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尘埃落定》中汉族与藏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合集下载

藏族作家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读后感

藏族作家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读后感

藏族作家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读后感导语:《尘埃落定》是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藏族作家阿来。

以下是XX整理的尘埃落定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藏族作家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读后感想起近日的布置,要求写读后感,便不由得记起矛盾文学奖获奖书系之一的阿来的《尘埃落定》,很有意思,所以决定写它的读后感。

作者阿来,1959年出生于西藏。

深沉高洁的沃土,古老热情的民族,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还有奇异的宗教信仰,这一切都为西藏——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增添了一种特有的幻丽和芬芳。

也许因为阿来就是出生并且生长在那个地方,他才能写出那种地道的味道。

也许因为他对藏文化的耳濡目染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的长期的依恋,所以才能让我们作为读者有种置身其中的感觉。

也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他选择了康巴土司家族的兴衰作为小说的题材,借以描绘藏地的风土人情,阐述自己对其历史的认知与思索。

老麦其土司是康巴众土司中的一个,他有两个儿子,大少爷聪明勇敢,被视为当然的土司继承人;二少爷天生愚钝,很早就被排除在权力继承之外,成天混迹于丫环仆役的队伍之中,耳闻目睹着奴隶们的悲欢离合。

老麦其土司不顾济嘎活佛的阻止在国民政府黄特派员的指点下在其领地上遍种罂粟,贩卖鸦片。

很快暴富,并迅速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土司中的霸主。

眼见麦其家因鸦片致富,其余的土司用尽心计,各施手段盗得了罂粟种子广泛播种,麦其家的傻少爷却鬼使神差地突然建议改种麦子,于是在高原地区漫山遍野罂粟花的海洋里倔强地生长着麦其家的青青麦苗。

是年风调雨顺,小麦丰收,而其他土司的土地上鸦片供过于求,阿坝地区笼罩在饥荒和死亡阴影下。

大批饥民投奔到麦其麾下,使得麦其家族的领地和人口达到空前的规模。

就在各路土司日坐愁城,身临绝境之时,却传来二少爷开仓卖粮,公平交易的喜讯。

这足以看出这个所谓的傻瓜少爷超前的目光和超人的智慧。

很快,在二少爷的官寨旁边出现了一片帐篷,酒肆、客栈、商店、铺门,应有尽有。

尘埃落定读书心得体会

尘埃落定读书心得体会

尘埃落定读书心得体会读阿来的《尘埃落定》,去感受曾经那个土司世界的故事,你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尘埃落定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尘埃落定读书心得体会篇1《尘埃落定》,是一部让人荡气回肠的小说,小说演译了一段末代土司制度由没落直至终结的历史。

没有太多的反思,却留给人深刻的思考,简单的叙述,却似有无限的张力,蕴藏了无限深情的感慨。

小说整体展现的是一个我们陌生的世界,如红楼梦一样,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世界,是截取了土司制度的一段历史,在那里上演了各样的把戏,而能我的注意力,则一部分要归于某种程度上的我们对于这个地方的神秘感和陌生感。

先说说作者:作者阿来是一位出生在嘉绒的藏族。

他选择了康巴土司家族的兴衰作为小说的题材,借以描绘藏地的风土人情,阐述自己对其历史及人文的认知与思索。

这也带给《尘埃落定》一股浓郁的高原气息。

再说说题目:“尘埃落定”,真是个好名字。

浮华烟云不过是千万颗尘埃组成的,烟消云散之后也就是尘埃落定的时候。

每一个人都是一颗漂浮不定的尘埃,不论你是土司还是土司的儿子,不论你是傻子还是绝色的美女,不论你在人生或者历史的舞台上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你对于整个浩瀚的人间历史来说仍然是颗尘埃,充其量不过是被气流托得比较高的尘埃而已。

哪一颗尘埃会遇见哪一颗尘埃是不可想象的,历史就是由这样一段一段漫不经心而又意外的排列组合构成。

再说说情节:小说讲述了一个虽不繁杂,却跌宕起伏、辗转迷离的故事:麦其土司是康巴众土司中的一个,他和汉人太太生下了一个虽是傻瓜却常常道破天机的儿子。

之后,老土司不顾济嘎活佛的阻止,靠着汉人黄师爷引种的鸦片迅速富足,成为最强大的土王。

然而魔花罂粟却乱了人的心性,大少爷贪恋权势,老土司为了央宗和金银杀死了世代忠心的查查头人,贪心的他为了不让其他土司发展,发动了“罂粟花”战争,使诅咒和巫术再次在两边的领地蔓延,次年其余部落的灾荒又让粮仓丰足的麦其家族发起了麦米贸易,建立边疆城镇,茶马互市。

2022《尘埃落定》读后感600字

2022《尘埃落定》读后感600字

2022《尘埃落定》读后感600字《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98年。

小说描写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

下面是本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尘埃落定》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尘埃落定》读后感600字1先说说作者:作者阿来是一位出生在嘉绒的藏族。

他选择了康巴土司家族的兴衰作为小说的题材,借以描绘藏地的风土人情,阐述自己对其历史及人文的认知与思索。

这也带给《尘埃落定》一股浓郁的高原气息。

再说说题目:“尘埃落定”,真是个好名字。

浮华烟云不过是千万颗尘埃组成的,烟消云散之后也就是尘埃落定的时候。

每一个人都是一颗漂浮不定的尘埃,不论你是土司还是土司的儿子,不论你是傻子还是绝色的美女,不论你在人生或者历史的舞台上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你对于整个浩瀚的人间历史来说仍然是颗尘埃,充其量不过是被气流托得比较高的尘埃而已。

哪一颗尘埃会遇见哪一颗尘埃是不可想象的,历史就是由这样一段一段漫不经心而又意外的排列组合构成。

再说说情节:小说讲述了一个虽不繁杂,却跌宕起伏、辗转迷离的故事:麦其土司是康巴众土司中的一个,他和汉人太太生下了一个虽是傻瓜却常常道破天机的儿子。

之后,老土司不顾济嘎活佛的阻止,靠着汉人黄师爷引种的鸦片迅速富足,成为大的土王。

然而魔花罂粟却乱了人的心性,大少爷贪恋权势,老土司为了央宗和金银杀死了世代忠心的查查头人,贪心的他为了不让其他土司发展,发动了“罂粟花”战争,使诅咒和巫术再次在两边的领地蔓延,次年其余部落的灾荒又让粮仓丰足的麦其家族发起了麦米贸易,建立边疆城镇,茶马互市。

在这看似麦其家族的鼎盛时期,红色汉人来了。

随着大炮的轰鸣,土司官寨灰飞烟灭,旧制在瞬间土崩瓦解。

一切奢靡烟消云散,只留下了尘埃落定后的死寂。

还有就是人物:故事一开始,阿来便给了我们土司二少爷的眼睛。

那是一双异常敏锐而深邃的眼睛——它“什么都看得见,不仅今天,明天也都全部看见了”。

论《尘埃落定》中的汉人形象

论《尘埃落定》中的汉人形象

论《尘埃落定》中的汉人形象作者:次仁德吉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21期次仁德吉内容摘要:《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一部经典著作,小说中的汉人形象内涵丰富而各具特色。

土司的汉族太太具有上层贵族、女性、母亲与历史悲剧人物等多重特点。

作为政府特派员与汉族师爷的黄初民体现了国民党军队旧官僚的习性,也是把战争、鸦片及现代科技与经贸管理知识同时引入藏区的人。

拥有汉藏两种血统的二少爷大智若愚,是一位情欲萌发的少年与爱国赤子,却没有摆脱被仇人杀死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尘埃落定》汉人形象汉族太太黄特派员傻子少爷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自1998年出版后,受到读者一致好评。

小说获得茅盾文学奖,被改编成电视剧后,曾在西藏频道以藏语形式播出,在藏区有很大影响。

小说的主角二少爷,有半藏半汉的血统,是促进藏汉关系的不可或缺人物。

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青藏高原和成都平原过渡地带的高山峡谷,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

该地曾是阿坝藏族聚居地,后来藏人与汉人交流频繁,该地渐成藏汉两族杂居之地,两个民族的语言、衣服饰品、生产生活习惯互为影响,各自起了变化。

一.麦其土司的汉族太太麦其土司的汉族太太,是地位低下的汉族商人的女儿,做过妓女。

她成为麦其土司的太太后,有了权力、财富,言行举止时刻都注意维护土司制度。

土司太太的地位由丈夫麦其土司给予,离开了丈夫,便什么都不是。

她努力维护自己的地位,积极参与麦其土司家庭的政事,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力,训斥奴隶。

在麦其土司去往汉地时,太太临时独当一面,更是变得嚣张,不把奴隶当人,心狠手辣地毒打奴隶。

土司制度灭亡之际,太太自杀。

有学者指出:“在《尘埃落定》中,作者塑造了一群生活在土司制度下的女性形象。

她们或出身高贵,或出身卑微。

然而在土司制度的‘规则’下,她们无一不是这个男权社会制度的牺牲品。

”[1]土司汉族太太的结局恰是如此。

1.才干突出的女中豪杰。

麦其土司的汉族太太来自汉地,熟悉汉人文化礼仪,眼界广阔。

民族舞剧《尘埃落定》评论

民族舞剧《尘埃落定》评论

民族舞剧《尘埃落定》评论作者:张畅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5期《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小说用文字描写了藏族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当时藏族社会中土司制度之下的神秘和浪漫。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藏地老麦其土司地位十分显赫,在一次酒后与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恰恰是这个不被众人看好的傻瓜儿子却具有着众人不具有的超时代的预感以及异乎寻常的举止,所做所为常常不按常理,将藏地普遍种植的罂粟改为种植麦子,在鸦片供大于求之时,罂粟的价格大减,藏地出现了饥荒,大批难民逃往麦琪家族,麦琪家族因此而繁盛,却招来大少爷的嫉妒,腥风血雨的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也在繁盛的麦琪家族中展开,最后解放军剿灭国民党残部的大炮烘塌了麦其家族的官寨,旧世界在尘埃之中成为尘封的过往,从此新世界开始了。

本身故事就具有十分浓厚的民族特色,根据小说创作的戏剧、电视剧、电影等也是十分丰富的。

民族舞剧《尘埃落定》就是以这部小说作为篮本进行创作的舞蹈剧。

尘埃落定四字,本身蕴含的便有一种铅华洗尽、过往沧桑的感觉,透露出一种佛教思想的常怀无常与平常观念的感觉,是一种看透世事沧桑变幻之后一种通达的感觉,不仅仅是事物的结束,更是在思想上的沉静,而舞剧《尘埃落定》用舞蹈这种极富动感的形式,用另一种形式展现了和诠释了这种“参悟”般的感觉。

该剧冠名为民族舞剧,那么第一要义就是突出民族属性,藏族是我们熟悉而陌生的一个民族,熟悉是因为藏文化与汉文化的巨大反差使我们有强烈的探知欲,因此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从未停止对它的宣传与描绘,而陌生也是因为这种反差,使得我们对其文化独特性的认知远远不够。

《尘埃落定》无论是在舞剧文本还是舞剧创作中民族属性的界定无疑是清晰且突出的。

从舞剧创作上,没有运用过多的舞美去刻意营造藏族风格,当下流行的民族舞剧有时为了突出民族性与民族风情往往大量运用民族元素来构建舞、美营造风格,以达到强力输出的目的,虽然视觉冲击了,但也有喧宾夺主之嫌,某种程度也消解了舞剧本体。

读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读后感精选范文

读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读后感精选范文

读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读后感精选范文《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作品,这本小说以藏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跨越几十年的家族传奇故事。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感其思想内涵深刻,情感饱满,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首先,小说以巍巍雪山、蜿蜒峡谷等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西藏神奇而又独特的地理环境。

在阿来的描述下,这片土地充满了神秘感和美丽。

阿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写,传达出了对家乡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

我读着这些文字,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片苍茫的大地带给人们的力量和激情。

其次,小说展现了藏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小说中,阿来通过对藏族传统生活方式、信仰、婚俗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

他用文字将这些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者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阿来讲述的藏族故事让人耳目一新,他们的信仰、对待生死的态度、对待爱情的执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丰满。

这些人物大部分都有着坚韧的性格和对命运的追求,他们在历经风雨后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变化。

这些人物形象有的让人敬佩,有的让人同情,但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小说中涉及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困、地主压迫、人性扭曲等。

这些社会问题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通过一些人物的不幸遭遇,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黑暗一面。

阿来用小说告诉了我们,社会问题是需要反思和解决的,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的心态和态度。

综上所述,《尘埃落定》是一本思想深刻、情感饱满的好书。

通过对藏区历史、文化、人物的描写,阿来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独特而又美丽的世界。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藏族文化和西藏地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对人生和社会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会影响我很长一段时间,激发我持续学习和思考的动力。

《尘埃落定》与藏传佛教文化

《尘埃落定》与藏传佛教文化

作者: 李建
出版物刊名: 世界宗教文化
页码: 55-58页
主题词: 藏传佛教文化;《尘埃落定》;藏族文学;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心理描写;故事情节;文学作品
摘要:长期以来,佛教同藏族文学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心理描写、故事情节、结构处理等关系密切,形成了藏族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藏族文学作品中,没有沾染佛教色彩的可谓凤毛麟角。

作为藏族作家中的一员,阿来对弥漫于自己生存环境中的佛教氛围、佛教仪式和佛教门派是相当熟悉的。

他将创作比作是传播佛音:“佛经上有一句话,大意是说,声音去到天上就成了大声音,大声音是为了让更多的众生听见。

要让自己的声音变成这样一种大声音,除了有效的借鉴,更重要的始终是,自己通过人生体验获得的历史感与命运感,让滚烫的血液与真实的情感,潜行在字里,在行间。

”(阿来《穿行于异质文化之间》)这显然是“有为而作”,一位有为而作且深受宗教精神影响的作者,其创作必然打上宗教思想的印记。

他对藏传佛教文化深刻的了解深深地影响了《尘埃落定》的创作。

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它唤醒了阿来的哲学意识,参与了生命哲学的建构,并影响到《尘埃落定》的风格和深层意蕴。

质朴的诗意,神秘的色彩——走进阿来的《尘埃落定》

质朴的诗意,神秘的色彩——走进阿来的《尘埃落定》

质朴的诗意,神秘的色彩——走进阿来的《尘埃落定》摘要:《尘埃落定》是阿来第一部长篇小说,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地位。

《尘埃落定》给读者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整本小说充满了质朴的诗意,所述说的故事情节又具有神秘的色彩,让人阅读之后印象深刻。

本文试图通过文章的语言、人物形象(人性)、宗族信仰来简单阐释《尘埃落定》所透露出来的那种质朴的诗意,神秘的色彩。

关键词:质朴的诗意、神秘的色彩、人物形象(人性)引言《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获得“茅盾文学奖”。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尘埃落定》名气都很大。

在《尘埃落定》一书中,作者用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独特的艺术乎法,在从容地完成一段民族秘史的同时,深入这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跟自己的人生感悟相结合,追求着生命之火与智慧之光。

阅读的过程中,《尘埃落定》给读者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整本小说充满了质朴的诗意,所述说的故事情节又具有神秘的色彩,让人阅读之后印象深刻。

作者生平及作品简介阿来,藏族作家。

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藏区的马而康县。

师范学校毕业后,做过五年乡村教师。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期转向小说创作,他自称“自愿长期处于业余的写作状态下”。

《尘埃落定》一书主要描绘了一个土司家族的兴衰,阿来在其中展示了他对地方史的出色理解,并向英雄主义精神深深致意。

阿来说:“我一直关注地方史,《尘埃落定》中某些真实的细节来自我长时间地从民间传说和各种资料中积累起来的感性知识。

小说的另一个情结是埋在我心中的英雄主义梦想,这也是我作为一个藏族人血液中遗传的精神气质。

我们今天的生活舒适但很平庸,我用小说去怀念那生与死、铁与血的大的浪漫。

”因此本文将在评析这部作品的时候,注重人物形象(人性)的分析,对藏族人所体现出的独特的精神气质进行体味。

一、《尘埃落定》的写作风格与特色《尘埃落定》是藏族青年作家阿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被定位为一部“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的诗化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尘埃落定》中汉族与藏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作者:李旭东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6期
摘; 要:《尘埃落定》是一部优秀的藏族风情的小说,它通过一个傻子的视角,来记叙了康藏地区一代土司的兴亡史。

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不是以单一民族文化为主体,而是将汉族文化与藏族文化融合进去,本文将从社会历史背景的角度出发,探究这部小说中的汉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关键词:《尘埃落定》;阿来;藏族;汉族;文化
作者简介:李旭东(1991.11-),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1
小说《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用汉语写作的优秀长篇小说,虽然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藏族人民日常生活场景,但是藏族文化只是这部小说所体现文化的一种,阿来很巧妙的在小说中融了多种文化的交织与碰撞。

本文将着重从这本小说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分析在《尘埃落定》中占主体文化地位——汉藏两种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一、作者身上的汉藏印记
阿来作为《尘埃落定》小说的创作主体之一,他身上就有着回藏混血的族群身份,在他的文化血缘中,汉文化对他的影响力并不亚于藏文化。

他认为選择麦其土司一类题材是“一种必然”,同时也认为“我们的国家”是一个“象形表意的方块字统治的国度”。

这也就暗示着他虽然是藏族,却用汉语写作小说成为一种必然,他自然而然的被卷入了民族国家的一体化进程中了。

其次,就地缘而言,阿来是在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地区出生的,这个区域紧靠着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

阿坝地带既是藏域的边地,同时也是汉域的边地,这种“双重边地”的属性,也决定了阿来在文化的认同上,同时认同汉人和藏人的传统。

从而使小说避免了单一的民族文化主体,而是被作者纳入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现代宏大叙事想象范畴。

二、小说中土司制度的汉藏背景
《尘埃落定》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的传奇一生,而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政治制度——土司制度,也是汉藏两种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在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土司制度中的汉藏融合体系,汉文化高级而又神秘,它对土司制度有着最高的决策权。

麦其土司的权力就源自于更高一级的权力分配——朝廷的册封。

他甚至还把据说是清朝皇帝颁发的物品官印和一张地图,妥善的保存在箱子里面,一旦发生领土和权力争端,这可以说是重要的凭证,以证明他是“钦定”的身份。

就在小说的第一章中,麦其土司就和汪波土司之间出现了领土和属民的纷争,虽然清朝已经灭亡了,可麦其土司依然带着自己的官印和地图,“到中华民国四川省军政府告状去了”,由此可见,麦其家族的权力统治还是受到汉族权力的制约的。

三、傻子身上的汉藏血缘
《尘埃落定》是用第一人称写成的,小说中的“我”既是麦其土司的儿子——未来家族的继承人,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傻子。

“我家”拥有着“东西三百六十里,南北四百一十里”的地盘和“三百多个寨子,两千多户”的属民。

庞大的土司统治王国,使得傻子一出生就不一般,他不是被别人嘲笑的乡村傻子,而是被侍女和家仆精心呵护的主人。

傻子的傻是从何而来的呢?小说中说“我”是老麦其土司喝醉酒了,才把“我”生了出来,这就让“我”的脑子与正常人有很大的差别。

而“我”的母亲,却不是藏族女人,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汉族女人。

书中记述了傻子的母亲是一个商人买来送给父亲的,这个母亲没有学历,出身低下,用藏族的话来说“骨头比我们还贱”。

直到小说最后,傻子才知道自己的母亲原来是个妓女,这让这位母亲的身份更加充满了神秘的文化暗示。

恰恰因为傻子的母亲是汉族,这让傻子一出生就有了汉藏两种血缘,父亲是藏族中高贵的土司,母亲是汉族中低贱的妓女,汉族的文化,正在渗透着他们的日常,也在傻子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四、汉藏双方的外来者
在阿来构建的小说故事中,有多个远道而来的客人,贯穿在了小说情节的脉络中,给读者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印象。

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是从汉地来的黄特派员和西藏的僧人翁波意西。

黄特派员可以说是汉文化的人格化代表。

他是父亲搬来的救兵,主要是为了调解麦其土司与汪波土司的争端。

黄特派员的到来,其实象征着一种政治背景,汉藏在政治关系上是一体化的,但对于土司来说,他所带来的罂粟和武器更加具有现实直接意义。

而翁波意西的出现则象征了一种更加理性的精神,他是一位年轻的僧人,曾经获得了一个僧侣所能得到的最高的学位——格西学位。

他来到这片土地上,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传教。

建立新的教派,以取代那些“充满邪见的、戒律松弛的、尘俗一样的罪恶教派”。

这两位外来者
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汉族文化和藏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无论是汉地的黄特派员还是藏地的翁波意西,都有一种象征的意象。

参考文献:
[1]王洛,论《尘埃落定》的反“史诗”意识,商洛学院学报2011年第25卷第1期.
[2]房伟,“新民族文化史诗”的空间意识呈现——《尘埃落定》重读,民族文学研究2015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