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

合集下载

《西厢记》内容简介

《西厢记》内容简介

《西厢记》内容简介
中国戏曲
《西厢记》宋(元)无名氏作。

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

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

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

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

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

张生自原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

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

解了普救寺之围。

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

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

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

老夫人无奈,只得答谢了张生与莺莺婚事。

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全剧已佚,惟《旧编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南词新谱》、《南曲九宫正始》、《寒山堂南九宫十三摄曲谱》、《九宫大成》、《南词定律》及《雍熙乐府》、《盛
世新声》、《词林摘艳》等引录二十八支佚曲。

[《西厢记》内容简介]。

解读《西厢记》

解读《西厢记》

崔徽,唐歌妓。曾与裴敬中相爱,既别,托画家写 其肖像寄敬中曰:“崔徽一旦不及画中人,且为郎 死。”后抱恨而卒。事见唐元稹《崔徽歌序》。后
多以指美丽多情或善画的少女。



《莺莺传》写唐代贞元中书生张生与少 女崔莺莺从恋爱、结合到离异的悲剧故 事。 《莺莺歌》剧情:张生与崔莺莺两人 “明月三五夜”相约在西厢,巫山共云 雨,而红娘在二人之间扮演最关键的角 色,后来莺莺遭到遗弃。 作者元稹可能受到张鷟《游仙窟》的影 响,所谓“游仙”,本意写嫖妓宿娼; 所谓“会真”,实质是写偷情艳遇。所 以作者抱着欣赏文人风流韵事的态度, 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加以肯定。但崔 莺莺的悲剧形象和悲剧命运赢得了人们 的同情,一些文人诗作中不时提到“莺 莺”和“待月西厢”事。

莺莺的性格பைடு நூலகம்沉而内向,她的一往
情深与张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佛殿相遇到月下联吟,她已经爱 上了张生,但她的生活环境和她的 许多思想负担,使她不愿轻易泄露 内心的秘密。崔母赖婚以后,她开 始勇敢起来,但又有“赖简”的曲 折,直到“佳期”以后,她才不再 掩抑已经被唤起的爱情。这一切都 使她在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中,表 现出虽是一往情深,却又欲前又却, 曲折的内心情绪。
“西厢记”故事流变
小 说——唐· 元稹《莺莺传》传奇(又名 《会真记》):男主人公始乱终弃,为“善 补过者”;莺莺是一个“尤物”。 说唱艺术——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董西厢”,提出“从今至古,自是佳人, 合配才子”。 元 杂 剧——元· 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 记》,“王西厢”,“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 属”。
②莺莺、红娘、张生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是由于 他们之间存在的不同个性和一些猜疑、误会造成的。这两组 矛盾交叉发展,互相影响,使《西厢记》常常出现强烈的戏 剧效果。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驳斥张生,语言泼辣、爽快: 哎,你个馋穷酸俫没意儿,卖弄你有家 私,莫不图谋你的东西来到此?先生的 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资?
驳斥郑恒则伶牙俐齿、语言犀利。 他凭着讲性理齐论鲁论,作词赋韩文柳 文,他识道理为人敬人,俺家里有信行 知恩报恩。
你值一分,他值百十分,萤火焉能 比月轮? 和老夫人辩论起来,语言则缜密、雄辩, 逻辑性很强。
莺莺:
深沉幽雅, 显得钟情、犹疑、矜持、 不失相国小姐的大家风范。
写其钟情时 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 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 “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 (喜欢读书人)
写送别时内心痛苦: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 些土气息,泥滋味。(没有直接说出内心的苦痛)
渲染一种惜春、愁闷的氛围,写出了 主人公苦苦盼望情人的心情。
2.剧的语言 ——个性化特色突出,使性格凸显鲜明。
张生:语言爽朗热烈,
抒发其胸臆开阔清丽、洒脱 不俗。带有青年书生的特点, 富有喜剧色彩。
刚上场,就表白了自己不凡的抱负: 暗想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 何日得遂大志也呵! 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池塘梦晓”是讲季节变迁,“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季节转 眼变迁,春光最美的时节也要一去不复返了。
——“阑槛辞春”,阑槛就是栏杆,古人时常靠在楼台的栏杆上赏景,这 里借代此意,就是凭栏眺望,送别春光,同时也期待情人回归,和自己一 起共度这宝贵的三春年华,不要让自己一个人青春虚度,辜负良辰美景。
四、语言特色
王实甫的《西厢记》既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 它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有华丽但不堆砌;
朴质但又不浅显,兼有典雅与本色的特点。

《西厢记》原文及鉴赏

《西厢记》原文及鉴赏

《西厢记》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西厢记》原文及鉴赏【导语】:【仙吕点绛唇】游艺中原,脚根无线,如蓬转。

《西厢记》阅读心得5篇

《西厢记》阅读心得5篇

《西厢记》阅读心得5篇《西厢记》阅读心得1《西厢记》,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著,究其根源,实为“新杂剧,旧传奇”,唐代元稷宋代赵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写过不同版本的《西厢》,至元代王实甫,终于把《西厢》推举到颠峰,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已经变为一种潮流,一种中国封建思想的蜕变,如此寥寥万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处,我把我的观后之感付之于字,并总结了下面三点世间*不可兼备的好处,望阅者于其中游幸一翻,感受《西厢记》这一文学珍品为大家带来的视觉的冲击与精神上的享受。

一为情节。

大凡书籍,均以情节为首要之物,叙述平铺还在其次。

《西厢》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

崔莺莺与其母老夫人并红娘送父亲灵柩至博陵安葬,路宿于普救寺。

恰逢张君瑞游览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爱慕之情,只迟迟未得机遇相见。

后因孙飞虎围住普救寺,欲强抢莺莺为妾,老夫人无奈,言道:“谁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莺莺许配与他。

”张生闻听便投信至其友白马将军处,求其解围,并完此姻缘。

后兵至围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张二人。

二人悲苦,想尽万般妙计,互相试探内心,后因红娘于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

故事情节让现代人觉得俗气简单,可实不知于当时的封建社会,这便是一种突破,一种冲击!霎时掀起了一股“西厢热”,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畅销书”,且不少词曲作家都开始对爱情剧本下了大量的笔墨与精力。

到了明清,凡写男女方面的故事、剧本,都是受了《西厢记》的影响,以致于今,按一些言情剧、肥皂剧的情节看来,《西厢》应该算是他们的鼻祖了。

其表现的主题思想,即:“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以当时的社会看这种思想,是非常大胆、非常叛逆、非常有冲击力的。

《西厢记》阅读心得2看完戏剧《西厢记》后,颇具震撼与欣赏,因为之前只是在听老师讲这部极具价值的杂剧,就饶有兴趣,尤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于此对其剧情有了大概认识。

整个戏曲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却表现得极丰富、生动,王实甫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莺莺的性格显得十分突出,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含羞与矜持,充满了女性的另一种美。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赏析

景、情、戏、思四位一体:《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惊梦》在《牡丹亭》的结构中居于重要位置,女主人公春情始发,是整部戏的情感基础,其中的唱词《皂罗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脓艳而不失蕴籍,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一景现情发,情入景存《皂罗袍》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

“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

“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我们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在这段唱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尤存。

二情之萌,戏之始戏的本质就是矛盾冲突,成功的唱词应该到位地呈现戏剧的对抗性运动,《皂罗袍》内蕴着激烈的斗争,本身就是一出“戏”,这一曲情词到位地呈现两种景致的对立和反差,主人公自然而生的春情和管制人情的礼教的冲突则是潜在的、且更为深刻的。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明代戏曲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长篇崇正派杂剧,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情趣之巅峰”和“人类文明的瑰宝”。

该剧通过描写杜丽娘与张生之间的爱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情、自由和尊严的理解,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先,《西厢记》着重表现了“爱情至上”的主题。

在这部剧中,杜丽娘和张生深刻地体现了两个人在面对爱情时的选择和果敢。

他们不畏权势,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该主题具有教育意义,让观众了解到爱情不仅仅是心灵上的一种陶冶,更是实践生活中的一种选择和行动。

其次,《西厢记》呈现了个人尊严和自由的思想内涵。

该剧通过描写杜丽娘起义之后所经历的追求尊严和自由的过程,表达了个人品德和自由选择的价值所在。

杜丽娘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勇气和毅力,她带领着一群妇女首次在故事中发起了起义。

通过杜丽娘的行动,该剧清晰地表现了个人尊严和选择自由的重要性。

此外,该剧还着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等和友情思想。

《西厢记》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平等的,他们之间互相尊重和理解。

除了杜丽娘和张生之间的爱情外,剧中还表现了友情的高尚品质。

例如,孟光、文叔等人对袁政的不离不弃,表现了友情的至高价值。

在艺术特色方面,《西厢记》具有独特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置。

王实甫巧妙地刻画了各种性格鲜明的角色,让人物深入人心,令观众在脚下看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该剧情节跌宕起伏,令人心旷神怡。

例如,舞台上的花鼓戏是剧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图画美妙,临场演绎生动。

总结起来,《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部重要的传统文化作品,它通过描写爱情、自由、尊严和友情等主题,深刻地探讨了人类感情和智慧的内涵。

同时,该剧在艺术特色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欣赏价值。

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西厢记》一、《西厢记》故事嬗变•唐传奇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题:始乱终弃;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张生:轻薄、无行文人,善补过–崔莺莺:多情善良温顺,"尤物","妖孽", "不妖其人,必妖其身"•宋秦观、毛滂作《调笑转踏》,赵令畤又作10组《蝶恋花》鼓子词•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主题:自是佳人,合配才子¡±;青年男女不顾封建礼教追求爱情,敞开门户观念、父母之命。

–张生:志诚种,忠于爱情。

•元杂剧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西厢记》)–主题:愿天下有情的终成眷属二.王实甫《西厢记》基本情节•《西厢记》共有五本二十一折,是一个连本戏•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惊艳,借厢,酬韵,闹斋.(爱情产生)•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寺警,请宴,赖婚,琴心.(发展受阻)•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前候,闹简,赖简,后候.(曲折发展)•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酬简,拷艳,哭宴,惊梦.(初步成功)•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报捷,猜寄,争艳,荣归.(圆满结局)三、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1.人物形象•莺莺:美丽善良纯真;有心计、深沉•1)真实的爱情心理(觉醒复苏→认识深化→爱情的担忧)•2)作假好瞒的行为¡°恐俺小姐有多少假处哩¡±¡°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在红娘面前作假¡°闹柬¡±–在张生面前作假¡°赖柬¡±–在母亲老夫人面前作假矜持、犹豫、动摇、怯弱→坚定、果决、勇敢、反抗(门第、家风、道德、荣誉)•3)重情轻利的观念–¡°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但得一个并头莲,强煞于状元及第¡±–¡°若见些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人物形象•张生:诚恳、热情、书生气、至诚种,为爱而执著诚挚追求,为爱而活的人•1)本质上的志诚种–乍见莺莺: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魂灵儿飞在半天我死也–"十年不见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2)外在形式表现为疯魔汉–这是红娘眼中的张生–傻角风欠酸丁文魔秀士酸溜溜螯得人牙疼–张生跳墙(赖柬)•3)银样蜡枪头•红娘:最合格的爱情使者.•1)热情善良,成人之美,任劳任怨,总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是最合格的爱情使者.–行监作守→撮合山(媒人)•2)机智•红娘斗争最大的技巧就是以礼对礼. 一副俨然正经的架势,满口孔孟道学, –男女授受不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大家!
唐传奇元稹《莺莺传》


这篇小说作于贞元二十年(804年),其时元稹26岁 元稹的《莺莺传》由喜到悲,凄婉动人地描写了莺莺和张生 相见、相悦、相欢,而以张生的“始乱终弃”作结的爱情悲 剧的全过程。 展现了莺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深刻社会内涵的典型性格, 塑造了一个冲破封建礼教藩篱、争取爱情自由的叛逆女性。 莺莺与张生的结合过程,既是一个情、礼冲突最后以情胜礼 的过程,也是一个集渴望、担忧于一体,充满内心矛盾的过 程。
《西厢记》的嬗变




《西厢记》所演述的崔张爱情故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流传过 程。 最早见于中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写张生始乱终弃。 宋代秦观、毛滂作【调笑转踏】,赵令畤又作10组【蝶恋 花】鼓子词用说唱文学的形式演唱崔张故事,并开始有同情 崔莺莺的倾向。 宋金期间勾栏瓦舍中通俗文艺演唱崔张故事的不少,最著名 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它从本质上改变了原故 事的思想性,张生成为一个爱情专一的正面人物,老夫人成 为阻碍爱情自由的封建代表,而红娘也成了一个重要角色, 故事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剧结束。 元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进行的总 结性的再创造。
董西厢艺术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结构的宏伟和情节的曲折变化。作者把原本三千字的 《莺莺传》扩大为一万字说唱文学。 其次是善于叙述。无论景物点染、气氛酝酿和人物事件的进 展都能挥洒自如地运用曲词和说白加以表现,并且擅长人物 内心的刻画。如长亭分别后的莺莺心绪描写、连用九支曲子。 第三,作者提炼了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也吸收了古典诗词 里的句子与词汇,写成了朴素而流畅的曲调。 其不足在于情节不够集中,有的人物性格不够完整。此外也 还有一些庸俗的色情描写。
王实甫 《西厢记》
王实甫
就在关汉卿进行杂剧创作的同时,元代剧坛 又诞生了一位天才的剧作家王实甫, 《西厢记》杂剧是元杂剧中的一朵奇葩,其 惊世骇俗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使得他熠熠闪 光,流传不朽. 贾仲明说他是“天下夺魁”

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


有关王实甫的生平资料几乎少得可怜,仅据〈录鬼簿〉等书 知道他是大都人,名德信,生卒年不详。也是一位生活在 “勾栏”“瓦舍”中的书会才人. 〈录鬼簿〉将他排在关汉卿之后,可知他略晚于关汉卿,而 且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尚在人世。 他的杂剧创作,词章华美,富有风韵,在当时极负盛名,他 创作的杂剧存目14种,仅存3种: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四丞相歌舞丽堂春》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董西厢”




《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董解元, 名字已佚,但明代汤显祖评本董西厢,说他名朗。“解元”是 当时对读书人的通称。 《西厢记诸宫调》又名《弦索西厢》、《西厢搊弹词》。 《西厢记》本于唐元稹的《莺莺传传奇》。《莺莺传》是张生 始乱终弃,为追求功名而抛弃莺莺,并称之为尤物,而赢得 “善补过”之美誉。 宋代赵令畤(德麟)用《商调· 蝶恋花》鼓子词分10段写崔张 故事,但故事比较简单,而内容上没有什么发展。 《西》在崔张故事经过了民间长期流传的基础上写成的。它根 本上改变了原作的主题。以崔张出走和最终团圆代替了始乱始 弃的结局。纠正了原作的封建观点。作品描写了崔张为争取自 由结合同封建势力的斗争,并且成功地塑造了两组对立的人物 形象,因而深刻地表现了新的主题。
王西厢

《西厢记》规模宏大,有五本二十折,在元杂剧中是绝无仅 有的。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 它是元杂剧四大爱情戏中最杰出的(《拜月亭》、《西厢 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西厢记》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它的反封建主题,它反映了 青年一代要争取自己的美满婚姻和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 大胆地唱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张。
思考题
1.试述〈西厢记〉故事主题的嬗变过程, 并说明王西厢的社会意义。 2.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3.请分析红娘的形象。

参考书目:



《西厢记》王季思校注 上海古籍 1978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王季思著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 集》傅惜华 上海出版公司 1955 《〈西厢记〉分析》周天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6 《〈西厢记〉浅说》张燕瑾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6 《〈西厢记〉论稿》段启明著四川人民 1982 《明刊本〈西厢记〉研究》蒋星煜著中国戏剧 1982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西厢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 开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并完成了莺莺、张生和红娘等艺术形 象的塑造。 其次,人物性格和情节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成功地表现了 事件的曲折复杂过程。 第三,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 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了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第四,善于选择和熔化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 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华美的曲词。如《长亭送别》一折。 此外,《西厢记》主唱脚色的分配和结构的扩大,对元杂剧的 体制有所革新创造。 《西厢记》在元明以来一直是最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杂剧,流传 广泛,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墙头马上》、《诌梅香》等都从 多方面向他学习,明清以来的爱情小说和戏剧如《牡丹亭》 《红楼梦》也受到它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