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课件:第9单元+5+第33讲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19届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第9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33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Word版含解析

(2016·高考全国卷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解析:选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A项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可反复利用,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C项正确;人类消耗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过度消耗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项正确。
(高考广东卷)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D。
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作用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②动物机体汗腺分泌与运动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规律是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越多。
因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肌肉活动剧烈,产热增多,为了维持正常体温,机体必须通过增加排汗量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但排汗量并不会影响运动强度,所以两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会产生影响,但土壤动物不会对降雨量产生影响,两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
④害虫数量增多时,其天敌鸟类因食物充足数量增多,害虫会因天敌鸟类的增多而数量减少,害虫与其天敌鸟类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2015·高考江苏卷,9C)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2015·高考全国卷Ⅰ,4C)C.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2015·高考全国卷Ⅱ,4D)D.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2015·高考全国卷Ⅱ,4B)解析:选C。
2019届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第9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33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Word版含解析

(2016·高考全国卷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解析:选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A项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可反复利用,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C项正确;人类消耗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过度消耗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项正确。
(高考广东卷)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D。
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作用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②动物机体汗腺分泌与运动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规律是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越多。
因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肌肉活动剧烈,产热增多,为了维持正常体温,机体必须通过增加排汗量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但排汗量并不会影响运动强度,所以两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会产生影响,但土壤动物不会对降雨量产生影响,两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
④害虫数量增多时,其天敌鸟类因食物充足数量增多,害虫会因天敌鸟类的增多而数量减少,害虫与其天敌鸟类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2015·高考江苏卷,9C)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2015·高考全国卷Ⅰ,4C)C.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2015·高考全国卷Ⅱ,4D)D.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2015·高考全国卷Ⅱ,4B)解析:选C。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1-3-9-3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课件

消费者
主要指__动__物____ 等异养型生物
加快生态系统的_物__质__循__环__; 对植物的__传__粉____、种子传
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分解者
主要是营_腐__生___ 生活的细菌和真 菌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 物分解成_无__机__物___,返回到 无机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 利用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
范畴
非生物 __阳__光____、热能、 的物质 ___水_____、空气、 和能量 无机盐等
生产者
自养生物,主要是 __绿__色__植__物____
作用
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 根本来源
把无机物制造成 _有__机__物___,把光能转化为 有机物中的__化__学__能__,从 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乙、丙和丁分别表示个体、种 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乙),A项 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在K值上下波动,保持相对 稳定,B项错误;群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 C项错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与无机环境密切相关,D项 正确。
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 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3.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 的演替。
考点01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 有关本考点备考基础点再熟悉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_生__物__群__落__与它_周__围__的__无__机__环__境___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注: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_生__物__圈___是地球上最大 的生态系统。)
【教育资料】2019年高三生物大一轮总复习: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习精品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点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对概念的理解2.能量流动过程(1)写出图中甲、乙、丙、丁、戊代表的内容。
甲:生产者乙:初级消费者丙:次级消费者丁:呼吸作用戊:分解者(2)据图可判断各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向:3.能量流动研究的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必修3 P96图5—9改编)如图是某湖泊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A.a、b、c、d表示不同的营养级B.a、b、c、d之间形成一条a到d的食物链C.a、b、c、d的大小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的多少D.a、b、c、d的大小变化体现了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解析:能量金字塔是依据单位时间内不同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多少绘制而成的。
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取的能量越少。
营养级是指食物网中处于同一营养级的所有生物,而不是一条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
答案:B1.能量流经第二、第……营养级的过程分析(1)过程图解(2)相关分析:①摄入量(a)=同化量(b)+粪便量(c)。
②同化量(b)=摄入量(a)-粪便量(c)=呼吸消耗量(d)+净同化量(e)=呼吸消耗量(d)+流入下一营养级(g)+被分解者利用(f)。
③净同化量(e)=同化量(b)-呼吸消耗量(d)=流入下一营养级(g)+被分解者利用(f)。
2.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1)单向流动。
①表现: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②原因:a.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一般不可逆转。
b.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同化量的比值)为10%~20%,其原因如下: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为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课件1:第33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细胞呼吸 热能
①逐级递减;②单向流动 10%~20%
2.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路
(1)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即摄入的 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例如蜣螂利用大象的粪便获得能量,就 不能说蜣螂获得了大象的能量。 (2)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 部能量。 (3)能量来源生消产费者者的的能能量量主来要自来于自上太一阳营能养级同化的能量 (4)能量去向: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去向可从以 下两个角度分析:
要点探究
考点一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分析
1.对能量流动的理解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能量是维持生态系
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起点
源头
相关生理过程 能量输入
总能量
能量的传递
传递形式:有 机物
生产者 光能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传递渠道:沿食物链和食物网
相关生理过程 能量的散失
③大气中 CO2 的主要来源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生产者、消费者的细胞呼吸 化学燃料的燃烧
④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 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都是单向的。(判断生态系统 的成分的依据)
2.温室效应 (1)成因 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 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 调节能力。 (2)危害 加快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 生存构成威胁。 (3)缓解措施 ①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燃烧。 ②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二、物质循环
高考生物(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CO2
。
• (4)概括物质循环的特点 全球性 • ① :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往复循环,重复利用 。 • ② :物质可以在 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 【解惑】 大气中CO2来源于生产者、消费 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 等。
• 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1.信息的种类 • [连一连]
合物。 (√) (3)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 ( ×) (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 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2.[判一判] • (1)鸟类突然振翅飞起对同伴报警为行为 信息、通过尖锐鸣叫的报警为物理信息。 (√) • (2)心猿意马、飞蛾扑火、花香引蝶、老 马识途都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 • (3)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 • (4)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关键点击] • 1.碳循环过程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2)碳返回无 机环境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பைடு நூலகம்①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 CO2。 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 CO2 的调节能力。
2.物质循环的特点 (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2)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之间反复利用。
• C [分析图形,A、B、D、E、F均有箭头 指向C,则C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库。 A、C之间为双向箭头,A为生产者。A、D 、E、F均有箭头指向B,则B为分解者,D 、E、F为消费者。图示中包含的食物链为 A→D→E→F,故E减少,短时间内D增多 ,F减少。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 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 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课件:1-3-9-3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三
深度思考几个相关问题
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 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思考 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并简述 判断的理由。 (2)碳在甲、 乙、 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什么?在甲(或乙或丙) 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又是什么? (3)图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过程?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无机物 的形式循 主要以 ________ 有机物 的形式流动 以________ 环 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在____________________ 食物链(网) 单向流动 沿___________ 间循环 各营养级 全球性 ________ 生态系统________ 全球性 ______,反复利用,循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动
(1)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名称。
生产者 ;b.________ 消费者 ;c.__________ 呼吸作用 ;d.__________ 光合作用 a.________ 和化能合成作用 ;e.__________ 呼吸作用 ;f.__________________ 化石燃料的燃烧 。 _________________
3. [2014· 江苏卷]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 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 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 利用
第3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Ⅱ)。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Ⅱ )。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课件:1-3-9-3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大气中CO2库 , 生产者 。 图中 A 表示_______________ 生物成分 E 表示_________ 分解者 ,________ C 表示初级消费者。 生物成分 F 表示________
解析:(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属于生 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2)分析图形可知,图中 A 是大气中 CO2 库, E 与 A 之间为双向箭头, 说明 E 是生产者; C 以 E 为食是初级消费者, B 是次级消费者, D 是三级消费者; 各种生物的能量均流向 F,且 F 能将生物群落的有机碳分解为 CO2 释放到大气中,所以 F 是分解者。
3. 棉花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 研究人员对以“作物—害 虫—天敌”相互作用为中心的棉田(全年均不施农药)进行生态 系 统 能 量 流 动 的 调 查 与 分 析 , 结 果 如 下 表 , 单 位 是 103 kJ/(m2· a)。
分析结果,回答问题。
36.62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 ×103
kJ(m2· a)。 (2)棉蚜靠吸取棉株的汁液生长,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消费者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棉蚜是棉田的主要害虫之 中的________ 棉蚜从棉株摄入的能量占害虫总摄入量的45.7% 一,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棉蚜摄入量占棉田害虫总摄入量的45.7%或棉蚜摄入量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棉田害虫总摄入量的比例大)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
过程
范围
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 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 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的形式循环。
含碳有机物 CO2
的形式传递。
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3.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 CO2 含量迅 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产生危害:导致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 致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解析:选 B。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A 正 确;A 是消费者,C 是生产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 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B 错误;E 为化石燃料,若对此过度开发利用会导致温室效应 的产生, C 正确;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D 正确。
图中 A 表示________,生物成分 E 表示________,生物成分 F 表示________,________表示初级消费者。
解析: (1)红树林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 属于间接价值。 (2)双向箭头两端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的 CO2(无机环境),分 析图示可知:A 表示 CO2,E 表示生产者,F 表示分解者,C 表示初级消费者。
载体 ; 动力
(必修 3 P101“图 5-11”改编)(1)据图分析,当今大气中 CO2 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三个: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化石燃料的燃烧 的呼吸作用 (2)①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②动植物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考向 1
碳循环的过程
1.(2015· 高考海南卷)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 (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 的角度分析, 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______(填“间接”或 “潜在”)价值。 (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 A 是一种气体, B、C、D、E 和 F 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
生物种群的繁衍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种间关系 ,以维持生态系
(3)群落和生态系统:调节生物的 统的稳定。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 量的
传粉动物 ,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昆虫信息素 诱捕或警示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利用 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该池塘水体中还有其他的生产者,模式图中应有“
的箭头,B 错误;图中显示鱼以蚕粪为食,是初级消费者,C 错误;该生态农业促进了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 正确。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一连]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 (2)种群: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3讲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考纲点击
1.生态系(Ⅱ)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实例——碳循环
1.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 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分析: ①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化学元素 ,如 C、H、O、N、P、S 等。 ②循环范围(两个支点):
如图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传递的“信息”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比,信息传递在方向上有何特点? (3)从图中看,信息传递的范围有哪些?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之
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之间。
(3)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2.碳循环过程分析
(1)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名称: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呼吸作用 ; d. e.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f.
; 。
化石燃料的燃烧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生产者的 光合作用 和化能合成作用。
答案:D
3.(2017· 浙江温州模拟 )如图为现代版“桑基鱼塘”农业生态 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
桑”不能代表能量流动 池塘”的箭头
B.模式图中不应有“ C.鱼是二级消费者
D.该生态农业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选 D。“
桑”代表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A 错误; 池塘”
答案:(1)间接
(2)CO2
生产者
分解者
C
“三看法”快速确认碳循环的各环节
(2018· 山西朔州模拟)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 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 是消费者,C 是生产者,碳在各成分间以 CO2 的形式传 递 C.对 E 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考向 2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及应用
2.(高考江苏卷)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 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 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主要以 无机物 的形式循环
形式 以 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过程 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 在 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间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全球性
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 ,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①能量的固定、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联系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