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_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71张PPT)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29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29张ppt)
抑武:罢免宿将兵权,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杯酒释兵权
劝学文——宋真宗 富豪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 安屋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与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政治形势:唐末藩镇割据, 武将专权,政局动荡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更替简表
政权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建立者 朱温 李存勖 石敬瑭 刘知远 郭威 赵匡胤
身份 宣武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天雄节度使 禁军统帅、 归德节度使
时间 907—923 923—936 936—946 947—950 951—960
岁币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①宋辽关系
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 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 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 伐,均告惨败。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 签订“澶渊之盟”(1005年)。北宋获得 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①行政:派文官任“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
②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制钱谷
③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
驻地。
“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惰”
收精兵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范祖禹:《转对条上四事》
①积极: 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 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 权。

人教2019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24张PPT)[优秀课件][优秀课件]

人教2019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24张PPT)[优秀课件][优秀课件]

南宋 刘松年绘 《中兴四将图》
为何宋高宗要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从中折射出哪些两宋时期的变化
宋与少数 民族的关 系(处于 下风)
贵族政治衰落; • 岳飞主张北伐,迎回二圣,威胁了宋高宗的皇权 君主政治兴起; • 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不允武将权力过大
• 处死岳飞,是金国开出的议和条件 过渡: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进一步交融与发展, 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
限制商人对市场控 制,增加国家收入
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 还本付息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 剥,政府收入增加
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免役 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 负担,保证了生产 时间
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生产
规定按户等高下分派费用
的发展
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多少和肥 增加了国家的
③为对付辽、西 士人数和恩荫
夏在边境屯兵 赏赐
①军队官员激增
②大兴土木
③每年向辽、西 夏交纳“岁币”
①军队战斗力低 官吏因循苟且、
后 下(积弱); 相互推诿,导

致办事效率低 ②军费负担沉重 下、吏治腐败。
财政危机 (积贫)
根源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积极:
消除藩镇割据的基础,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社会安定 国家的统一,也利于经济发展
二、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
1.背景——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2.庆历新政 3.王安石变法
表明:统治阶级通过自我改革来缓社会矛盾、 纠正政治弊端的努力化为泡影。变法引起激烈 党争,加速北宋衰亡,北宋灭亡后出现南宋。
(1)目的:富国强兵 (2)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3)主要内容: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和保甲法 (4)结果:增加了大笔收入,达到富国目的;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51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51张ppt)

宋朝科举的发展
时期
唐朝 两宋
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
登科人数
宰相人数
6603
123
45640
135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 数
22
111
近人统计《登科记考》的进士总额,唐代二百九十年中共得6442人,平均每年不过二 三十名进士。
宋代进士人数自太宗即位(976)起便开始激增,至真宗天禧三年(1019),四十 四年间已有9323人;……而在宋太宗执政的22年间,仅进士一科即取士近万名,平均 每年450余人。……两宋300多年间,贡举进士科、诸科118榜,取士总数接近11万人, 平均每年取士达130多人。
禁军与厢军:两宋军队种类。“宋之兵制……天子之卫兵,以守 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 禁军为北宋时期的正规军队,包括皇帝亲兵。集中于京师,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中央分权
中央分权


二府

行政
军政

财政
监察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
台谏


宰相 执政 枢密使 副枢密使 盐 户 度 御史中丞 知谏院
材料 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 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三)崇文抑武
2、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严密考试制度、放宽录取名额、优礼进士)
①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封弥、誊录法,并严禁举人 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主考官的子弟、亲戚参加考试应该 另立考场,另派考官。 ②实行恩荫制度,六品以上高级官员连任两届以后,可获得 “奏荐”资格。(推举自己的子女或者亲戚当官) ③“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 “与士大夫治天下”

人教版新(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__两宋的政治和军事_课件(共19张PPT)(1)

人教版新(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__两宋的政治和军事_课件(共19张PPT)(1)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北宋中期财政
弊: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三冗”,积贫(
二、北宋的民族关系---战与和
1、北伐失败
2、澶渊之盟(1005年)敌
复以关南故地为言,利用辄 沮之,且许遗绢二十万匹、 银一十万两,议始定。
1042年,辽索要关南地, 辽宋修约。宋增“岁币”绢 10万匹,银10万两;辽促令 西夏与宋议和
募役法: 又称免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 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 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结合上述材料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两积” ,内忧外患,严重的社会危机。 (2)“庆历新政”失败。
2、概况 (1)领域:经济、政治、军事、教育 (2)原则: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 (3)核心:富国强兵 (4)结果:失败
祖宗之法
“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公元976年宋太宗即位诏书《续
注:事:指大事。防:防范。曲:指小事。制:规定。语出《汉
结合唐末五代时期的历史思考:宋太祖立国之初需要防 问题?
藩镇割据叛乱 武将拥兵叛乱 丞相专权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文官任知州
利: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中 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材料三: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衣紫成林, 而陛下之官五倍于旧。
——宋祁《上
91万
126万
116万
时期
收入(单 贯)
真宗(1021年) 15085万
仁宗(1049年) 12625万
宋真宗
宋仁宗

中外历史纲要上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共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共张PPT)

权力
处理权力
官员
有握兵之
北宋 重,无发 兵之权
取消节度 使收税的 权力,设 置转运使
下派文官做知州 和通判,掌管民
政、司法
人事调度权全部 归属中央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兴起 ①隋唐时期,游牧在北
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 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末,北方汉人带去了中原先 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削实权 in my schoolbag 官知州,设通判监督; 重文轻武
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Each coin has two sides. Studying abroad also has many disadvantages. For one thing, it will cost
( )2. 一What colour is your pencil box?
辽(契丹)
北 宋
(1)兴起:唐朝时,党项 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 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 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政权建立和统治
11世纪前期, 称大夏皇帝, 定都兴庆府,
史称西夏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 军制和法律
元昊
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创制西夏文字
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民族
法人才)
为官,设专门学校
唯才用人 重改革、破成规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 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 于扩大统治基础
(三)改革评价
改革评价
1.历史作用
(1)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
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人教版新(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__两宋的政治和军事_课件(共19张PPT)

人教版新(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__两宋的政治和军事_课件(共19张PPT)

13186万余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北宋中期财政状况表
弊: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三冗”,积贫(内),积弱(外)
二、北宋的民族关系---战与和
1、北伐失败
2、澶渊之盟(1005年)敌
复以关南故地为言,利用辄 沮之,且许遗绢二十万匹、 银一十万两,议始定。
1042年,辽索要关南地, 辽宋修约。宋增“岁币”绢 10万匹,银10万两;辽促令 西夏与宋议和

抑制武将
剥夺军权-罢免宿将兵权
分散军权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统兵权:三衙(武将)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扩大科举规模
削弱相权
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散宰相行政权 枢密院专掌军政 三司负责财政(户部、盐铁、度支) 台谏负责监察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崇文抑武
分化事权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
祖宗之法
“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 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公元976年宋太宗即位诏书《续资治通鉴长编》
注:事:指大事。防:防范。曲:指小事。制:规定。语出《汉书·礼乐志》
结合唐末五代时期的历史思考:宋太祖立国之初需要防范哪些哪些 问题?
藩镇割据叛乱 武将拥兵叛乱 丞相专权
权 监察 钱
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

剥夺军权-罢免宿将兵权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抑制武将 分散军权 统兵权:三衙(武将)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控制地方
文官任知州
“四监司”、通判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2、怎样加强中央集权?
3、中央集权加强影响怎样?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1、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南宋的偏安
北宋采取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的方针 963年,慕容延钊、李处耘率军平定武平周保权,
同时南平高继冲主动投降归顺; 965年,王全斌率军平定后蜀孟昶; 970年,潘美率军平定南汉刘鋹; 975年,曹彬、潘美率军平定南唐李煜; 978年,吴越钱俶、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主动投降归顺; 979年,宋太宗率军平定北汉刘继元。
根本 ⑥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只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 原因 局部调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无法真正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1、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
为解决三冗两积问题导致的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南宋的偏安
2、王安石怎样变法? “富国”之法 发挥国家的商业职能,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强兵”之法 以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提高军队战斗力
隆兴和议 1164 划界: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
嘉定和议 1208 划界:维持原来边界

关系:南宋对金称臣,向金纳“岁贡” 关系:叔侄关系;纳贡缩减、割地给金 关系:伯侄之国;岁币增加
前提 (1)960年宋朝的建立 (2)宋太祖与宋太宗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完成局部统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1、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史料一 宋太祖赵匡胤:“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 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45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45张ppt)
部动乱,维护政治稳定。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 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 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本朝见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 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一、防弊之政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君弱臣强——分散机构权力
皇帝
中央
行政 二府 军政
财政
监察
中书门下
枢密院(调兵权) 三司
文官
宰相 执政
枢密使 副枢密使
盐 户度 铁 部支
同中书门 参知政事 三衙(统兵权) 司 司 司
下平章事 (副相)
计省
台谏 御史中丞 知谏院
一、防弊之政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史》卷436《陈亮郑樵林霆附李道传》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武将势大
一、防弊之政 (一)前代之弊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 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 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 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非他故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而已矣。今之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天下自安矣!
二、新弊渐生
(一)边防压力 观察燕云十六州的位置,结合中 国地势图,分析北宋边防的劣势。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北宋无险 可依,位于第三级阶梯的天然劣 势进一步加剧了边防压力。
二、新弊渐生
(一)边防压力
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的存在是阻挡北方 草原骑兵南下的天然屏障,五代 时辽占据幽云十六州,使得开封 至宋辽边境的华北平原区域除河 流迟滞外,无险可守。故北宋大 量募兵,开封附近驻扎禁军数达 80多万,有兵险之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
961年,宋太祖邀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宴饮。众人酒意正 浓,太祖对他们说:“我依靠你们的力量才当上皇帝,可是 当皇帝后却整夜不能安眠。”石守信等忙问原因。宋太祖回 答说:“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 也由不得你们。”石守信等惊惶下跪,问该怎么办。太祖乘 机劝他们解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 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石守 信等领会了他的用意,次日都称病辞去兵权。宋朝从此改变 了“长枪大剑”的重武轻文局面。
【思考】推行“二府三司”、设置“台谏”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目的:削弱宰相权力,强化君主权力。即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2)分散机构权力
②地方: 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
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目的:削弱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即分散地方机构 权力。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
材料一 (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 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 材料二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 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 送都下,无得占留。
光的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认识这一时
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安 史





,星罗来自棋布的


顺口溜:
南唐吴越吴 南平前后蜀 还有南北汉 再加闽和楚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 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从10世纪唐代后期到宋帝国早期,中 国所发生的转变标志着中华帝国出现了 历史上最具决定性的断裂,北方士族靠 着谱牒的政治优势而形成的“旧世界”, 在延续了几百年后最终在880-960年的 混乱和内战中消失了;随着士族衰亡,
他们那套治国之道也渐被忘却和遗 落。......中国历史上很少有朝代像宋朝 那样愿意去塑造和改革整个社会,有些 历史学家甚至把宋代称作开启现代性曙
(2)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 宋
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太 祖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陈桥驿兵变: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死,即位的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赵匡 胤此时任殿前都点检(禁卫军的最高长官)、更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公元960年春,镇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县)报称 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打后周,声势很大,请求派兵援 助。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执政大臣不辨真假,慌忙派 赵匡胤率兵北上御敌。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以及赵普、石守信 等策划下秘密行事。2月3日,军队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 陈桥镇)时,发动兵变,授意士兵为他黄袍加身,反叛后周,改 拥赵匡胤为皇帝。而后,赵率兵回师开封,没有烧杀抢掠,「太 祖陈桥之变,与众誓约不得惊动都人;入城之日,市不改肆」。 初三赵匡胤陈桥兵变还京。
(2)分散机构权力
①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力 分
府 三
配 示 意


皇帝
三司
(财政 机构)
中书门下
(行政 机构)
度盐户 支铁部





事 宰



()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二府三司制 ”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 材料三 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 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
①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措施
(1)地方 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 为虚衔。 ②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 上缴朝廷。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 定期更换驻地。
州郡属中央 地方设通判 文臣做知州 谁敢再造反 钱谷转运忙 消除地方患
通判: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 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 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凡兵 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 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 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 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 闻。”
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帝国的灭亡和宋帝国的建立,某程度 上亦标志着五代十国时代开始迈入新时代。
1.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加强的背景: (1)北宋建立后,相继 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 政权和北方的北汉,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 裂局面。 (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 以来军阀割据、政局 动荡的历史教训,有 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 列强化专制集权、维 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四监司
(3)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枢密院
(军事 机构)
(三衙)
侍殿侍


马前步


司司司
材料一 枢密院原为唐代枢密使,权力不大;但中唐以后,随着宦官掌军,枢密 使职权因而大增,后来还出现了专属的办事机构——枢密院。宋代保留枢密院, 将其职权限制于军事管理,与中书门下合成“二府”。而“三司”本为出现于唐 中叶以后的临时使职,后来逐渐形成体系。宋初,“三司”即为“度支”“盐 铁”“户部”,成为管理国家财政的机构,。“二府”与“三司”互不统属,各 自直接向君主负责。 材料二 台谏的言论对宰相的权位有直接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宋仁宗时最为明显。 宋哲宗时苏辙曾说:“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余年……当时所用宰相二、三十人,其 进退皆取天下公议,未尝辄出私意,公议所发常自台谏。”据统计,仁宗朝其实 有宰相二十三名,因台谏弹奏而罢相者有十三人,可见台谏言论对宰相去留的重 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