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蕴层
《文学概论》第十章

《文学概论》第十章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题)1.典型论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1)五四以后(2)辛亥革命前后(3)鸦片战争以后(4)新中国成立后2.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1)综合化(2)典型化(3)特征化(4)概括化3.典型塑造的独创性就是它的().(1)真实性(2)新颖性(3)诚挚性(4)蕴藉性4.提出“境生于象外”观点的是().(1)皎然(2)司空图(3)王昌龄(4)刘禹锡5.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是().(1)王昌龄(2)司空图(3)皎然(4)刘禹锡6.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是().(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韵味无穷(4)情因景生7.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韵味无穷(4)情因景生8.意境创造的审美特征().(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韵味无穷(4)情因景生9.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是().(1)王国维(2)刘熙载(3)钟嵘(4)王夫之10.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1)哲理性(2)荒诞性(3)象征性(4)抽象性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题)1.波兰现象学家、理论家把文学本文分为五个层次.2.“阻拒性”、“陌生化”是由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3.文学的意蕴层面可分为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4.文学的意蕴层面可分为历史内容层、审美意蕴层和.5.文学的意蕴层面可分为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和.6.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震撼力.7.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8.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感染力和震撼力.9.审美意象可分为寓言式意象和.10.审美意象可分为符号式意象和.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7题)1.典型2.特征化3.意境4.审美意象5.实境6,.虚境7.典型环境四、辨析题(每题5分,共9题)1.普通话语是外指的,文学话语是内指的.2.文学形象的假定性就是指作者的完全虚构.3.文学形象的假定性必须做到“合情合理”.4.文学形象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5.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就是作为典型人物只能有一种性格特征.6.文学意境中的实境与虚境的作用平行对等的.7.“无我之境”就是在诗歌的意境画面中没有出现作者本人.8.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一旦被塑造出来就成为确定的了.9.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总是不确定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联想随意想象.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0题)1.简述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2.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简述文学意蕴层面的三个层次.4.简述文学典型的特征性.5.简述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6.简述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7.简述意境的基本特征.8.简述实境与虚境的关系.9.简述文学意象的基本特征.10.简述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不同.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4题)1.举例说明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区别.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3.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基本特征.4.举例说明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标准答案:一、选择题1.(1)2.(3)3.(2)4.(4)5.(2)6.(1)7.(2)8.3)9.(1)10.(2)二、填空题1.英伽登2.俄3.审美意蕴层4.哲学意味层5.历史内容层6.感染力7.震撼力8.吸引力9.符号式意象10.寓言式意象三、名词解释1.典型: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2.特征化:是写实性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即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种人物关系,高明的作家可以通过特征化使之变为传世之作.3.意境: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是我们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4.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5.实境: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6.虚境:虚境:指境界中较虚的部分,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理想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7.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指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四、辨析题1.普通话语是外指的,文学话语是内指的.对.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普通话语是外指性的,是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2.文学形象的假定性就是指作者的完全虚构.错.文学形象是假定和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能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实的生活还真.实现文学形象假定性和真实性统一的条件是文学形象要假定得合情合理.3.文学形象的假定性必须做到“合情合理”.对.文学形象的虚拟性和假定性有一定限度,必须合情合理,所谓合理,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理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指人类社会的现实关系.合理还指合乎理想.所谓合情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向.4.文学形象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对.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形象相比,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如具体可感的、概括的,能唤起美感的艺术世界,这是所有艺术形象的共性.但是,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间接的,因此文学形象与其它艺术的形象相比,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5.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就是作为典型人物只能有一种性格特征.错.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包含两个层次:首先,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6.文学意境中的实境与虚境的作用平行对等的.错.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7.“无我之境”就是在诗歌的意境画面中没有出现作者本人.错.无我之境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8.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一旦被塑造出来就成为确定的了.错.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所以,文学形象与其它艺术形象相比,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9.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总是不确定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联想随意想象.错.文学形象具有不确定性但还必须具有一些确定的因素.五、简答题:1.简述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本文可分为三个大的层次:(1)文学话语层面,指文学本文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2)文学形象层面,由文学话语构成的层面,还处于文学作品表层.读者在这种文学话语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的艺术世界.文学意蕴层面,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2.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3.简述文学意蕴层面的三个层次.第一是历史内容层;第二是哲学意味层;第三是审美意蕴层.4.简述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包含两个层次:首先,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5.简述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可以从魅力的表现和魅力的实质两个方面来考察.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6.简述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他又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相互依存的.7.简述意境的基本特征.第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第二,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第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8.简述实境与虚境的关系.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9.简述文学意象的基本特征.一、文学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二、文学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三、文学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四、文学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10.简述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不同.第一,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话语是外指性的.第二,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话语侧重运用它的指称功能.第三,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普通话语具有自动化现象.六、论述题1.举例说明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区别.(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普通话语是外指性的,是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2)普通话语侧重运用指称功能,而表现功能因渐渐脱离实际语境、与人的情感生活的分离而受到削弱.文学话语则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普通话语具有自动化,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话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话语.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他又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相互依存的.3.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基本特征.第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第二,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第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4.举例说明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可以从魅力的表现和魅力的实质两个方面来考察.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文学概论》第十一章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题)1 .“故事”在汉语中的本意是().A“过去的事”B“现在的事”C“将来的事”D“正在发生的事”2 .中国早期的叙事文学中最成功的典型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中的().A历史大事记B历史评论C帝王轶事D传记文学3 .在古希腊时代,已经全面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专著是().A贺拉斯的《诗艺》B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C亚里士多德的《诗学》D布瓦洛的《诗的艺术》4.提出“境生于象外”观点的是().A刘禹锡B毛宗岗C脂砚斋D张竹坡5.《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的作者是().A列维-斯特劳斯B普洛普C格雷马斯D布雷蒙德6.“小说界革命”的提出者是().A梁实秋B梁启超C严复D康有为7.世界文学中最古老最常见叙述方式是().A顺时序叙述B停顿C逆时序叙述D顺时序叙述和倒时序叙述8.西方文论中的典型更多地关注人物特征的().A性格魅力和思想特征B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和自创性C历史文化根据和社会背景的真实性D个性特色的真实性9.在中国传统的叙事观念中,人物的魅力在于().A表现人物行动和思想的一致性B表现人物同环境的和谐关系C表现人物性格的独特性D表现出真实生动的性情气质,给人以感觉上的亲切逼真10.到了20 世纪,叙事文学创作的一种创新形式是().A对叙述声音的重视B对叙述声音和叙述时间的重视C对叙述对象的重视D对叙述者的细心关注11.不同的时距意味着不同的().A叙述时间长度B故事时间长度C叙述速度D前后顺序12.人物标记可出现于().A标题B序跋C绰号D回目13.文法是一种().A动态结构观念B静态结构观念C叙述句法观念D叙述逻辑观念14.提出把故事中行动的功能区分为三组六个行动素的学者是().A普洛普B布雷蒙德C杰姆逊D格雷马斯15.作者的“第二自我”指的是().A隐含的作者B隐含的接受者C叙述者D读者16.在叙事活动中().A讲述什么重于怎么讲述B怎么讲述重于讲述什么C讲述什么和怎么讲述同等重要D怎么讲述和讲述什么都无关紧要17.在叙事学的研究中().A叙述内容重于叙述语言和叙述动作B叙述语言重于叙述内容和叙述动作C叙述动作重于叙述内容和叙述语言D叙述内容、叙述语言和叙述动作同样重要18.在叙述语言中对叙事影响最大的().A是叙述时间,而不是叙述视角和叙述标记B是叙述视角,而不是叙述时间和叙述标记C是叙述标记,而不是叙述时间和叙述视角D是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和叙述标记19.读者阅读故事所依据的时间是由().A故事的时间顺序决定的B文本的时间顺序决定的C故事时间顺序和文本时间顺序共同决定的D故事时间顺序和文本时间顺序以外的因素决定的20.在叙述时间所包含的两个概念中().A故事时间不等于文本时间B故事时间等同于文本时间C故事时间长于文本时间D故事时间短于文本时间21.情节性叙事作品中的世界是().A作者从自己感情倾向出发组织过的世界B被大众接受心理习惯认可的观念模式C一种简化了的世界图式D一种被歪曲了的世界图式22.“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说这句话的人是().A费尔巴哈B克罗齐C黑格尔D克莱夫·贝尔23.叙事作品结构的最小单位是().A疑问句B感叹句C判断句D叙述句24.故事中的行动从根本上说就是().AX与反X 之间的冲突BX与非X 之间的冲突C非X与非反X之间的冲突D反X与非X之间的冲突25.在叙述动作中叙述者就是().A真实的作者B隐含的作者C真实作者的代言人D隐含的作者的代言人26.在作品文本中实际存在的是().A真实的作者B隐含的作者C叙述者D真实作者的代言人27、在叙述活动的参与者中,与叙述者相对的是().A接受者B隐含的读者C真实的读者D真实作者28.在叙述活动的参与者中,与真实作者相对的是().A隐含的读者B真实读者C隐含的作者D接受者29.在叙述活动的参与者中,与隐含的作者相对的是().A叙述者B隐含的读者C接受者D真实读者30.“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正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说这话的人是().A毕达哥拉斯B贺拉斯C亚里士多德D布瓦洛二、填空(每空1分,共30题)1.叙事就是用()虚构生活事件过程.2.叙事的()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3.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意识形态话语,文学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也制约影响叙事的形式.4.“叙事”一词包含三方面的涵义:叙述内容、叙述()、叙述动作.5.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场景等.6.()是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7.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8.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9.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悲剧有六个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10.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11.金圣叹说《水浒传》“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性格,都写出来”,他注重的是人物的().12.清代李渔强调传奇首先要有奇事,可见他重视的是叙事作品的().13.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是()与角色.14.人物特征造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和独立性就是().15.()是情节的动因,决定着人物“做什么”,而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16.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17.叙事作品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即历时性向度和().18.()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19.叙事作品中的结构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层结构,即()自身的结构;另一层是深层结构,即超出叙事文本的文化结构.20.()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因而是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21.叙事作品中时间的特征是它的二元性:一个是本文时间,一个是().22.本文时间和故事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主要体现于时序、()与频率中.23.()是本文时间序列和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24.时长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的时长确定,文本时间的时长则不确定.25.故事时间的时长和文本时间的时长,两种时长关系的变化,对叙事速度的影响可概括为四个运动形式:()、概括、场景、休止.26.叙述频率:指叙述作品中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之间的().27.()也称聚焦,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28.()即叙述行为本身,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读者的态度和评价.29.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也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30.叙述是个双向活动,作者在作为叙述者讲述故事时,心目中必然要有一个潜在的叙述().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5题)1.叙事2.情节3.叙述标记4.故事5.结构 6 .叙述功能7.符号矩阵8.本文时间9.故事时间10 .叙事视角11.隐在叙述者12.场景13.显在叙述者14.扁平人物15.叙述频率四、辨析题(每题5分,共15题)1.在当代文化环境中,小说比电影和电视叙事影响更大.2.叙事的基本意义就在于所讲的故事内容.3.时间的长度是由叙述语言的长度决定的.4.任何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都可以成为叙事作品中的情节.5.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中必须有场景.6.叙事学是研究叙事艺术的学科或理论的统称.7.述时间就是讲述故事所用的时间.8.标记指的是作品的标题.9.故事的叙述中必须要有情景.10、扁平人物就是表意型人物11、分析表层结构首先应确定最小叙述单位.12、叙事者必须有自己的叙事声音.13、读者阅读故事所依据的时间是故事时间顺序.14、文本时间的长度是由故事语言的发展决定的.15、讲故事就是叙述过去发生的事.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2题)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3、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4、是叙述的频率?5、暗含标记在作品中有哪些表现形式?6、如何区分事件在故事进展中的不同作用?7、简述场景描写的重要性.8、在叙事内容中、符号矩阵分析与深层结构分析有什么不同?9、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的关系如何?10、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叙事作品的结构?11、布雷蒙德把一般故事行动逻辑分为哪几种形式?12、简述叙述者和隐含的作者的差异.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6题)1、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系列.2、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3、举例说明叙事的层面.4、试论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5、试分析圆形人物.典型人物与性格人物的异同.6、试说明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区别.标准答案一.选择题1 A2 D3 C4 A5 B6 B7 A8 C9 D 10 A 11 C 12 C 13 A 14 D 15 A 16 B 17 B 18 D 19 B 20 A 21 A 22 C 23 D 24 A 25 D 26 C 27 A 28 B 29 B 30 C二.填空题1 话语2 内容3 内容4 话语5 人物6 叙述话语7 本身8 故事9 情节10 性格11 性格12 情节13 行动元14 角色15 行动元16 场景17 共时性向度18 结构19 叙事文本20 行动21 故事时间22 时长23 时序24 故事时间25 省略26 重复关系27 叙事视角28 叙述动作29 叙述者的声音30 接受者三.解释名词1.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2.情节: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也就是把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使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3.叙述标记: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4.故事:是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的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这三个主要方面.5.结构: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叙事作品中的结构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层结构、即叙事文本自身的结构;另一层是深层结构、即超出叙事文本的文化结构.6 .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对叙事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来的.7.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式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8.本文时间:是叙事文本中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这个时间实际上是叙事语言本身的前后顺序和长短.9.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这个时间的顺序和长短是由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给出的.10 .叙事视角:也称聚焦、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事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是四种: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11.隐在叙述者: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12.场景: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13.显在叙述者: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倾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14.扁平人物: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15.叙述频率:指叙述作品中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之间的重复关系、包括事件的重复(即反复出现相似的事件)和话语的重复(即对一个事件反复叙述)两种重复关系.四.辨析问题1.错.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电影和电视叙事比小说影响更大、以至于许多小说是通过电影或电视的改编形式而扩大其影响的.在这种情况下、影视文学又称为比小说更大众化.更具社会影响的叙事文学形式.2.错.叙事的基本意义就在于所讲的故事内容、这只是一种误解.因为重要的不是行动和事件本身、而是对行为.事件如何发生的过程.形态所做的独特的描述.于是如何讲述的问题就比讲述什么显得更为重要了.3.错.故事时间的长度不是由叙述语言的长度决定的.因为故事时间是虚构的、只存在于作品中世界的时间关系、所以、它的长度是通过故事内容的发展决定和显示出来的.4.错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都可以成为叙事作品中的情节.真正的故事情节只是出现在人物遭遇挫折或不幸的时刻.因为、作为情节、必须有行为之间的冲突、而人物命运的幸与不幸就系于人的行为同外界的矛盾冲突及其后果上.因此、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从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5.对.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故事的进展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及其环境、显示为生动.个别的形象.没有场景的作品尽管可以有完整的故事线索、但却无法产生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6.错.叙事学顾名思义是指研究叙事艺术的学科或理论.但过去从未以“叙事学”的名称来确定一门专门研究叙事理论的学问、因此叙事学这个概念就是专指现代叙事学、主要是指20世纪在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叙事学理论.7.错.叙述时间指的是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讲述故事所用的时间是文本时间、这个时间实际上是叙述语言本身的前后顺序和长短.8.错.意图标记是作者用来提示写作意图或宗旨的标记.作品的标题通常是最明显的标记、但还有另外一些意图标记是醒目句段或包含在叙事文本之中的评论等.。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
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
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
(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文学概论》题库含答案

文学概论》题库含答案第一章文学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认识性2.文学的倾向性3.文学的实践性4、文学的情感性5.文学的形象性二、选择题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认识性和(AB)A.倾向性B.实践性C.艺术性D.理论性2.“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这句话的言说者是(A)A.恩格斯B.马克思C.列宁D.别林斯基3.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和(AB)A.精神性B.蕴藉性C.审美性D.艺术性4.“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
”这句话的言说者是(B)A.鲁迅B.萨特C.马克思D.斯大林三、判断题1.、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状况的反映,而如《山海经》等作品则不是对现实的反映。
(X)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V)3.文学的倾向性只与作家的所具有的特定阶级立场、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有关。
(X)4•在阶级社会中,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性。
(V)5.文学的真实性是指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的照抄。
(X)6.文学形象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所以它只与社会生活有关。
(X)四.简答题1.简述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的区别2.如何理解文学的认识性?3.如何理解文学的倾向性?4.如何理解文学的实践性?五、论述题1.请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的特点?六、材料题: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请分析该段材料蕴含的观点。
第二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价值2、文学的功能3、文学认识功能4、文学的教育功能二、选择题: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2023年自考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二.名词解释1、原型理论2、艺术美3、美学学科4、审美意识5、美学思想6、美学学科7、美学关系10、审美形态11、审美需要12、审美抱负13、审美趣味14、审美活动无功利15、自律性16、审美体验17、游戏说18、审美意识19、审美形态20、审美活动的二重性21、优美22、崇高23、《论崇高》24、利奥塔德25、悲剧26、《悲剧的诞生》27、罪孽说28、焦急说29、喜剧30、丑31、荒诞32、“狂欢化”33、人本主义美学34、审美经验35、本质直观36、超验世界37、感知38、想象39、接近联想40、类似联想41、对比联想42、再造性想象43、发明性想象44、审美态度45、审美距离46、游戏说47、集体无意识说48、模仿说49、表现说50、故意味的形式说51、符号说52、艺术品53、载道说54、娱乐说55、艺术作品的意象世界层56、艺术作品的意境超验层57、意象58、仿象59、兴象60、喻象61、抽象62、意境63、有我之境64、无我之境65、艺术的审美功能66、艺术的结识作用67、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68、灵感69、美育70、寓教于乐(贺拉斯的美育观)71、《美育书简》72、审美教育73、柏拉图的美育观74、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75、席勒的美育观76、马克思的美育观77、化育78、怡情养性79、化性起伪80、完美的人81、审美的人三、问答题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3、如何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4、如何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5、为什么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性。
12、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13、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14、拟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15、审美形态的特性是什么?16、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17、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章导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一、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高度和宏观事业上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
二、文学理论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三者既是独立的,又是紧密联系,互相包容,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的观点: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1、文学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轮5、艺术交往论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一、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1、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2、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的创造。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二、文学活动的构成: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2、作者:是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写作品的人,更是参与建立文学规范,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递给读者的人。
3、作品:既是作者的创造对象,也是读者的阅读对象。
4、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与作者通过作品进行精神的沟通。
三、文学活动的发生(一)巫术发生说:巫术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是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起源理论。
它建立在对原始习俗和巫术信仰的研究基础上,认为原始人思维中的万物有灵论和巫术信仰,促成了艺术的诞生。
(二)劳动说: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产生。
四、文学活动的发展(一)文学活动发展的动力与原因1、社会风气与时代变化2、黑格尔的理念(二)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1、生产劳动并不是文学发展的唯一因素,上层建筑的一些观念以及文学发展的制度等往往有更直接的影响。
文学理论简答题第四编

文学理论简答题第四编文学作品1、简要说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关系。
答:区别: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是根据文学生产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而从一般意义上对文学产品的类型作出的划分。
主义是具体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联系:主义是型文学在近代文学进程中的独立而充分的发展,前者分别成为后者的典型形态。
2、象征型文学同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答:1、现实型——再现现实;理想型——表现情感;象征型——寄寓某种意蕴。
2、象征型文学偏重于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表现主观感受,而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突出意象的意义的超越性。
3、现代主义文学类型的特征是什么?答:1、主观性;2、假定性。
4、浪漫主义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极端强调主观精神以及主观精神在文学生产中的创造作用;2、极力推崇想象与幻想;3、追求奇特、神秘的艺术效果,强调从生活的瞬息变幻、精神的动荡以及富于特征性的各种奇特现象中提示美。
5、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按照生活本来面目来写作,是首要原则;2、创作题材、描写范围全面地、充分地面向现实社会;3、赋予人物性格以极大的历史感和丰富性,并在多重的社会关系中塑造典型形象;4、表现出对现实的富有理智的暴露和批判。
6、象征主义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文学创作的本质上,强调创造性的重要性,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创造:一种心灵状态的显示;2、在表达方式上注重暗示;3、在艺术整体上强调主观性;4、语言上注重音乐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多义性和从中显示出的神秘性。
7、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答:1、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类型划分;2、对某部作品进行分析;3、与古代、近代、现代文学类型的比较中,探讨当代文学的类型特点。
8、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答:言简意深的词句,按想象、情感逻辑安排的跳跃性结构和含情蕴意的节奏、韵律,使它更长于直接或含蓄地自由抒发主观情感。
文学理论

感悟说指在阅读文章之后,人产生的感觉,比如读后感。
有一定感想,然后形成感觉。
或指的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之后所得出的教训,感想\感悟,可在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总的来说,就指人的感觉。
中国古代的“感物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能让作家有感而发的“物”,既有自然对象,还有现实生活的各种人生境况和社会矛盾:“凡斯种种,感荡心灵”。
《尚书.尧典》:“诗言志”;《文赋》:“诗缘情”司马迁:《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模仿说摹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摹仿的产物不同的艺术在摹仿中采用不同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方式摹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一件不可能发生但却可信的事,比一件可能发生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柏拉图:文艺是对作为摹本的感觉世界的摹仿,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体隔着三层”智者学派高尔吉亚:“悲剧制造一种欺骗,在这种欺骗中骗人者比不骗人者更为诚实,而受骗者比未受骗者远要聪明。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表明,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艺术真实中国古代文论强调艺术真实的最高境界是“神似”,认为文学艺术只有在表现了事物内在的生气、精神和神韵时,才能获得最高的真实。
“以形写神” 。
“离形得似”(27页)西方的艺术真实论实质是本质真实论。
近、现代的西方文论越来越强调艺术真实对主观心理感受的依赖。
“文学是‘人学’”,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
人始终居于文学所表现的一切生活现象的中心文学是一个双层结构体。
第一个层次,可以称之为作品的现象层次,它由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体系所构成。
第二个层次,即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层次。
桑塔耶纳:在一切表现中,我们可以区别出两项:第一项是实际呈现出的事物,第二项是所暗示的事物文学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1、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情感的方式,而文学作品的体裁,则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2、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再现性文学只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的刻画和模拟。
他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
并忠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5、诗的审美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6、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7、文学作品的文学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态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8、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1)文学言语内指性(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9、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通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特征、(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4)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10、合理: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
合情:文学形象需反映人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意向。
文学形象就是在合情合理的尺度内,实现了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11、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理想,感情等各种内涵,属于文本结构纵深层面。
(1)历史内容层(2)想象意味层(3)审美意蕴层12、“这一个”:突出文学形象,个性与共性,普通与特殊,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13、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4、文学典型特征性:(1)文学典型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生命的总特征。
(2)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抒发主体情感是抒情文本的基本特征。情感本身 是不具形体的,因此用文字符号表达情感就要经过 一个转换过程,即把无形无相的主体情感转化为具 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比如主体内心缠绵无尽的愁苦 心境原是虚渺无形的,而要想将其表现出来,就不 得不借助于具体的物化形象,于是他可以用烟雾迷 蒙中的青草地寄托愁绪的悠远,用漫天飘飞的柳絮 杨花比拟愁思的纷乱,用滴沥不尽的黄梅雨表达愁 情的绵长,自然就有了这样的文字:“试问闲愁都 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禹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 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 为南音。”这首歌谣实际上只是两个字:候人,另 两个字“兮猗”只是用来配合音节、协调节奏,没 有实际意义。然而,如果没有这两个虚字,就不能 称其为歌谣。当然歌谣只能算文学文本的原始形态, 而我们在后代的文学文本中,仍能看到有音无义的 语言现象(比如屈原《离骚》中的“兮”字)。如 此说来,语音在文学文本中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 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 著。”
——王弼:《周易略例》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黑格尔:“形式”与“意蕴” 它(艺术)不只是用了某种线条,曲线,面,齿纹,石头浮
雕,颜色,音调,文字乃至于其他媒介,就算尽了它的能事, 而是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构成艺术作品的美的要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 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所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 内在的显现于外在的;就借这外在的,人才可以认识到内在 的,因为外在的从它本身指引到内在的。”
胡塞尔
在其著作《观念》第一卷中,解析了德国画 家丢勒的铜版画《骑士、死神、恶魔》的三 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以常态知觉对象存在的 “作为物的铜版画纸”,胡塞尔称之为“形 象载体”,第二层面是用“知觉意识”把握 的由线条勾勒出的形象,第三层面是由审美 观照中的意向作用所把握的“有血有肉的骑 士”层面。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言语层面 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
一、文学言语层面
言语与语言
内指性 心理蕴含性 阻拒性
杜甫
“言语”指人们在具体的语境中说出的话; “语言”则指“言语”后面的抽象规则。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严格来说是“言语”,言语
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诗人在此描写一位女子深夜怀念远出未归亲人
的那种幽怨之情,全诗通篇二十个字无一“怨”字 ,却无字不在写怨。读者直接看到的是夜幕转深、 寒露湿袜,女子隔帘望月的“实景”,但“夜久” 分明是比喻女子思念之深切,“秋月”分明在寄托 女子悲凉之心境。形象由是而变得朦胧,女子的幽 怨之情从中油然而生,达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英加登:文本四个层面 1.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 2.意义单元(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 ) 3.多重图式化面貌(作品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
外观呈现出来 )
4.再现客体(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符号所指向的不
是一堆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特殊的文学形象体系 )
《吕氏春秋·音初》
语音美
汪曾祺小说《故里杂记》 庞家——这三个——妯娌,一个——赛似——一
个的——漂亮,一个——赛似——一个的——能干。 她们都——非常——勤快。天——不亮——就起来, 烧——水,煮——猪食,喂——猪。白天——就坐 在——穿堂里——做针线。都是——光梳头,净洗 脸,穿得——整整——齐齐——,头上——戴着— —金簪子,手上——戴着——麻花银镯。人们—— 走到——庞家——门前,就觉得——眼前——一亮。
就具有独创性的特点。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创作主 体不同的审美意识的语符化的结果,有创造力的作 家一般不会重复他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古人为了 “炼句”常常是“拈断数根须”或是“一吟双泪 流”,其原因恐怕也是在于此。文学语言的独创性 就是要达到“从语言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作家们不 同的性格,一看就知道是谁写的。莎士比亚是莎士 比亚,但丁是但丁。文学作品不能用机器制造,每 篇都一样,尺寸相同。翻开《红楼梦》看看,那绝 对是《红楼梦》,绝对不能和《儒林外史》调换调 换。”
美国当代文论家韦勒克
“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的系 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在 许多艺术品中,当然也包括散文作品在内, 声音的层面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构成了作品 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朱光潜曾说:“形容马跑适宜多用铿锵急促 的字音,形容水流,宜多用圆滑轻快的字音, 表示哀感时,宜多用阴暗低沉的字音,表示 乐感时亦用响亮清脆的字音。” 这样安排字 音的意义,就在于增强文学话语的表现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文学言语的阻拒性
在烟雾中,太阳在断崖的上空出现了,太阳的 光线把葛利高里的光头上浓密的白发,照得发光了 ,又沿着苍白的、可怕的和一动不动的脸上滑着。 他仿佛是从一个苦闷的梦中醒来,抬起了头,看见 自己头顶上的黑色的天空和太阳的、耀眼的黑色圆 盘。
——肖洛霍夫:Βιβλιοθήκη 静静的顿河》 诗(文学)的职能就是更新人们对生活和经验的
感觉,使那些变得惯常的或无意识的东西“陌生化” ( ostranenie )。如跳舞是走路的陌生化,唱歌是 说话的陌生化,绘画是写字的陌生化等等。什克洛 夫斯基认为,陌生化的方法主要有:使表现对象陌 生,使声音粗俗化,使故事结局延宕,使语言繁复、 艰涩、层次冗杂、结构奇特,让表达方式“歪斜”、 “别扭”、“细薄”、“弯曲”、“诡异”、“怪 诞”等等。这样可以消除语言表达的惯性而产生 “阻拒性”,更新人们的语言感觉,延长感受的时 间,增强感受的难度和强度,使读者获得文学阅读 的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