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步骤教学提纲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学生能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学生能够解释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像,培养观察和描述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认识到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叶绿体的形状、结构和功能线粒体的形状、结构和功能2.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步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结构的描述。
显微镜的调节和使用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观察与描述:学生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像,培养观察和描述能力。
2. 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 实验操作:学生通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像和实物样本。
2. 教师准备显微镜和解说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学生准备实验报告纸和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教师讲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作用。
3. 观察实践:学生分组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记录观察结果。
4. 小组讨论:学生就观察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疑问。
5. 解答疑问: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特点。
七、课堂练习1. 教师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描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拓展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实验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目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结论与讨论
01 实验目的
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熟悉显微镜的结构和 操作步骤,包括调节 焦距、对光、移动载 玻片等。
了解显微镜的保养和 维护,确保实验结果 的准确性和仪器的使 用寿命。
用纸巾轻轻按压盖玻片,去除多余的 液体。
用镊子夹取染色后的组织块,放在载 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将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 的载物台上。
调整显微镜的焦距,使观察到的 图像清晰。
仔细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 分布和数量。
记录观察结果
01
用笔记录观察到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分布和 数量。
高倍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高倍显微镜是一种光学仪器,通过透镜的放大作用,将微小的物体放大并清晰地呈 现出来。
高倍显微镜通常配备有多个透镜,包括物镜、目镜和聚光镜等,以实现更高的放大 倍数和更好的观察效果。
在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时,高倍显微镜能够提供足够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使观察 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的形态和分布。
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 用技巧,如选择合适 的放大倍数、调整光 圈大小等。
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通过观察不同植物或组织切片, 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特征,
如大小、形状、数量等。
学习如何识别和区分叶绿体和线 粒体,了解它们在细胞内的分布
情况。
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在不同类型 细胞中的差异分布和功能特点。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对微 观世界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训练学生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高中生物教案-【实验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高中生物教案-【试验二】用高倍显微镜观看叶绿体和细胞质流淌一、教学目的1.初步把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看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3.通过在显微镜下的实际观看,理解细胞质的流淌是一种生命现象。
二、教学建议〔一〕用显微镜观看叶绿体试验的教学建议:1.试验材料的选择。
试验材料的选择,应以取材便利、制片简洁、观看效果好为原则。
藓类植物的叶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叶制片,作为试验材料的首选对象。
试验时,可选取葫芦藓或墙藓的叶作观看材料。
2.显微镜的使用。
关于显微镜使用方法的指导,是同学做试验前教师讲解的主要内容。
要求同学做好以下几点。
(1)将显微镜安放好显微镜放在操前方偏左,镜筒在前,镜臂在后。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距载物台约2cm);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选用大光圈,弱光源时选用凹面镜。
(3)低倍镜观看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至距玻片2~3mm 处;左眼注视目镜内,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当看到物像后再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细胞物像。
移动装片,将观看物放在视野中心。
(4)高倍镜观看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调整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所要观看的物像。
3.观看程序的指导。
观看时,教师应提示同学先用低倍镜观看,再用高倍镜观看,最终绘制镜下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图。
4.讲解绘制生物图的要求。
绘图的要求包括绘图的工具要求,以及绘制生物图的方法要求。
如,图的摆放位置和大小,线条和点点,指示线、注字和图名,姓名和日期等。
5.条件许可的学校,最好每人使用一台显微镜,以便培育同学对显微镜的操作力气。
6.增加演示试验。
假设条件允许,则可以增加“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体的形态变化”的演示试验,使同学了解叶绿体对不同光照条件的适应性。
试验课前,在讲台前摆放3 台显微镜,载物台上分别放着强光(200W 灯泡照耀5min)、弱光(25W 灯泡照耀10min)、黑暗处理过的3 片葫芦藓叶的临时装片。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能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学生能够描述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像,培养观察和描述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理解生物学实验的重要性和科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步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步骤。
2. 教学难点: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 教具:显微镜。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像。
实验材料。
2. 学具:学生显微镜。
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中的作用。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演示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4. 结果展示与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描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的发展。
1. 学生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技能。
3. 学生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的描述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叶绿体和线粒体在其他生物体内的分布和作用。
2. 学生可以探索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化和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八、教学参考资源:1.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像和资料。
2. 生物学实验指导书籍。
3. 科学杂志和学术文章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研究。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导学提纲1、 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最理想的是藓类的叶。
为什么说藓类的叶是此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叶片绿色,小,单层细胞,属阴生植物,叶绿体大且数目少,不需加工即可制片观察。
2、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也可以用菠菜叶。
为什么要撕取其“下表皮”而不是“上表皮”,而且要“稍带些叶肉”?下表皮是背阳面,带海绵组织,叶绿体较大且数目少,便于观察。
3、观察叶绿体的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目的是什么?为了防止叶绿体失水。
如果叶绿体失水,叶绿体就缩成一团,无法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4、观察细胞质流动时,用黑藻幼嫩叶片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其具有哪些主要优点?叶片扁平,薄,叶绿体清楚,易观察。
5、为什么选用黑藻的幼嫩叶片而不是幼根为实验材料观察细胞质流动?幼嫩叶片中存在叶绿体,便于观察细胞质流动,幼根中细胞质流动没有明显的参照物,不便于观察。
6、观察细胞质流动时,要寻找最佳观察部位,应寻找靠近叶脉部位的细胞进行观察,为什么?此处细胞水分供应充足,容易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7、此实验中,应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如果先用高倍镜观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可能会找不到观察对象,还可能会出现高倍镜镜头压破玻片,损坏镜头。
8、实验中,如果发现细胞质不流动,或者流动很慢,应立即采取措施,加速其细胞质的流动。
方法是?方法有三种,可以任选一种:一是进行光照,即在阳光或灯光下放置15~20 min;二是提高盛放黑藻的水温,可加入热水将水温调至25℃左右,再将黑藻放入其中培养;三是切伤一小部分叶片。
9、每个细胞中细胞质流动的方向是否一致?可能不一致。
流动方式为主要为转动式(旋转式、环流式)。
10、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随细胞质流动,自身也可转动。
11、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在弱光下叶绿体以较大的面积正对光源,可接受更多的光。
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侧面对着光源,防止被灼伤。
最新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步骤

活动目标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2.识别光学显微镜下的叶绿体和线粒体。
背景资料1.相关知识地球上绝大多数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
绿色植物是主要的能量转换者,完成这一能量转换的细胞器是叶绿体。
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同时产生氧。
在高等植物细胞中叶绿体呈椭球形,长径5~10 μm,短径2~4 μm,厚2~3 μm。
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中一般含50~200个叶绿体,可占细胞质的40%。
叶绿体的数目因同种植物不同细胞类型、生态环境、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
在藻类细胞中,叶绿体形状多样,有网状、带状、裂片状和星形等,而且体积巨大,长径可达100 μm。
线粒体是动植物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与能量转换有关。
线粒体一般呈粒状或棒状,因不同的细胞种类和生理状态而不同,可呈环形、哑铃形、线状、分支状或其他形状。
线粒体数目因细胞种类和生理状态不同有所差异,一般在一个细胞中有数百到数千个。
植物细胞因有叶绿体的缘故,线粒体数目相对较少;肝细胞中约有1 300个线粒体,占细胞体积的20%;巨大变形虫中线粒体数目可达50万个;许多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酵母细胞中有一个大型分支状的线粒体。
线粒体通常分布在细胞生命活动旺盛的区域。
例如,在肝细胞中呈均匀分布;在肾细胞中靠近微血管,呈平行或栅栏状排列;在精子中集中在尾的基部。
线粒体在细胞质中可以向生命活动旺盛的区域迁移。
2.实验原理(1)叶绿体的观察植物绿色部位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如果将叶片的横切片制成临时装片,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绿体。
某些植物幼嫩的叶也可直接用于观察叶绿体。
(2)线粒体的观察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内含细胞色素氧化酶系。
健那绿是一种碱性染料,可以专一性地对线粒体进行染色。
与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发生作用时,染料始终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色;而线粒体周围的细胞质中的染料被还原为无色的状态。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步骤

实验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实验指导(攻关不畏难)一、目的要求:1、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3、通过在显微镜下的实际观察,理解细胞质的流动是一种生命现象。
二、材料用具:菠菜叶(或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台灯、铅笔三、实验原理:1、高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叶绿体一般是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2、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
四、方法步骤:1、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取一片藓类叶或菠菜叶的下表皮,稍带些叶肉,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取材制片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取叶片放入加盖玻片观察先低倍镜找到叶片细胞后高倍镜观察叶绿体绘图(用铅笔画一个叶绿体形态和分布情况清楚的叶肉细胞)1)选用藓类的小叶或者菠菜叶的下表皮(稍带叶肉)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因为藓类属阴生植物,菠菜叶的下表皮是菠菜叶的背阳面,这样的细胞中的叶绿体大且数目少,便于观察。
)2)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目的是为了防止叶绿体失水。
如果叶绿体失水,叶绿体就缩成一团,无法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3)正确使用低倍镜:取镜——对光——安放装片——下降镜筒——调焦。
下降镜筒时,必须双眼注视物镜和装片的距离,以免压坏装片和碰坏物镜。
4)正确使用高倍镜:将低倍镜下看到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调整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
2、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放在光照、室温条件下培养载玻片滴水、放叶,加盖玻片黑藻类的培养制片观察(光低倍镜找到黑藻叶片细胞,后高倍镜观察到细胞内的叶绿体随细胞质液定向流动)1)观察细胞质流动时,首先要找到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然后以叶绿体作为参照物,在观察时眼睛注视叶绿体,再来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 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2.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观察步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难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观察步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都有哪些能量转换器吗?”2. 新课:讲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展示相关图片和模型。
3. 演示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记录观察结果。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操作技能。
3.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片和模型,用于讲解和展示。
2. 准备高倍显微镜和相关实验材料,确保实验设备正常运行。
3. 准备实验报告表格,供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八、教学资源1.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片和模型。
2. 高倍显微镜和相关实验材料。
3. 实验报告表格。
九、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研究人员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叶绿体和线粒体相关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叶绿体和线粒体相关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步骤
活动目标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2.识别光学显微镜下的叶绿体和线粒体。
背景资料
1.相关知识
地球上绝大多数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
绿色植物是主要的能量转换者,完成这一能量转换的细胞器是叶绿体。
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同时产生氧。
在高等植物细胞中叶绿体呈椭球形,长径5~10 μm,短径2~4 μm,厚2~3 μm。
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中一般含50~200个叶绿体,可占细胞质的40%。
叶绿体的数目因同种植物不同细胞类型、生态环境、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
在藻类细胞中,叶绿体形状多样,有网状、带状、裂片状和星形等,而且体积巨大,长径可达100 μm。
线粒体是动植物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与能量转换有关。
线粒体一般呈粒状或棒状,因不同的细胞种类和生理状态而不同,可呈环形、哑铃形、线状、分支状或其他形状。
线粒体数目因细胞种类和生理状态不同有所差异,一般在一个细胞中有数百到数千个。
植物细胞因有叶绿体的缘故,线粒体数目相对较少;肝细胞中约有1 300个线粒体,占细胞体积的20%;巨大变形虫中线粒体数目可达50万个;许多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酵母细胞中有一个大型分支状的线粒体。
线粒体通常分布在细胞生命活动旺盛的区域。
例如,在肝细
胞中呈均匀分布;在肾细胞中靠近微血管,呈平行或栅栏状排列;在精子中集中在尾的基部。
线粒体在细胞质中可以向生命活动旺盛的区域迁移。
2.实验原理
(1)叶绿体的观察植物绿色部位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如果将叶片的横切片制成临时装片,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绿体。
某些植物幼嫩的叶也可直接用于观察叶绿体。
(2)线粒体的观察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内含细胞色素氧化酶系。
健那绿是一种碱性染料,可以专一性地对线粒体进行染色。
与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发生作用时,染料始终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色;而线粒体周围的细胞质中的染料被还原为无色的状态。
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呈现蓝绿色的线粒体。
操作指南
1.材料藓类、菠菜或黑藻的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
2.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消毒牙签。
3.试剂及配制方法
(1)试剂清水,健那绿染液。
(2)试剂的配制方法
①等渗溶液称取0.85 g NaCl、0.25 g KCl、0.03 g CaCl2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②健那绿染液先称取10 mg健那绿溶于1 mL等渗溶液中,用滤纸过滤。
再取滤液加入49 mL等渗溶液中,即为染色液。
4.操作要点
(1)制作临时装片
①在观察黑藻前10 min,用40 °C的水浸泡黑藻的叶。
这样的叶用于制作临时装片,便于观察到黑藻的叶绿体随细胞质而流动。
②在适宜的温度下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可以将健那绿染液保持在
37 °C,尽可能使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染色期间保持在生活状态。
③用健那绿染液染色时,要染色10~15 min。
在此期间要适当添加染液,以保证细胞不干燥。
(2)观察
①观察时,注意通过调整光圈来调节反射光线的强弱,使进入物镜的光线不要太强。
②按照正确的观察顺序,先用低倍镜找到观察的物像,通过移动临时装片选择单层的典型细胞,再转换高倍镜进行观察。
分析讨论
1.选择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时,应注意什么问题?2.具有较多线粒体的细胞在功能上有什么特点?3.为什么用健那绿染液作为观察线粒体的染色剂?4.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评价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