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15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
苏州市2015届高三第

• 【参考译文】 回想当年,正是我在黄河边遭受灾祸的 时候,离家乡有四千里之远。向南眺望,只见 迅猛的 黄河、滔滔的淮水,连绵不断的江堤水堰、河川湖泊, 都是天下艰险之地,我被这 些阻隔(无法顺利回乡送 葬)。我孤身一人,面对着意想不到的灾难,孤单无依, 徘徊路 旁(角落),没有可以依附(投靠)的亲戚和一面之 交的朋友,作为生活的依托(或把他们作 为生活的依 托);对上没有极高的品行可以感动官僚绅士,对下也 没有财富和权势可以动 用一般的人。只剩下先父需用 的医药和所有治理丧事急需的物资,不知道应该倚赖谁, 而且寄存异乡的灵柩又这样沉重,我担心忧虑无法把它 运回。在这个时候,惟独您殷勤关切 帮忙,营救看护, 亲自屈驾前来,来到黄河岸边(送别我扶柩南归)》 (您的帮扶)使我在 先父病重期间,能够在他身边专心 地护理奉侍,而医药等费用问题也有人一同商量解决了。 直到我成为孤儿之后,没有杂事干扰我为先父尽哀,就 连一些琐碎细微小事,也没有不如 愿的(得以解决) 服丧之礼,能最终回到南方家乡去完成。您对我体恤成 全的恩德,是这样的超越常情啊!
• 13、(参考答案,评分标准:每点2分) • ①这幅对联一方面巧妙地写出了他居住环 境的特点和他的日常生活状态:东方的屋 宇阳 光温暖,柳下之风也很和煦,这样的 生活让他知足得意。 • ②另一方面,对联化用了两个历史人物, 这两人都是古代名士,老人对他们很仰慕, 所 以很得意。
• 14、(参考答案,评分标准:①④两点各1 分②③两点各2分) • ①清早起身,老爹看到茅棚上的对联,十 分得意。 • ②上午老爹在茅棚外散步,为是否砍柳树 矛盾踌躇。 • ③午后,老爹朦胧思睡,想起了和柳树有 关的事情。 • ④下午,老爹找来木匠,砍倒了柳树。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 10. (1)忽识赞叹一-赏花夸香一沉醉忘归——想 象(花绕羽人家的)美景。(每点1分) • (2) 以翠叶衬花苞,描绘花苞的态和色。(1 分)运用比喻进行描摹粒,“胭脂浓”描绘出 海棠花蕾如浓抹的胭脂一般深红,“蜡 痕新” 谓花苞光泽娇嫩。(2分) • (3)第一首诗前三联表达诗人赏花时闲适而安 逸的心境(1分),最后一联表达对隐逸 生活的 向往(1分)。 第二首诗细致描摹海棠花蕾满含 深情想要留住花梢上露珠的情态(1分),借此来 叮咛 “儿辈”们要珍惜如花蕾般欲放未放的青 春时光(1分)。
江苏苏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卷

江苏苏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卷高三2013-10-20 22:18江苏苏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卷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诋毁抵挡刨根问底砥柱中流B.藩篱蕃息幡然醒悟翻江倒海C.蓓蕾礌石雷霆万钧擂鼓助威D.奴婢裨益稗官野史髀肉复生答: A(3分)A dǐ B fān/fán/fān/fān C lěi/léi/léi/léi D bì/bì/bài/ bì2.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历史其实无处不在。
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每一幢由逝去时代留下的老建筑都是一页的活的史书。
(2)以“侃”、“凑”、“加”为核心的剧本写作模式肯定会破坏故事的思想性和整体性,剧中人物的情感和生命轨迹的展现也很难做到。
(3)试想一下,如果不是马云拜访王林的一张照片,使王林重回公众视野,那么,会不会有欣京报的记者去采访,以及引发接下来令人的问题呢?A. 触手可及水到渠成眼花缭乱B. 唾手可得水到渠成眼花缭乱C. 触手可及一以贯之目不暇接D. 唾手可得一以贯之目不暇接答:C(3分)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唾手可得:动手就可以取得。
比喻极容易得到。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水到渠成:意指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成功,即功到自然成。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3.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字。
(4分)新修订的《居民身份证法》规定了公民申领、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应当登记指纹信息。
居民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能进一步增强证件防伪性,同时社会用证单位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人、证一致性认定,可以有效防止冒用他人身份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答案

201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1.A2.B3.C4.B5.“明星”类员工态度主动积极,行为独立。
(4分)二、文言文阅读(18分)6.D7.A8.(1)本该纵横自如,发挥自己积聚的才德,在当世扬名。
(4分。
每小句1分,大意通顺1分)(2)临川王介甫把他的事迹刻在石上,埋藏在墓中,而我又为他的文集作序,来让它在世间流传。
(4分。
“铭之石”“藏诸幽”“序其集”“行于世”各1分)9.仲氏知命不苟屈,胸有才学;时人为他播扬。
(4分,每点2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10.(1)拟人,比喻。
(2分)点出时令,总写平原如画的特征,引出下文对春景的具体描绘。
(2分)(2)对功名的绝望,对未来的忧虑,对现实的激愤。
(6分,每点2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1)恐美人之迟暮(2)故不积跬步(3)寄蜉蝣于天地(4)江州司马青衫湿(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6)伛偻提携(7)语不惊人死不休(8)千淘万漉虽辛苦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12.把布尔津河比作餐桌,想象奇特,引发读者对布尔津河秀色的联想;由此又生发出一连串的妙喻,使河流周围的景物浑然一体。
(4分,每点2分)13.综合运用比喻和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官,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
(6分,每点2分)14.是贯串全文的情感线索;强化抒情,表达对河流的热爱和留恋。
(4分,每点2分)15.审美的眼光,怜惜的态度,平等的关系。
(6分,每点2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16.独立的判断力,智识上的胆力,对自己天真坦白的信心。
(6分,每点2分)17.倾向上割舍鉴别力而求学问,方法上把愉快的求知变为机械的堆塞,目标上以文凭来代替真正的教育。
(6分,每点2分)18.开头提出观点,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然后,论述什么是鉴别力以及怎样才具有鉴别力;最后,针对现代教育制度,谈鉴别力的必要性。
(6分,每点2分)七、作文(70分)19.参照高考阅卷标准2013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附加题答案20.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5分)21.东汉许慎(2分)22.通文字,兼通声音、训诂。
201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 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
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
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
②④⑥③①⑤ D。
⑥④②⑤③①5.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苏州市2015届高三2月调研测试卷

江苏省苏州市2015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第I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听爸爸说,那个烟斗是祖上下来的,已经有两百多年了。
(2)直到今天,一遇到天旱,农村还有人抬着祭品祭天,龙王降雨,保佑丰收。
(3)事前有周密的计划、部署,遇事有正确的应变措施,就不至于、左右为难了。
A.流传乞求畏首畏尾B.留传乞求举棋不定C.留传祈求举棋不定D.流传祈求畏首畏尾1.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E(表达运用)。
【解析】“流传”既是纵向的,指时间上的由前往后;又是横向的,指空间上的由此及彼。
所以可以说“孔子的思想流传千古”,也可以说“焦裕禄的事迹流传全国”,前者是时间的传承,后者是空间的扩散。
而“留传”只能是纵向的,它只能传下去,而不能传开来。
“乞求”侧重表现“请求给予”这种行为,“乞求”的内容或大或小但较具体;“祈求”指恳切地希望得到,重在表现态度诚恳,其内容不具体,只是表达这种强烈的愿望。
举棋不定:比喻临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畏首畏尾:形容“瞻前顾后”,疑虑重重。
2.汉字书面用语必须规范化,下列语句用语使用规范的一项是()(3分)A.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
这其中,明确要求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
B.为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能源局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安全经济、科学务实”的原则提出优先建设“西电东送”输电通道的方案。
C.今天跟大家分享澳大利亚艺术家用硬纸板制作出来的作品。
这些作品手工精致,极富想象力,可谓首屈一纸。
D.今年1 一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82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提前完成全年就业10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
2.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江苏省苏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河上柳 废名 12.小说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4分) 点出柳树,与文题照应。
交代主人公的艺人身份。
交代主人公窘迫的生活状况。
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
13.陈老爹为什么对褪了色的红纸上的十个大字“得意极 了”?(4分)
这幅对联一方面巧妙地写出了他居住环境的特点和他的日
常生活状态:东方的屋宇阳光温暖,柳下之风也很和煦,
这样的生活让他知足得意。
另一方面,对联化用了两个历史人物,这两人都是古代名
士,老人对他们很仰慕,所以很得意。
14.小说的叙述看似有些时空错位,但还是按照时间顺序 来展开的。请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6分) 清早起身,老爹看到茅棚上的对联,十分得意。
第一首诗前三联表达诗人赏花时闲适而安逸的心境(1分),最后一联表 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 借此来叮咛 “儿辈”们要珍惜如花蕾般欲放未放的青春时光(1分)。
第二首诗细致描摹海棠花蕾满含深情想要留住花梢上露珠的情态(1分),
(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日月忽其不淹兮 (4)闻道有先后 (5)望帝春心托杜鹃 (6)自(“只”也可)缘身在最高层 (7)庭下如积水空明 (8)苟利国家生死以
• 而我惟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 • (“遭”、“幸”、介宾短语后置各1分)
(3)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3分)
• 只是我心中生出的惭愧,没有一刻停止过。 • (“顾”、“须臾”、“废”各1分)
9.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杜衍帮助曾巩及其父 亲的原因。(4分)
• ①因为曾巩之父与杜衍有老交情;(2分) • ②杜衍有爱护培育天下人才的情怀。(2分)
以翠叶衬花苞,描绘花苞的态和色。(1分) 运用比喻进行描摹,“豆颗匀”把海棠花苞比作大小均匀的颗颗豆 粒,
江苏省新星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

2015届江苏省新星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测试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书法强调中锋走笔,视为用笔的法规,要求笔笔中锋,“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目的是求点画变化而有重心,静谧中显▲,使点画之美有立体感。
▲不是柔软的毛笔,就无所谓笔心在“点画中行”。
许多点画构成了一定的图象,方能反映作者的思想倾向。
而毛笔由于柔软且富于弹性,它哀乐的情感直接联系着的,因此,它变化出的点画,不仅构筑了▲的美的书体,而且点画本身往往都是有感情的,是美的。
这就是所谓“笔墨情趣”。
A.浮动如果有血有肉 B.飘动假设跃然纸上C.飘动如果有血有肉 D.浮动假设跃然纸上2.下列每对诗句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B.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C.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D.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A.毕业时你送给我的照片和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B.我们旅行社宾馆大厅设有服务台,欢迎各位旅客垂询。
C.广大文学爱好者可将作品寄来,我会一一斧正。
D.老同学,自毕业后一直没有见面,今日一见,久仰久仰!4. “桑巴荣耀”发布之前,有关它的一切都是秘密,光是测试过程就历时两年半。
▲但几乎没人知道这些球是在中国生产的,在官方视频里,甚至刻意回避了工人的脸,但从着装以及身体特征看显然都是中国人,里面甚至还有一句中文“不要动”。
①参与测试的球员包括世界顶级球星梅西、卡西利亚斯、施魏因施泰格和齐达内等。
②制造这样一个富有科技含量的足球,至少需要几十道工序,过程复杂繁琐,技术要求严格,绝大部分生产工序都是机器完成的。
③这些测试都是“偷偷”进行的,“桑巴荣耀”通过图案伪装经历了FIFAU-20世界杯的多场对抗性国际赛事的考验。
④当时使用者并不知情,它还曾被用作2013年2月瑞典对阿根廷友谊赛的比赛用球。
⑤三大洲10个国家的30支球队以及600多名世界顶级球员参与了测试过程。
2015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答案:1.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T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白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l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答案: 2.C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 3.B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⑥③④①②⑤B.②⑤①④⑥③C.②④⑥③①⑤D.⑥④②⑤③①答案: 4.A5.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2015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第I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听爸爸说,那个烟斗是祖上下来的,已经有两百多年了。
(2)直到今天,一遇到天旱,农村还有人抬着祭品祭天,龙王降雨,保佑丰收。
(3)事前有周密的计划、部署,遇事有正确的应变措施,就不至于、左右为难了。
A.流传乞求畏首畏尾B.留传乞求举棋不定C.留传祈求举棋不定D.流传祈求畏首畏尾2.汉字书面用语必须规范化,下列语句用语使用规范的一项是()(3分)A.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
这其中,明确要求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
B.为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能源局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安全经济、科学务实”的原则提出优先建设“西电东送”输电通道的方案。
C.今天跟大家分享澳大利亚艺术家用硬纸板制作出来的作品。
这些作品手工精致,极富想象力,可谓首屈一纸。
D.今年1 一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82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提前完成全年就业10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得体的一项是()(3分)A.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B.您的文章写的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定能忝.列其中...。
C.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D.我的作品发表了,现抄寄给您,请雅.正.。
4.下面四句本为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中的一副对联,请依照文意与对联的一般原则,选出最适当的排列方式()甲、江阔天高乙、鸢飞鱼跃丙、识此心之分量丁、见斯道之流行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 甲、丙,乙、丁。
D.丙、甲,丁、乙。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只是如实记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
②他知道自己是易朽的,自己的文字也是易朽的,不过他不在乎。
③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的文化,用不着他再来添加点什么。
④另一方面呢,他相信人生最本质的东西终归是单纯的,因而不会永远消失。
⑤这境遇也许很平凡,这感触也许很普通,然而是他自己的,他舍不得丢失。
他写时没有想到读者,更没有想到流传千古。
⑥他今天所拣到的贝壳,在他之前一定有许多人拣到过,在他之后一定还会有许多人拣到。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⑥③②④⑤C.③⑥④②①⑤ D.③②①④⑤⑥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谢杜相公书①曾巩伏念昔者,方巩之得祸罚于河滨,去其家四千里之远。
南向而望,迅河大淮,埭堰湖江,天下之险,为其阻厄。
而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
又无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势下之可以动俗。
惟先人之医药,与凡丧之所.急,不知所以为赖,而旅榇②之重大,惧无以归者。
明公独于此时,闵闵勤勤,营救护视,亲屈车骑,临于河上。
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意于左右,而医药之有与谋。
至其既孤,无外事之夺其哀,而毫发之私,无有不如其欲;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
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窃惟明公相天下之道,吟颂推说者穷万世,非如曲士汲汲一节之善。
而位之极,年之高,天子不敢烦以政,岂乡闾新学,危苦之情,丛细之事,宜以彻于视听,而蒙省察?然明公存先人之故.,而所以尽于巩之德如此!盖明公虽不可起而寄天下之政,而爱育天下之人材、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出于自然,推而行之,不以进退。
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在丧之日,不敢以世俗浅意,越礼进谢;丧除,又惟大恩之不可名.,空言之不足陈,徘徊迄今,一书之未进。
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
伏惟明公终赐亮察。
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则巩之所以报于明公者,亦惟天下之义而已。
誓心则然,未敢谓能也。
注:①曾巩之父曾易占,当年从江西来汴京途中,在河南安阳忽患重病,后病逝。
期间,杜衍给了曾巩很多帮助。
曾巩写此信,其父已丧多年。
②旅榇(ch^n):客死者的灵柩。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年哮的一项是()(3分)A.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卒:死亡B.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存:抚恤C.然明公存先人之故.故:旧交情D.又惟大恩之不可名.名:说出7.下列“所”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与凡丧之所急B.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C.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D.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
(3分)(2)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3分)(3)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
(3分)9.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杜衍帮助曾巩及其父亲的原因。
(4分)三、古诗词鉴赏(11分)10.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斜谷邮亭玩海裳花顾非熊® (唐)忽识海裳花,令人只叹嗟。
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夸。
驻骑忘山险,持杯任日斜。
何川是多处,应绕羽人®家。
同儿辈赋未开海裳(其一)元好问(金)翠叶轻笼豆颗勾,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注】①顾非熊:唐代诗人,苏州人。
少小聪明,后却困举场三十余年。
做过盱眙尉,后弃官隐居茅山。
②羽人:道教称道士为羽士、羽人。
(1)第一首诗以“玩海棠花”为题并贯穿全篇,请简要说明。
(4分)(2)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如何描写“未开海棠”?请简要分析。
(3分)(3)两首诗都写海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论语》)(2)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庄子《逍遥游》)(3) ,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4)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5)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锦瑟》)(6)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7)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8) ,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河上柳废名陈老爹向来是最热闹没有的,逢着人便从盘古说到如今,然而这半年,老是蹲在柳树脚下,朝对面的青山望,仿佛船家探望天气一般。
问他,“老爹,不舒服了吧?”他又连忙点头,笑着对你打招呼。
这原因很容易明白,就是,衙门口的禁令,连木头戏1也在禁止之列了,他老爹再没有法子赚钱买酒,而酒店里的赊欠,又一天一天的催。
清早起来,太阳仿佛是一盏红灯,射到桥这边一棵围抱不住的杨柳,同时惹得你看见的,是“东方朔②日暖”“柳下惠③风和”褪了色的红纸上的十个大字——这就是陈老爹住的茅棚。
这红纸自然是一年一换了;而那字,当年亏了卖春联的王茂才特地替老爹选定——老爹得意极了,依例出四十文大钱且加成一条绳串,另外还同上“会贤馆”,席上茂才公满口的“古之贤人也”。
陈老爹也想到典卖他全副的彩衣和锣鼓,免得酒店的小家伙来捣麻烦,然而天下终当有太平之日——老爹又哼哼的踱出茅棚了。
“真正反变!连木头戏——”太阳正射屋顶,水上柳荫,随波荡漾。
初夏天气,河清而浅,老爹直看到沙里去了,但看不出什么来,然而这才听见鸦鹊噪了,树枝倒映,一层层分外浓深。
老爹用了平素的声调昂头唱:“咿呀,我——”劲太大了,本是蹲着的,跌坐下去。
那鸦鸦正笔直的瞥见,绿叶青天,阳光使得眉毛不住的起皱,渐渐的不能耐了,拱着腰,双手抱定膝头。
“三天没有酒,我要斫掉我的杨柳——”说到这里,老爹又昂一昂头:“不,你跟我活到九十九,箱子里我还有木头。
”接着是平常的夏午,除了潺潺水流,都消灭在老爹的一双闭眼中。
老爹的心里渐渐又滋长起杨柳来了,然而并非是这屏着声息蓬蓬立在上面蔽荫老爹的杨柳一到现在有了许多许多的岁月。
漆黑的夜里,老爹背着锣鼓回来,一走一窜的唱:“驼子妈妈不等我上床了,桥头上一柱灯笼,驼子妈妈给我照亮了二”灯笼就挂在柳树上,是因为老爹有一回险些跌到桥底下去了,驼子妈妈就办了一枝烛,忖着时分,点起来朝枝头上挂。
从此老爹更尽量的喝,驼子妈妈手植的杨柳,也不再只是受怨——这以前,一月两遭生意,缺欠不得,否则是黑老鸹清早不该叫,“不是你的杨柳,老鸹哪里会来呢?”杨柳一年茂盛一年——那灯笼,老爹不是常说,可怜的妈妈最后还要嘱咐,带去而又,记得点回吗?清明时节,家家插柳,住在镇上的,傍晚都走来攀折,老爹坐在门槛:“密叶就好,不伤那大——”人散夜静,老爹自己也折一枝下来、,明天早起,把桌子抹得干净,一枝劈成两份,挨着驼子妈妈的灵屋放。
老鸹自然是常有的,但生意十分顺遂,门锁却被人偷开了几次——不消说是归家晚了。
最使得老爹伤心的,要算那回的大水。
梅雨连绵,河水快要平岸,老爹正在灶里烧柴,远远沙岸倒坍,不觉抬起头来,张耳细听,只听得吼吼的是水声,但又疑心耳朵在作怪;雨住的当儿,踏着木屐,沿茅棚周围四看——沙地被雨打得紧结,柳根凸出,甚是分明,一直盘到岸石的缝里去了。
“还是驼子妈妈想得——”老爹伸一伸腰,环抱着臂,而眼睛,同天云低处的青山一样,浸在霭里了。
这晚比平常更难熟睡,愈到中夜,愈是清醒,清醒得害怕了!——规上警锣响——屋背后脚步声——“陈老爹!赶快!快!”地保敲门。
第二天,老爹住在祠堂。
土坡企眺,一片汪洋,绿茸茸的好像一丛芦草,老爹知道是柳叶:“我的——”“老爹!——好睡呵?——今天呢?——老板骂我,说我是混玩一趟!”下午,老爹从镇上引一个木匠回来。
霹雳一声,杨柳倒了,——老爹直望到天上去了,仿佛向来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晴空。
而那褪了色的红纸,顿时也鲜明不少。
1925年4月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短篇小说》(有删改)(注释:①木头戏,俗称木偶戏。
②东方朔,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③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人,《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圣"之称。
)12.小说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4分)13.陈老爹为什么对褪了色的红纸上的十个大字“得意极了”?(4分)14.小说的叙述看似有些时空错位,但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的。
请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
(6分)15.小说中“杨柳”这个意象反复出现,请联系全文探究这意象包含哪些意蕴?(6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话说沉闷刘心武尽管当今的社会生活变化迅猛、五光十色,但作为个人情绪来说,仍会时有沉闷之感。
沉闷感,或简称闷感,是一种没有杀伤性但也绝无趣味与快乐的情绪状态。
“乏味”“无趣”“闷”,与“恶劣”“恶心”“臭”还是两回事。
沉闷的状态一般来说绝非恶性状态,闷感亦非愤慨、忧伤之类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