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导学案

合集下载

6.1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导学案

6.1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导学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自己感触深的段落。
【合作交流】
1.课文是怎样描写大眼睛的?从2-5自然段中各找出一个关键词语。
2.“大眼睛”为什么能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这张照片有什么意义?
3.课题中的“大眼睛”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课题中的双引号有什么作用?
【小笔】
读了课文,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带给你怎样的触动与思考,写写自己的读后体会。
3.理清文章条理。
【看图导入】
1.出示照片:描述照片。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针对课题质疑。⑴“大眼睛”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
⑵从哪里可以看来“渴望”读书?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新词,做摘录笔记。
⑴摄影崛起濒临一幅画闪烁积攒(正音)
⑵跋涉援助捐献丰碑蜿蜒(正形)
⑶召唤忧郁感染力年龄生怕讲述(积累)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段写的是那张照片拍摄的背景,哪些段描写了照片上的“大眼睛”,哪些段写的是这张照片的意义。
3.针对课文内容练习提问。
【合作学习】
1.阅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达标检测】
1.积累语言:的印象的大眼睛的山路
2.比一比:援——暖——缓贫——贪
捐——娟——绢返——反
个案补充/反思纠错
6.1《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导学案
课题:6.1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主备人:沈
班级:
姓名:
课时:2/2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断。(重点)
2.继续练习做批注笔记,感受“大眼睛”对学习的渴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难点)
【自主学习】
1.品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句段中可以体会小姑娘对学习的“渴望”。边读边体会,批注自己的读书心得。

北师大版第八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导学案

北师大版第八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导学案

北师大版第八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导学案北师大版第八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抓住重点段落理解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剧烈愿望。

3、培育同学珍惜学习环境,关怀爱护他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1、通过图文对比绽开想象深入到理解课文内容,并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借助多种渠道查找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培育同学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力量。

3、感受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边理解,边朗读,唤起同学的情感,与本文形成共鸣,达到深刻的训练作用。

课前预备:1、老师预备教学课件及其有关“大眼睛“的图片。

2、同学搜集”大眼睛“和盼望工程的资料【预习案】整体感知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画诞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预习自测1、同桌相互听读课文(或读给爸妈听)并认读字词。

我的改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案】(第一课时)探究点一: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大眼睛的?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他渴望读书的?(学法指导:默读25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描写这双大眼睛的句子,用标出重点词语,再在小组内谈谈体会。

)探究点二:(老师重点)指导2个“生怕”2个“虽然”的用法,体会其中的深意即小姑娘对学问的渴求。

1、她还“生怕”什么?(放开叫同学自由想象)2、“愁闷”是什么意思?说一说小姑娘为什么会愁闷?【探究案】(其次课时)北师大版第八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导学案探究点三:读中领悟,入情入境。

1、这双大眼睛是成千上万的失学儿童的真实写照,也是每个失学儿童心声的真实表露,看着这双大眼睛你的心情怎样?(同学畅谈感受)2、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课文吧!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齐读、轮读、老师领读)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用心,那样光明――引读“它凝视着前方”你看,这双大眼睛闪耀着渴望,布满着愁闷――引读“虽然早晨教室光线”这双大眼睛,向我们深情地诉说着――引读“似乎在看着你,看着我”这双大眼睛,向世人热切地召唤着――引读“似乎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探究点三:自学课文,汇报成果。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导学案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导学案
( ) ( ) ( ) ( )
(2)比一比,组词语。
援( ) 捐( ) 涉( )
暖( ) 鹃( ) 徒( )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深情地( ) ( )的姑娘 深秋的( )
倔强地( ) ( )的人家 命令的( )
狠狠地( ) ( )的徒弟 吃力地( )
4、按课文内容填空。
(1)、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那样( )。它()着前方,( )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 ),( )漏掉老师讲的()……
3、“大眼睛”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读书的?
4、“大眼睛”为什么这样“坚强”?
5、“希望工程”在“大眼睛”的感染下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在相关语段批注;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长总结归纳。
2、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自学状态及参与度。
展示
交流
(18分钟)
我愿意把我的探究结果展示交流,在展示时,我会把内容说清楚;别的同学展示时,我会认真倾听,并能补充和质疑。
(2)、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充满着( )。
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虽然她上学前连
()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 )……
指导归纳学法,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我能用“渴望”说一句话。
教师指导,小组长组织完成后,引导展示。




(5分钟)
1、谈话导入:
(1)解说背景,导入新课
(2)(出示照片)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吗?她叫苏明娟。观察照片,说一说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
2、整体感知:
(1)我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阅读课文。
(2)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大眼睛的?

导学式教案《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导学式教案《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设计
教师:李建红
课题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学习
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大眼睛”的特点,联系背景资料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珍视学习、关爱他人的情感。
生1:作者是这样描写这双大眼睛的:“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札记
检查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签章):
教学内容
一、了解照片来历,初识“大眼睛”
(出示大眼睛照片)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也交代了这张相片的来历。是的,1992年,《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解海龙深入大别山地区考察“希望工程”,拍下了这张取名为“我要读书”的极具感染力的片。
师:看来通过预习,你们不仅能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还能结合课外查找的资料来介绍这张照片的背景,这是一种学习方法。这也是本篇课文送给我们的学习的金钥匙.
师:(板书:专心明亮)师:生怕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担心、害怕)
(播放大眼睛的上学情况的课件。)
(课件出示贫困地区孩子失学、辍学的资料)
学生活动
齐读课题
生读第一自然段)相机正音“蜿蜒、跋涉”。
自己读课文,认识生字
生:汇报读相关段落,并相机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漏掉、讲述、濒临失学、援助、
生:(默读课文,画句子,同桌交流。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导学案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导学案
2.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情感铺垫。
(二)新课讲授
1.教学方法:朗读、分析、讲解。
-朗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增强语感。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修辞手法,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讲解:教师针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2.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大眼睛女孩表达的情感。
2.学习兴趣点:大部分学生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较感兴趣,本文通过讲述大眼睛女孩渴望读书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学习难点:文章中涉及的一些抽象概念,如“渴望”、“梦想”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此外,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对部分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二)预习指导
为了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以下是对学生的预习指导:
-作用:视频资料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大眼睛女孩的渴望,引发情感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音频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课后自主跟读,提高语感。
-作用: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模仿标准发音,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朗读技巧。
(三)实物教具
1.山区孩子的照片、书籍等实物: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课文背景。
-作用:实物教具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场景,提高学习兴趣。
1.预习目标:通过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旨,为课堂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2.预习内容:阅读课文,关注文章中的生字词、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了解作者和文章背景。
3.预习问题:
a.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大眼睛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你能找出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吗?它们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学四年级语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案范文三篇
1.板书:特别大、明亮、专心、充满忧郁
2.为什么? (渴望读书)
3.追问:“渴望”怎么理解?
<二>学习2、3自然段
1.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她“渴望读书”?
<1>“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水库上。”
“30里路=15公里=2、3个小时。”
路途十分遥远,还充满危险。--想象上学路上情形。(她每天大概几点钟起床,几点到校,下午回家后又要多晚才能休息?)
小学四年级语文《渴望读书的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介绍了拍摄当时的情况和照片发表后引起的巨大反响,展示了贫困地区儿童在学习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仍然渴望读书、渴望求知的强烈愿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案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收集资料,辅助理解课文。
3、培养学生珍视学习、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大眼睛”渴望读书的特点。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于县城,学习、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在知识能力储备方面,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学会了一些阅读的方法,阅读习惯良好,初步具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预习课文、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能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自己要沉到文章中感受文章中的语句美、结构美和寓意美,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再有,要利用多媒体制作精美、引人入胜的课件以及自己授课时情感的起伏来感染学生。总之,读文章也好,讨论问题也罢,要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理解每个孩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六 眼睛: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优课导学案_1

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六 眼睛: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优课导学案_1
5.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6.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优越环境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初读感知课文是怎能样描绘这双大眼睛的,请同学们带着下面两个问题自读课文。
1.找出描写大眼睛的段落,并在前面标上▲
2.快速找出最能体现大眼睛特点的词语并在词的下面打上●
3.指名汇报,教师评价。
四、锁定重点,品读“大眼睛的内涵
五、课时小结:(3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大眼睛”
“希望工程”
作业
设置
完成练习册




检查
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1.默读课文的2—5自然段,想想这是一双怎么样的大眼睛?她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呢?
2.画出触动你心灵的句子,说说为什么触动你的心灵?
3.这双大眼睛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成千上万个看到它的学生们,也感动了作者,作者由此联想到了很多,他把自己的联想也写到了课文中,这是怎样的联想呢?请大家看大屏幕,教师伴音乐范读2-5自然段。
2.看到所这些,你有什么感触,你想为用自己的行动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做那些力能及的事?
3.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想法。
七、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明亮忧郁
渴望
激励召唤
作业
设置
1.复述课文,抄写精彩句段
2.以“眼睛”为题写一篇日记




课题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学习
目标
1、图文对照,感受“大眼睛”的特点,理解作者由此联想到的内容。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导学案 Microsoft Word 97 - 2003 文档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导学案 Microsoft Word 97 - 2003 文档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导入渴望读书的:(出示课件,半标题。

点明特指。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是怎样上学下学的呢?老师分别请住校生和跑校生说一说。

生1,坐班车,我们集体坐班车来到学校;一周回一次。

生2,我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接我上学和放学;生3,我们有老师把我们送到校门口,爷爷奶奶接我们回家。

不要影响我的备课。

你没有权力这样做!师:同学们真幸运,老师很羡慕你们。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和你们年龄相仿的小姑娘,请同学们随着摄影记者的镜头,看一看,我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这位小姑娘。

生1,指一指(头发好像很乱,乱糟糟的……)生2,还有呢?(好大的眼睛,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漂亮吗?嗯,看起来有心事的样子,不过还好,算是漂亮。

)生3,小脸很白,很可爱,衣服很破旧。

你觉得:可能来自什么家庭?很穷困的家庭。

那我邀请一位特别善于发现的同学,给我们补一补题目吧!你觉得应该写什么?(小女孩,同学,小姑娘,大眼睛。

)(出示,大眼睛。

)嗯,你们和作者一样聪明,那么你知道大眼睛特指什么了吗?那位小姑娘。

(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吧!圈出老师用红笔划的名称。

我们挑一个,想不想了解一下?出示:作者,(专门拍摄贫困地区的孩子。

笔注。

)二、初读课文1.第1自然段师:请同学们,自由跳读老师指的地方。

想象一下和你们上学有何不同呢?(死的给你们上活了,)蜿蜒曲折山路,起的很早步行,30多里,还要经过一个大水库。

师:看来小姑娘上学的路程很艰辛。

(请同学们允许我用跋山涉水来形容一下,可以吗?板书:一步一步,跋山涉水。

)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谁()去上学。

师:如果我是作者的话,我也很担心。

你们担心不担心。

备注:我请一位同学模仿一下小姑娘爬山涉水的动作好不好。

可能有什么危险?掉下山去,滑进水库里!2.第2~5自然段请默读2~5自然段,划出描写小姑娘眼睛的词语,段落。

明亮的;专注的;(跟着老师的笔,体会一下,请睁大眼睛,专注如一地看看老师写了什么?)注意:生怕,我看同学们能读出感情吗?)她还生怕什么?(没有书学不好,失去上学机会!)3.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划出红色的词语,关联词语,自由跳读,请读一读关联词语的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导学案
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抓住重点段落理解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3、培养学生珍惜学习环境,关心体贴他人的优秀品质。

重、难点:
1、通过图文对照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借助多种渠道查找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3、感受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边理解,边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与本文形成共鸣,达到深刻的教育作用。

【预习案】
整体感知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画出生字词,自主解决,标出自然段。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预习自测
1、同桌互相听读课文(或读给爸妈听)并认读字词。

——————————————————————————————————————————————————————————
我的改错:
2、我的疑问:
【探究案】(第一课时)
探究点一:
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大眼睛的?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他渴望读书的?(学法指导:默读2——5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描写这双大眼睛的句子,标出重点词语,再在小组内谈谈体会。


探究点二:
(教师重点指导2个“生怕”2个“虽然”的用法,体会其中的深意即小姑娘对知识的渴求。


1、她还“生怕”什么?(放开自由想象)
2“忧郁”是什么意思?说一说小姑娘为什么会忧郁?
【探究案】(第二课时)
探究点三:读中领悟,入情入境。

1、这双大眼睛是成千上万的失学儿童的真实写照,也是每个失学儿童心声的真实表露,看着这双大眼睛你的心情怎样?(畅谈感受)
2、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课文吧!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齐读、轮读、领读)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引读“它注视着前方……”
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引读“虽然清晨教室光线……”
这双大眼睛,向我们深情地诉说着――引读“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
这双大眼睛,向世人热切地呼唤着――引读“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
探究点三:自学课文,汇报成果。

1、自学课文第6自然段,你从这段中学到了什么?
——————————————————————————————————————————————————————————
四、总结全文,畅谈收获。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课文也看了有关的图片,你有什么收获?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

【训练案】
1、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于描写眼睛的词语、成语
————————————————————————————————————————————————————————————————————————2、我的学习收获、心得:
3、完成本课配练。

教材助读
苏明娟简介
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亲苏良友,母亲钟业珍今年41岁。

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

1992年5月,7岁的苏明娟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张湾小学发现了课堂上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

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希望工程简介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基会发起倡导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宗旨是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实施以来,累计资助230万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援建希望小学8000余所,培训希望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师2300余名。

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评估表明:希望工程已经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社会公益事业。

希望工程自1989年月10月启动以来,在中国青基会及其授权的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努力推动下,得到了社会各界、海内外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施成果和综合效益,赢得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评价,已成为我国最具社会影响和享有崇高声誉的民间公益事业。

希望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