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件自主阅读3
2020-2021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第3课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位作者:鲍照。
1.作家作品简介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著名作家,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尤其是乐府诗。
他的作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诗人。
他的骈文亦佳。
鲍照担任过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代表作有《鲍参军集》传世。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3.文化常识【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1.字音识记①酌.酒(zhuó)②踯躅..(zhí)(zhú)③鲍.照(Bào)④拟.行路难(nǐ)2.辨形组词3.词语解释(1)泻.水置平地:倾、倒(2)举杯断绝..歌路难:停止(3)吞声..踯躅不敢言:声将发又止(4)吞声踯躅..不敢言:徘徊不前4.名句默写(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4)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1.这首诗中,诗人开篇写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淌的自然现象,写出了怎样的哲理?提示: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出下文对命运、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门第决定人生。
高中语文第一课(最新、优秀)ppt课件

古代哲学、思想等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如儒家的仁爱思 想、道家的自然观念等。
古代艺术与现代审美
古代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对于现代审美依然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 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古代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通过国际传播与交流 ,可以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与共存。
THANKS
感谢观看
作文技巧指导
立意技巧
根据题目要求和社会现实,确 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体 现时代精神和个人见解。
谋篇技巧
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包括开头 、主体和结尾三部分,注意段 落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审题技巧
审清题目要求和限制,确定写 作范围和重点,避免跑题和偏 题。
选材技巧
围绕中心思想,选择典型、真 实、新颖的材料,注意材料的 详略和先后。
备考策略与方法指导
01
制定复习计划
根据高考语文科目的考试内容和 要求,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明 确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0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大量阅读各类文本,提高阅 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掌握不同文
体的阅读方法。
02
注重基础知识
加强对语言文字、文学常识、文 化素养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
04
加强写作训练
语言技巧
运用生动、准确、形象的语言 ,注意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 运用,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学生佳作展示与点评
佳作展示
选取学生中的优秀作文进行展示,让学生欣赏和学习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和表 达方式。
点评分析
针对展示的作文进行点评和分析,指出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也可以通过点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 点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课件】自主赏析 蜀相

寻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
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 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 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 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 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3.作者用哪些语句勾勒诸葛亮的形象?从诗歌中可以 看出诸葛亮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 师未捷身先死。” (2)诸葛亮的特点:雄才大略、忠心耿耿、无私奉献、 壮志未酬。
4.作者塑造诸葛亮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什么?“长使英雄 泪满襟”句中“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请运 用“知人论世”方法,谈谈你的观点。 提示:(1)以诸葛自况,表达自己像千古英雄一样具 有壮志未酬的苦痛。
答案: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 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 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 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3.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烟尘” 并非自然界中的烟尘,而是有特定含义的“战争”,这 也与后文相照应。“请缨”可联想到高中课本中的“无 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滕王阁序》),可知该词还 有其暗含的意思。
览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运用了哪些 表现技巧?请简要分析。 提示:(1)设问。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 寻”是问,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是答。这是诗 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 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2)记叙与描写结合。 第一句是记叙,“柏森森”用的是描写。
人教版高中语文ppt课件ppt课件

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如人物言行、环境描绘等。 探究文章中隐含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主旨推断
推理判断
结合背景知识和上下文语 境,分析文章的主旨和意 义。
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作者的 意图和观点。
评价文章的价值和影响, 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05
写作技巧
写作方法
01
02
03
命题写作
掌握如何根据题目要求, 快速确定文章主题和内容 。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和实践,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 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培养 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02
课文解析
文章背景
历史背景
提供文章的创作时代、历史事件 和社会环境,有助于理解作者的 创作动机和文章的主题。
文化背景
分析文章所反映的文化传统、价 值观和社会习俗,有助于深入理 解文章的内涵和人物性格。
主题思想
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主题,是文章 的主线。
思想内涵
分析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包括人 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
艺术手法
叙事技巧
分析文章的叙事方式、情节安排和结构特点,评价其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自由创作
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意表达 的能力。
缩写与扩写
学习如何精炼语言和丰富 文章内容。
文章结构
总分总结构
合理安排开头、主体和结 尾,使文章逻辑严密。
并列结构
将文章分为若干并列的部 分,每部分独立且有内在 联系。
递进结构
按照逻辑顺序,层层深入 地展开论述。
3 《百合花》《哦,香雪》对比阅读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活动探究
2.认真阅读这两篇小说,结合小说中故事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 两篇小说的理解,并说说不同时代年轻人的青春各有什么特点,你 从他们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与你交流】《百合花》和《哦,香雪》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两篇小说, 一篇写于解放战争时期,说的是关于解放战争的故事,刻画了“我”、通讯员、新 媳妇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一篇写于改革开放不久,说的是小山村年轻人的故事, 刻画了香雪、凤娇等一群山村姑娘的群像。《百合花》表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年轻 人追求民族解放和自由进步的青春,《哦,香雪》表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山村青年对 现代生活的向往,是另一种青春。同是青春,内涵与表现形态却不一样。
活动探究
[问题]这两篇小说各有一个关键物象,即《百合花》中新媳妇家 的被子,《哦,香雪》中的铅笔盒。想一想:《百合花》中有几处写 到新媳妇家的被子?《哦,香雪》中铅笔盒出现了几次?请对它们分 别进行分析,指出它们在反映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③再写香雪在火车站做买卖时的情景:“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 渴望已久的东西。”“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 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 一伸手就可以摸到。”这表达了香雪对铅笔盒强烈的渴望。④香雪在西山口下车后, 补叙换铅笔盒的情况:“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 雪”“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说明香雪决意要用一篮鸡蛋换铅笔 盒。
作品
人物
“我”
《百合花》 通讯员
新媳妇
香雪 《哦,香雪》
凤娇
主要性格特征
具体表现
活动探究
3.比较《百合花》和《哦,香雪》,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完 成下面的表格。
高中语文课件3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_理想幻灭的女性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3)豁然开朗 顿开茅塞 ①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 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 摸索。 ②李甲原是没主意的人,本心惧怕老子,被孙富一席话,说透胸中 之疑,起身作揖道:“闻兄大教,顿开茅塞。但小妾千里相从,义难顿 绝,容归与商之。得妾心肯,当奉复耳。” 提示:二者都有一下子领悟的意思。“豁然开朗”比喻对于百思不 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顿开茅塞” 比喻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2)流连 留恋 ①他意欲侨居苏杭,流连山水。 ②他之所以不愿离开,主要是留恋这里的山水。 提示:二者都有“难舍难离”的意思。“留恋”是指“不忍舍弃或离 开”,词义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可以表示对人、对事、对物的依依 不舍的情感;“流连”虽然也有“不忍离开”的意思,但经常要组成成语 “流连忘返”才能在句子中使用,而且词义的应用范围比较狭窄,一般 只表示陶醉于山水名胜乐而忘返。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1.注字音
加点字 粮饷. 老鸨. 谄.笑 囊箧. 十斛. 贫窭.
读音 xiǎng bǎo chǎn qiè hú jù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加点字 执卮. 愀.然 惮. 黜.逐 椟. 诟.骂
读音 zhī qiǎo dàn chù dú gòu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加点字 亵.渎. 褴.褛. 伫.听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2.写作背景 我国明代正是商品经济兴起和繁荣的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 发展,金钱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传统的价值观念 受到严重挑战,根深蒂固的封建门第终于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开始动 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宗法伦理向利益驱动转变。这种背景 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小说中是有所交代的:“古人云:‘以 利相交者,利尽而疏’”,“常言道:‘说着钱,便无缘’”,“如今的世情,那 肯顾缓急二字的”。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鸨儿与杜十娘,三亲四友 与李甲,李布政与杜十娘,孙富与李甲,甚至李甲与杜十娘,他们的关 系都是建立在金钱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正是杜十娘积攒 “百宝箱”的原因,她幻想利用“百宝箱”来换取李甲的爱情。
外国小说阅读指导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孤
1.以大组为单位,结合本单元
独
的四篇选文,围绕“孤独“与
“成长”主题词,复盘选文内
和
容,谈谈这两个词在作品中的
成
体现。 2.四个大组各负责一篇课文,
长
每个大组分为两个小组交流讨 论,整理出讨论成果后展示。
名
1.写出四本书中你最喜欢的语句。
句
2.分享这句话带给你的启迪。
推
介
《大卫·科波菲尔》名句推介:
物
形 象
大卫:善良、乐观、坚强、直面困难挫折……
罗曼·罗兰评价说:“《复活》 是托尔斯泰艺术上的一种遗嘱, 这是最后的一峰,最高的一 峰。”
《复活》节选部分概括内容:聂赫留朵夫在做陪审员
情 节
的时候遇到玛丝洛娃,到监狱探望,并且请求她原谅 当年自己抛弃她致使她落入风尘,被拒绝之后,经历 思想上的斗争,决定即使被玛丝洛娃利用,也要最终
扁平人物的作用
扁平人物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典型人物, 因为性格的单一,往往能让人过目不忘,他们的性 情品质并不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历经坎坷, 却依然故我。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 不管是在困窘时,还是在监狱中,都表现出乐天安 命的性格来;圣地亚哥作为扁平人物的典型,他的 “硬汉子”形象令人记忆深刻,永久难忘。
《百年孤独》名句推介:
1.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2.谎言说得越来越真诚,最后连她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安慰。 3.百年一参透,百年一孤独。 4.别错过机会,人生比你想象中的要短。 5.时间是治疗心灵伤痛的最好良药。忘掉刻骨铭心的伤痛,忘掉痛彻心扉 的感情,你才会在拐角处遇见幸福。 6.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盘,忧愁 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琵琶行并序(二)

——乐与诗的对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
目录/CONTENTS
1 学习目标 2 新知导入
3 新知探究 4 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
1.把握《琵琶行》基本内容,了解并初步掌握描写 音乐的手法,赏析技巧。
2. 理解音乐描写的多层含义,领悟诗人“同是天涯 沦落人”的深层内涵。
3. 感悟诗人的心路历程,通过乐与诗的对话,深层 理解诗歌主旨。
(1)以形写声,间关莺语花底滑。 (2)以声喻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3)以声摹声,大弦嘈嘈如急雨。 (4)以感衬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5)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
学习活动三:思考探究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强烈的 共鸣,泪洒青衫呢?浓墨重彩的音乐描写对表 现诗歌主题有什么作用?
1.琵琶语与青衫泪 同是天涯沦落人
自言本是京城女
我从去年辞地京
名扬京都女艺人
琵 才气横溢大诗人
心理落差
琶
心理落差
命运沦落
曲
命运沦落
年长色衰嫁商人
犯颜直谏贬江州
2.谁解青衫泪?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 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 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 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 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 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 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专门安置“犯 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2.再读琵琶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 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自主阅读
首页
预习引导
核心归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4)我的心智始终把学问探讨, 使我困惑不解的问题已经很少。 七十二年我日日夜夜苦苦寻思, 如今才懂得我什么也不曾知晓。
点评:海亚姆是一位乐于独立思考的诗人,不仅是对宇宙和人生 问题的探讨,还包括其他方方面面的问题,他总是不满足于现成的 答案,而要自己独立思考,力求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他的不断追求、 探索下,正像他诗中所说的一样:“使我困惑不解的问题已经很少。” 但苦苦寻思七十二年后,到头来却又说“如今才懂得我什么也不曾 知晓”。这大概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吧。 海亚姆的这种“无知”,不正是大学问家的大智慧的表现吗?
-7-
自主阅读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首页
预习引导
核心归纳
1.《鲁拜六十六首(节选)》 (1)年老年轻一代接着一代 代代世人接踵去来。 谁也无法永远占据这世界, 有来有去,有去又有人来。 点评:宇宙是永恒的,生命是短暂的,所以人只不过是这世界的匆
匆过客。作为无数匆匆过客中的一员,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世界上走习引导
核心归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昨晚我把陶制酒罐摔到石上, 贪杯过量才如此轻率荒唐。 但那罐对我竟口吐人言: “我也曾像你,你也将与我一样。”
点评:海亚姆告诉人们,所有的人都会死,死后都会化为泥土,后人 可能再用这些泥土烧制器皿,再用它们饮酒作乐,如此这样,循环不 已。难怪诗中那被摔碎的陶罐说:“我也曾像你,你也将与我一样。” 这是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人是物质的,人活着只是物质的一种表现 形式,人死去则转化为物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物质是永远不灭的, 其表现形式则是不断变化的。
自主阅读
1.鲁拜六十六首(节选) 2.园丁集(节选)
3.你无法扑灭一种火
-1-
自主阅读
首页
预习引导
核心归纳
宇宙是永恒的,生命是短暂的。活着的思想者对生命中的种种进行 着探索。阅读这三首诗,体味诗人们对宇宙、人生、世界的探索。
-2-
自主阅读
首页
预习引导
核心归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伊朗诗人,以写作四行诗(鲁拜)著称 于世。海亚姆生前以学者闻名,去世50年后,1173年才有人在历史 著作中提及他写过四行诗。这种类似中国绝句的微型诗体,在他手 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í啼哭
不胜������é������枚举 抽������������屉
������ù牧羊
应������������è届
核心归纳
-6-
自主阅读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首页
预习引导
核心归纳
3.解词义 接踵:后面的人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形容人多,接连不断。 渊源:比喻事物的本源。 利禄:(官吏的)钱财和爵禄。 谛听:仔细地听。 参透:看透;透彻领会(道理、奥秘等)。 流光:光阴,岁月。
在她生前,她的诗只有10首公开发表过,其余的都是 她死后30年内由亲友整理、结集,陆续出版的。
艾米莉·狄金森
-5-
自主阅读
首页
预习引导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接踵.zhǒ ng
呻吟.yín
休憩.qì
钏.chuàn 镯.zhuó
倦慵.yōng
2.写汉字
������ā撒手
������ì谛听
������ℎè撤退
-9-
自主阅读
首页
预习引导
核心归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我们来去匆匆的宇宙, 上不见渊源,下不见尽头。 从来无人能参透个中真谛, 我们自何方来,向何方走?
点评:有神学家认为,安拉为宇宙中唯一的神,他自生,永在,无形无 影,无所不在,全知全能。宇宙是他创造和主宰的,人类也是他创造 和主宰的,但海亚姆却不愿接受这些被世人视为最高权威的真理, 而提出了自己的怀疑,这是他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同时小诗也向 读者揭示了宇宙的永恒,“上不见渊源,下不见尽头”,与人生的短暂 “来去匆匆”形成对比,从而引发人们对人生真谛的思索。
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鲜明的爱
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
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4-
自主阅读
首页
预习引导
核心归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国著名女诗人,写过1 700多首令人耳目一新的短诗。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 州当时还是个小镇的艾默斯特,在艾默斯特学校受完中 等教育后,又入芒特霍利约克女子学院就读不足一年。 从25岁开始,弃绝社交,在家务劳动之余埋头写诗,到 1886年5月15日,由于肾脏疾患而在昏迷中离去时,已留 下了自成一格、独放异彩、数量可观的诗篇。她的诗 风独特,以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善于捕捉 生活中的哲理著称。题材多选择自然、死亡和永生。 她生前默默无闻,去世后受到越来越高的评价。
自主梳理
首页
预习引导
核心归纳
泰戈尔
2.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享有世界声望的印度现代诗
人,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小说和诗歌等文学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被介绍到中国,现已
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尔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集》。他的作品
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
-12-
对宇宙、人生的不断追问,是海亚姆四行诗最大的特征。在本课 选取的八首诗中,诗人就先后讨论了人类世代的交替、宇宙的空虚 与无限、短暂人生的意义等问题。但在诗歌中,诗人自己也没有明 确的答案,更多的是呈现自己的困惑,面对这些人生永恒的命题,或 许承认“无知”恰恰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3-
自主阅读
新课助读
-11-
自主阅读
首页
预习引导
核心归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园丁集(节选)》 (1)低垂的树阴盖住水边的茅屋。
有人正忙着工作,她的钏镯在一角放出音乐。 我在茅屋前面站着,我不知道为什么。
曲径穿过一片芥菜田地和几层芒果树林。 它经过村庙和渡头的市集。 我在这茅屋面前停住了,我不知道为什么。 点评:“我”沿着“曲径”行走,经过了人们劳动与生活的现场,看到 了正忙着工作的人们,看到了“芥菜田地”和“芒果树林”,看到了“村 庙和渡头的市集”;听到了人们在劳作时“钏镯在一角放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