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语文版25.淮上与友人别课件(2)

语文版25.淮上与友人别课件(2)
------春中与友握别,依依不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作者:王勃,唐代著名诗人,字子安。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代表作《腾王阁序》。
• 解题:杜少府---王勃的朋友,少府是官 名。之---去,往。任---上任。
• 选自:《王子安集》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25. 诗五首
板块:教学设计—课件
教学目标:
• 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点学习
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 教学重点、难点:诗歌意境的把握,作者
感情的体会,背诵。 • 课时安排:2课时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 引用典故,巧用对照,是本诗的成功之 处,诗人将人生哲理寓于景物之中,写 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
• ------奋发向上,坚忍不拔
教学后记
• 目前,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还不强,他们很 难理解诗歌跳跃性的语言里所包含的丰富 的感情,所以老师在这方面要多予以指点。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小结
• 这首诗是对二十三年来遭贬生活的总结, 也是对友人赠诗的和诗。表达了被贬多 年,但仍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25课诗五首之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25课诗五首之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

《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一、导语设计说到友谊,无数的文人辞客酒未沾唇,脸上早就有了深深的酡红。

李白是个多情的种子、痴情的汉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片深情托付风月,传达出了自己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又把深深的眷恋之情付流水;李商隐在友谊里醉得出奇,自己一边愁绪满腹,一边却又有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温暖了千百年来无数个寒冷的深秋和无数颗孤寂的心。

还是王勃醉得洒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他比大海还宽阔比天空还辽远的心胸,真是酷到了极点。

可郑谷绝不惺惺作态,一株绿柳、数声风笛,意惹乱了万千思绪,莫道不消魂,扬子江头有真情流露。

二、知人论世:一字之师的故事三、学习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学习欣赏诗歌什么是诗?诗就是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景物下的事件和感情。

特殊时间:春(春日之美好,反衬离别的哀伤)、傍晚(暮霭沉沉,平添几分忧伤)特殊地点:扬子江头、离亭(自古以来黯然销魂之地,多少离情别意在这里上演,悲欢离合在这里凝聚:这里有一江送别的泪,一江盼归的情。

这里承载了人类多少厚重的情感)特殊景物:杨柳、杨花、风笛柳者,留也。

杨柳依依,有多少往昔共追忆?有多少离情别意藏心底?风乱、柳絮乱、心乱;而那凄凉的笛声,一声声报告着离别时候的到来。

事件:与友人别——君向潇湘我向秦(从此天各一方,相期渺茫,怎不叫人愁肠寸断?)情感:愁——依依惜别四、写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抓住关键字词,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首诗歌改写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配套练习二套七年级语文考试试题一、选择题一、积累运用(28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2分)A.炽.痛(zhì)默契.(qì)荒谬.(miào)义愤填膺.(yīng)B.讪.笑(shàn)喧嚣(xiāo)深邃.(suì)妇孺.皆知( yú)C.亘.古(gèn )赫.然(chì)胡骑.(jì)气冲斗.牛(dǒu )D.筹.划(chóu)嗥.鸣(háo )哽.住(gěng)迥.乎不同( jiǒng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是()(2分)A.选聘洁问鲜为人知家喻户晓B. 斑澜污秽鞠躬尽瘁义愤填膺C. 殉职骊歌一拍即合警报迭起D. 屏障谰语九屈连环呕心沥血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七年级上册语文《淮上与友人别》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淮上与友人别》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淮上与友人别》教案文中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七年级上册语文《淮上与友人别》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七年级上册语文《淮上与友人别》教案一、导语设计说到友谊,无数的文人辞客酒未沾唇,脸上早就有了深深的酡红。

李白是个多情的种子、痴情的汉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片深情托付风月,传达出了自己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又把深深的眷恋之情付流水;李商隐在友谊里醉得出奇,自己一边愁绪满腹,一边却又有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温暖了千百年来无数个寒冷的深秋和无数颗孤寂的心。

还是王勃醉得洒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他比大海还宽阔比天空还辽远的心胸,真是酷到了极点。

可郑谷绝不惺惺作态,一株绿柳、数声风笛,意惹乱了万千思绪,莫道不消魂,扬子江头有真情流露。

二、知人论世:一字之师的故事三、学习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学习欣赏诗歌什么是诗?诗就是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景物下的事件和感情。

特殊时间:春(春日之美好,反衬离别的哀伤)、傍晚(暮霭沉沉,平添几分忧伤)特殊地点:扬子江头、离亭(自古以来黯然销魂之地,多少离情别意在这里上演,悲欢离合在这里凝聚:这里有一江送别的泪,一江盼归的情。

这里承载了人类多少厚重的情感)特殊景物:杨柳、杨花、风笛柳者,留也。

杨柳依依,有多少往昔共追忆?有多少离情别意藏心底?风乱、柳絮乱、心乱;而那凄凉的笛声,一声声报告着离别时候的到来。

事件:与友人别——君向潇湘我向秦(从此天各一方,相期渺茫,怎不叫人愁肠寸断?)情感:愁——依依惜别四、写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抓住关键字词,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首诗歌改写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淮上与友人别》诗歌鉴赏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淮上与友人别

淮上与友人别

《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公开课教案冯淑雅教学目的: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2、能带着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表现的意境。

3、体会两首诗写景与抒情的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难点:体会两首古诗写景与抒情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送别诗”一般是诗人在和朋友分别时所作的诗歌,在古代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许多都成为千古名篇。

我们前面学过两首:《杂诗》、《夜雨寄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新课(一)学习《淮上与友人别》1、解诗题,介绍诗人。

2、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3、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4、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学习欣赏诗歌什么是诗?诗就是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景物下的事件和感情。

特殊时间:春(春日之美好,反衬离别的哀伤)、傍晚(暮霭沉沉,平添几分忧伤)特殊地点:扬子江头、离亭(自古以来黯然销魂之地,多少离情别意在这里上演,悲欢离合在这里凝聚:这里有一江送别的泪,一江盼归的情。

这里承载了人类多少厚重的情感)特殊景物:杨柳、杨花、风笛柳者,留也。

杨柳依依,有多少往昔共追忆?有多少离情别意藏心底?风乱、柳絮乱、心乱;而那凄凉的笛声,一声声报告着离别时候的到来。

事件:与友人别——君向潇湘我向秦(从此天各一方,相期渺茫,怎不叫人愁肠寸断?)情感:愁——依依惜别写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学生自由朗读,体悟诗歌的感情。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齐读诗题,利用注释理解诗题意思。

2、介绍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补充文学常识。

3、根据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4、研读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一样送别两样情——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

一样送别两样情——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

一样送别两样情——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朝两首着名的送别诗,是语文版七年级(上)第6 单元第25 课《诗五首》里面的两首诗歌。

第6 单元与第7 单元都是文言文诗歌单元。

本单元入选的五首唐诗的内容或感慨,或识别,或倾诉,或思念,情感极为真挚。

《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一首融情于景,凄凉哀怨,一首直抒胸臆,壮阔豪爽,放到一起,行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对比中,王勃豪爽开朗的胸襟凸现明显。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我们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唐朝送别诗,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送别诗文化,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018年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5课《诗五首》之《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2018年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5课《诗五首》之《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5课《诗五首》之《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一、导语设计说到友谊,无数的文人辞客酒未沾唇,脸上早就有了深深的酡红。

李白是个多情的种子、痴情的汉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片深情托付风月,传达出了自己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又把深深的眷恋之情付流水;李商隐在友谊里醉得出奇,自己一边愁绪满腹,一边却又有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温暖了千百年来无数个寒冷的深秋和无数颗孤寂的心。

还是王勃醉得洒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他比大海还宽阔比天空还辽远的心胸,真是酷到了极点。

可郑谷绝不惺惺作态,一株绿柳、数声风笛,意惹乱了万千思绪,莫道不消魂,扬子江头有真情流露。

二、知人论世:一字之师的故事三、学习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学习欣赏诗歌什么是诗?诗就是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景物下的事件和感情。

特殊时间:春(春日之美好,反衬离别的哀伤)、傍晚(暮霭沉沉,平添几分忧伤)特殊地点:扬子江头、离亭(自古以来黯然销魂之地,多少离情别意在这里上演,悲欢离合在这里凝聚:这里有一江送别的泪,一江盼归的情。

这里承载了人类多少厚重的情感)特殊景物:杨柳、杨花、风笛柳者,留也。

杨柳依依,有多少往昔共追忆?有多少离情别意藏心底?风乱、柳絮乱、心乱;而那凄凉的笛声,一声声报告着离别时候的到来。

事件:与友人别——君向潇湘我向秦(从此天各一方,相期渺茫,怎不叫人愁肠寸断?)情感:愁——依依惜别四、写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抓住关键字词,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首诗歌改写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初中语文】一样送别两样情——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实录 语文版

【初中语文】一样送别两样情——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实录 语文版

一样送别两样情——离别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实录晋江安海职校(鸿江中学)王翠微上课时间:2009年12月2日星期三下午第6节上课地点:安海职校(鸿江中学)实训楼5楼第9多媒体教室(课前板书两个标题:《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师:翻开166面。

我们今天要学习两首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请一位同学把第一首《淮上与友人别》读一遍。

一生读,较平淡。

师:再请一位同学把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一遍。

另一生读,稍好一点。

师:这两首诗所讲的内容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生(举手):这两首都是送别诗。

师:从诗歌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写送别的呢?《淮上与友人别》这一首?生:标题有一个字——别。

师:还有没有?生:……师:下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呢?(有哪些地方告诉我们是送别诗呢?)生:标题中有一个“送”字,诗中“与君离别意”。

师:说得好,请坐。

这些信息都告诉我们,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送别诗,它是古诗中很重要的一类,数量很多,而且写得很好。

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送别诗呢?那都是因为古代文人有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叫“宦游”。

(板书:宦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同是宦游人”,那么什么是“宦游”呢?(出示幻灯片1介绍)宦,做官入仕。

宦游指封建文人外出求官或做官。

“宦游”现象由来已久。

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得到任用。

汉朝以后,读书人要求得一份官职,一般要外出,去游历大川名山,或者去拜访当时闻名的经师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显贵帮他们推荐,这样就往往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几年几十年都回不了家。

那些已经当官的,也时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或者是犯了错误遭到贬谪,到偏僻荒凉的地方去做官。

“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共同的情感特点是哀怨凄苦。

为什么这么哀怨?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

为什么这么凄苦?离别就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教学设计 语文版

夜雨寄北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熟练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3、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情怀,珍视亲情。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预习了导学案,它的内容包括:文学常识、初读古诗并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教师教学时要先介绍诗歌的背景资料,然后指导学生多朗读诗歌。

3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熟练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难点: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播放动画片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动画片导入新课。

教师解释课题的含义。

教师介绍古诗的背景资料:这首诗的题目中的“寄北”,也作“寄内”。

此诗是寄给谁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寄给妻子的,一种说法是寄给长安友人的。

我们采取前一种说法,因为作者长期居留在外,写此诗意在怀念住在北边的妻子。

教师出示、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熟练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重点)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难点)3、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情怀,珍视亲情。

活动2【讲授】检查预习导学预习导学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结合课本完成预习导学的学习任务。

内容:1文学常识。

2诵读诗歌。

方式:自主学习检查释疑教师讲授之前,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1文学常识。

(形式:说)2诵读诗歌,个人读·并挑选一个人比赛。

(形式:朗读)3诵读诗歌,小组读·并挑选一组比赛。

(形式:朗读)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一)合作学习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共同完成《合作探究》中的学习任务,并推选合适的成员准备班级展示;教师合理分配任务,深入各小组指导,解答疑难。

问题:1 翻译并赏析古诗第一·二句。

2 翻译并赏析古诗第三·四句。

3 课本剧表演。

4 概述内容,体会感情。

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二)探究展示学生展示小组活动成果,其他小组多角度点评;教师及时鼓励、表扬,适时引导、追问,据实拓展延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诵读
淮上与友人别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郑谷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品味诗歌中表达的依依惜别的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大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

“淮上”即扬州,“别”在这里不是送别,而是握别,即友人去“潇湘”诗人自己去长安。

2、郑谷(约848—约909),唐代诗人。

字守愚,袁州宜春人。

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

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

在晚唐诗坛负盛名。

3、学习生字:淮上(huái)潇湘(xiāo xiāng)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

三、品味感受:
1、“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品评: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

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

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

2、“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品评:风笛”、“离亭”有特殊的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写两位好友在笛声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

风中传来数声笛声,报道着别离时刻就要到来,离亭送别,愁绪万千,情深酒酣,欲言又止,握手告别,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心情,情景交织,深切感人。

四、合作探究:
1、诗文是怎样借景抒写握别之情的?
明确:诗文前三句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

结句戛然而止,在对照中愈显出其内容丰富。

临歧路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途中的无边寂寞,都在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本诗通过对诗人与友人握别于淮上渡口情景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在写景中,深寓着别情离绪。

另外,诗人用淡笔点染景色,用重笔写愁绪,同音字重复,构成了一种既清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有情韵的风调。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淮上与友人别
握别时地——愁杀人;风笛离亭——各东西。

————客中送客,倍觉销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