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厢记》
第三章_王实甫及《西厢记》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 全剧通过描写崔、张爱情故事,展现了崔、 张、红娘等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同以老夫 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之间尖锐的冲 突,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势力的残酷性与虚伪 性,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婚姻自 由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尤其是明确地提出了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 更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具有鲜明 的反封建倾向。
❖ 第一折“惊艳”:行路之间,早到黄河这边。 你看好形势也呵![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险? 正是此地偏。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 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揽浮桥,水上 苍龙偃。东西贯九州,南北串百川。back
❖ 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施恩于人,反受 其辱,三来告到官司,夫人先有治家不严之罪。 依红娘愚见,莫若恕其小过,完其大事,实为 长便!常言女大不中留。
❖ [麻郎儿]又是一个文章魁首,一个仕女班头; 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 (夫人云)这小贱人,倒也说得是。我不合养 了这个不肖之女!经官呵,其实辱没家门。罢, 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便与了这禽 兽罢!back
第四本第二折拷艳
❖ (莺莺见夫人科。夫人云)我的孩儿!(夫 人哭科。莺莺哭科。红娘哭科。)(夫人云) 我的孩儿,你今日被人欺负,做下这等之事, 都是我的业障。待怨谁来!我待经官呵,辱 没了你父亲。这等事,不是俺相国人家做出 来的。(莺莺大哭科。夫人云)红娘,你扶 住小姐,罢,罢!都是俺养女儿不长进!
天 下 夺 魁 西 厢 记
第三章 天下夺魁《西厢记》
《西厢记》艺术赏析
第三章 天下夺魁《西厢记》
❖ 一,王实甫生平与作品 ❖ 二,莺莺故事演变与王西厢的创新 ❖ 三,《西厢记》剧情介绍与折子欣赏 ❖ 四,《西厢记》思想内容 ❖ 五,《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 六,《西厢》开拓的才子佳人故事模式
《中国戏剧史》教案 第三章 第三节 西厢记 教案

第三章节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史上又一部杰作,明人称:“旧杂剧,新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西厢记》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品之一,金圣叹将此书与屈赋、《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并列为“六才子书”,意谓这六部书代表着六种体裁的最高成就。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一、《西厢记》的作者及成书过程(一)作者王实甫生平:说法较多,如关汉卿作;王实甫作;王作关续;关作王续;王作而后人加工等等。
大约和关汉卿是同一时期人。
根据已有的材料推测,王实甫做过官,不得意而归隐了。
——“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
”他至少活了六十岁,晚景不错;很可能在江南生活过。
——“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干支周遍又从头。
”“有微资堪赡赒,有园亭堪纵游。
”明初贾仲明则给他写过一首挽词[凌波仙]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
莺花寨,明飙飙排剑戟。
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
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天一阁本《录鬼簿》创作情况:王实甫一生创作杂剧十四种,保存全本到现在的,有《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堂》三种,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两种残本各一折。
所作散曲现存的也只有[中吕ㆍ十二月过尧民歌]、[中吕ㆍ山坡羊]等几首。
(二)成书过程(崔张故事的演变)1、唐:传奇:元稹《莺莺传》(《会真记》)2、宋金时期:歌舞曲:秦观、毛滂《调笑转踏·莺莺》说唱文学: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戏曲: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
董《西厢》和《会真记》的不同:形式上,把崔张故事扩展为一部五万字的规模宏伟的讲唱文学巨著。
王实甫的〈西厢记〉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本课内容: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授课时间:三课时一、教学目的1、掌握莺莺故事的流变及其阶段性特点;2、掌握《西厢记》在营造戏剧冲突、人物形象塑造、语言等方面的高度艺术成就。
二、教学意义王实甫及其代表作《西厢记》在元代剧坛上地位非常重要。
《西厢记》把元代以来莺莺题材的故事进一步向前发展,确立了以爱情为主线、与封建保守势力勇于斗争、争取婚姻幸福的主题,有很高的思想意义。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也很高,结构安排合理,矛盾线索紧密,语言华美,是元剧文采派的代表者。
三、教学重点1、莺莺故事的演变发展过程;2、《西厢记》的内容主题及其思想意义;3、《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四、教学难点1、对张生、莺莺、红娘三个人物形象之间矛盾关系的认识与掌握;2、《西厢记》故事线索的安排与处理。
五、教学方式以电子课件为主,进行课堂讲授。
六、讲授过程(内容、方法、步骤)七、课文导入:如果说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列的一座艺术丰碑,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无疑是这座丰碑上最耀眼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明初就有人评价:“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一、王实甫生平、创作和西厢故事的演变(一)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他生活在元代前期,熟悉勾栏生活,才华出众,和关汉卿同为最杰出的元杂剧作家。
《录鬼簿》载,王实甫作杂剧14种,今存3种。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是他最享盛誉的代表作。
如果说,关汉卿剧作以酣畅豪雄的笔墨横扫千军,那么,王实甫所写的具有惊世骇俗思想内容的《西厢记》,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
明初的贾仲明一锤定音,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充分肯定了在《西厢记》在文学上的位置。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
〈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四本:酬简、拷红、哭宴、惊梦 第五本:报捷、寄衫、求婚、团圆
▪ 三次发展高潮
1、赖婚 2、赖简 3、拷红
▪ 冲突的解决—妥协
第三节《西厢记》的人物形象 —兼与《董西厢》比较
▪ 老夫人—反面人物
1、“明许明赖”(二本三折) 2、“明许暗赖”(四本二折) 3、“虚推实赖”(五本四折)
⑴、“寺警”前
人莫敢犯。
老夫人治家严肃,内外并无一个男子出 入。
(法本)
﹠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
应门五尺之童,年之十二三者,非呼召不 敢辄入中堂。向日莺莺潜出闺房,夫人窥 之,召立莺莺于庭下,责之曰:“汝为女 子,不告而出闺门,倘遇游客、小僧私见, 岂不自耻。”莺立谢而言曰:“今当改过 从新,毋敢再犯。”
红娘
利用
受骗的不平
第三本:传书、闹简、赖简、订 约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我待便将简贴儿与他,恐俺小姐有许多假
处哩!我只将这简贴儿放在妆盒儿上,看 他见了说什么
(红娘)
第二本:寺警、请宴、赖婚、琴心
﹠ 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
茶饮少进,早是离人伤感,况值暮春天气, 好烦恼人也呵;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 语怨东风。
(莺莺)
﹠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红云]不干
红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来。[旦云]俺 娘也好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堤防着人,
小梅香伏侍得勤,老夫人拘系得紧,只怕 俺女孩儿折了气分。
[殿前欢]老夫人谎到天来大;当日成也是 您个母亲,今日败也是您个萧何。
—《王西厢》
第六编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 的戏剧冲突,是在一个很奇妙
的环境中展开的。 佛寺本应是六根清净、修心养性的场所, 而王实甫竟安排崔张在这里偷期密约,供 奉菩萨的“庄严妙境”成了培育爱情之花 的园圃。
在崔、张彼此有情却又无计可施,观众渴
望知道事情如何进展的时候,孙飞虎事件 出现了。张生计退贼兵,本来答应婚事的 老夫人突然赖婚,封建势力与青年一代的 矛盾激化,剧本便出现了第一个戏剧高潮。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不同于《西厢记诸宫
调》 的张生。被去掉在功名利禄面前的 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被突 出的则是对爱情执著诚挚的追求。
《西厢记》里,王实甫把红娘放置在一
个相当微妙的位置上。 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让她“行监坐 守”,但她从心底里不满封建礼教对年 轻人的捆束,当觉察到崔、张彼此的情 意后,一直有心玉成其事。
第三章王实甫的《 西厢记》
《西厢记》 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
达到了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 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 《西 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 其莺莺故事的创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
事迹俱不详。 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计有14 种。完整地保留 下来的,除《 西厢记》外 ,还有 《 丽春 堂》四折、《 破窑记》四折和《 贩茶船》 《 芙蓉亭》曲文各一套。
“情” 的关注,比关汉卿、白朴更进一 步。
第二节 《 西厢记》的戏剧冲 突
《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
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 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 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 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 它 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 发展。
第三章 王实甫

第三节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6
这里并没有也不需要多少深刻的思想,而是在人物 自然天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出青年男女之间一见 钟情的爱悦,而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在经过一 番艰难曲折之后,作者以舞台上的胜利,给仍然生 活在压抑中的人们以一种心理的满足。虽然这种胜 利不得不以剧中冲突双方的妥协、矛盾的消解为代 价,以男主人公中进士然后完婚的陈旧的大团圆模 式来完成,但毕竟是张扬了受抑制的情和欲的权力, 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 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第二节 西厢记故事的演变2
《西厢记》所写的张生与崔莺莺的爱 情故事,有很长的流传演变过程。 第一,元稹《莺莺传》。《莺莺传》 的主题:“始乱之,终弃之”。着力 宣传男尊女卑和女人是祸水的滥调, 维护封建道德。但是作品在客观上塑 造了莺莺这个美丽、多情、善良的少 女形象,通过她追求幸福爱情而最终 被抛弃的悲剧命运,也暴露了封建社 会的冷酷。
第三节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4
二、《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西厢记》通过描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展 开以维护封建礼教的老夫人一方,和以封建礼教叛 逆者张生、崔莺莺以及红娘一方的尖锐的矛盾冲突, 猛烈地抨击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热情地歌颂了青 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的斗争,表现了“愿普天下有 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 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倾向。 《西厢记》通常被评价为一部“反封建礼教”的作 品,这当然不错。但同时它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是作者很少从观念的冲突上着笔,而是直接切入生 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情 与欲的不可遏制和正当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 望与出于势利考虑的家长意志之间的冲突。
第二节 西厢记故事的演变3
第二,诗词咏唱。《莺莺传》的故事,投合了不少 封建文人墨客的口味。他们写诗填词咏唱其事,并 把它带到歌楼酒馆,崔、张爱情故事便广泛流传开 来。 到宋代秦观和毛滂都曾把崔、张爱情故事写成歌舞 曲《调笑转踏》,赵令畤改写成鼓子词《商调·蝶恋 花》。赵作对张生“弃掷前欢”表示了不满。 第三,宋、金时期,出现了以戏曲形式表演崔、张 爱情故事的作品,南宋有官本杂剧《莺莺六么》的 名目,金院本有《红娘子》的名目,南戏有《张珙 西厢记》。
第三章 西厢记

一、《西厢记》及莺莺故事创新
• 作词章风韵美 • 体制的创新 • 题旨的改造
(一)作者简介:
• 王实甫,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不详。 • 长期混迹于教坊,与伎艺为伍,落拓文人 • 编撰杂剧 13 种 ,只有代表作《西厢记》
与《丽春堂》传世,《 贩茶船 》、《 芙 蓉亭 》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 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 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
• 董解元:“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 王实甫:“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 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 (二)人物形象:
• 老夫人——典型的封建家长制代表,封建礼 教的维护者。 赖婚,拷红,逼试。
• 红娘——封建礼教的拆除者,崔、张爱情的 撮合者。她是剧中最动人的形象。
• 北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秦观的《淮海 词》,毛滂的《东堂词》都歌咏崔、张恋爱故事
• 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的“说话”已 有《莺莺传》名目;周密《武林旧事》所载“官 本杂剧段数”中又有“莺莺六幺”。
• 宋杂剧金院本 《调、193 套组曲
• 1、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 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
• 2、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 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
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 发展。
(二)冲突第一次激化
•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是在一个很奇妙 的环境中展开的。
• 地点是佛寺,时间是崔氏一家扶灵归葬的 几个月。
• 王实甫把春意盎然的事件放置在灰黯肃穆 场景中。
普救寺全景
普 救 寺 塔
• 《西厢记》在第一本楔子,先由老夫人交代 其逐步冷落的家世。一阵伤感之后,她吩咐 红娘:
第三章 王实甫及其《西厢记》 古代文学史 教学课件

二、《西厢记》故事艺术、主题的转变:从 唐代元稹《莺莺传》(又称《会真记》) 小说到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 称“董西厢”,一种说唱文艺,因其由多 个宫调的曲子连缀而成,故名)再到王实 甫《西厢记》杂剧(又称“王西厢”), 艺术形式将人物活动与心理世界不断扩展, 故事主题一再得到提升。从表现文人薄情 负心,对女子始乱终弃的“猎艳”心态到 肯定“自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歌颂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大胆和封建 家长展开斗争,虽然还不免带上“合礼”、 “报德”
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赖简”表现出莺莺在爱情与礼法之间 的犹疑局促,渴求扭变。(本是主动 邀约,却当即变卦,让张生狼狈不堪, 如陷深渊。当然张生的“跳墙”亦是 让莺莺很难接受的“豪侠”行为。) “幽会”表现出莺莺、张生、红娘经过 情感经历的磨合最终好事告成。崔张 幽会于西厢,成就了男女之间的相思 之渴。(至此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结
的色彩,但到“王西厢”最终将“情”的一 发难收、天经地义表现得酣畅淋漓,喊出了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 嘹亮呼声。 三、《西厢记》的矛盾冲突:两条线索:以 崔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对自由爱情婚 姻的追求者与以老夫人、郑恒为代表的封建 保守婚姻观念的捍卫者之间的冲突(此为明 线、主线);另一条即崔莺莺、张生、红娘 之间的带有喜剧性质的矛盾冲突(此为辅线、 暗线)。
全剧五本二十折: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惊艳 闹斋) 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寺警 琴心) 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传简 探病) 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幽会 惊梦)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思念 荣归)
借厢 酬韵 请宴 赖婚
闹简 赖简 拷红 送别 寄物 求配
剧本开始的“楔子”,交代出崔莺莺家庭 的变故:作为“前朝相国”的父亲“因病 告殂”,母亲与其及一弟扶柩途中暂居普 救寺,崔莺莺已被先期许配郑恒。莺莺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的唱词隐隐露出心事。 “惊艳”一折将张生初见莺莺美貌时的震 惊及莺莺的依依留情表现得鲜明生动。 (“我死也”、拈花微笑、“回顾觑末”) 此可谓矛盾冲突的前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西厢记》
第一节西厢故事的演变
一、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之作,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一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抒情气氛,语言清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
1. 《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论调。
2.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秦观、毛滂都有以此为内容的歌舞曲《调笑转踏》,赵令畤据此改写为鼓子词《商调•蝶恋花》,皆为西厢故事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此外,民间艺人还创作有南宋话本小说《莺莺传》、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等,可惜都已失传。
自宋至金,崔、张故事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3. 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
首先,它改变了《莺莺传》的悲剧格局,代之以二人私奔而最终获得团圆的喜剧性结尾,从而使其主题上升到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时代高度。
其次,《董西厢》中的人物形象较原著也有诸多突破,而具有了崭新的个性特征。
张生由背信弃义的负心郎变成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莺莺由哀婉凄切、逆来顺受的柔弱女子变成了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典型形象,原来并不重要的老夫人变成了封建势力的代表,原本无足轻重的红娘也成为十分活跃的角色。
最后,《董西厢》中的矛盾冲突也有了发展变化,由崔、张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转移到他们为追求爱情幸福而与讲究世家大族体面的崔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上。
这些新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元杂剧《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蓝本。
4.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崔、张故事进行了带有总结意味的再创造,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予以完美表现,写成了《西厢记》杂剧(又称《王西厢》)。
从此以后,流传已久的西厢故事就基本定型了。
第二节《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一、《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1. 《西厢记》的全名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全剧通过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崔、张、红娘等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之间尖锐的冲突,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势力的残酷性与虚伪性,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尤其是作者明确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更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
2. 《西厢记》深刻的思想内容是通过剧中的具体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
剧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女子形象之一。
她的性格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真实性,她既是一个温柔美丽的相国小姐,又是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
一方面,作为青春萌动的少女,她对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有发自内心的渴求,对张生的爱是相当热情、相
当自觉的;另一方面,作为“小梅伏侍得勤,老夫人拘系得紧”的名门闺秀,她又受过严格的封建教养,有时显得优柔寡断、言行不一。
可以说,正是情爱意志与道德理念的冲突酿成了崔莺莺的矛盾性格。
她既要与老夫人做坚决的斗争,也要逐步摆脱自身封建意识的束缚。
作品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崔莺莺思想性格不同的侧面,层次分明地写出了崔莺莺由青春觉醒到对情爱自主的衷心企盼、再由朦胧抗争到自觉地走上叛逆道路的曲折历程,这是符合人物发展的性格逻辑和历史真实的。
男主人公张生是一个对爱情执着专一的“志诚种”,他敢于冲破门第悬殊的世俗偏见去追求相国小姐;他的痴情有时近似疯魔,为了爱情甚至可以抛弃功名,直至身染重病。
他以他的至诚打动了莺莺的芳心,并赢得了爱情的最终胜利。
白马寺解围,又表现出他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美好品质。
同时他为人憨厚老实、热情诚恳,还具有浓重的书呆子气,颇富喜剧色彩。
红娘是剧中最为活跃的角色,也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为成功的婢女形象。
她出身卑贱,心地善良,机智泼辣,聪明伶俐,而且有胆识,有主见。
她极富正义感和乐于成人之美的心肠,主动为崔、张这对有情人牵针引线,一面积极地为张生出谋划策,一面引导莺莺走上反抗之路,其间虽然蒙受了主人的无端猜疑和指责,也毫不计较。
当二人事发之后,面对老夫人的威严,她挺身而出,据理力争,挽狂澜于既倒,迫使老夫人应允了这桩婚事。
在她身上,体现了下层人民的美德,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 《西厢记》将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组织在一个宏大而精妙的艺术结构中。
在《西厢记》中,两种冲突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制约:一是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同以老夫人为另一方的冲突,这是贯穿全剧的主线;二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冲突,这构成了作品的辅线。
两条线索有主有次,并行交织,使得相互之间的矛盾得以充分展开,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得人物性格更为丰满生动。
作者还善于利用悬念编织情节,巧妙地设置了“赖婚”、“酬简”、“哭宴”等一系列悬念,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曲折跌宕,扣人心弦,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效果。
2. 明快轻松的喜剧性和浓郁的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抒情喜剧的典范性作品。
剧本由一个“有情的成了眷属”的喜剧性主题,主要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也富有喜剧色彩。
它又采用了许多打趣、滑稽、幽默、诙谐的喜剧表现手法,但并未流于油滑和恶谑,却始终保持着“花间美人”风格。
3.《西厢记》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成功地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戏剧典型。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了人物性格与戏剧冲突的完美统一。
其次,作者善于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惟妙惟肖,纤毫毕现,这样就大大开掘了人物隐秘奥妙的内心世界。
最后,作者还善于通过动作描写来刻划人物,《西厢记》的人物动作大都不甚复杂,却能很好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状况和心理态势,蕴涵有丰富的潜台词。
⒋《西厢记》的语言自然而华美,典雅而富丽,具有诗意浓郁、情趣盎然的独特风格。
作者善于把质朴活泼的民间口语和精炼隽永的诗词语言熔铸在一起,雅俗并行,本色而又有文采,生动活泼而又雅致清新;《西厢记》中的不少曲词善于渲染气氛,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西厢记》的人物语言也都是高度个性化和充分戏剧化的,完全切合戏剧角色的身份、地位、教养和性格,如莺莺的语言妩媚蕴藉,张生的语言文雅热烈,红娘的语言鲜活泼辣,惠明的语言粗犷豪爽,都表现得恰如其分。
王世贞称《西厢记》是北曲的“压卷”之作,王实甫也确实堪称文采派的典型范式。
另外,《西厢记》对杂剧的体制也有所创新。
为了适应上述种种戏剧冲突的发展,《西厢记》突破了一般杂剧四折一楔子的体制,而用了五本二十一折的规模来增大容量。
每本戏
又围绕情节发展的贯穿线,设置自身发展的高潮。
全戏由一系列小高潮到大高潮来形成波澜起伏、逐层推进的结构,显得结构宏伟而紧凑,严整而巧妙,呈现出纵横交错、跌宕多姿的复杂面貌。
它也打破了每折只能由一人主唱到底的成规,在必要时一折戏可轮番主唱。
体制的革新,大大丰富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
[作品讲读]
一、《长亭送别》
1. 本折又称“哭宴”,选自《西厢记》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之第三折,向来被曲家视为绝唱。
在崔莺莺、张生二人的婚事确定之后,迫于老夫人的压力,张生只得进京求取功名,这折戏的内容就是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张生的情景。
整折戏由莺莺一人主唱,它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倾诉了莺莺的忧伤别离之情。
2. 此折的艺术特点:
(1)此折深刻地揭示出莺莺复杂曲折的内心世界。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处于特定场景中的莺莺的多重心理内涵:既有和张生“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恋恋不舍,也有对老夫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满腔怨恨;既希望张生赶考能金榜题名,以此来换取二人之间的幸福结合,又害怕张生因此而移情别恋,让“停妻再娶妻”的悲剧重演;既有对眼前心上人充满深情的反复叮咛,也有对自己日后相思苦的想象描绘,从而把莺莺内心缠绵婉曲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多重的心理内涵又都共同指向于莺莺的情感底蕴。
就情感底蕴而言,莺莺追求的是超越了功名利禄与门第观念的纯真爱情,在她心目中,长相厮守的爱情理念高于一切,她明确表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不但和老夫人处处维护门第家声的传统婚姻思想针锋相对,而且把挚爱真情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力地强化了反封建的思想主题。
(2)此折充分发挥了曲词的抒情功能,堪称古代剧诗的典范。
作者善于选取一系列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以景写情,融情入景,创造出凄清悲凉的诗的境界。
如开头的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红叶,展现了暮秋一派萧瑟零落的景象,映衬出主人公凄凉愁苦的心境;再如结尾的夕阳古道、淡烟暮霭、禾黍秋风,无不是莺莺主观情感的外射,渗透着她幽怨怅惘的离愁别恨,整折曲词情景相生,缠绵悱恻,处处充溢着诗情画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此折的语言葱茏丰茂,美不胜收,充分显示了文采派的特色。
具体分析可参考《西厢记》艺术成就的第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