驻屯,并在归化城选定城址,1737年开始修建。
让人震惊的清末书院

让人震惊的清末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的教育机构,始于唐代。
它本来是修书、校书或藏书的地方,后来改为讲学之地。
书院制度大盛于宋代、明两代。
书院初为私人所办,国家为了控制舆论,逐渐改为官办。
清代以异族入主中原,对于读书人议论国家朝政十分忌惮,顺治帝禁止私人创办书院。
雍正帝时,下令全国各地创办官立书院,借以控制思想和言论自由。
这些官办书院成了科举的预备学校,学生以应试中举为唯一出路。
到了清朝末年,面对列强的侵略,各地地方政府大力举办新式书院,试图培养新式人才,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
在考察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吃惊的事儿,现列举如下:1、补助异常高。
学生每月膏火银4两,再加上至少3两奖学金,合计有银洋8元半。
每月学生开支大约3元,其余5元半可以节省下来养家糊口。
以至于有些学生在上学期间带着家属,如果没有更好的工作,便一直呆在书院内。
2、书籍和学习用品全部由国家提供。
3、做作业就能拿奖金。
学生做好作业后,由老师评定等级,并由专人派送奖金。
4、没有固定的课程,有什么老师开什么课。
5、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因此,如果想毕业,自己卷铺盖走人就行了,不存在什么毕业典礼,因为连毕业证都没有。
6、很多科目没有教科书。
除了像经学、文学之外,其它科目都由老师自编教材。
7、采用西方分散式教学法。
学生到老师的办公室上课,去听课的学生多就表示老师身价高。
8、学生之间很少有交流。
刚开始,学生不在书院住宿,由专人在老师与学生之间联系。
老师写下题目,交由专人分发。
学生做好后,便交由专人交给老师。
后来,学生集中到书院,大家依然陌生,相处几年不认识都很正常。
9、学生伙食超好。
每十个学生就有一位专职厨师服务。
10、学生住宿超好。
每个学生有两间房,里面日用家具一应俱全。
11、学生可以在书院内收徒讲学。
有些学生在自己书房内私自收学生,人数竟有50多人,以此赚些钱补贴家用。
从这些内容来看,可知清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现在饱受教育产业之苦的中国人回头看到百年前的教育政策,是不是有点震惊?是不是对懦弱无能的清政府产生了点怀念之情呢?。
晚清书院改制学堂的嬗变:以四川为例

晚清书院改制学堂的嬗变:以四川为例作者:杨毅丰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6年第02期摘要:晚清,西学东渐历史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保存与传承是萦绕国人心中关乎国本之事。
近代西学对传统学术造成冲击之时,学界要求保存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不断付诸实践。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书院制度在近代越来越受到冲击。
要延续传统教育的发展,书院改制便迫在眉睫。
在四川,书院改制成学堂的过程充满着复杂和纠葛,成为近代中国教育制度转型的缩影。
关键词:晚清书院改制近代学堂四川中图分类号:K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6)02-37-43晚清时期,四川各地旧式学堂基本是由传统书院演变而来。
1四川书院历史悠久,蜀汉时期就出现最早有关书院的记载:“果山书院,府城北五里,蜀汉谯周建。
”2明清时期,四川书院数量和规模都迅速发展,几乎每个县都有书院。
书院从教育内容上可分为四个类型:以讲授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学习技艺为主的书院;以学习实学为主的书院;以研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3清代四川书院主要以博习经史词章为教学内容。
胡适曾赞扬清代书院:“藏书极多,学生可自由搜求材料,还有学识丰富的山长以指导,制度之完备,亘古未有。
”4在没有形成专门学校教育制度前,书院培养一大批经史专门人才,书院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贡献不可否认。
然而,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融合过程中,书院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必然走向衰落。
一、清廷关于书院改制学堂的纠结清末内忧外患,包括四川书院在内,中国整个书院教育已跟不上时代需求。
书院教育逐渐走向衰落,书院改制成近代学堂成为清政府在教育领域改革的当务之急。
甲午战争之后,书院改革方案被士大夫提上了日程。
如何改革书院制度,具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案:第一、变通章程,整顿书院。
第二、建立新型的实学书院。
第三、改书院教育为学堂制度。
1其中,改书院为学堂的方案是在1895年5月由时任顺天府尹的胡燏棻在《变法自强疏》中提出。
晚清书院向近代学校转型的内外条件

晚清书院向近代学校转型的内外条件作者:张传燧李卯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02期一、转型的晚清书院成为近代学校建立的重要基础近代学校不只是西方教育模式的简单移植,更体现了传统教育的近代转化,“是在中国原有教育制度和形式的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1](P19)。
“晚清书院数量很多,发达省份几乎每府、州、县都有三四所。
故影响教育、士风甚著”[2](P11)。
书院作为传统学校体系“三驾马车”中最具生命活力的教育组织,不断积极地进行自我调适,“在清末教育改制过程中便成了可依可参的基本形式和模板之一”[1](P20)。
其中,转型后的晚清书院成为近代学校建立的重要基础,在近代学校教育体系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①“当清光绪中叶,提倡新学之际,学校尚未成立,所定学制章程,多取材于书院;而厘定章则,讲学宗旨,于今日学校犹不相远”[3]。
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也说道:“天下之学堂以万数,国家安得如此之财力以给之?先以书院改为之。
”[4](P704)各级书院在此时成为一种可以整合转化的教育资源,逐渐褪去封建学校的外衣,凭借“已有之基”实现向新式小学、中学、大学的转型。
康有为在《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中明确上书光绪皇帝请将“公私现有之书院、社学、学塾,皆改为兼习中西之学校,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府州县之书院为中等学”[5](P2467),由此书院改制运动开始在维新浪潮中被大力倡导。
1898年5月22日,光绪皇帝颁布关于“即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
至于学校阶级,自应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学堂,郡城之书院为中学堂,州县之书院为小学堂”[5](P2470)的改书院为学校上谕,则大大加速了书院向近代学校转型的进程。
戊戌变法的夭折虽让该计划暂时搁浅,但顺应社会潮流的书院改制运动已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终于在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中正式拉开了序幕。
1901年9月14日,慈禧太后重新颁布改书院为学堂的上谕(又称“书院改制诏”):“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则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5](P2489)。
清末书院改学堂历史述评

清末书院改学堂历史述评
袁彩楚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书院改学堂是清末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改革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晚清社会变革是书院改学堂的根本动因,书院自身积弊丛生是内在动因,而新式学堂的出现则是重要的外部动因.这对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给我们教育改革留下了诸多的反思.
【总页数】4页(P154-157)
【作者】袁彩楚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
【相关文献】
1.清末新政初期湖南改制书院兴办学堂的章程问题 [J], 谢丰;周小喜
2.书院改学堂的历史嬗变——以四川锦江书院为例 [J], 谢春燕
3.清末书院到学堂的现代化转换--以广雅书院为中心 [J], 黄育芳
4.清末粤东地区书院到学堂的蜕变研究--以惠潮嘉师范学堂为例 [J], 吴榕青
5.清末高等学堂科学教材编译及传播研究——基于山西大学堂上海译书院的考察[J], 徐冠华;邢云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t a t The t a f r ton f o ta to la a m is i t c oo s o i r ii si ne o he t e sr c : r ns o ma i r m r dii na c de e n o s h l run ve ste s o ft hr e
6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2 l 年 O1
f r a i n s o c m e a o ii n,whih r s t n n nl e l c i nd i o i he d v l pme to he o m to o n be a b lto c e ulsi oto y n g e tng a gn rng t e e o n ft 1, 0 c o s t to i i t r m c d m is i i t rc lni ls ,bu lo l a n he Ch ne e mo r d 6 0 s h ol ha rg na e f o a a e e n h s o ia hiim ta s e di g t i s de n e — uc to a ys e t wa d he r a fc a i n ls t m o r s t o d o ontnu lwe t r z to i a s e nia i n,mo ea r a t e wa r r nd mo e f r h r a y fom he Chi t — ne e t a ii . Th r f e,i t n e r b li n a a n tt e t a ii n a d c s a e l i s h v c me t s r d ton e e or n e s e e lo g i s h r d to n on t ntr vo uton a e be o he m o tou s a i r ft i s s t t nd ng ma k o he Ch ne e mod r du a i . e n e c ton
g e tr f r p oe t nlt n n sy,t eo h rt en eo mi gta iin l c d mis n o n ra eo m r jc si aeQig Dy a t h t e WOb i gr f r n r dto a a e e ,a d f ueo o p lo y p l ia h ieu d rs e il ic m sa c si a eQi gt a e in l a e e m r fac m us r oi c l oc n e p ca r u t n e nlt n h n an — a s t c c
c s iy o i t rc l e e o me t e st fh s o ia v l p n 。wh c o sn tq ie me twih t e1 w f d c to a e eo me t d ih d e o u t e t h a o u a i n l v l p n .Tr — e d a
di g ne o s Alh gh t a s or ton a t ly r plc s r f r i g a o nd ng,a r d ton la a e n w ne . t ou r n f ma i c ua l e a e e o m n nd f u i nd t a ii a c d — m is a ef r e o c a e i t c ol ni e ste .W e s ul tl h d t tt r ns o ma i r d — e r o c d t h ng n o s ho soru v r ii s ho d s il ol ha het a f r ton oft a i
教 育 的 基 点 与 起 点 , 由 于 改 书 院很 快 变 成 废 书 院 , 仅 1 0 但 不 6 0余 所 改 成 学 堂 的 书 院 在 历 史 的 虚 无 中被 稀 释 幻 化 , 长 期得 不 到 应 有 的 重 视 , 更使 得 中国 近 现 代 学 校 制 度 从 此 就 沿 着 不 断与 传 统 决 裂 , 断 西 化 的 方 向 奔跑 , 烈 的反 不 强 传 统 意 识 与 几 乎 连 续 不 断 的 否 定 和 革 命 也 就 成 了中 国近 现代 教 育 最 鲜 明 的 印 记 。 [ 键 词 ]书 院 ; 堂 ; 制 ; 代 化 关 学 改 近 [ 图分 类 号 ]G 0 中 4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10 — 1 6 (0 1 O一 OO 一 O 文 0 8 7 3 2 1 )6 0 5 7
第 2 5卷
第 6期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o . 5, . 1 2 No 6
NO V. 2 0 1 1
2 0 1 1年 1 1月
J u n lo n n U ie st ( o i1S in e ) o r a fHu a nv riy S ca ce c s
dii na c d mi sa e b h t e ba i nd s a tn oi sofCh ne e mo r duc ton Howe e ,t e t a s to la a e e r ot h s ca t r i g p nt i s de n e ai . v r h r n 一
[ 收稿 日期 ]2 1 一1 —1 OO 1 6 [ 金项 目 ]国家 重 大 文 化 工 程 ・清 史 项 目( 0 5O 2 44 1 ) 基 2O 1 1O o 0 1 [ 作者简 介]邓洪波 (9 1 , , 1 6 一) 男 湖南岳阳人 , 湖南大学岳 麓书院教授 , 研究方 向: 书院文化研究
晚 清 书 院 改 制 的 新 观 察
邓 洪 波
( 南大学 岳麓书 院, 湖 湖南 长 沙 40 8 ) 10 2
[ 摘
要]改 书院为学堂和 改造传 统书院、 创建新 型书院并列为晚清书院改革的三个方案之 一。虽然历 史的现
实是 改 制 取 代 改 造 、 创 , 院被 强 令 改 为 学 堂 乃 至 学 校 , 我 们 仍 然 主 张 要 慎 言 书 院 改 制 是 历 史 发 展 的 必 然 , 新 书 但 认 为 它 更 多的 是 晚 清 社 会 这 一 特 殊 背景 下 的 一种 无奈 的政 治 选择 , 必 定 然符 合 教 育 发 展 的 规 律 。 书 院 是 中 国近 代 未
A Ne n ih not eAc d mi r n fr t n i aeQigDy at w I sg t t h a e cT a so mai L t n n sy i o n
DEN G ,H o g bo n —
( eu Ac d my,H u a ie st ,C a g h 4 0 8 Yu l a e n n Un v r iy hnsa 1 0 2,Ch n ) 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