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视域论《庄子》隐喻英译

合集下载

冯友兰英译《庄子》

冯友兰英译《庄子》

西化的《庄子》——冯友兰英译《庄子》的分析一,冯友兰英译《庄子》的概况在冯友兰先生之前,已经有三位译者提供了《庄子》的英译本。

他们分别是: 1881年,巴尔弗(Frederic Henry Balfour)首次翻译了《庄子》的部分内容。

1889年,翟理斯(Herbert A. Giles)首次英译了全本的《庄子》并在伦敦出版,1926年进行修订以后,以《神秘主义者,道德家和社会改革者》为书名在纽约再版。

1891年理雅各(James Legge)的《庄子》英译连同《道德经》一起发表在米勒(Max Muller)主编的丛书《东方圣典》中。

冯友兰先生的《庄子》(内七篇)是该书的第四个英译本。

该译本于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于1964年在纽约再版,1989年由外语出版社在北京重印。

1989年的重印本中,除了1931年的初版中的导言、内七篇的正文翻译(正文中穿插有郭象注的部分内容及少量译者注)、关于郭象哲学的一个附录以外,还多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十章《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作为附录二,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文字与思想。

冯先生译《庄子》,有一个事实上的契机。

1925年年底,冯先生在燕京大学任哲学教授之时,兼课于一所华语学校,介绍中国文化,每周一次讲《庄子》。

这本《庄子》内七篇的英译,就是上课所用的读本。

授课需要是冯先生重译庄子最直接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惟一的原因,也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这之前的几个译本,冯先生并非不知晓,也并非见不到:他在译序中明确地表达了对以前译本的评价,并声明参考了之前译本的某些成果。

那么,冯先生不用前人的译本,不辞辛劳进行重译,原因何在?冯先生在译者导言中作了一番解释:“翻译是一种解释与评论。

就目前的《庄子》英译本而言,从文学或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或许是好的,有用的,然而在解释《庄子》一书时,这些译本似乎并未触及作者真正的哲学精神。

……看来我们更需要一本更注重庄子之哲学思想的译本。

《庄子》之“庄周梦蝶”英译本的对比

《庄子》之“庄周梦蝶”英译本的对比

语言文学研究《庄子》之“庄周梦蝶%英译本的对比於丹丹(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楚雄675000)摘要:《庄子》一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文以《庄子•齐物论》中的寓O&庄周梦蝶”为例,对比分析其两个英译本——汪榕培译本和华兹生译本不同的语言风格和翻译策略,指出值得商榷之处,并对今后的《庄子》寓言的英译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庄周梦蝶英译对比《庄子》百家争鸣,开创了我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儒、道、法几大学派中,庄子学派是道家的集大成者。

《庄子》一书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千姿百态的寓言、汪洋恣肆的文学语言、浪漫主义的手法及现实主义的描写而为世人瞩目,成为我国典籍文库中的珍宝。

这部文献在哲学和文学上都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笔者通过在中国知(CNKI)上《庄子》研究的文,现国学者大学、文化视角及语言学视角等方面对《庄子》英译进行研究。

本文以《庄子》寓言中的“庄”为例,对其个£本——华兹生1968年版和汪榕培1999年版的不同语言风格和,对今后的《庄子》研究一。

一、《庄子》及“庄周梦蝶”庄子(369—公元前286),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子道家学派的主代人。

的代《庄子》(“”)三篇,、外篇和个部,子的“道”家哲学思想。

在文中,《庄子》为有文学价值,以寓言代哲学的,、的手法代的,的,而是者、、永的寓言故事中,领悟其中的道理(戴俊霞,2013:189)。

在《庄子》的众寓言中,能引人共鸣为吟咏的要数“庄”。

在这寓言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妙的文笔,通过对中变为蝴蝶和醒蝴复为的事件进描述与探讨,人可能确切的区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的。

故事虽然短小,但融入了庄子诗哲学的精义,成为庄子诗哲学的代。

“庄”原文如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2周也。

俄然觉,566然周也。

不2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5必有分矣。

庄子英译

庄子英译

4. 威厄译本,庄子20世纪第一个英语全译本, 1963纽约出版,The Sayings of Chuang Chou. 5. 沃兹生(Burton Watson) ,1964 《庄子菁 华》 (Chuang Tzu: Basic Writings) 1968年, 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 6.梅维恒(VictorH.Mair), 1994年出版的译本 Wandering on the Way:Early Taoist Tales and Parables of ChuangTzu (《逍遥游:〈庄 子〉中的早期道家故事及寓言》) 7.汪榕培 英译 Zhuangzi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 社 ,1999年
《庄子》英译 Chuang-Tzu
ABrief
Introduction of Chuang-Tzu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uangTzu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uang-Tzu

Zhuang Zi’s philosophy of worshipping the nature often leads to the pursuit of a personality of aloofnes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is aloofness is relativism, that is, in his own words, “The universe and I came into being together; I and everything therein are One.”(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 与我为一) Only through the equivalence of all things can one’s real self fuse into the world, thus the spiritual emancipation of humanity can be achieved.

庄子-英文介绍

庄子-英文介绍

Zhuangzi:look how happy the fish are just swimming around Huizi:……………… in the river.! o(≧v≦)o~~ Huizi:of course I am not you,and I don’t know what you think;but I do know that you’re not a fish ;and so you couldn’t possibly know the dish are happy. (+﹏+)~
代表作品works:《Zhuang Zi》
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 力和美妙的文笔,通 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 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 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 讨,提出了人不可能 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 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
One day at sunset,Zhuangzi dozed off and dreamed that he turned into a butterfly.He flapped his wings and was sure enough he was a butterfly ( ⊙ o ⊙ ) ! What a joyful feeling he had as fluttered about~\(≧▽≦)/~ .He completely forgot that he was ZhuangZi.Soon he realized that that proud butterfly was really ZhuangZi who dreamed he was a butterfly,Or was it a butterfly who dreamed he was ZhuangZi?Maybe the butterfly was ZhuangZi?This is what is meant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ngs”

庄子语录名著翻译中英双语版

庄子语录名著翻译中英双语版

★⽆忧考英⽂写作翻译频道为⼤家整理的庄⼦语录名著翻译中英双语版,供⼤家参考!故⽈,⾄⼈⽆⼰,神⼈⽆功,圣⼈⽆名。

——《庄⼦》内篇《逍遥游》Therefore, as the saying goes, “The perfect man cares for no self; the holy man cares for no merit; the sage cares for no name.”——Wandering in Absolute Freedom, Inner Chapters,ZhuangZiEnglish Translation By Wang Rongpei⼤知闲闲,⼩知间间;⼤⾔炎炎,⼩⾔詹詹。

——《庄⼦》《齐物论》Men of great wits are open and broad-minded; men of small wits are mean and meticulous. Men of great eloquence speak with arrogance; men of small eloquence speak without a point.——On the Uniformity of All Things, ZhuangZiEnglish Translation By Wang Rongpei可呼可,不可呼不可。

道⾏之⽽成,物谓之⽽然。

恶呼然?然于然。

恶呼不然,不然于不然。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物不然,⽆物不可。

——《庄⼦》《齐物论》Something is approved because we approve it; something is disapproved because we disapprove it. A path is formed because we walk on it; a thing has a name because we call it so. When something is approved, there are reason to approve it; when something is disapproved, there are reasons to disapprove it. When something is like this, there are reasons for it to be like this; when something is not like this, there are reasons for it to be not like this. Why is is like this? Because it is like this. Why is is not like this? Because it is not like this. Since something is approved, why should it be disapproved? Womethkng is disapproved only when it is diaapproved. It is inherent in everything that it should be approved. Nothing should not belike this; nothing should not be approved.——On the Uniformity of All Things ,,ZhuangZiEnglish Translation By Wang Rongpei为善⽆近名,为恶⽆近刑。

阐释学视阈下的汉语古籍英译

阐释学视阈下的汉语古籍英译

语言文化 ・
19 l
文本 总是 局 限于特 定 的历史 背 景和文 化传 统 。不 同
史 情境 ,寻求 “ ” 在 当 时 的 内涵 ,获 取 “ ” 心 心 在 上述 两 个 句 子 中 的承 载 义 。 上 述 “ 史 视 域 ” 历 和 “ 当前 视 域 ” 的 融 合 ,只 有 与 对 象 读 者 的 “ 接 受 视域 ” 进 一步 融合 ,才 能完 成 文 化传 真 的任 务 ,
实 现 中外 视 域 的 大 融 合 。 这 种 兼 顾 “ 受 视 域 ” 接 的二度 融 合 ,就 是 发 生 在 语 际转 换 中 的 “ 度 翻 二
历史时期的读者 ,由于其理解的历史局限性 ,不可 能一 次性 理解 文本 的 内涵 ,对文 本 的解读 只 能是 一
个 逐 步接 近 其 本 真 的 过程 ,永恒 的 、一 劳永 逸 的 、 终 极 的理解 是 不可 能存 在 的 。理 解析 阐释 翻 译 古 籍 的 可 能 性 与 优 越 性 。
【 关键词 】 阐释 ; 翻译 ; 视域融合 ; 解的历史性 理 【 中图分类号 】H 2 【 1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4 0 1(0 10 — 19 0 6 — 46 2 1)3 01 — 3 7
照它 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历史流传下来 的本文 ,因为 这本 文是 属于 整个 传 统 的一部 分 。 理 解 的 历 史性 ” 是伽 达默 尔哲 学 阐释学 的三大 原则 之一 。
回顾 上 文 对 “ ” 的多 种 译 文 ,之 所 以会 出 心
传统哲学 的真意,又能符合 目标读者的接受 习惯。 对 “ ” 的翻译 ,也 要 兼 顾 读 者 的 “ 受 视 域 ” 心 接 , 使 之便 于理 解 。三 种 译 文 不 同 “ ” 的 现 象 ,是 心

《庄子》三个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庄子》三个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庄子》三个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不仅在中国哲学界影响巨大,而且对世界哲学思想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其思想深邃、语言精湛,多次被翻译成英文,而各个版本的翻译中存在着很大区别,这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本文选取了三个英译本,通过对三位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庄子》的思想内涵。

二、研究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如下:1.探究三位译者翻译《庄子》时所采取的主体性翻译策略与方法,比较其差异及原因;2.研究三位译者的文化背景、学术成就和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其对《庄子》翻译结果的影响;3.通过对三个版本的对比研究,揭示其对于《庄子》整体的阐释能力以及突显的重点和特色;4.总结研究成果,得出一个更全面完整的《庄子》内容及翻译的结论。

三、研究内容1.三个英译本的主要译者及翻译特点分析本文将选取三个英译本,分别是:Waley版、Watson版、Ziporyn 版。

详细分析每个版本的译者背景,译者研究《庄子》的不同侧重点和翻译思路等情况。

2.主体性翻译策略分析在比较三个英译本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译者的主体性翻译策略,找出其区别和原因,并对其对翻译结果的影响进行研究。

3.文化背景、学术成就和思想影响对翻译结果的影响研究各个版本的译者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学术成就和思想影响,并分析其如何影响《庄子》的译文,进而归纳每个版本的特色和不足之处。

4.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通过对三个英译本的对比,比较其所阐释的重点和特色,展现《庄子》更为全面和多元的内涵及表达方式。

四、研究方法1.文本分析法本文将使用文本分析法,详细分析和比较三个英译本中的具体文本内容,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并为后续的主体性研究提供数据和依据。

2.史料法本文将对三个版本的译者进行史料调查,了解其文化背景、学术成就和思想影响等情况,以及他们翻译《庄子》的经验和思路。

3.比较研究法本文将采用比较研究法,对三个英译本中所阐释的主要思想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找出每个版本译者的重点和特色。

音译的尴尬——《庄子》英译中专有名词的处理及译学思考

音译的尴尬——《庄子》英译中专有名词的处理及译学思考

音译的尴尬——《庄子》英译中专有名词的处理及译学思

音译的尴尬
《庄子》英译中专有名词的处理及译学思考
音译是一种翻译方法,却被奉为翻译原则,运用于中西方一千多年来的专有名词翻译实践中。

由于音译只是源语言的语音转写,在带来便利和保真的同时也会引发很多问题,即转码时符形、符指、符释之间的关系割断,导致文化信息丧失,甚至造成译文的悖谬。

本研究以《庄子》的4个英译本为例,从认知符号学角度讨论音译带来的问题,即译名不一、词义空缺、词义变化等。

本研究提出译者可以挖掘源语和译语的认知系统资源,采用符形替换法、移植借用法、编码重构法来解决音译带来的问题,以确保译文文化自足和文本自足。

新的方法将引发认知符号学的理论构建、音译范围的重新确定和翻译本体论乃至语言本体论的系统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12月第37卷第6期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Dec. ,2016Vol.37 No.6从认知视域论《庄子》隐喻英译雷静1>2(1.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500;2.长沙县黄花镇中心学校,湖南长沙410137)摘要:对于汉语文学典籍的英译,译者既需充分传达原作的思想与意图,又需尽量再现其文学特征,从而达到传播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目的。

以《庄子》中有关“心”和“道”的隐喻为例,采用概念隐喻理论与图式理论构建的隐喻翻译模式,从认知视域对《庄子》隐喻及其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对隐喻性文学典籍进行英译时,可通过寻找中英文化中共享图式的激发点,在语言、内容、文化和形式四个维度上,再现原作的思想性与文学性。

关键词:《庄子》;道;概念隐喻;图式;文学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01:10. 3969/j.issn. 1672-8173.2016.06.015_、弓I言作为哲理性与文学性兼具的道家经典,《庄子》在我国文坛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庄子》的思想与 其寓言和隐喻的使用密切相关,后者构成了其语言风 格的一大特色,亦是使其具有文学内涵的重要因素。

概念隐喻的提出,打破了传统隐喻囿于语言视角研究 的藩篤,能用来解释隐喻的产生理据与工作机制。

图式理论为文本的全面解读提供了可操作的分析模式。

因此,文章拟从认知视域,结合概念隐喻理论与图式 理论,从语言、内容、文化和形式四个层面,分析《庄 子》隐喻原文及其对应英译,探讨如何在翻译中不同 程度地再现隐喻性文学作品的思想和风格。

二、概念隐喻理论与图式理论建构的隐喻 翻译模式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产生来源于经验;隐 喻具有认知性与普遍性;隐喻通过将来源域的部分特征有选择性地投射到目标域的部分特征上得以生成⑴2«_247,前者往往形象具体,后者则模糊抽象⑴奶,该跨域映射具有单向性;隐喻映射遵循“不变原则”,即来源域所属的图式结构与目标域的内在结构在映 射过程中保持一致[2]215〇图式理论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运用到语言 图式(文本语言),形式图式(文本形式和修辞结构),内容图式(文本情境)和文化图式(文化背景知识)[3]56°,同时,结合自下而上(词汇和语音识别等)和自上而下(预测和推理等)的信息处理方式[3]557来 理解文本。

在阅读过程中两者是同时进行的。

该理 论能实现对文本的全面分析。

图式作为心理学概念,被视为用以组织心智表征 的具有概括性与抽象性的结构[4]23,具有以下基本特 征:(1)源自涉身体验[4]5;(2 )由少量基本元素构成,这些成分以特定的结构相互关联[4]28;(3 )具有动态 性和可塑性,同一图式的根本结构可通过相似而不同 的情境来体现[4]28_3°;(4)储存于长时记忆中[5]81,其 使用具有无意识性和自动性作为一种抽象概念表征[7]176,图式为文本解读进一步提供了认知理 据。

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和图式理论,从认知视域对汉 语隐喻文本及其英译进行分析具有以下可行性:译者首先充当读者的身份,对源语文本进行解 读,这一过程具有经验性和认知性,涉及四种图式和 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的运用,同时,也关系到语言隐喻 的概念化解读,从而实现信息解码;其次,在理解源语 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在语言、内容,文化和形式四个层面上,选择最能传达源文精髓 和目标语读者易于接受的译文,使头脑中的概念隐喻 通过语言呈现出来,实现源语转码。

因此,译者在翻 译过程中具有源语读者和目标语文本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8]11°的双重身份。

概念隐喻理论和图式 理论对源语隐喻的认知文化理据解读及其目的语的 合理认知建构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收稿日期=2015-09-09作者简介:雷静(1989—),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 68•雷静:从认知视域论《庄子》隐喻英译对于《庄子》这类富含哲理的经典文学著作,隐 喻既是传达作者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现其文学性 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编码过程中,译者应不遗余力 地再现源语文本中作者的意图、思想与风格特征,在 实现文化交流的同时,使目的语文本读者能够产生与 源语文本读者相似的美学感受(aesthetic qual-ia)[9]177〇由于人类共享基本的认知环境(地球),同构的 认知器官(大脑)和最基本的生活体验(如:生老病 死),因此,M对基本经验的认知具有同一性。

这也 构成了隐喻可译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概念隐喻理论 和图式理论都将涉身体验作为其生成理据,概念隐喻 的经验基础通常来源于某一具体图式。

如UFE IS A JOURNEY(生命是旅程)这一概念隐喻的来源域以 JOURNEY schema(旅行图式)为基础。

同时,图式在 结构上的层次性[1°]154与各图式间连接的网络性[1°]M4 使人们能够透过已知信息认识未知信息,通过推理与 预测来理解文本。

因此,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可 通过找到源语与目的语文化中共享的图式成分,使之 构成源语隐喻中某一图式的激发点,从而通过目的语 将源语隐喻的思想与风格特征尽可能地传达给目标 语读者。

综上所述,可得出隐喻文本的翻译模式:图1隐喻译介的理想概念模式形式图式来源域图式I文化囝式图1中,源语隐喻在其对应的目的语中主要有三 种体现形式:对等的隐喻,不完全对等的隐喻和非隐 喻。

图1虽将源语与目的语中来源域所属的图式进 行区别,但通常两者是一致的。

如:汉语中的“胆小如 鼠”在英文中为"as timid as a rabbit",虽然来源域不 同,但其概念隐喻都是PEOPLE ARE ANM IM AJUS(人 是动物),而“鼠”与“兔”皆属动物范畴。

此外,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会将已译出的目的语对照源语文本进 行有意识地校改。

因此,图中体现的仅是译者译介隐 喻文本时理想的“理解-表达”概念模式。

三、《庄子》隐喻及其英译的认知对比分析将《庄子》中的隐喻分为非主题隐喻和主题隐 喻,分别以“心隐喻”和“道隐喻”为例,选取汪榕培和 梅维恒(Victor Henry Mair)的英译本,以传达《庄子》的思想意图为先,以保留原文的隐喻性为原则[11],结 合以上翻译模式,对其源语和目的语进行以下认知对 比分析:(一)非主题隐喻——“心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例1: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12]12译文 1:It seems to me that your mind is not open enough yet.[l3]13译文2:This shows,sir,that you still have bram­bles for brains![14]8此句出自《逍遥游》,从内容图式上来看,该句是 庄子对惠子思想的评价。

惠子认为大瓢无所用,欲将 其打碎;庄子以宋人漂洗丝絮的秘方设喻,同样的秘 方在宋人手中只能用来生产丝絮,而在另一个人的手 中却可以用来防止冻疮,助其带领吴王的军队在冬日 与越人的水战中大获全胜,并因此获得了封地。

结合 自上而下的文本分析可见,此句的言外之意在于说明 惠子的思想不够开阔。

该例句的概念隐喻为:思想是 蓬草(肘1即18[1£人8丸呢)。

同时,该隐喻中包含一 个基本隐喻:MIND IS HEART(思想是心)。

译文1采取直译,将目标域译出,虽传达了原文的思想,但在 形式上未能与原文相呼应,同时,忽略了英语读者对 汉语隐喻中“蓬草”这一来源域的认知过程,从而削 弱了英语读者对该隐喻的文学感受性;译文2选择了 在形式图式上保留原文隐喻特征的归化翻译策略,替 换了汉语的来源域生成了另一个概念隐喻:MIND IS BRAMBLE(思想是黑莓)。

同时,包含一个基本隐喻: MIND IS BRAIN(思想是脑)。

而源语和目的语的两 个基本隐喻皆源自BODY schema(身体图式),共同 构成M IND IS BODY(思想是身体)这一更具概括性 的概念隐喻。

从语言图式上来看,“心”和“脑”是人体的一部 分,人们习惯从自我(egocentxicity)W15的角度来理解 周围的事物,个体生理经历(physiological experi­ence)[15]43经概念化后生成的身体图式能够用来形容 抽象的概念,如:to be crystal clear(清楚易懂)和to catch someone's ear(引起某人的注意)。

身体是所有• 69•湘南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〇16年I2月(第37卷)第6期正常人共享的生理结构,“近取诸身”的思维习惯使 汉语作者和译文2的译者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身体的 某一器官作为其隐喻的来源域,但在喻体的选择上体 现出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性。

这与中西方文化对身 体图式中“心”和“脑”的不同概念化认识有关。

在汉 语文化图式中,“心”常被视为思考的器官,《皇帝内 经•师传篇》中就有“心为之主”之说。

作为中国古 代医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思想常被奉为圭臬,故 而也影响了当时人们对其身体结构的认知,庄子亦概 莫能外。

在《孟子•告子上》中,也有“心之官则思”一说,进一步印证了此说法。

相比之下,英语中则常 用"brain"和"head"来作为思想的隐喻表达,如:to have brains(聪明)和 to put heads together(集思广 益)。

而“心”往往被视作情感的载体,其重要性居于 “头/脑”之下,如:to let one's heart rule one’s head(感 性战胜理性)。

事实上,古代中西方对心理器官的看 法,都存在两种争议,即心脏中心说(cardiac center viewpoint)和脑中心说(brain center viewpoint)[16]129。

古代中国对心脏系统的认知较西方更为全面,认为 “心”是思维的物质载体,而古代欧洲则对脑与神经 系统的知识掌握更为全面[16]163,认为意识是“脑 (头)”的属性。

这便是产生概念隐喻“思想是心”和 “思想是脑”之差异的认知与文化理据。

神经科学的 发展证实了“脑”是思想和心理器官的说法。

而汉语 中“思想是心”的概念隐喻经过漫长使用在语言上实 现了 “固化(entrenchment)”[1<)]186,成为了汉语系统的一部分。

因此,现代汉语中仍存在类似“操心”和“心 想事成”的表达。

“心”作为思维之器官的属性和“脑”作为意识之载体的属性分别投射到“思想”这 一目标域上,从而在身体图式中,因中英文化群体认 知的不同程度突显,生发了两个不同的基本概念隐 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