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下篇》全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庄子·天下篇》解说(11·17)

《庄子·天下篇》解说(11·17)

《庄⼦·天下篇》解说(11·17) 11·7惠施多⽅,其书五车,其道⾇驳,其⾔也不中。

历物之意,⽈:“⾄⼤⽆外,谓之⼤⼀;⾄⼩⽆内,谓之⼩⼀。

⽆厚,不可积也,其⼤千⾥。

天与地卑,⼭与泽平。

⽇⽅中⽅睨,物⽅⽣⽅死。

⼤同⽽与⼩同异,此之谓‘⼩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同异’。

南。

今⽇适越⽽昔来。

连环可解也。

我知天之中央,燕之⽅⽆穷⽽有穷⽅⽆穷⽽有穷。

北、越之南是也。

泛爱万物,天地⼀体也。

”【解说】1、这⼀章是介绍惠施的思想,⼀开头就说惠施如何,不采⽤“古⼈道术有在于是者,某某闻其风⽽说之”的套路了,是因为古⼈道术中根本没有涉及惠施的那些“怪论”的内容。

——头四句只是介评惠施其⼈。

“多⽅”是说他研究的学问不⽌⼀种:“⽅”字有道理义,但这⾥也许就是指“⽅术”;“其书五车”当是说他⾃⼰的著作有五车,因为此句是⽤来指证他“多⽅”,不是要说明他喜欢看书买书(当时的“书”是⽵简书);“⾇驳”是驳杂不纯义;“不中”是不中肯的意思。

这⼏句说明作者对惠施的学问评价不⾼。

2、“厤物之意,⽈”领出的⼀⼤段话是惠施的原话(惠施的著作失传了,本篇保留了他的这些“原话”,所以极有资料价值)。

——注意:这⾥的“厤”字同“暦”,“暦”本指推算天体运⾏和季节时令的⽅法,故⽤作动词就有了“推究”义;“意”通“亿”,“之”是“⾄”的借字,故这五个字⽤现在的话说是:他思考、推究了⽆数事物的个例后,得出结论说。

这段话可说是表达了⼗个意思(注家们都将原⽂断为⼗句),所以⼈们称之为“惠施⼗事”,对这“⼗事”,历来,特别是我国引进西⽅哲学以后的“近代”以来,注家们说解甚多,且都可以成⽴,但哪⼀说是惠施的原意,就不好确定了。

我的领会,关于前七事,惠施的思路、原意是:头⼀“事”的两个命题(“⾄⼤⽆外”,“⾄⼩⽆内”),明显是同语反复,故其真理性是“⾃明”的:他先从俗,认定⼤⼩⼆者是“外包”和“内藏”的关系,从⽽具有“传递性”;这样,“⾄⼤”和“⾄⼩”的定义就已经预设了前者“⽆外”,后者“⽆内”,即正是⽤“⽆外”和“⽆内”来定义⼆者的。

《庄子·天下》解说和语译

《庄子·天下》解说和语译

《庄子·天下》解说和语译(解题) 本篇以首句“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之首二字为篇名。

论者有的说这是《庄子》的一篇后序,但不像,因为它不是该书的总论。

有的说这是一部哲学简史,倒还近是,因为其所论列兼及儒、墨、道、名等各家,展示了当时思想界的概貌。

似乎没有专论法家,可能在成篇的时候,法家还没有形成独立学派。

主旨在记述各家学派的特征并予以评判。

其论点似在偏向道家,故有是篇成之于道家后学之说。

然对儒家没有专论,但亦无揶揄之词,可能作者亦近于儒家。

原文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一),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古之所谓道术者(二),果恶乎在? 曰:“无乎不在。

”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三)”“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四)。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不离于精,谓之神人; 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五),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古之人其备乎! 配神明,醇天地(六),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七),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 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八),《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九),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解说(一)“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方术”开出的药方,指各家的主张,治国的方案。

以与“道术”相对。

(二) “古之所谓道术者”:“道术”大道理,有普遍、绝对的意义。

(三)“神何由降,明何由出”:“神”灵性,隐而不见,重在感悟,是知。

“明” 表而出之,显而易见,是行。

(四)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

《庄子》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庄子》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庄子》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① ,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② 。

古之所谓道术者③ ,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曰:“神何由降④ ?明何由出⑤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⑥ 。

” 不离于宗⑦ ,谓之天人;不离于精⑧ ,谓之神人;不离于真⑨ ,谓之至人。

...《庄子·列御寇》列御寇之齐① ,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② 。

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③ ?”曰:“吾惊焉④ 。

”曰:“恶乎惊?”曰:“吾尝食于十浆⑤ ,而五浆先馈⑥ 。

”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已⑦ ?”曰:“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⑧ ,以外镇人心⑨ ,使人... 《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① ,休坐乎杏坛之上② 。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③ ,被发揄袂④ ,行原以上⑤ ,距陆而止⑥ ,左手据膝⑦ ,右手持颐以听⑧ 。

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喜剑① ,剑士夹门而客三千馀人② ,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馀人,好之不厌。

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③ ,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④ ,止剑士者,赐之千金。

”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⑤ 。

庄子弗受,... 《庄子·盗跖》孔子与柳下季为友① ,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② 。

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③ ,穴室枢户④ ,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

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⑤ ,万民苦之。

孔子谓柳下季曰:“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庄子·让王》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

又让于子州支父① ,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② 。

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③ ,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④ ,子州支伯...《庄子·寓言》寓言十九① ,重言十七② ,卮言日出③ ,和以天倪④ 。

庄子·天下全文

庄子·天下全文

庄子·天下全文题解《天下》以篇首二字名篇。

天下指中国的社会。

《天下》的主旨既是《庄子》一书的导言,又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史学史。

在天下之治方木者多矣段中,提出学术问题有道术和方术之分。

道术是普遍的学问,只有天人、圣人、神人、至人才能掌握它。

学术则是具体的各家各派的学问,这种学问都是各执一偏的片面的学问。

在其明而有数度者段中,阐述了庄子对儒家学派的看法,认为儒家主要是明传《诗》、《书》、《礼》、《易》、《春秋》的。

在不侈于后世段中,说明了墨子、禽滑厘的墨家学派的学说。

对墨家的非乐、节用、兼爱、节葬以及后期墨者的墨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赞同。

因为墨家的这些思想与庄子的轻物思想有一致之处。

在不受世俗牵累段中,介绍了宋钘、尹文的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的白心的观点。

在公而不党段中,着重介绍了彭蒙、田骈、慎到的思想。

在以本为精段中,介绍了关尹、老聃的思想。

充分地肯定了他们的道的观点和谦下的处世态度,称他们是古之博大真人。

在惠施多方段中,叙述了历物十事和名家的二十一事的命题,反对了名家的诡辩。

庄子在书中虽然也吸收了一些诸如方生方死的对立转化观点,但总体上他是与惠施的观点相反的。

原文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庄子原文及译文(热门5篇)

庄子原文及译文(热门5篇)

庄子原文及译文(热门5篇)1.庄子原文及译文第1篇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①。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②,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译文】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

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的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

”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2.庄子原文及译文第2篇肩吾①见狂接舆。

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②?”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③,人孰敢不听而化诸④?”狂接舆曰:“是欺德也⑤;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蚉负山也⑥。

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⑦?正而后行⑧,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⑨,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⑩,而曾二虫之无知(11)!”【译文】肩吾拜会隐士接舆。

接舆说:“往日你的老师日中始用什么来教导你?”肩吾说:“他告诉我,做国君的一定要凭借自己的意志来推行法度,人们谁敢不听从而随之变化呢?”接舆说:“这是欺诳的做法,那样治理天下,就好像徒步下海开凿河道,让蚊虫背负大山一样。

圣人治理天下,难道去治理社会外在的表象吗?他们顺应本性而后感化他人,听任人们之所能罢了。

鸟儿尚且懂得高飞躲避弓箭的伤害,老鼠尚且知道深藏于神坛之下的洞穴逃避熏烟凿地的祸患,而你竟然连这两种小动物本能地顺应环境也不了解!”3.庄子原文及译文第3篇阳子居见老聃①,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②,物彻疏明③,学道不勌④。

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⑤,劳形怵心者也⑥。

且也虎豹之文来田⑦,猨狙之便执斄之狗来藉⑧。

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阳子居蹴然曰⑨:“敢问明王之治。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⑩,化贷万物而民弗恃(11);有莫举名(12),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庄子全文及译文

庄子全文及译文

庄子全文及译文《庄子》全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

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平!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庄子》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庄子》全文和翻译

《庄子》全文和翻译

《庄子》全文和翻译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2、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塗。

适遇牧马童子,问塗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

’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

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

虽然,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天下-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天下-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天下-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天下-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天下篇》全文及译文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天下研究学术的人很多很多,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而且达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境界。

那么,古时候所说的有关天道的规律,果真又存在哪里呢?回答是:“ 无处不在。

”如果再问:“自然赋予的灵妙从何处降临?人们所拥有的睿智又从哪里产生?”回答是“玄圣有他诞生的原因,圣王也有他出现的根由,因为他们全都源于宇宙万物本体混一的道。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不离于精,谓之神人。

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

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不违背道的宗本,称他叫天人。

不违背道的精粹,称他叫神人。

不违背道的真谛,称他叫至人,把自然视为本原,把禀赋视为根本,把规律视为途径,从而预知事物的各种变化,称他叫圣人。

用仁慈来布施恩惠,用道义来分清事理,用礼义来规范行为,用音乐来调理性情,温和而又慈祥,称他叫君子。

依照法规确定职分,遵从名分确立标准,反复比较求得验证,凭借查考作出决策,就象点数一二三四一样历历分别,各种官吏都以此相互就位;把各种职业固定下来,把农桑事务摆上重要位置,注意繁衍生息和蓄积储藏,老弱孤寡经心照料,全都有所安养,这又是安定民心、治理百姓的规律。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

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古代圣哲的人实在是完备啊!他们配合灵妙之理、圣明之智,效法天地的自然规律,哺育万物,使天下均衡和谐,把恩泽施及百姓,通晓根本的典规,又能贯穿细枝末节的法度,六合通达四时顺畅,无论大小精粗的各种事物,其运动变化真是无所不在。

他们的观点显明而又表露在各项典规法度的,旧有的法规和世代相传的史记里还是多有记载,那些存在于《诗》、《书》、《礼》、《乐》中的,邹地和鲁国的学者以及身着儒服的士绅先生们,大多能够明了内中的道理。

《诗》用来表达思想感情,《书》用来记述政事,《礼》用来表述行为规范,《乐》用来传递和谐的音律,《易》用来阐明阴阳变化的奥秘,《春秋》用来讲述名分的尊卑与序列。

内中的看法和主张散布天下并施行于中原各国的,各家的学说时时有人称述和介绍。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天下大乱之时,贤圣的学术主张不能彰显于世,道德的标准也不能求得划一,天下人大多凭借一孔之见就自以为是炫耀于人。

譬如眼、耳、口、鼻,各有各的官能和作用,不可能相互交替通用。

又好像各种各样的技艺,各有各的长处,适用时就能派上用处。

虽然如此,不能赅全周遍,只能是一些偏执于一端的人。

他们分割了天地淳和之美,离析了万物相通之理,肢解了古人的道术,很少能够真正合于纯真的自然之美,匹配灵妙和睿智的容状。

所以内圣、外王的主张,晦暗不明,阻滞不通,天下人多自追求其所好并把偏执的看法当作完美的方术。

可悲啊!诸家学派越走越远不能返归正道,必然不能合于古人的道术!后代的学者,实在是不幸不能见到自然纯真之美和古人道术的全貌,道术也就势必受到诸家学派的分割与破坏。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

为之大过,已之大循。

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

墨子泛爱,兼利而非鬬,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

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

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瓣寸而无椁,以为法式。

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

让后世不奢侈,使万物不浪费,不使各种等级差别突出显明,而且用各种严厉的规矩约束自己以适应社会的急需。

古时的道术确实包含上述方面的内容,墨翟、禽滑厘之流听闻这样的遗风并且热衷于这方面的活动。

不过他们所主张和推行的又过于激烈,他们所反对、所节止的又过于苛严。

他们倡导“非乐”,要求人们“节用”,生前不唱歌,死时不厚葬。

墨家主张“泛爱”、“兼利”和“非斗”,他们的学说是非暴力的,而且墨家又好学博览,不随意标新立异,也不与前代帝王苟同。

墨家反对古代的礼乐制度。

古代的乐章黄帝时有《咸池》,唐尧时有《大章》,虞舜时有《大韶》,夏禹时有《大夏》,商汤时有《大濩》,此外周文王时有《辟雍》之乐,武王和周公还作过《武》乐。

古代的丧礼,贵贱有严格的规矩,上下有不同的等别,天子的内棺和外椁共有七层,诸侯是五层,大夫是三层,士是两层。

如今墨家却独自主张生前不唱歌,死时不厚葬,桐木棺材厚三寸而且不用外棺,并把这些作为法度和定规。

用这样的主张来教育人,恐怕不是真正的爱护人;用这样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当然不是对自己真正的爱惜。

这样的评论并非有意要诋毁墨家的学说,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

墨子虽独能任,柰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虽然如此,不过情感表达需要歌唱却一味反对唱歌,情感表达需要哭泣却一味反对哭泣,情感表达需要欢乐却一味反对欢乐,这样做果真跟人的真情实感相吻合吗?他们主张人活在世上要勤劳,死的时候要淡薄,墨家的学说太苛刻了;使人忧虑,使人悲悯,而做起来也难以办到,恐怕不能够算是圣人之道,违反了天下人的心愿,天下之人也就不能忍受。

墨子即使能够独自实行,又能拿天下人怎么样?背离了天下人的心愿,距离天下百姓一心归往的境界也就很远很远了。

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岛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

禹亲自操槀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禹大圣也,而劳天下也如此。

」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跷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墨子称赞说:“从前大禹治水时堵塞洪道,疏通长江黄河并使四夷九州沟通起来,整治的大河三百条,分支河道三千条,水渠溪流不可计数。

大禹亲自抬筐挥铲,终于汇聚地面的水而使它归入大江河。

劳苦奔波累得腿肚子消瘦,小腿上无毛,淋着暴雨,冒着狂风,安顿下万家城邑。

禹是大圣,仍亲自为天下事务如此操劳。

”因此,要让后世的墨家,多用羊皮、粗布做衣服,用木鞋、草鞋作服饰,日夜不停地操劳,把自身清苦看作是行为准则。

并且还说:“不这样做,就不符合夏禹的主张,也就不配称作墨家。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后世墨家学人相里勤和他的弟子五侯之流,南方的墨家苦获与已齿,还有邓陵子一类的人,都口诵《墨经》,却违背了墨家的宗旨,相互指责对方不是正统的墨家。

他们用“坚白”、“同异”等话题彼此争辩相互诋毁,用奇数偶数不会一致的言辞相互应答,把一时推举出来的首领看作是圣人,全都乐意敬重他为领袖,希望能成为墨家学派的后继人,而且至今各派之间仍争论不休。

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

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

乱之上也,治之下也。

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

才士也夫!墨翟和禽滑厘他们的意愿应当说是好的,但他们的作法却不可取。

这将使后世的墨家学人,必定是励行劳苦,争先恐后地弄得腿肚子消瘦、小腿上无毛罢了。

墨家的学说算得上是乱世的良方,却又只能是治世的下策。

即使这样,墨子还是真正热爱天下的人民,一心追求的目标不能实现,就是弄得形容枯槁面颜憔悴也不会放弃自己的主张,真可算是有才之士啊!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

见侮不辱,救民之鬬,禁攻寝兵,救世之战。

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不受流俗所牵累,不因外物而矫饰,不对人提出苛严的的要求,不背违众人的心情,但愿天下太平无事人人都能糊口养生,自己和他人生存条件能够得到保证也就心满意足,并且以此来剖白自己的心迹。

古时候的道术确实包含上述方面的内容。

宋钘、尹文听闻这方面的遗风并且热衷于这方面的活动。

他们戴着特制的华山之形的帽子来表白上下均平的信念,应接外物总是先清除掉各式各样的界说和成见;他们竭力讨论人的思想活动,取个名字叫做内心的行为。

他们用和顺柔韧的态度迎合人们的欢心,并调谐整个天下,而把抑制个人的情感和欲念看作主旨。

他们受到侮辱却不以为是耻辱,一心解救人们之间的争斗;他们主张禁绝攻伐停止暴力行动,一心想平息世上的各类战争。

用这样的学说周游天下,对上劝谏诸侯对下教导百姓,即使天下人都不采纳,他们也絮絮不休地说个没完。

所以说,上上下下都受人嫌弃却仍然不遗余力地反复陈述。

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

」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图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

」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已也,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即使这样,他们还是为别人考虑很多很多,为自己考虑很少很少。

他们常说:“只希望准备五升米的饭食就完全足够了!”他们中的师长恐怕都不能吃饱,弟子们就是忍饥挨饿,也不忘怀天下的事务。

他们无日无夜地为世人奔波,说:“我们大家都得生存下去啊!”那高大的样子确实是救世的人啊!他们还说:“君子不事事计较而苛求于人,也不会让自身为外物所役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