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远古文化与神秘文化解读及旅游开发思路

合集下载

三峡地区远古文化与神秘文化

三峡地区远古文化与神秘文化

• 二是鬼帝(土伯)之说:当人类社会还处在上 古时代的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在遇到一些 大自然现象的时候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认为 这一切是由鬼神在主宰。而巴族和蜀族是以氐 羌部落为主的两个部落。东周时,丰都曾为巴 子别都,随着巴蜀两族的不断交往,政治、经 济、文化、思想、习俗相互渗透,于是产生了 一个共同信仰的宗教神——土伯,这就是巴蜀 鬼族的第一代鬼帝。这位鬼帝就住在幽都,至 2018年,丰都还留有“幽都”遗迹。
➢ 地理介绍
长江流过四川宜宾之后,经重庆江津到湖北宜昌 段被俗称为“川江”,是历史上巴蜀、黔(通过乌江 在重庆涪陵注入长江)通往中国东部唯一的水上通道。 川江下游江水穿越中国大陆第二阶梯巫山山脉,形成 了长江上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大峡谷,因而该 区域被合称为“三峡”。
PART 02
远古文化
巫山猿人、巫巴文化、神女文化
据说,瑶草在姑瑶山上,昼吸日精,夜纳月华,若干年后,修炼成巫山神女,芳名瑶 姬。
神话传说
➢ 梦会楚王
千年又千年,时至战国,楚怀王赴湖北云梦泽畋猎,小憩于高唐馆, 朦胧中,见一女子 袅袅娉娉,款款行来,自言:“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 实曰灵芝。”楚王见她禀天地阴阳造化之妙,得天独厚,含有天地间一切之美。「其象无双,其 美无极」,她的相貌容颜,无人能比,「其状峨峨,何可极言」,其状貌之美,已到了无可言谈 的地步,惊为天人,爱慕心生,遂留下了一段风流佳话。
巫山猿人
但由于化石比较残破,对其分类在学术 界仍有分歧,巫山的发现众说纷纭,争论不 断。巫山考察队于1997~1999年第二阶段的 工作中除发现更多的动物化石以外,又发现 了20余件以石灰岩为原料打制的大型石制品 ,2003~2006年第三阶段的工作中除发现了 重要的哺乳动物化石(如巨猿)外,又发现 了大量的以变质灰岩为主的石制品,其中有 的石器制作得很精致,有的石片打制得很典 型。这些发现使巫山猿人及其文化在国内外 得到公认。

三峡旅游发展认知 论文

三峡旅游发展认知 论文

三峡旅游发展认知1.沿线地区的介绍1.1长江三峡重庆段丰都鬼城的名字可谓是响彻,丰都鬼城隐匿在岸边山峦中,更添一份神秘与阴森,丰都有几大说:阴、王成仙之说、道教之说、鬼帝之说、佛教之说。

主要景观有:丰都名山、双桂山、“鬼国神宫”、“阴司街”。

丰都鬼城是三峡游轮旅游者的重要接待地,这里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较为完备的接待设施,所以有足够的能力接待众多游客,曾经的丰都鬼城人山人海、蓬荜生辉。

丰都鬼城景观资源的确比较独特,特别是在那个年代,大多数人们都有一种“信仰”的思想,她们相信这世界上有鬼魂·有的人对“鬼”文化持有怀疑态度,她们想去证实这是不是真实情况。

总之,带着不同的目的,怀着不同的心境,前往丰都鬼城,促使丰都的经济发展迅速,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与之相关行业的发展。

万州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而得名。

万州,一个集人气、财气、灵气于一身的地方。

万州相对周围地区来说,地势较为平坦,能容纳较为庞大人群在此居住,之前三峡大坝拆迁,就有大部分迁移万州。

“万川毕汇”可以看出水资源是特别丰富的,况且世界第三大长江贯穿万州,水上航运十分便利,给万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对于旅游业来说,也是很大的优势,因为这样它有足够的能力接待游客。

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从这些方面与丰都相比,万州所拥有的能力远远超过了丰都。

这就是为什么万州被称作“川东门户”的重要原因。

云阳是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沿江经济走廊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重要枢纽。

主要景点有张飞庙、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等。

近几年,云阳龙缸地质公园引起了旅游热潮,云阳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将“龙缸”推出去。

首先是“龙缸”的名字,龙缸其实就是一个天坑,不给它命名为“坑”,而命名为“缸”,这就将类似景观加以区别。

其次,在天坑上方的玻璃栈道更是让人们对龙缸景观叹为观止,这不仅是一种刺激的体验,更是一种审美的改变,也极大地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性。

(三峡历史文化与旅游)

(三峡历史文化与旅游)

(三峡历史文化与旅游)三峡历史文化与旅游题目:漫话三峡地质地貌学院名称:工商管理学院专业:旅游管理班级:2 0 1 3 级 1 班学号:1 2 0 2 0 3 0 1 0 9 姓名:吴艳红摘要:杜甫云“峡开四千里,水合数百源”,非常形象地描绘了三峡地区长江水系的地理风貌。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神州大地上精心塑造出了雄奇壮丽的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止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其中峡谷段长88公里,宽谷段长105公里。

峡谷段自上而下,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大峡谷组成。

关键词:三峡地质地貌形成过程特征地质景观发展前景三峡地质地貌奇特而典型,是一部充满神奇魅力的大自然教科书。

一些游客在游览长江三峡时,面对雄伟壮美的自然风光,可能心生疑惑,三峡是如何形成的?在渴望了解三峡成因的同时,也可能对一些地质地貌问题产生兴趣。

在距今25亿年以前,三峡地区是一片汪洋,属于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漫长而稳定的浅海环境,使得三峡地域接受沉积,形成了深厚而广布的石灰岩地层。

这些石灰岩是广泛分布于三峡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如溶洞、峰林、石林、石芽、伏流及漏斗等)形成的物质基础。

一、三峡地质地貌(一)三峡地质地貌总体情况长江三峡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其地形地貌是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的河谷地形。

峡谷总长约有90公里,宽谷总长约有103公里。

其中包含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个峡谷,也是长江三峡的核心部分。

二、三峡地质地貌形成过程(一)三峡地区随着“扬子古陆”的出现第一次露出海面在距今八亿年时的震旦亚代后期,由于几次大的构造运动的发生,在我国北东部出现了具有原始稳定地核的大片古陆,与此同时,在南方辽阔的海洋中也出现了“扬子古陆”,三峡地区也随着“扬子古陆”第一次露出了海面。

但扬子古陆的出现并不长久,在距今6亿年左右的古生代早期,地球上曾发生了普遍的海侵,因此重新沦为了浅海。

(二)古生代及印支运动对三峡地貌形成的影响直到4亿年前的古生代志留纪末期,全球性的加里东构造运动,三峡地区大部分地区随着上扬子古陆的出现而出现,但东部的鄂西地段因地壳的下陷而侵泡在海水之中。

探析三峡文化及三峡旅游发展

探析三峡文化及三峡旅游发展

探析三峡文化及三峡旅游发展探析三峡文化及三峡旅游发展三峡文化,无疑是我国华夏文化园中众多的地域文化之中的一朵奇葩。

虽说三峡旅游近年来十分火热,加之三峡工程建设的开展和三峡附近旅游景区的逐步开发与扩大,它的周边旅游产品也迅速的火热起来。

但其实三峡一文化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只是过去宣传不够。

真正受到大众媒体及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和传扬是近10年来随着三峡水电工程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才被明确提出研究并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三峡及三峡文化旅游的认识三峡文化:包括三峡库区和三峡南北两岸大片地区及上下两端的重庆、宜昌两座大、中城市在内的三峡文化区。

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旅游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经后来学者研究,现在普遍认为三峡文化是指人类在我国长江三峡地区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所创造的具有显著的流域性、地域性特征,并与我国其他文化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1]三峡文化旅游:是一种三峡的地域文化与旅游活动的相结合。

三峡文化是生活在三峡地区的人类团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两岸历史人文、三峡工程,而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独一无二的历史人文和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使得三峡旅游如虎添翼,而三峡旅游事业的发展使得三峡文化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

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我所了解的三峡及三峡旅游。

1.1三峡自然风光是三峡文化旅游的躯干以峡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为特色。

三峡的自然景观是国内外知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特色,人们各用两个简洁的词来形容它们:瞿塘峡──雄奇,巫峡──秀美,西陵峡──险峻。

如果用唐宋诗人各四句诗来形容,则唐朝大诗人杜甫用“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穿云忽云根”,描写瞿塘峡的雄奇风貌;唐朝诗人李端用“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

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刻画巫峡之秀美;宋代大诗人陆游用“船上急滩如退鹢,人缘绝壁似飞猱。

浅谈三峡文化旅游

浅谈三峡文化旅游

浅谈三峡文化旅游“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学时,我们就曾学习过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来都只基于语文老师口中的对它的认知,不知道这首诗背后的含义?前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告诉我们早上告别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但其实这首诗也是在表达三峡的特点:早上告别的白帝城在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它位于长江上游;千里江陵中的“江陵”在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大概一千多里路,其中就包括了七百里的三峡,也就是我们第一段郦道元中的《三峡》。

第三四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表现出三峡的幽长,空谷回响,两岸的猿声还在不停的回响,轻快的小舟就已经驶过万重青山了,说明三峡山峦叠嶂,连绵不绝。

我们平时所说的三峡其实是长江三峡,他又叫大三峡或者峡江,位于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从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起,一直流到湖北省南津关以东,全场是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这个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长江三峡或者大三峡。

中国的文字向来都是对立的,那既然有大三峡,一定就有小三峡。

小三峡又是什么呢?由于三峡连绵悠长,所以在途中又形成了多个峡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巫山小三峡中的三个峡,分别是:滴翠峡、巴雾峡和龙门峡,这三个峡就被称之为小三峡。

随着近几年三峡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关于三峡旅游的热点问题被讨论和研究。

作为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个人对三峡旅游的文化比较感兴趣,对当前的文化旅游比较感兴趣,对三峡文化与三峡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旅游形式和旅游资源开发更为感兴趣。

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doc

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doc

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摘要] 三峡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

研究三峡文化,必须首先把握其内涵,本文着重从山水文化、史前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探究了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

[关键词] 三峡文化;内涵;探究三峡文化,是以三峡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位置优势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和归趋性的文化体系,即三峡地区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

要研究三峡文化,必须先认识和把握其内涵。

源远流长的三峡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神奇的山水文化发源于唐古拉山各拉丹东峰的万里长江跌落四川盆地后即呈巨龙腾飞之势,一泻千里,切开巫山山脉,形成了壮丽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峡各擅其美,瞿塘峡以雄伟险峻闻名,巫峡以秀丽幽深著称,西陵峡则以险奇峻美取胜。

三峡不仅有极具观赏价值的山水文化,而且有饱含科学价值的山水文化,如西陵峡陡山沱岩层,是世界上震旦纪、奥陶纪岩层最典型的剖面之一。

奉节的天坑和地缝、世界上最大的岩溶竖井云阳“龙缸”、中国最大的溶洞利川腾龙洞等,无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二、悠长的史前文化三峡文化始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三峡地区是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遗址的重要地区之一,重庆巫山大庙龙骨坡的“巫山人”,时代距今约万年以上,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湖北长阳大堰钟家湾的距今约200万年的“长阳人”化石,是长江流域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

三峡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数百处之多,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科学发掘和精心研究,揭示了在时间、区域、文化内涵等方面不无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古代文化的不同类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文化的发展谱系,即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由此可见,三峡地区是史前时期原始先民生存劳作的重要地区,是长江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三峡地区是古代巴人生活的主要地区,公元前8世纪左右,今川东和重庆一带出现了巴国。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始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

三峡文学艺术和旅游

三峡文学艺术和旅游

三峡文学艺术和旅游第一篇:三峡文学艺术和旅游三峡文学艺术和旅游自古以来,出自上层文人之手,描写三峡美丽风光以歌咏三峡物景人事的赋文与诗歌不计其数,自宋玉以后的两千多年时间,无数的骚人墨客,一代接着一代,或借山川之助,以抒写幽思遐想,或感山川之灵,以激发才气豪情,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到如今,也已蔚然而成大观,形成了一部无与伦比的文学经典。

这些三峡文学艺术对我们旅游业有着极大的影响。

宋玉高唐赋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巫山的句子“巫山赫其无畴兮,道互折而曾累。

登巉岩而下望兮,临大阺之稸水。

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

濞汹汹其无声兮,溃淡淡而并入。

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

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

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

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

”其大意为巫山十分高大,显赫无比,道路交互曲折,重岩累石,登上高俊的山岩之巅,往下一望,那向外突出的峭壁底下水积谭深。

如果遇上雨后初晴,站在高处,就可以看到众多山谷流水,齐集于山下,大水爆发,水流汹涌而无声息,水漫横溢,交响汇入谷底,水势增大,向四面扩散,越来越深。

这一副简短的诗赋,却把巫山那种壮丽描写得淋漓尽致,让读者神往,这在一定程度为三峡的旅游做了一次零成本的宣传。

民歌方面,敦厚质朴的三峡民众在长期生产斗争和生活体验中,创作了大量本色,自然,朴实而流畅的民歌,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像直接反映劳动生活的劳动歌,直接反映广大群众对社会事变,风云人物,社会事态的看法的时政歌,还有关于礼俗,祭典,酒宴等仪式的仪式歌等等。

这些民歌,不但唱出了各个时期三峡民众的喜怒哀乐,而且把三峡地区民风习俗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旅游中更能让游客亲身体验民歌的魅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拉近了游客与三峡地区的距离。

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方面,三峡人们耳熟能详的神女故事,给巫山神女峰增添了不少唯美的神话色彩,同时,还有夔门孟良梯的故事,兵书宝剑峡的故事,大宁河银窝滩的故事等等,这些神奇的民间神话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对三峡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峡景观文化及其开发利用

三峡景观文化及其开发利用

一 三峡景观的类型
第二类是以历史遗址遗迹价值为主的人文自然景观。如瞿塘峡口的赤岬山上的白帝城遗 址,及其附近的关庙沱山南宋瓷窑遗址,巫溪的巫山猿人遗址,大宁河的悬棺遗址;西 陵峡的秭归旧城里屈原祠,香溪河畔的昭君宅;清江库区内武洛钟离山的向王庙等等。 翟塘峡内的孔明洞、孟良梯,巫峡内的楚阳台、高唐观、神女庙、陆游洞,西陵峡内的 三游洞等等,都是著名的人文景观。秭归县有怀念屈原的“屈原庙”、“屈原祠”、 “屈原纪念馆”、“屈原铜像”、“衣冠冢”、“屈原故里牌坊”等等,位于香溪河畔 的昭君故里至今还留有她借月弹琴赋诗、绘画绣花的“望月楼”,粉脂梳妆的“梳妆 台”,吸水处“楠木井”,投撒珍珠的“珍珠潭”等等。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 有40多个故事发生在三峡,因三国故事而衍生白帝城、孔明碑、兵书宝剑峡、永安宫、 八阵图、张飞庙、长坂坡、麦城、嚣亭、回马坡、关陵等等。这些景观往往因历代文化 名人题记、吟咏、书刻等而形成一 种艺术文化形态,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 三峡景观传说的价值
第三类是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灵 芝峰>歌颂人民为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勇于献身的精神; 《崆岭滩》的主人公张来子作为广大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具 有劳动人民的勤劳、质朴、善良、机智的本质,同时也有大 无畏的牺牲精神,面对帝国主义侵略者,他勇敢地把船撞到 崆岭滩的暗礁上,和敌人同归于尽。
二 三峡景观传说的价值
二 三峡景观传说的价值
三峡景观传说反映了人民的现实生活,体现人民的思 想和愿望。首先表现的是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战胜自 然,同大自然作坚决斗争的精神。《夔门》就是一篇 反映远古英雄大禹疏通三峡河道的传说,突出他不畏 艰险,战胜自然为民造福的精神;《神女峰》则铺写瑶 姬下凡。战胜十二条恶龙和帮助大禹治水,打通三峡 河道的故事,这是一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里有最优越的条件,出现中 国第一位“神农”。大宁河、 神农溪和香溪盐源尤其重要。 巴域就是四川盆地东岸至湖广 盆地西岸之间由于长江穿过而 时开时合的一道巨大“陆梁”。 西北是汉中盆地,东北是南阳 盆地,西南是四川盆地,东南 是湖广盆地。人类最早的宗教 文化——巫文化在这一文化带 极为兴盛,并开始影响到更广 的地域。
巫文化作为人类早期的思想,是在人类认识自 然、应对自然的能力还不够强大而产生的神秘 主义思潮背景下诞生的,应该是在有人类足迹 的地方就会自然产生巫文化,而不见得是发源 于某一个地域。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面临 两大困境,一是生存,二是恐惧。巫师是最早 学会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下发现各种规律、总结 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群人,其实就是最早的“知 识分子”,他们的知识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 下显得尤为重要。人类的早期是在恐惧中度过 的,恐惧来源于自然灾害、凶猛动物,更来源 于死亡。生之艰危犹能忍受,死之绝望却让人 们常常深陷恐惧的深渊,巫师便成为最早的 “心理医生”。 一切人类文化均来源于早期巫 文化。在巫文化的基础上,后来分化出科学与 宗教两大文化形态。
• 因此《神农本草经》称丹砂为药 之上品。远古先民认为它是可以 使人长生不死,甚至起死回生的 仙药。正因为古代巫山盛产丹砂, 故又称为“丹山”。大宁河流域 拥有了宝贵的盐和丹砂,使得这 一地区的部落、氏族物质财富上 极为丰富,人们有更多的空间去 追求精神财富,巫文化得以充分 发展,大宁河流域的部落、氏族 首领也就成为“法力”最为强大 的巫师。巫文化是人类文化之源 在中国直接催生了道教巫文化是 人类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开发方式
• 巫文化作为人类精神 世界的重要文化现象, 想要揭开其神秘的面 纱,需要从历史的源 头寻找线索,还需要 从田野间还活着的巫 文化遗存印证猜想。
开发方式
• 注重民风民俗的传承, 将巴人的生活习惯、 生活方式、生活态度 等展现出来,保留原 真性。
• 完善古村落建筑。这 里原本就是一个古村 落群,它的建筑采用 了穿斗式等结构。
• 逢年过节,家里可能会有人突然不明就 里地肚子疼(小孩子居多),大人会盛 满一碗清水,拿几根筷子立在碗中,掬 水从筷子的顶端浇下来,同时念叨着家 族中去世亲人的名字。如果正好念到某 个亲人的名字筷子不用手扶就能立在水 中,大人便会说,是这个已经去世的亲 人眼看快过年节还没收到给他(她)的 纸钱,就来“亲热”这个肚子疼的人。 于是,马上承诺要给这个亡人烧纸钱之 类的,肚子疼的人有时候也就奇迹般地 不疼了。
• 中国历史上国家的发展经历了神权向 王权的转化,他称之为“神守”和 “社稷守”。在神守时期,巫师以及 巫文化在人类社会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在巫术盛行时期,巫师作为最早的专 业集团,作用和地位逐渐加强,一个 特殊的巫师阶层日渐形成,他们中的 佼佼者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的首领。 高贵的祭司常常不仅名义上而且实际 上都是国王,既掌握君权,又掌握神 权。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有“神”、 “天君” 、“鬼主”等称呼,充分 说明了他们集王权与神权于一身。
• 人类早期的神秘主义潮流产生了 巫文化,巫文化从一开始就扮演 了人类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角 色。“没有人否认,人类历史曾 经走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宗教时期, 人们在巫师的引导下,对神战战 兢兢,步履维艰,但是宗教迷信 毕竟属于一种思想,是动物所不 具备的,它标志着人类进化的台 阶又上了新的一步。
• 巫文化不应该简单归为迷信 一类,会蒙蔽了巫文化的许 多有价值的内容。巫师曾集 王权神权于一身高贵的祭司 (巫师)常常不仅名义上而 且实际上都是国王,既掌握 君权,又掌握神权。
在古文字中“灵”和“巫”原本是一个字,有学者就直接把“灵山”解 作“巫山”。如此,可以看出巫山巫文化之盛,当然这里的“巫山”的 概念与现在巫山县的地理概念应有较大差距,但大致范围应该包含了如 今的大宁河流域。十巫之中,巫咸排在第一位,其地位应当最高。
• 著名学者张良皋先生在《巴史别 观》中这样描述巫咸:“巫咸是 一位盐神。巫的职掌是沟通天人。 术业精湛的制盐技师很容易受人 尊敬,取得神性。”这样的描述 与大宁河流域丰富的盐业资源是 相符的。可以想见,在远古时代, 盐业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决定了 一个部落或者国家的“国际地 位”,而掌握制盐技术的巫咸由 普通的巫师进而成为人人敬仰的 盐神也就不难理解了。在古代, 大宁河流域还生产丹砂。
• 人类早期的神秘主义潮流产生了巫文化。 宗教迷信也是维系社会的力量。概没有 勇气跟这样的学者对坐探讨深奥的上古 史。什么是巫文化?东汉许慎《说文》: “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 也。象人兩褎,舞形。與工同意。古者 巫咸初作巫。凡巫之属皆从巫。”可见 巫是人与鬼神的媒介,而巫往往以歌舞 的形式娱神,所以巫也多半通晓歌舞。 巫师(端公)做法事时跳起的驱邪舞诡 异生风,颇具震撼性。
• 现代游客更喜欢一些体验性的旅游方式,所以在旅游产品的设 计要注意文化、体验性、观赏性这几方面。
• 拍摄一些电视剧、电影或者视频,以三峡某些地区为取景地, 加大宣传。
• 开发自然生态景观。
总结
• 可将三峡地区的文化进行整合,开发出一条以三峡文化和 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链。
• 因为三峡的游客通常是中年或老年,但青年游客市场也是 巨大的,可以增加一些现代旅游设施设备来吸引年轻的游 客,这样也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到三峡文化。
• 对于远古一些历史文化,可在三峡博物馆里进行展览介绍,这 样不用到三峡地区去就可以了解到三峡的历史文化。
• 据考证,大宁河流域所属的大溪文化 与仰韶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仰韶文 化的影响可以深入到大溪文化的中心。 大溪文化遗址中发现大量鱼骨,这一 点与仰韶文化中的鱼图腾崇拜也似乎 有着某种关联。记载大宁河流域巫文 化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山海经》。 在中国浩瀚的古代典籍中,《山海经》 当排在奇书之首。这部书记载了中国 古代的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 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 民族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山海 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灵山,巫咸、 巫即、巫盼、巫盆、巫姑、巫真、巫 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 降,百药爰在”。
巫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 巫文化与科学的紧密关系在中国文化中 体现得尤为明显。农耕文化在中国文化 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跟中国数千年 来重视农业、依赖农业有直接的关系。 早期的巫文化中,有大量针对农事、生 活等的占卜、禁忌等内容,某些内容在 现在看来仍然有效,而且能从现代科学 的角度给予合理解释。研究发现,巫文 化中大量关于占卜、禁忌的内容,比如 夜观天象、选择吉日、选择吉地等,跟 现代天文学、气候学、河流地理都有紧 密联系。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 这里的“帝药”就是丹砂,被认为是神仙不死之药。丹砂即硫化汞,人们对它的认识早在 旧石器时代便有,当时用它来作颜料和涂料,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它的医疗作用被发现 了。内服可镇心养神,益气明目,通血脉,止烦闷,杀精魅邪思,除中恶、腹痛、毒气、 疥、瘘诸疮,亦可用于外治。
三峡远古文化与神秘文在大宁河的两端,有两个 以“巫”命名的县,一个 是巫山县,一个是巫溪县。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传统 文化中,山为阳,水为阴, 以此为据,巫山为阳,巫 溪为阴,这一阴一阳便组 成了一个属于大宁河的文 化和精神的世界。
• 巫山巫溪两地的文化血脉 互有沟通。当地一种通过 乌鸦的叫声算吉凶的巫术 叫乌鸦术,是当地盛传的 多种巫术的一种。还有一 种经常用到的巫术是“立 水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