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郦道元《三峡》原文及翻译

郦道元《三峡》原文及翻译篇一:三峡原文及译文三峡郦道元处;重岩叠嶂,从并无,不无通在“失”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隐天蔽日,正午半夜日光,这里指月亮上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有时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指疾驰的马慢傍晚就至了江陵,这两地距离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著上慢马,驾为着风,也没这样慢。
春冬之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至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转盘着清波,荡漾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其间。
极高的山峰激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多趣味。
真是妙趣横生。
下霜的早晨适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露出一片夏日和喧闹,接连不断。
属:动词,连接。
引:延长。
高处的猿猴经常手舞足蹈短叫做,声音持续不断,异常悲凉,Lawn的山谷里响起猿叫做的声源,哀转长绝。
“巴东三峡巫峡短,猿鹤三声泪粘裳!”所以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篇二:《三峡》原文、书下注解、译文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并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踪影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扫除。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荣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低猿长啸,属于惹来凄异,空谷传响,哀转长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粘裳。
”【书下注释】1【三峡】:Lizier《水经注奏》。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泸州和湖北宜昌之间。
《三峡》原文、注释及课文翻译

三峡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2)阙(3)处。
在七百里的三峽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
【句解:写山,作者抓住三峽的特点来写,写山的广,多。
】重岩叠嶂(4),隐天蔽日。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句解:写山的陡、高,江面狭窄。
“重”“叠”“隐”“蔽”四字,着重刻画了山的高峻。
这句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即“重叠岩嶂,隐蔽天日。
】自非(5)亭午夜分(6),不见曦月(7)。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句解:这个句子使用了古汉语中“并提”的修辞手法,把本应写成两个句子,合并成一个句子了。
理解时应分为两个句子。
即除非下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这一句侧面极力渲染了山的高峻陡峭和江面的狭窄。
】至于夏水襄陵(8),沿溯(9)阻绝(10)。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来回航行的船都被阻隔断了。
【句解:从正面描写夏天水势凶险。
“阻绝”写出江水暴涨之快。
】或(11)王命(12)急宣(13),有时朝发白帝(14),(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那么)这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暮到江陵(15),其间千二百里,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虽(16)乘奔(17)御(18)风,不以(19)疾(20)也。
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句解:本句通过“朝发”“暮到”“千二百里”的航程描写,再加上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船航行之快,进而说明“三峽”夏水的流速之快。
】春冬之时(21),则(22)素湍(23)绿潭(24),回清倒影(25)。
在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
【句解:写俯视江中所见。
以“素”修饰“湍”,以“绿”修饰潭,波回影倒,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这句也用了“并提”的修辞手法。
即“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绝巘(26)多生怪柏,悬泉(27)瀑布,飞漱(28)其(29)间,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泻、冲荡下来。
初中文言文阅读:《三峡》

初中文言文阅读:《三峡》1原文[南北朝]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注释(1)自:在,从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中断。
(3)嶂(zhàng):高峻险拔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5)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
陵,丘陵,小山包(8)沿:顺流而下(的船)。
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时。
王命:皇帝的圣旨。
宣:宣布,传达。
(10)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东。
朝:早晨(11)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12)虽:即使。
奔:奔驰的马。
御:驾着(13)不以:不如。
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
(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疾:快。
(14)素湍:白色的急流。
素:白色的。
绿潭:碧绿的潭水。
(1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6)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绝:极高。
巘:山峰(17)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
飞漱:急流冲荡。
漱:冲刷。
(18)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19)良:实在,的确。
(20)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21)属引:连续不断。
属(zhǔ):动词。
连接。
引:延长。
凄异:凄凉怪异。
(22)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绝:消失。
《三峡》原文和译文

课文最后一段写“晴初霜旦”的气氛,那是三峡所独有的。若非三峡,岂有“林寒涧肃”之景?若非三峡,岂有“高猿长啸”的“哀转久绝”?作者萦绕襟怀的情愫,溶注在自然之美中;自然之美又与作者的情愫和谐一致,从而写出情景交融的一笔。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确乎如此。
【主题】课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写法】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是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的写作特点。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看,三峡是离不开山水的,因此突出其山水,是不言而喻的。但山水中有四季的变化穿插其间,这就不能写一时一处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诡谲的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没有典型化的手法,是写不出三峡的美景的。
再写春冬之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素湍绿潭”是春冬江流的影态,不像夏日奔腾浑浊,自然“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虽是春冬之时,也一派生机,所以“良多趣味”。
最后是写“晴初霜旦”的特殊景观,其时“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从山水到猿啼,写出了三峡特有的风貌,文字准确而简约。
【作业】一、课文写出了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试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此题意在使学生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能领悟作者描述的三峡景物的特点。
先写山高峡深,连绵不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写两岸山峰连绵不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写山高峡深。
次写江水大而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水漫上大山,波浪大而阻隔上下交通。“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迫不得已要复王命,顺流而下,一千二百里的路程一天就到了,那速度即使骑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这种对比烘托,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那速度是多么快。
《三峡》知识点归纳

《三峡》知识点归纳三峡是中国长江上一处具有举世瞩目的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至重庆市奉节县之间。
长江三峡是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下面将对三峡的地理、历史、生态以及三峡工程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理特点1. 位置和范围:三峡位于长江中游,东起湖北宜昌的瞿塘峡,西至重庆的白帝城,全长约193公里。
2. 三峡名称:三峡分别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具有各自的地质、生态和文化风貌。
二、历史文化1. 三峡文化遗址:如宜昌竹山岩画、巫山夔门、宜昌狮子林等,体现了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2. “屈原祭汨罗”: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他的诗作《离骚》中有“舒散浩荡兮帝高阳之若曷”,被广大民众传诵和祭奠。
三、生态环境1. 三峡风光:三峡景色秀美壮观,有“险峻雄奇、山水壮丽”之称。
其中瞿塘峡的雄浑、巫峡的险峻、西陵峡的秀丽各具特色。
2. 丰富的生物资源:三峡地区的植物、动物和湿地资源非常丰富,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
例如,岷江中游三岔河水獭、长江干流的白鳍豚等是三峡地区的特有物种。
四、三峡工程1. 工程背景:三峡工程是中国政府为应对长江洪水、提高航运能力和发展水电能源而开展的一项巨大工程。
2. 重大意义:三峡工程的建设改变了长江中游的面貌,极大地提高了长江流域的防洪能力,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长江生态环境的修复。
3. 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三峡工程建成后,对于宜昌市、重庆市等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带来了显著的影响。
五、生态保护1. 生态移民: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地移民,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工程,以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2. 生态修复: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工程建设的冲击,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包括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措施。
综上所述,三峡是中国长江上一处具有世界知名度的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文言文:《三峡》原文及注释

【导语】郦道元(约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
平东将军郦范之⼦,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
下⾯是⽆忧考分享的⽂⾔⽂:《三峡》原⽂及注释。
欢迎阅读参考! 《三峡》原⽂ 郦道元 ⾃三峡七百⾥中,两岸连⼭,略⽆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
⾃⾮亭午夜分,不见曦⽉。
⾄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帝,暮到江陵,其间千⼆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猿长啸,属引凄异,空⾕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注释】 ⾃:从,此处有“在”之意。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qū)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有四百多⾥。
略⽆:毫⽆。
阙:同“缺”,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峻⼭峰。
亭午:中午。
夜分:半夜。
曦⽉(xī):⽇⽉,曦,早晨的阳光,这⾥只太阳。
襄陵:漫上⼭陵,襄,上。
陵,⼤的⼭⼟,这⾥泛指⼭陵。
沿:顺流⽽下。
溯,逆流⽽上。
⾄于:到了。
襄:上。
或:有。
王命:朝廷的⽂告。
宣:宣布,传达。
朝发⽩帝:早上从⽩帝城出发。
⽩帝:城名,在重庆市奉节县。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奔:奔驰的快马。
御风:驾风。
以:认为 素湍:⽩⾊的急流。
绿潭:绿⾊的深⽔。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的⼭峰。
巘,凹陷的⼭顶。
飞漱:飞流冲荡。
悬泉:从⼭顶飞流⽽下的泉⽔。
飞漱:急流冲荡。
漱,喷射。
清荣峻茂:⽔清,树荣(茂盛),⼭⾼,草盛 良:实在,的确 晴初:秋⾬初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动词,连接。
引:延长。
凄异:凄凉怪异。
哀转(zhuàn)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
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云阳、奉节⼀带。
沾:打湿。
三声:⼏声,三这⾥不是确数。
三峡的课文解释

三峡的课文解释: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
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三峡

三峡一、三峡简介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东起宜昌的南津关,西到四川奉节的白帝城,全长193公里。
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瞿塘峡以“雄”著称,巫峡以“秀”见长,西陵峡以“险”著称。
长江三峡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之称。
二、作者及作品郦道元(公元470—527年),字善长,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
著有《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著作,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作。
《水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的比较简略,。
郦道元便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的阐明和补充,成为一部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取名《水经注》。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课文《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中《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三、节奏、停顿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课文研读1、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
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文章第一段写山,突出山的什么特点?答、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3、写“水”,描绘出了什么不同景象?答、描绘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象。
4、分析第一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这句话写出了三峡的长,“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三峡》以凝炼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壮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了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它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此文文质兼美,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及写作能力。
学生学习此文,首先遇到的问题不是对文言词的理解掌握,而是通过投入情感地诵读体会出三峡的美,感受三峡的自然美;其次在于对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等。
教学设想:1、让学生利用网络或图书馆自己来查找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
以形象的图像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自主地探寻知识,情文并茂,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感受三峡的自然美,使学生能够在作文中运用。
4、文言词语的学习与积累。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准确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朗读课文2、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写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诵读和翻译能力.2、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2、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法。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能当堂背诵课文。
3、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1、我国一些著名风景区图片循回播放2、熟读课文,力争成诵。
并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上课前,播放我国一些著名风景区图片,了解我国一些丰富的自然文化,也使学生耳目一新)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为世人所称道的奇山异水,它们犹如一朵朵奇葩绽放在花团锦簇之中,你知道的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采摘了其中的一朵,一起来领略它那迷人的风采。
(多媒体展示三峡风光片)这段画画展示的是我国哪个著名风景区的美丽风光?(三峡)(多媒体介绍三峡: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三大峡"。
)三峡是长江的华彩部分。
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峡既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又具有人改造自然的人工之美。
千百年来她牵动着迁客骚人的情愫,留下了文人墨客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写长江三峡的一段文字。
二、查一查(检查预习)1、你知道“三峡”指的哪里?郦道元是谁?(结合课件具体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朝代)学家,课文选自《》。
课文标题所指的“三峡”是峡、峡和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略无阙处()曦月()襄陵()沿溯()素湍()绝献()飞漱()长啸()属引()【小结与导入:】学生做的好,及时肯定,不好,强调好预习要求。
同学们,“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我们对本文的学习从三个方面进行。
出示目标(课件)。
三、读一读1、三峡美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先听一下录音朗读,初步感受一下。
(利用课件图文声并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注意读音和停顿)指导学生朗读:1)节奏第1段:①自/三峡七百里中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①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绝巘/多生怪柏。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4段:①每至/晴初/霜旦。
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语气:前三段学生应读出赞美语气,但语气有所不同,最后一段读出悲凉的气氛:第一段:语气稍高昂,语速中。
第二段:语速加快,突出江水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第三段:语气舒缓,语速稍慢。
第四段:语气稍低沉,语速稍慢。
2、个别读要求学生及时指正。
3、挑战性读除读音、停顿外还要有感情。
4、齐读课文。
5、自由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小结与导入:】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领会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6、检查读的情况分组完成,组内合作。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缺);(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3)一词多义: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4)重点词语: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盛)哀转久绝(绝:消失)7、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分组进行译文,互相交流,体会思想感情。
【小结与导入:】以上内容通过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初步领会思想感情的目的。
四、想一想1、找出课文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2、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请展开想象,用“我爱三峡的,你看”的句式,说一说你眼中的三峡之美。
例如:我爱三峡的水,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五、背一背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背诵竞赛,争取当堂背诵。
1、自由朗读成诵。
2、个别背诵。
六、教师小结《三峡》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总分结合,全面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总写气势恢宏,分写特征分明。
同是三峡四季景色,特点绝不相同。
写夏季作者抓住江水的浩荡,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了流速之快,春冬季作者则抓住清澈来写,"回清倒影"、"素湍绿潭",加上"飞漱其间"的"悬泉飞瀑",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描写秋季的三峡时,作者则通过写猿鸣来突出它的凄凉气氛,表现了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七、布臵作业1、查找三峡的相关诗词或图片2、背诵并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研读课文,学习用字谴词简练精确的特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体会作者感情。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征的写法。
3、感受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重点:1、学习用字谴词简练精确的特点,学习本文写景方法,体会作者感情。
2、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征的写法。
一、查一查温故知新1、重点词语的解释。
①略无阙处②自非亭午夜分③不见曦月④夏水襄陵⑤沿溯阻绝⑥或王命急宣⑦不以疾也⑧虽乘奔御风⑨哀转久绝2、个别背诵。
二、品一品品析课文,领略美景《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
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1、思考问题:a.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b.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c.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a.先写山,后写水。
b.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c.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2、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相对应的语句。
a.写山———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首句交代峡之长,又交代山之连,再从俯视和仰视正面写山之高,最后从侧面写特定条件下三峡表现出来的特点,这一特点再次点明三峡山之高的特点。
b.写水——主要抓住三峡四季的水来描写。
先写夏水——大水猛涨、水流湍急;再写春冬——素湍绿潭、景色秀丽;后写秋天——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3、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依次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为什么这样安排?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明确:作者是根据三峡景物的特点来安排顺序的。
三峡形势是两岸山岭绵延高峻,山高谷窄则流急,夏天水位上涨,因而水流湍急,更能体现三峡凶险的特点,因此第二段写夏季江水。
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三峡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将其合为一体进行描绘,与冬春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凄清悲凉的秋天。
全文这样安排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颇见作者结构布局严谨有序的匠心。
4、课文以渔歌作结,有何用意(或有何好处)?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明确:渔歌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的特点,同时高猿哀鸣,渲染了三峡秋天的萧瑟气氛。
5、探究语言特色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势。
3)、春冬之景,从色彩角度写景的句子是;动静结合写景的是,;俯视角度写景的是,仰视角度写景的是。
最能概括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
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确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角度来表现三峡的美。
作者以凝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我们学习语文既要领会作者说了什么,还要注意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写的,写得是否也很漂亮呢?下面我们合作探究《三峡》在写作上妙在何处。
请同学们各自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美,写得妙的地方(语句或段落)。
读出来,并用"《三峡》真妙,妙在,你看。
"的句式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学法:(1)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品味语言。
(2)可以从表达方式、写景角度等方面欣赏方章独特的写景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同学们说话的主要内容可能有:(1)《三峡》真妙,妙在描绘角度变化多姿,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俯视,"绝巘多生怪柏"这是仰视。
(2)《三峡》真妙,妙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你看:"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这是正面写山的"高"和"连",“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烘托山的"高"、"连"和"陡"。
(3)《三峡》真妙,妙在语言凝练,你看:"清荣峻茂",一字一景,令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