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二卷大题

合集下载

传媒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传媒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传媒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媒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传媒技术的发展B. 传媒内容的制作C. 传媒信息的传播D. 传媒受众的心理反应答案:D2. 传媒心理学中,受众的哪项心理特征对于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至关重要?A. 注意力B. 记忆力C. 情绪D. 动机答案:A3. 在传媒心理学中,哪种理论解释了受众如何通过选择性暴露来处理信息?A. 认知失调理论B. 选择性暴露理论C. 社会学习理论D. 信息处理理论答案:B4. 传媒心理学认为,受众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A. 个人因素B. 社会因素C. 环境因素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5. 传媒心理学中,受众的哪项心理特征与信息的理解和记忆有关?A. 感知B. 认知C. 情感D. 行为答案:B6. 传媒心理学研究中,受众的哪项心理反应与信息的传播效果直接相关?A. 态度B. 信念C. 价值观D. 行为意向答案:A7. 传媒心理学中,受众的哪项心理特征与信息的接受度有关?A. 感知风险B. 感知收益C. 感知易用性D. 感知复杂性答案:B8. 在传媒心理学中,受众的哪项心理特征与信息的传播效果有密切关系?A. 信息寻求B. 信息回避C. 信息处理D. 信息遗忘答案:C9. 传媒心理学认为,受众的哪项心理特征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A. 感知控制B. 感知能力C. 感知挑战D. 感知新奇答案:A10. 传媒心理学中,受众的哪项心理反应与信息的接受和传播有关?A. 感知一致性B. 感知差异性C. 感知相关性D. 感知重要性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传媒心理学研究的受众心理特征包括哪些?A. 注意力B. 感知C. 态度D. 行为意向答案:ABCD2. 传媒心理学中,影响受众信息处理的因素包括哪些?A. 个人背景B. 社会文化C. 信息内容D. 传播媒介答案:ABCD3. 传媒心理学认为,受众的心理反应与哪些因素有关?A. 信息的呈现方式B. 信息的重复次数C. 信息的复杂程度D. 受众的先前知识答案:ABCD4. 在传媒心理学中,受众的哪项心理特征与信息的接受度有关?A. 感知有用性B. 感知易用性C. 感知风险D. 感知新奇答案:ABCD5. 传媒心理学中,受众的哪项心理反应与信息的传播效果直接相关?A. 态度变化B. 行为改变C. 认知失调D. 情感反应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传媒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传播心理学考试试题

传播心理学考试试题

传播心理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是传播心理学的核心概念?A. 媒体效应B. 社会认知C. 信息加工D. 群体行为2. 效应是传播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下列哪个效应与媒体暴力有关?A. 认知失真效应B. 冲突效应C. 希特勒效应D. 群体效应3. 社交媒体作为传播心理学研究热点,下列哪个是其最主要的特点?A. 实时性B. 放大效应C. 匿名性D. 网络干扰4.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加工有几个基本环节?A. 2个B. 3个C. 4个D. 5个5. 下列哪个理论主要研究人们接受新信息的方式?A. 传播途径理论B. 社会认知理论C. 媒体效应理论D. 传播行为理论二、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媒体效应理论的核心观点。

2. 解释社会认知理论与传播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3. 叙述信息加工的基本环节及其影响因素。

4. 以社交媒体为例,分析其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三、论述题请以社交媒体为背景,论述当代传播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与挑战。

四、自选题请选择传播心理学领域的一个专题,介绍该专题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并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

五、案例分析题请选取一个传播心理学相关的案例,分析其中涉及的传播心理学理论和效应,并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六、综合题请撰写一篇调查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解答以下问题:当代社会下,个体对传媒信息的接受与认知存在哪些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群体中是否存在差异。

备注:以上试题仅为示例,实际考试试题应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确定。

中国传媒大学心理学导论题库

中国传媒大学心理学导论题库
错误
标准答案:A
4、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之间是呈正比关系。()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B
5、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A
一、单选题(共10题,50.0分)
1、()年,冯特在徳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左为心理学的诞生。1789
1879
回避困难的倾向
追求刺激的倾向
标准答案:B
二多选题(共5题,25.0分)
1、在采用认知领悟疗法矫正大学生的不良品徳时,应注意()o从学生实际认知水 平岀发
坚持正而疏导
提岀具体而合理的要求
进行榜样教疗
标准答案:A, B, C, D
2、心理过程包括()感知过程
知觉过程
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行为过程
认知过程
意志过程
1798
1987
标准答案:B
2、下列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是()。望梅止渴
谈梅生津
含梅流延
望梅生畏
标准答案:B
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o精神分析
行为主义
认知
人本主义
标准答案:A
4、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英规律的心理学是()o社会心理学
理论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1、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A
2、强烈的爆发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是青年初期学生情绪的特征。()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B
3、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 判断推论出认识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O正确

传播学闭卷考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闭卷考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闭卷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概念是()。

A. 信息B. 媒介C. 传播效果D. 受众答案:C2. 传播学中的“两步流”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拉扎斯菲尔德B. 麦克卢汉C. 霍夫兰D. 施拉姆答案:A3.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诺依曼B. 麦克卢汉C. 霍夫兰D. 施拉姆答案:A4.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麦克卢汉B. 霍夫兰C. 科恩D. 施拉姆答案:C5. 在传播学中,媒介依赖理论认为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

A. 单向的B. 双向的C. 多向的D. 无影响的答案:B6.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

A. 信息需求B. 社交需求C. 娱乐需求D. 以上都是答案:D7.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认为媒介通过()来影响受众的认知。

A. 选择性报道B. 信息量C. 报道速度D. 报道角度答案:A8. 在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休眠效果”是指()。

A. 信息在受众中立即产生影响B. 信息在受众中长期产生影响C. 信息在受众中短期内无影响,但长期产生影响D. 信息在受众中长期无影响答案:C9.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高估媒介信息对他人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

A. 第三人效应B. 第二人效应C. 第一人效应D. 无影响效应答案:A10. 在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螺旋沉默”是指()。

A. 受众在面对不同意见时选择沉默B. 受众在面对相同意见时选择沉默C. 受众在面对权威意见时选择沉默D. 受众在面对非权威意见时选择沉默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包括()。

A. 媒介研究B. 受众研究C. 传播效果研究D. 传播技术研究答案:ABCD2.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理论包括()。

心理学书籍二级考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书籍二级考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书籍二级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心理学的三大流派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行为主义B. 精神分析C. 认知心理学D. 神经心理学答案:D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哪一部分代表潜意识?A. 本我B. 自我C. 超我D. 他我答案:A3. 以下哪个概念不属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知觉B. 记忆C. 情绪D. 学习答案:C4.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什么?A. 安全需求B. 社交需求C. 尊重需求D. 自我实现需求答案:D5. 卡尔·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属于哪种心理治疗方法?A. 认知行为疗法B. 精神分析疗法C. 人本主义疗法D. 系统脱敏疗法答案:C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6.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答案:正确7.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不能研究意识。

()答案:正确8.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

()答案:正确9.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斯金纳提出的。

()答案:错误10.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案: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和相关研究法等。

实验法通过控制变量来测试假设;观察法通过观察行为来收集数据;调查法通过问卷或访谈来收集信息;案例研究法深入研究个别案例;相关研究法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12. 解释什么是“认知失调”并举例说明。

答案: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持有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经历的心理不适。

例如,一个人既想保持健康,又不愿意放弃吸烟,这种矛盾导致认知失调。

13. 描述卡尔·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答案: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卡尔·罗杰斯提出的一个心理治疗概念,指的是治疗师对来访者持有一种非评判性、接纳和支持的态度。

大众传播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大众传播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大众传播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大众传播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B. 媒介心理D.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心理2. 以下哪项不是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理论?A. 强效果理论B. 有限效果理论C. 螺旋沉默效应D. 社会学习理论3. 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主要是指:A. 传播媒介决定受众的价值观B. 传播媒介影响受众的注意力分配C. 传播媒介改变受众的行为习惯D. 传播媒介塑造受众的世界观4. 根据传播心理学,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A. 注意、理解、记忆B. 注意、兴趣、行动C. 选择、理解、记忆D. 选择、兴趣、行动5.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解释受众选择性暴露的?A. 选择性暴露理论B. 选择性理解理论C. 选择性记忆理论D. 选择性遗忘理论6. 传播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是指:A. 个体对信息的抵触B. 个体对信息的接受C. 个体在认知上的不一致D. 个体对信息的遗忘7. 传播过程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主要描述的是:A. 受众对信息的普遍接受B. 受众对信息的普遍拒绝C. 受众在意见表达上的从众效应D. 受众在意见表达上的独立性8. 以下哪个不是传播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演绎法9.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认知框架”主要影响:A. 信息的接收B. 信息的处理C. 信息的存储D. 信息的传播10. 传播心理学认为,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与以下哪个因素关系最大?A. 信息的来源B. 信息的内容C. 受众的先前知识D. 受众的情绪状态答案:1. D2. D3. B4. A5. D6. C7. C8. D9. B 10. 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传播心理学中的“选择性理论”。

答:选择性理论是传播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受众在面对大量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价值观选择性地接收和处理信息。

自考传播心理学10月浙江

自考传播心理学10月浙江

浙江省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719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930年—1960年为新行为主义理论时期,以___________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A.托尔曼B.佩蒂C.卡西欧坡D.格林沃尔德2.在一个实验中,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刺激变量有许多,其中被选作当前实验研究的刺激变量,称为()A.因变量B.此变量C.自变量或实验变量D.彼变量3.研究表明,看到榜样人物的行为给予强化,将对儿童以后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就是班杜拉所说的()A.外在强化B.替代强化C.自我强化D.强化体验4.客观事物在传播媒介中的反映,我们称为___________,它是受众获得客观世界知识的重要基础。

()A.传媒表征B.传媒图式C.传媒脚本D.传媒框架5.按照霍顿和沃尔的观点,当我们将传媒人物当作真实人物作出反应时,___________便发生了。

()A.屈从交流B.准社会交往C.认同交流D.内化组合6.D.兹尔曼认为,当一个令人激动的刺激产生的肾上腺素延至此后的活动,并可能因此产生错误的辨认,___________便发生了。

()A.情绪转移B.焦虑转移C.兴奋转移D.刺激转移7.在过去的25年或更长的时间里,___________的出现更以出乎意料的方式改变了色情传媒1传播的方式。

()A.互联网B.数字电视C.电影工业D.有线电视8.按南希艾森伯格的亲社会理论模型,亲社会行为产生的过程分为___________阶段。

()A.一个 B.两个C.四个D.三个9.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儿童区分幻想和现实的能力一般要经历___________阶段。

()A.一个B.两个C.四个D.三个10.大多数关于身体意象的研究表明,现代西方人对超苗条、腰臀比例这一女性形象的理想,是___________的结果。

自考传播心理学试题_浙江省自考试卷

自考传播心理学试题_浙江省自考试卷

自考传播心理学试题_浙江省2008年1月自考试卷浙江省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心理学试题湖北自考网11月5日整理课程代码:0719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大众传播学是一门多科性边缘学科,奠定其理论基础的学科群有三个,下列哪一项不是( )A.行为科学B.教育学C.信息科学D.新闻学2.1913年-1930年为早期行为主义时期,其代表人物是( ) A.勒温B.皮亚杰C.华生D.弗洛伊德3.在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余影响实验结果的刺激变量,称为( )A.此变量B.彼变量C.因变量D.控制变量4.美国心理学家______在弗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其独特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该理论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

( )A.弗洛伊德B.皮亚杰C.艾里克森D.埃森豪威尔5.客观事物在传播媒介中的反映称为______,它是受众获得客观世界知识的重要基础。

( )A.传媒表征B.印象C.意识D.表象6.“准社会交往”一词是______在发表于《精神病学》杂志的一篇论文中首先提出的。

( )A.诺顿B.马克·利维C.麦科尔D.霍顿和沃尔7.名导演库伯利克将小说家安东尼·伯格斯的小说______拍成了电影,该影片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强烈反响,许多人认为该影片的公映将大大增加少年的暴力行为。

( )A.《阿甘正传》B.《简爱》C.《发条橙子》D.《天生杀手》8.对色情传媒存在着广泛的争议,这些争议总的来说可归纳为______种不同的观点。

( )A.二B.三C.四D.五9.格林和亚当斯·普赖斯发现,次级依恋可分为浪漫依恋和( ) A.身份依恋B.角色模仿C.想象依恋D.现实依恋10.相对于新闻媒体,我们都是______,我们依赖新闻传媒来了解我们不能亲眼看到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分析传播的两级效果论示意图
示意图说明两个问题:
1、传播是如何产生效果的:受传者遵循“心理选择”通过传播接收信息,淘汰部
分信息。

信息与原有的心理构成进行心理反应产生心理能,即看不见的传播第一级效果。

心理动能能外化为言行作用于社会,产生看得见的传播第二级效果,心理势能要在一定的情势下转化为心里动能,继而外化为言行做功,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心里动能做功的方向、大小、质量、价值和持续性。

2、传播与心理的关系:从传播致效的过程考察,二者是生产传播效果的相互作用
关系。

传播与心理的任何一方没有另一方的作用,独自是不可产生出包括心理能在内的传播效果的。

从科学研究的假设与正式的路径来考察,传播致效过程要经过而且必须经过两个关键环节或关键工序:传播要通过受传者的“心理选择”这道工序;被选取的信息还要与受传者原有的心理构成进行心理反应。

心理选择与心理反应两个工序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传播与心理互相依存:心理离开了传播会退化、萎缩甚至死亡。

二、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的角度去考察传播与心理的关系
1、心理与传播携起手来为人类生产精神力量,传播给心理系统输送生产心理能的
“能源”材料——信息。

心理能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它与精神力量从根本上把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

传播与心理的合作,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没有传播就没有信息,没有信息心理活动就陷入困境,人类就不要奢望精神力
量了。

三、几个受传者理论的历史逻辑关系
心理选择是心理系统与传播系统接壤的边防地带,是传播的信息进入心理系统的门户。

绝大多数信息被心理系统拒之门外。

整个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从供给转为选择。

信息要有用才是资源,一条信息的有用与否是针对特定人群而言的。

“信息就是资源”应替换为“通过选择的有用信息才是资源”
这种更替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反映了信息短缺时代向信息爆炸时代的历史转变,反映了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的历史转变,反映了以传者为本位向以受传者为本位的历史转变。

在传者为本位的历史时期,产生了“枪弹论”(魔弹论、靶子论、注射论);从传者本位论向受传者本位论过渡期,产生了“个体差异轮”、“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到受传者本位论时期,产生了“顽固受传者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

标志着受传者由被动地位一天天上升到主动地位的历程。

四、分析说明传播致效过程的因果链
在示意图中,表示传播者传出很多信息。

这些信息必须送进信息的能量转换器即心理系统里,把信息转换成可做功的能,继而发动行为或外化为行为做功,才产生传播的社会效果。

信息要经过“心理选择”筛选,未获得“参与权”的淘汰。

被授予“参与权”的进入传播致效的下一个工序“心理反应”炉内,与原有的心理构成进行心理反应,心理系统及产生于其中的一级传播效果,是传播向社会效果转化的绕不开缺少不得的中介,不可抽掉。

正因为这个心理系统及产生于其中的一级传播效果是隐形的,所以,这就成了许多传播者认识论上的一个盲点。

在实际传播活动中,不但常常被传播者忽略了,而且不了解,要进入心理系统得首先在他的第一道关口获得“参与权”才行。

所以一提传播效果就用看得见的传播活动来代替。

心理反应产生诸多心理能。

心理能外化为行为,有些行为作用与社会从而产生传播的社
会效果。

五、传播者面对受传者选择不同类型传播信息的心理应对
声音传播:又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直接声音传播指面对面,传播是双向的,受传者和传者可相互进行反馈。

间接传播传者在空间和时间上与受传者有很大的距离,更难于及时接收受传者的反馈。

形象传播:通过人的视觉器官作用于大脑。

有实物和实物的复制品(平面复制品:照片、图片、图表等;立体复制品:如各种模型)。

文字传播:文字传播按传播内容的完整程度可分为提示性文字传播、简要性文字传播、系统性文字传播。

综合传播:分为组合式综合传播和一束花的综合传播。

每一种类型的传播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应当扬长避短,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出奇制胜。

要辩证的全面地看待。

传播者必须根据传播目的、传播内容的性质、受传者的特点,采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传播类型进行有机配合使用。

六、形象传播作用于心理的特点
1、形象传播比起其他传播,更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2、形象传播比抽象的理论传播具体、生动,易于理解。

3、形象传播比起描述性的传播来,一目了然,减少描述、想象时的失真、走样率。

4、形象传播没有文字的围栏限制,无论是谁都能不同程度的理解其传播内容。

总之,形象传播更容易吸引受传者的注意力,给受传者以深刻的难忘的印象,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强度更大,因而传播效果更好。

七、文字传播作用与心理的特点
1、文字传播便于携带、保存,可自由控制、反复体会、加深理解。

2、文字传播更多的要求受传者运用逻辑思维,更便于受传者把握传播内容的实质。

3、文字传播更能准确地表达传播内容的精神,减少传播的歧义和受传者的误解,因传
播者考虑的更周密、思维更有条理、用词更准确。

4、文字传播不如形象传播、综合传播使受传者感到真实可信。

5、文字传播比起其他传播来,可辗转传播。

6、文字传播在平面上展开,可讨论复杂的问题。

八、传播学之父施拉姆的传播获选的或然率公式
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
这个公式表明,受传者对传播媒介、对传播内容的选择与这些传播媒介、传播内容给受传者提供的报偿成正比,与受传者获得这些报偿的费力程度成反比。

这个公式对传播者的启示:如若要让受传者选择你的传播媒介、选择你的传播内容,要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尽力是你的传媒及其所传播的内容满足受传者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尽力减少受传者为满足这些需要所付出的代价。

这个公式的缺陷在于它忽略了受传者在选择传播、获取信息的价值取向中的作用。

当受传者选择某种没接能获取到他所需要的特别有价值的信息时,这种选择即使让他很费力,他也在所不惜。

九、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受传者心理系统选择的原因和特点
一、电视
1、电视作用于心理的特点能“保证”比其他类型的传播给受传者更多的“报偿”
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更想了解事情的全部过程,普遍存在着一种希望这一信息是真实的心理需求,而且电视比其他类型的传播提供的信息更多。

2、受众在获得上面这些“报偿”的过程中,“费力的程度”比从其他类型的传播中获得“报偿”所费的力气更小
电视比电影要省力,不麻烦;电视反映的是传播内容的具体形象,受传者不用进行逻辑思维也不用去想象,更加轻松。

二、图书
受传者要获取知识特别是要获取系统的科学知识,绝对不能靠电视,只能靠书籍。

只有书籍才可以提供系统的知识,受传者才可以自由的决定阅读时间、地点、速度、次数。

虽然费时费力,但受传者可真正获取有价值、系统的科学知识。

这也是为什么新兴的媒介永远也不能代替传统媒介的缘由。

三、互联网
互联网有许多优点:
1、在报道新闻方面更具有时效性;
2、网络信息容量是其他媒介望尘莫及的;
3、人类传播经历了点对点的人际传播进到店对面的大众传播,在进到网络传播的否定之否
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4、网络给受传者提供了检索的极大方便;
5、网络发电子邮件的方便和快捷是普通邮件不可比的。

十、在大众传播内容中,新闻信息成为受众的首选的原因
第一,大脑在接收、处理新信息时,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就容易产生兴奋,所以受众总是对那些从未见过、听过或尚未认识的事物的报道感兴趣,有一种求知新闻
的需要;
第二,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时刻注释所处环境的变化,看看有没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可以利用,或出现了危险需要及时回避或化解。

人类关注所处环
境新变化的过程也就是人类使用和依靠传播的过程。

现代传播媒介在给人们报
道险情、提供机会信息上仍然起着“守望者”的作用;
第三,新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人们大都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因此需要照照镜子,即人们已在潜意识里需要它;
第四,不少新闻给人带来娱乐,让人放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