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以来中国无霜期的变化趋势 (1)

合集下载

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

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

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引言寒潮是指寒冷的空气团伴随着强烈冷空气南下,使局地气温急剧下降的一种天气现象。

寒潮活动对我国的农业、能源、交通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1951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的特征,揭示其变化规律与趋势。

一、寒潮活动频率分析1951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共发生寒潮事件243次,年均发生次数为4.6次。

从时间分布上看,寒潮活动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且寒潮频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明显增加。

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吻合,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

二、寒潮活动空间分布分析我国的寒潮活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和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

东北地区寒潮活动最为频繁,次之是华北地区。

这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有关。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最北部,气候寒冷,冷空气南下时容易形成寒潮。

而华北地区紧邻东北地区,气候也相对寒冷。

西北地区和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由于地势和气候因素,也容易受到寒潮的影响。

三、寒潮活动的季节分布寒潮活动的季节分布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冬季,尤其是11月至次年2月。

这与冷空气活动的季节特点相吻合,冬季是我国冷空气活动最为频繁和强烈的季节。

其中,1月份寒潮活动最为频繁,其次是12月份和2月份。

四、寒潮活动的时空变化寒潮的时空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寒潮活动呈现出南北逐渐减弱的趋势。

北方地区寒潮活动频率较高,而南方地区寒潮活动频率较低。

其次,寒潮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

20世纪70年代以后,寒潮活动不再局限于东北和华北地区,而是向西部和南部地区扩展。

再次,寒潮活动的强度有所增强。

1951年至2006年期间,寒潮活动的最低气温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表明寒潮的寒冷性质有所增强。

五、寒潮活动的影响寒潮活动对我国的农业、能源、交通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寒潮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

寒潮导致农作物冻害和牲畜禽类的死亡,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中国历年冬天平均气候

中国历年冬天平均气候

中国历年冬天平均气候1、中国气象局监测显示,2013—2014年冬季,中国平均气温为-4.7摄氏度,是1987年以来的最低值这是指在这段时间里的平均气温为零下4.7度(是指所有的测站数据的平均值之后的再平均得出来的)。

2、全国各大城市的年平均温度城市夏季平均温度年平均温度冬季平均温度城市夏季平均温度年平均温度冬季平均温度北京 26.1 11.8 -4.6 杭州 28.1 15.8 4.7天津 25.2 12.2 -4.2 福州 28.9 19.3 11.6石家庄 27.4 13.3 -2 郑州 27.2 14.2 0.3南京 27.7 15.6 -2.7 武汉 29.1 16.5 4.3兰州 23.4 9.5 -4.1 长沙 28.9 17.25 4.7银川 24.1 8.4 -7.2 南昌 28.6 17.8 8.4济南 28.2 14.6 -0.4 南宁 28.3 21.7 13.7西安 27.36 13.7 0 广州 28.5 21.8 14.2太原 24.2 9.9 -5.2 成都 25.8 16.6 6.2西宁 14.7 5.1 -8 重庆 29 17.8 8乌鲁木齐 24.1 5.7 -13 昆明 21.1 20.6 9.4呼和浩特 23.7 6.2 -11.4 贵阳 23.6 19.9 4.9哈尔滨 24.3 4.4 -17.2 拉萨 15.8 7.9 0.8长春 24.5 5.1 -15.2 合肥 28 15.3 2.5沈阳 25.6 7.8 -12 上海 28.6 17.9 4.7大连 24.4 10.8 -3.8 香港 28 23.3 15海口 29.1 23.8 -18.8 澳门 28.5 22.3 14.53、天津地区历年冬季平均气温是多少度?多年历史统计,天津12月、1月、2月平均气温分别为-0.8、-3.1和 -1.0℃,也就是冬季平均气温为-1.6℃。

由于统计资料起止时间不同可能有微小差异,但应该相差不大。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曲线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曲线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曲线1. 介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历史气温变化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历史气温变化的曲线,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气温趋势进行分析,帮助读者了解中国气候的变化情况。

2. 古代气温变化2.1 石器时代* 10万年前至8000年前,中国气温较低,呈现寒冷气候。

* 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适应了低温的生存方式。

2.2 新石器时代* 8000年前至4000年前,中国气温逐渐上升。

* 气候逐渐变暖,植被生长繁茂,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为主转变为农耕生活。

2.3 商周时期* 4000年前至2000年前,中国气温波动较大。

* 冷暖交替,降雨不稳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2.4 秦汉时期* 2000年前至1600年前,中国气温下降。

* 表现为干旱少雨,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困扰。

3. 近代气温变化3.1 唐宋时期* 1600年前至1200年前,中国气温回升。

* 气候变暖,农业生产逐渐恢复,人口增长。

3.2 元明清时期* 1200年前至100年前,中国气温较为平稳。

* 期间有冷暖交替,但整体变化不大,农业生产平稳发展。

3.3 近现代* 100年前至今,中国气温呈现上升趋势。

*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4. 当前气温变化趋势4.1 数据分析* 近年来,中国气温年均上升趋势明显。

* 不同地区的气温上升幅度不同,东部沿海地区相对更加明显。

4.2 影响因素* 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是主要原因。

* 全球气候变化也对中国气温产生一定影响。

4.3 影响和应对措施* 气温上升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 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是有效的应对措施。

5. 结论中国历史气温变化曲线呈现出多样的特点,受到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气温逐渐上升,并且上升趋势在近年来更加明显。

了解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趋势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一直是环境科学和历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献记载、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分析,研究者们得出了一些对气候变迁的初步认识,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左传·哀公七年》: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一些与气候有关的信息。

例如《左传》中记载了公元前510年,周朝国君哀公七年冬天非常寒冷,民众冻死成千上万。

2. 黄土高原陕西省华县文献:发现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农民古代记忆,揭示了过去几千年华山地区的较为明显的气候变化特征,包括暖期和寒期的交替。

3. 中国大陆冰川记录:中国大陆的一些高山地区保存了丰富的冰川遗迹,研究者通过对冰川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分析,可以推测出过去几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

4. 树木年轮分析:树木年轮记录了树木生长的年份和季节性变化,通过对树木年轮的分析,可以推测出古代气候的湿度和温度等变化情况。

5. 湖泊和沉积物分析:中国大陆许多湖泊保存了大量的沉积物,通过对湖泊沉积物的物理和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推测出古代气候变化的幅度和频率。

6. 古代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文献中,如《礼记·月令》、《山海经》等经典著作,记录了一些与气候相关的信息,例如季风、旱涝等天候现象。

7. 古代农业生产情况:通过研究古代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技术,可以推测出当时的气候条件。

例如,古代农民栽种水稻的选择和农作物的收成情况,往往与当时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8. 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往往会因为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做出调整。

通过对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分析,可以推测出当时的气候状况。

综上所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可以通过古代文献、考古遗址、自然记录等多个方面的研究进行初步认识。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是一个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

以下是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气候波动根据地质学的研究,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呈现出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特点。

冰期是指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导致全球进入冰川期,而间冰期则是指地球气温相对稳定,冰川消融,海洋扩张,地球表面恢复温暖。

这种气候波动对中国及全球的气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时期的干旱与湿润周期历史气象学的研究表明,中国在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经历了多个干旱和湿润的周期。

这些周期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湿润周期,降雨充沛,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在干旱周期,干旱少雨,容易导致农业生产减产和自然灾害频发。

历史气候变迁的原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太阳活动、地球自转速率等自然因素对气候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气候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过度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气候变化。

未来气候变迁的预测基于现有的科学数据和研究,科学家们对中国未来气候的变迁进行了一定的预测。

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气候变化可能将继续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例如,在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增加的情况下,全球气温将升高,中国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也将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总之,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侯变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工作,探索其中的规律和机制。

同时,政府和公众也需要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历史气温曲线

历史气温曲线

历史气温曲线
历史气温曲线是指根据历史气象数据绘制出的气温变化图表,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内气温的波动和变化趋势。

通过分析历史气温曲线,可以了解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的历史气温曲线中,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1. 温暖期和寒冷期:根据气温变化曲线,我国历史上存在温暖期和寒冷期。

温暖期通常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和公元1000年左右,而寒冷期则大致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和公元1700年左右。

2. 气温波动:历史气温曲线显示,我国气温在千年尺度上存在一定的波动。

这些波动可能与自然气候变化(如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火山喷发等)和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发展等)等因素有关。

3. 近现代气温上升趋势:从1700年左右开始,我国气温呈现出上升趋势。

这一现象可能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地球辐射平衡改变等因素有关。

4. 季节性气温变化:历史气温曲线还显示出季节性气温变化,如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等。

这些季节性变化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人类生活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总体而言,历史气温曲线为研究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为未来气候变化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的气候演变趋势

中国的气候演变趋势

中国的气候演变趋势中国的气候演变趋势是一个复杂且多样化的过程。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的气候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气候演变趋势。

1. 气温上升:中国的气温逐渐上升是一个显著的趋势。

根据数据,中国的平均气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每十年上升约0.2。

这主要是由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地球变暖所致。

气温上升对中国的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造成了许多挑战。

2. 降水模式改变:中国的降水模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些地区的降水量增加,而另一些地区则减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南部和东北部地区的降水量增加较为显著,而中国的西北部地区则面临更加严重的干旱问题。

这种不均衡的降水模式变化对中国的农业、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中国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水、干旱、台风等,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中国的农业、城市防洪、生态系统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大规模的洪水和干旱不仅降低了农作物产量,还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贫困人口的增加。

4. 冰川融化加剧:中国是世界上冰川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随着气温升高,中国的冰川正在迅速融化。

这对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和水源保护构成了巨大威胁。

冰川消融还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风险。

5. 海平面上升:因为全球变暖,海平面正在上升,这对中国的沿海城市和岛屿构成了威胁。

据预测,到本世纪末,中国的一些沿海地区可能面临日益严重的海水漫溢问题,这将引发海岸侵蚀、淡水资源受盐化等问题。

针对以上的气候演变趋势,中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例如,中国已经设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气候变化的监测与研究,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实施了减排政策等。

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监测,制定全面的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战略。

中国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标题: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作者: 竺可桢播发日期: 1973-06-19出处选自《人民日报》1973年6月19日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有些人认为在人类历史时期,世界气候并无变动。

这种唯心主义的论断,已被我国历史记录所否定。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在丰富的过去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可惜非常分散。

这篇论文就手边的材料进行初步分析,希望把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写出一个轮廓。

在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趋极端,而温度的变化在冬春即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我国冬季温度主要受西伯利亚冷空气所控制,升降比较统一。

因此,本文以冬季温度作为气候变动的指标。

近五千年的时间,根据材料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1100年)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用14C同位素测定为约5600——6080年前)和河南安阳殷墟(约公元前1400——1100年)的发掘表明,当时猎获的野兽中有竹鼠、麞和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的动物,而现在西安和安阳一带已经不存在这些动物了。

此外,在殷代留下来的甲骨文上可以看出当时安阳人种稻比现在大约要早一个月。

在山东历城县发掘龙山文化遗迹中找到一块炭化竹节,有些陶器外表也似竹节。

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竹类的分布在黄河流域,可直到东部沿海。

根据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假设,五千年以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1°—3°纬度。

对照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温度,可以说五千年前的仰韶到三千年前的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比现在年平均温度高2℃左右,正月份的平均温度高3°—5℃。

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公元1400年)人们要知道一年中寒来暑往,常常用肉眼来看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等等,这就是物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70卷第11期2015年11月V ol.70,No.11November,20151951年以来中国无霜期的变化趋势宁晓菊,张丽君,杨群涛,秦耀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环境与规划学院/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封475004)摘要:准确界定无霜期及初、终霜日的时空变化是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有效提升农业适应性的重要内容。

根据1951年以来国内824个气象站点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在全国的分布特征,采用累积距平和线性倾向估计模拟三者的变化趋势,并对无霜期进行突变检验。

结果显示:①中国无霜期随纬度增加或海拔升高而减少,无霜期的年际波动幅度随纬度增加或随海拔降低而减少。

②中国80%以上区域呈现初霜日推后、终霜日提前和无霜期延长的趋势,且三者的变化幅度均是北方大于南方、东部大于西部。

③中国多数农区无霜期延长是初霜日推后和终霜日提前共同影响,而西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部分地区无霜期延长是初霜日的推后幅度大于终霜日的推后幅度或终霜日的提前幅度大于初霜日的提前幅度。

④中国过半区域无霜期在1980s 和1990s 发生突变。

突变集中分布在东北区中西部、内蒙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青藏区和甘新区;突变时间上,东部农区和西部农区无霜期分别在1980s和1990s 突变。

关键词:无霜期;初霜日;终霜日;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农区DOI:10.11821/dlxb2015110101引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农作物面临的热胁迫增加,影响作物产量[1-3]。

作为衡量温度变化的重要指标,无霜期及初、终霜日成为气候变化下农业适应性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分析其时空变化趋势有利于减少极端低温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因时因地制宜地选择作物种类与品种、调整种植制度等。

目前已有较多研究在初、终霜日出现早晚和无霜期长短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初霜日出现早晚方面,韩荣青等发现2000年以来北方各地初霜(冻)日期推迟最为明显[4]。

1970-2009年山西省初霜日在显著推后,并且在2000年发生了突变[5]。

与其紧邻的陕西省也是表现出初霜日推迟的趋势,推迟幅度约为1.4d/10a [6]。

1960-2011年新疆地区初霜日推迟了11天[7],推迟的速率为2.21d/10a [8]。

气候变暖背景下整个西北地区初霜日平均以1.8d/10a 的速率推迟,并在1986年出现明显的突变[9-10]。

近50年西藏主要农区部分站点初霜日呈现推迟趋势[11]。

横断山脉地区初霜日以1.09d/10a 的速率推迟[12]。

对收稿日期:2015-07-02;修订日期:2015-09-08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2CB9558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438,412016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5M570626)[Foundation:National Basic Program of China (973Program),No.2012CB955804;National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171438,No.41201602;The China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the Fifty-seventh Batch of Funds,No.2015M570626]作者简介:宁晓菊(1987-),女,河南商丘人,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E-mail:nxj0655@ 通讯作者:秦耀辰(1959-),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与信息系统研究。

E-mail:qinyc@1811-1822页地理学报70卷于南方的重庆,近40年来初霜日总体呈现推后趋势[13]。

对于终霜日出现早晚,李芬等认为虽然山西省平均终霜日以波动为主,但是细化到具体区域,山西省大部分地区终霜日在1975-1996年间发生了突变,提前幅度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西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推后幅度较大的地区集中在西北部及中东部[14]。

陕西省平均终霜日以1.7d/10a 的幅度提前[6]。

新疆地区终霜日在1960-2011年提前了7天,提前的幅度为1.41d/10a [7-8]。

东北和华北地区1963-2009年终霜日在显著提前[15]。

1990s 横断山脉地区终霜日明显提早[12],重庆地区的终霜日则是在推后[13]。

受初、终霜日变化的影响,无霜期的长短也有变化。

研究发现,一些区域初霜日推后和终霜日提前共同作用带来了无霜期的延长,如西北地区、山西省、陕西省和横断山脉地区等[5-8,10,12]。

在重庆地区,初霜日和终霜日均是推后趋势,但是初霜日推后的速率大于终霜日,带来了无霜期的缓慢延长[13]。

另外,部分研究并不考虑初、终霜日出现早晚,只是关注无霜期的变化趋势发现,1961-2010年宁夏全区平均无霜期以4.7d/10a 的速率延长,并且在1982年发生突变[16],东北地区无霜期的延长速率为3.5d/10a ,无霜期等值线在向北移动[17]。

在西藏地区,多是分析霜冻日数的变化来间接反映无霜期的长短:拉巴次仁等发现近30年内西藏霜冻日数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18],杜军等使用R/S 方法预测西藏主要农区霜冻日数,认为未来霜冻日将会继续趋于减少[11],这意味着西藏多数地区的无霜期在逐渐延长。

显然,当前对无霜期的研究具有时间不一致性和区域性,无霜期在全国的演变趋势尚不明晰。

其次,将初、终霜日与无霜期的变化结合起来分析可以更深刻的认识三者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目前将三者结合进行研究尚且不多。

再次,只有部分研究对无霜期进行了突变分析。

因此,本文基于以上三点,立足于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的九大农业区,首先评估各农区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总体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其次以气象站点为基本文对象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在全国的分布特征,模拟三者的线性趋势及相互关系,并对无霜期进行突变检验,查看无霜期突变的时空分布。

2数据与方法农业生产中将入秋以来地面温度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低于0℃的日期称为初霜日和终霜日,自终霜日到初霜日之间的天数称为无霜期(反面则是霜期)[19]。

显然根据地面温度计算初霜日和终霜日更加合理[4],但是由于实际地面温度较难获取,通常使用日最低气温代替。

本文根据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初日和终日计算初、终霜日及无霜期,同时为便于分析初、终霜日的变化趋势,用儒历日定义日期,将1月1日定为1,1月2日定为2,随之顺序增加。

累积距平是一种常用的、由曲线直观判断变化趋势的方法[20],根据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划分出的九大农区[21](图1),使用累积距平曲线查看各农区初终、霜日和无图1中国农业区及气象站点的分布Fig.1Agricultural regions and meteorologicalstations in China 181211期宁晓菊等:1951年以来中国无霜期的变化趋势霜期的演变趋势。

线性倾向估计可以刻画气候序列的变化趋势和变化速率[20],在此以气象站点为基本单元,构建每个站点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线性倾向模型,分析其变化趋势及显著程度。

Mann-Kendall检验可以分析气候是否从一种稳定态(或稳定持续的变化趋势)跳跃式地转变到另一稳定态(或稳定持续的变化趋势)[22],可以借助Matlab编写程序对每个站点进行Mann-Kendall检验,分析站点尺度上的突变特征。

同时,使用普通克里金方法将站点的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平均值、标准差空间化,分析它们在全国的分布情况。

考虑到站点的线性倾向率、站点的突变特征和发生突变的时间与经纬度、海拔等关联不大,使用IDW插值方法将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线性倾向率、站点突变趋势空间化。

本文使用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的1951-2012年中国国家824个气象站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各农区分布的站点数详见图1。

有关该数据集,1951年全国只有152个气象站,随后几年全国气象站数量快速增加,至1960年气象站达到766个,并在1989年出现1个季节站。

因此,本文以气象站具体建站时间为起点,剔除季节站和缺测数据,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对数据的要求,决定是否将该站点纳入分析中。

具体说来,在剔除季节站和缺测数据后,计算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在各农区的变化趋势及在全国的平均分布;其次,在构建各站点的线性倾向模型时,考虑到使用年际或年代际数值构建模型其自由度不符合要求、影响拟合效果,采用5年平均值构建模型,此时剔除部分建站时间晚、其自由度不允许参与模型构建的气象站点,也剔除南方农区无霜期多年来均为365天(闰年为366天),不存在初、终霜日的站点,最终对726个站点分别构建模型;最后,考虑到需要用逐年数据进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剔除存在缺测年份的站点和多年来无霜期均达到上限值、不可能发生突变的站点,最后保留659个站点参与突变检测。

同时,在全国农业综合区划中,东部季风区内秦岭淮河以北的东北区、内蒙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和黄土高原区统称为北方农区,秦岭淮河以南的西南区、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区统称为南方农区[21],本文在分析中也使用了这种表述。

3结果分析3.1农区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分布演变分区比较1951-2012年中国初、终霜日出现早晚和无霜期长短(表1)。

相对于其他农区,青藏区最早进入初霜、最晚结束终霜,是无霜期最短的一个农区。

东北区和内蒙及长城沿线区初、终霜日出现时间比较接近,两农区无霜期的长度也基本相等。

甘新区初霜日较内蒙及长城沿线区晚一周左右,并且其终霜日较内蒙及长城沿线区提前半个月出现,故甘新区无霜期较内蒙及长城沿线区长20天,黄土高原区的初、终霜发生时间较甘新区分别推迟和提前一周左右。

位于黄土高原区东部的黄淮海区初霜于10月下旬发生,来年3月下旬终霜结束,平均无霜期为229天。

较之北方农区,南方长江中下游区和西南区内部不同地区初、终霜日出现早晚和无霜期长短差异较大,两农区内部自北向南初霜日依次在11月、12月或来年1月出现,终霜日也相应变化,二者无霜期在200~365天之表1中国各农区初终霜日出现早晚及无霜期长度Tab.1First frost date,last frost date and frost-free period in agricultural regions in China区域青藏区东北区内蒙及长城沿线区甘新区黄土高原区黄淮海区西南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初霜日9月18日10月3日10月1日10月9日10月22日11月10日不固定不固定不固定终霜日5月27日5月3日5月2日4月19日4月13日3月26日不固定不固定不固定无霜期(天)1161541521731922293002953631813地理学报70卷间变动,平均无霜期是300天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