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中的审美意蕴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对色彩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色彩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色彩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色彩的运用主要体现在:
1.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内涵。

古代中国人将色彩归为五种基本色,即赤、黄、青、黑、白,这五种颜色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意义和象征。

例如,红色代表吉祥、繁荣,黄色代表皇权、尊贵,青色代表生机、活力,黑色代表神秘、庄重,白色代表纯洁、清新。

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是一种美学表达,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

2.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

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

这两种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影响着人们的色彩审美认知和审美意向的传达。

中国古代水墨画_墨色_审美及其文化意蕴

中国古代水墨画_墨色_审美及其文化意蕴

第20卷第3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07年5月V ol 20, No 3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May, 2007 中国古代水墨画“墨色”审美及其文化意蕴周斌(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要:中国水墨画的墨色审美起源,根植于原始农耕采集文化和阴阳五行思想,老庄和禅宗则为其奠定了主要基调。

中国水墨画对墨的艺术运用,完成了原始黑色向纯粹的审美境界升华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中国水墨画独特的墨色语言系统。

在万千变幻的“墨色”中,构成了一个个别具一格的“心象”和“墨象”同构的“墨境”世界,别有一番“墨韵”,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意义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关键词:中国水墨画;墨色;审美;文化意蕴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09X(2007)03-0070-06一、中国古代水墨画“墨色”审美的起源黑色崇拜奠定了古代中国人对黑色的感知和运用基础,把水墨运用和发展为一种绘画材料,形成一种独特的“墨色”审美传统,也可以说是基于黑色崇拜的一种智慧性的发掘,而这个“墨色”审美传统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古代原始社会的采集、农耕文化和阴阳五行思想。

黑色崇拜是原始色彩崇拜中的重要内容,黑色在古代的中国,是众色之长,在《易经》中就被认为是“天”的颜色,为众母之色,在古代单色崇拜时期尚黑的时间最长。

新石器的黑陶,说明黑色是中国人最早选用的颜色之一。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染有黑色,这是当时氏族人对黑色崇拜的体现。

《韩非子・十过篇》中记载:“尧禅天下在,禹受之。

作为食器,斩山而材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禹,禹作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

”这段文字也证明了中国远古时代的先民就已经崇尚黑色。

秦的统治制度确立了中国色彩观的发展,秦崇尚黑色,首次出现了以一种颜色为尚色,“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即位之后“易服色与旗色为黑”(《史记・封禅书》)。

色彩中的诉求的名词解释

色彩中的诉求的名词解释

色彩中的诉求的名词解释色彩是我们周围世界中的一种重要元素,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色彩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色彩并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感受,它还传递着情感、表达着信息,并且满足着人们对美的追求。

因此,在色彩中存在着一种诉求——它们通过对人们情感和需求的引导,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影响力。

首先,色彩在人们情感体验中具有诉求。

不同的色彩可以唤起人们的不同情感,从而影响人们的心境和情绪。

例如,红色被普遍认为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代表,它可以激发人们的热情,使人感到兴奋和充满活力。

相反,蓝色往往与冷静和安宁相关联,它可以带给人们一种宁静和平静的感受。

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人们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情感氛围,从而满足自己情感上的需求。

其次,色彩还在人们的视觉传达中具有诉求。

色彩鲜艳明快的视觉形象往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共鸣。

比如,广告设计师通常会使用醒目的色彩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从而提高产品的曝光度和销售量。

此外,在媒体传媒和艺术创作中,色彩也常常被用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人们可以将自己的观念和意图更加直观地传达给观众。

另外,色彩还能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的诉求。

美学认为,色彩具有美的因素,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和赏识的体验。

不同色彩的组合和搭配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美感,从而满足人们对于美的渴望。

例如,在绘画中,艺术家经过精心的色彩组合和配比,可以创造出生动、和谐或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从而引起观者的审美共鸣。

对于花艺设计师来说,选择和搭配不同花卉的颜色,也是为了打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感。

因此,色彩中的诉求在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总之,色彩中的诉求是指通过对人们情感和需求的引导,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影响力。

它能够在人们的情感体验、视觉传达和美学追求中发挥作用,并且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创造空间。

通过对色彩的探索和运用,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其独特的诉求,并将其转化为创造力和美的体验。

色彩的和谐与平衡之美

色彩的和谐与平衡之美

色彩的和谐与平衡之美
色彩的和谐与平衡之美,是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它们在绘画、设计、服装等多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色彩的和谐,是指不同颜色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使它们在视觉上产生舒适感。

而平衡,则是指色彩在画面中的分布和比例,使画面看起来稳定而均衡。

在绘画中,色彩的和谐与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画家需要通过巧妙的色彩搭配,使画面中的颜色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同时,他们也需要运用色彩的平衡,使画面中的各个元素在视觉上保持稳定。

同样,在设计中,色彩的和谐与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者需要选择适合主题的颜色,并合理地搭配它们,使整个设计看起来协调一致。

同时,他们也需要运用色彩的平衡,使设计中的各个元素在视觉上保持平衡。

此外,在服装设计中,色彩的和谐与平衡也是至关重要的。

设计师需要选择适合主题的颜色,并合理地搭配它们,使整个服装看起来协调一致。

同时,他们也需要运用色彩的平衡,使服装中的各个元素在视觉上保持平衡。

总之,色彩的和谐与平衡之美在艺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绘画、设计还是服装设计,都需要注重色彩的和谐与平衡。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美。

中西绘画色彩比较

中西绘画色彩比较

中西绘画色彩比较近代以来,许多艺术家和文化艺术爱好者都在探讨中西绘画艺术的异同点,其中色彩的比较成为热门话题之一。

本文将从颜色的使用方式、色彩意蕴、文化背景等方面分析中西绘画色彩的比较。

一、颜色使用方式在颜色的运用上,中西方绘画有着截然不同的技法。

中式画作注重用水和墨色控制颜色,色彩最终呈现一种淡雅、抑制和模糊的感觉,给人以典雅、静穆的印象。

与此不同的是,西洋画注重运用颜料自身的颜色和明暗对比,追求鲜艳、浓烈、强烈的色彩效果,常以一种强烈的独特气息带来震撼力和直接性。

我们不难发现,在中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方面,东方注重渲染意境和内涵,表现沉静与淡雅氛围是其主要风格,而西方则非常注重形式与技法方面的运用,带有时尚和现代人的浓郁风格。

这对于欣赏者而言,也需要在阅读中感受体悟。

二、色彩意蕴中国画中常用的色彩有丹、黑、黄、紫、绿、白等,这些颜色自古就被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精神状态。

例如红色代表热情、欢乐、爱情,黑色代表沉郁、悲伤、神秘,黄色代表高雅、庄重、敬畏等等。

而西方画的色彩运用则缘于色彩本身的独特性,追求红、黄、蓝三原色的组合,运用光线角度的变化来表达画面的艺术效果。

虽然受到文化的不同影响,但无论是中西方,对于色彩意蕴的表达都是追求艺术的本质价值,寄托对世界和人们的感悟,抒发对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因此,无论是中式画还是西洋画,它们都在艺术的高度范畴内,对于色彩的运用和意蕴的表达作出自己独特贡献。

三、文化背景在中西方绘画的背景文化方面,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转变,中西方都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中国画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传统,始终注重以和谐、善良、中庸为美德,并追求深刻内涵和细腻的笔墨表现,其独特的审美意趣和风格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

而西方画则更加讲究个性表达和创新性,也在发展和变革不断挑战自己,获得了广泛的跨时代影响力。

特别是近代的现代美术,更是表现出了对于世界各个方面的多元文化、现代性和技术要素的强烈追求,成为了当代视觉艺术的重要源头和文化符号。

新印象派色彩研究——论油画风景中的色彩“意境”表现

新印象派色彩研究——论油画风景中的色彩“意境”表现

寓意 , 而西方绘 画讲究情调 、 意蕴 、 理念 、 象征 。在 油画发展 的
今天 , 有关油画风景 中色彩 的“ 意境” 表现 问题 , 显得特别 的重 要, 它将更加有利 于人们理解 油画语言的独 特性 。 关于油画风景 中的色彩“ 意境 ” 它是情与景 的水乳交融 , , 是意与境的有机结合 。“ 意境 ” 一词 , 在唐代 就广 泛存在 于 早 各个艺术 门类 中, 宋元 时期 它 已成为 艺术美学 的主要范 畴 , 在
中 图 分 类 号 :2 J01 文献标 识码 : A
Co o t d fNe I pr si n s :Po tc I a e y o l r l r S u y o w m e so im ei m g r fCoo Re e e t t0 i i La s a i tn pr s n a in n O l nd c pe Pa n i g
般 的解释 , 这种最一般的解释道 出了意境 的两个 基本要 素 : 如何才能创造 出意境高远 的作品 呢情
个方面去提炼概括 :
基金项 目: 本论文为 2 1 0 0年度聊城 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 目阶段性成果 之一。 作者 简介 : 国强( 9 2一 ) 男, 山东聊城人 , 史 16 , 汉,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 系主任, 教授 , 士生 导师, 硕 山东省美 术家协会会 员, 山东 油 画 学会理事 ,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特邀 委员, 人民美术 出版社艺术教育委员会特邀 副主任 。研 究方 向: 画创作。 油
过 程 中 , 追 求 完 美 的 “ 境 ” 现 。本 文 就 油 画 风 景 中 的 色 彩 “ 境 ” 表 现 , 要 从 画 面 形 都 意 表 意 主 式的布局 、 感 与意境 的 结合 、 情 色调 对 意 境 产 生 的 作 用 和 画 面 笔 触 虚 实 的 表 现 四 个 方 面 来 分

审美意蕴的意思

审美意蕴的意思

审美意蕴的意思意蕴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感受到的能动地显现于具体事物和形象中的某种特殊的意味,它既不同于客观事物和形象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的意味,又不同于作者情感或评价所形成的意味,而是一种独特的意味。

主观内容上,意蕴指向的是事物的审美意义,可分为内在意蕴和外在意蕴;外在形式上,意蕴可分为直接意蕴与间接意蕴,间接意蕴是通过人类心灵进行间接表达。

如果说“像”的问题在文学创作中,指的是创造出来的东西跟原物之间的差异程度的话,那么,这个差异的问题是就是“距离”的问题了。

一是空间形式所产生的美感,即包含着距离因素的美感,如留白、隔而不断、似隔非隔等等。

二是时间形式所产生的美感,即时间流逝或距离延伸所产生的美感。

因此,我们的思维往往局限于空间形式的东西,而把属于时间形式的东西忽视掉了,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句子,虽然有许多的留白,但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内容,如:对故乡、对亲人、对爱人的深切思念。

在音乐艺术中,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旋律,一是节奏。

首先,在旋律中,美感来源于距离,只要听觉还能触摸到一点东西,那么它的意味是不会完全消失的。

比如: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小夜曲》《第五交响曲》《安魂曲》等等,音乐在给人带来愉悦感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美感,但是却有一种莫名的距离,就像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死亡的悲伤故事。

另外一种美感来自于节奏,人类用节奏描绘了美好的生活图景,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五钢琴协奏曲》,音乐一开始便给人一种震撼,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伴随着我们的古典乐曲正在上演。

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的乐章都很长,他采用无穷动方式展示了乐曲的各种乐思,加强了力度、张力、对比和色彩的变化。

每一个乐章的结尾都是辉煌的高潮,是无数狂风暴雨般的激流中的一个宁静的小岛。

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音乐以最贴近于人的生命体验的形式,向人们传达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一句诗让我想起了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的场景,即使到了千里之外,即使相隔天涯,但我依旧怀念那段“漂泊”的日子。

中国传统色橙色系名称

中国传统色橙色系名称

中国传统颜色体系中,橙色系色彩丰富多彩,其命名多来源于自然界、历史典故及诗词歌赋,富含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橙色系的颜色名称及其含义:
1. 杏黄:如同成熟杏子的颜色,色泽鲜亮,带有一种温暖和成熟的气息。

2. 橘色:来源于橘子的颜色,是一种明亮且活泼的色彩,常见于古代服饰和绘画中。

3. 琥珀色:如同琥珀宝石一般的颜色,常用来形容透明而带有光泽的橙色。

4. 珊瑚色:珊瑚宝石的颜色,带有微微的粉色调,既温暖又富有生命力。

5. 玛瑙色:类似于玛瑙石的颜色,通常是一种带有光泽的橙色。

6. 柿子色:成熟柿子的颜色,深沉而丰富,常见于古代的织物染色。

7. 秋香色:秋季特有的颜色,通常指一种深橙色,带有落叶的色泽。

8. 金黄:虽然“金黄”通常指的是黄色系,但在一些传统的色彩描述中,它也涵盖了某些偏橙的黄色调。

9. 赭色:赭石的颜色,是一种接近橙色的土色,常见于古代绘画和建筑中。

这些颜色的名称和使用,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以及对色彩的高度提炼,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彩中的审美意蕴作者:马玉洁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5期摘要:叙事一般有三要素:叙事者、媒介、接收者。

媒介一般指文字,但除了文字外,图形、色彩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品的叙事。

如果对一篇作品的理解仅限于文字表面的话,是无法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审美意蕴的。

本文主要从《国风·郑风》中几篇作品入手,着重分析红色在诗歌主题、人物情感、情节发展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红色色彩色彩叙事文化内涵一、引言中国是个色彩文化非常悠久的国家,早在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就将“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奠定了“阴阳五行说”的基础。

此后,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五色相结合,“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白、青、黑、赤、黄”,这时的色彩已经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后来五色又与五方、五时、五音、五气等形成了一个可以相互转换的整体系统,色彩所代表的意义和内涵更加丰富。

《礼记·檀弓》记载:“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

这表明先人们已经赋予了色彩以特殊的意义,色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先民的思想、情感以及价值取向等。

近代以来,国外大量的色彩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色彩不仅能引起人们大小、轻重、冷暖、进退、远近的心理物理感觉,而且是纯真、贞洁、友谊、热情、喜悦、激动、欢乐、卑劣、可耻、悲伤、痛苦、庄重、安静、肃穆、智慧、希望、和平、青春、活力等的象征。

色彩的审美与人的主观情感有很大关系,不同的色彩语言,会唤起不同的情感活动。

色彩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人的情绪、感情甚至行为的发生,对不同色彩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行为人的性格、情感倾向和心理状态。

中国自古便是一个尚红的国家,这与原始人对火和太阳的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

红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早在《史记》中,就有“中国名曰赤县神州”的说法,中国人习惯上可以称“赤子”,女子们也称为“红颜”;世俗世界也可称为“红尘”;旧时用“红绳系足”指男女前世的姻缘……红色在中国人心里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意义,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色彩,而是成了中国人的文化象征。

本文涉及的《郑风》,可以说是《诗经》里的一朵奇葩,《论语·卫灵公》曾说“郑声淫”,《论语·阳货》里也有“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的表述。

对《郑风》这样的评价,可能主要是因为《郑风》中有大量的情诗,并且《郑风》中的大多数女子对于爱情是热烈的、主动的。

她们大胆而又泼辣的爱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读《郑风》,我们看不到哭哭啼啼的怨妇,看到的是一群独立的、有尊严的、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

而与这样奔放不拘的爱情,这样大胆热情的女子相对应的便是《郑风》中的一系列的红色的意象,如《有女同车》中出现的意象——红色的木槿花,就非常生动地突出了这位女子容颜的美丽。

《郑风》中的很多意象都是红色的,而红色本身也在潜意识里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诗歌本身的特征。

可见,《诗经》时代的人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通过色彩来描述或者表达自己的某方面的情感。

下面以《国风·郑风》里的几首诗歌为例,分析《郑风》中出现最多的红色意象在诗歌的情感表达、审美意蕴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二、《国风·郑风》中的红色意象及意义在《有女同车》中有这样的描述,“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有女同车,颜如舜英。

”以花喻美人,在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

《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其中以艳丽的红色桃花来比喻出嫁的女子,非常贴切,桃花既象征着出嫁女子动人的容貌,也暗示着婚礼场面的喜庆和热闹。

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对于杨贵妃的容貌是这样描述的,“芙蓉如面柳如眉”,用色彩艳丽的芙蓉花来比喻杨贵妃,无论从身份地位还是从当时唐代人以胖为美的风尚来看,都是非常贴切的。

在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中,“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以清淡素雅的淡黄色的豆蔻花来形容十三四岁袅娜美好的少女,也非常恰当。

可见,诗人在选取花朵来描述美人时,并不是随意的,花朵的颜色、形态都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作者,而诗歌主旨的表达也因为这些意象本身的色彩和特征而更加形象和深刻。

再来看《有女同车》中的木槿花,在北宋寇宗奭的《本草衍义》中是这样描述的,“如小葵,花淡红色,五叶成一花,湖南、北人家多种植为篱障。

”花色不是热烈的红,而是淡红,木槿花也不是多么名贵的品种,而是随处可见的,甚至被当作篱笆种植。

淡红色的木槿花,在潜意识里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讯息:首先,我们可以猜测出这位美女一定是青春有活力的;其次,这位美女的美一定是淡雅朴素不张扬的美,她一定不是《周南·桃夭》中将要出嫁的美艳女子,而是淡淡的,如同路边的一朵野菊花,带有着醇浓的乡土气息的美。

作者和这样一位美好的女子同车,她姣好的面容和她身上叮当作响的琼琚都如那美丽的木槿花一样,让作者心中难以忘怀,这样,淡红色的木槿花就给诗歌涂上了一层浪漫、温馨的色调。

在《山有扶苏》中,我们看到了一对热恋中的的青年男女。

女子是泼辣的,她看到了心爱的男子,反而用调侃诙谐的语言说:“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她也以红色的花自比,“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荷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水生植物,花色以粉红、红色为主,花朵大而芳香;“游龙”又叫“红蓼、荭草、大红蓼、水红花”等,花密而又红艳。

女子时以大朵的荷花自比,时以色彩艳丽的红蓼自比,可见热恋中的她一定是无比欢愉的。

关于《山有扶苏》,程俊英的《诗经注析》中是这样说的:“这是写一位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的诗,也有人说是女子对情人的俏骂。

”陈子展的《诗三百解题》认为“《山有扶苏》,当是一个好女子悔嫁一个劣汉而作”。

但如果理解为女子因对婚姻爱情生活不满意而发牢骚的话,我们可以类比其他类似的诗,比如在《谷风》中,女主人公用“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来表达自己的伤感哀怨,在《氓》中,女子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样的意象来暗示自己婚姻生活的不幸。

而在《山有扶苏》中,女子以美艳动人的、色彩艳丽的荷花和红蓼自比,起码可以看到她内心的情感是热烈的,而诗歌笼罩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还是理解为“女子对情人的俏骂”较为合适。

同时,在《山有扶苏》中,从“荷华”到“游龙”,这两种意象虽然都属于红色系,但是色彩是越来越浓烈,越来越鲜明的,我们由此也可以猜测出这位女主人公对于心上人的爱是多么热烈。

这两种红色的意象也从侧面暗示着女主人公的心情,她是幸福的,对于未来的生活,她的内心也是有着无限的憧憬和渴望的。

《郑风》中的《东门之墠》和《溱洧》同样是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

在《东门之墠》中,两人郎情妾意,男的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女的则大胆回应:“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男女间求爱,唱和赠答之词。

孙鑛的《批评诗经》也指出此诗歌的影响,“后世情语皆本此”。

这样一首通俗的民间恋歌中的意象色彩也是非常鲜明的,其中的“茹藘”又名“茜草、地血、血茜草、血见愁、红内消、红根草、活血草”等,此草的根含茜红素、伪茜红素、茜草色素等色素,旧时用以染红衣物、鸡蛋等,是古代主要的染色剂。

中国自古以来把红色作为喜庆的色彩,所以此草自然也有了非常浓烈的人文色彩。

而把这样有鲜明色彩的植物放在这样一首直白的爱情诗歌中,足以感受到男女主人公对爱的渴求,诗歌本身也被染上了一层欢快的色彩。

这首诗歌中的红色意象在《郑风》中可谓是最浓烈的,其中的意象在古代被当作红色的染色剂,而这首对唱的情歌也可谓热烈泼辣,男女主人公直抒胸臆,郎有情妾有意,他们热烈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与诗歌所选取的意象可以说是相得益彰,互相呼应。

而《溱洧》中的“赠之以芍药”,其中的“芍药”便如今天的玫瑰一样,是男女间互通心曲的爱情信物,芍药也因此渐渐地发展为一种爱情之花,如今芍药已经被尊为中国传统情人节——七夕节的代表花卉。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在《郑风》热烈的爱情诗歌当中,诗人自觉不自觉地总是以与红色有关的意象来比兴和隐喻,红色的意象暗示着主人公的情感,影响着诗歌的整体气氛,我们可以把这样的现象当做是偶然为之,但这样偶然的背后却有着必然性,下面就着重分析一下红色的深厚文化内涵。

三、红色的文化内涵马克思说过:“色彩是反映一个民族性格最直观的方式。

”中国人对红色的喜爱可谓源远流长,这是可以找到原因的。

我们的祖先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感受到了燃起的篝火给他们带来的温暖,也发现了红色的果实可以让他们不再饥饿,他们明白了红色的血液对于生命延续的意义,于是他们开始信任并崇拜红色。

在上古中国的传说中,也很容易找到与红色相关的吉祥生物,红色一般被赋予超人的力量和神性。

以《山海经》为例,其中就有着诸多的红色神物,为西王母取食的是三只红首青鸟,炎帝神农氏教人民耕作用的禾苗种子是全身通红的神鸟衔来的,为黄帝掌管衣物的是一只巨大的红色凤凰,大禹在治水游历九州之际还有许多乘驾着红蛇、红龙的大神随从。

这些神话传说都有力地证明了洪荒时代的人们对红色情有独钟,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人们对红色寄予了美好的愿望,渴望红色给他们力量,渴望利用红色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在这里红色便被构建了“吉祥如意”最初的文化原型。

到后来,红色被越来越多地赋予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带有尊贵、吉祥、平安、希望、热情、积极意义的颜色,同时它还更多地和爱情、婚姻、生育等联系在一起,红色象征着生命力,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无论是结婚还是生育等各个环节的民俗中,红色都是一种主导色彩,而美好的女子也往往以红色的花朵自喻,中国女性名字中很多都有“红”字,无疑是这种文化心理的折射。

同样的,在其他文化中,红色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希伯来语里,地球上第一个男人亚当的名字意思是“红色的黏土”。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红色都与繁殖、出生和开始紧密相连。

阿兹特克人认为春天的神身着红色的外衣,居住在东方的天空里,即太阳出生的地方,也是新的一天开始的地方。

印度人认为,红色代表着欢乐、生命、能量和创造力。

印度教最伟大的神明梵天便是红色或金色裹身。

他的名字意味着“终极存在”。

原始的美洲印第安人部落波尼族人认为,红色是生命的颜色。

霍皮人身着红色修饰的结婚礼服作为护身符以带来新生命。

在阿兹特克人的世界里,红色代表着心脏、感情和繁殖。

他们的新娘在胳膊和腿上佩戴着红色的羽毛完成整个婚礼。

当年轻的班图男孩长大成人时,他的整个身体都要被画上红色的图案,代表等待他成为成人那一刻的生命的能量。

在尼日利亚,红色被用在女性青春期的各种典礼上,标志着她生命中每一段重要的历程。

而在国外的很多关于色彩和心理的研究也发现了色彩确实对行为、情绪、心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理查德·韦伯斯特在《色彩的秘密》中谈到:“红色花象征爱、激情、力量和勇气。

红色具有刺激和振奋的作用,它能够为身体注入活力,让血液循环和感官变得更加活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