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II)人教版
勾践灭吴节选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勾践灭吴》(节选)(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勾践灭吴》(节选)学习目标:1. 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2.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3.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4.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学法指导: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相关知识:《国语》是按国别记载的史料集。
它由春秋时代各国史官记叙。
经史家整理而成,这部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记叙了从周穆王十二年至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的事件。
由于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它的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写作背景:越王勾践为什么会有这样卧薪尝胆的痛苦经历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来龙去脉。
吴、越两国是春秋后期我国东南部(长江下游)的两个大国。
吴在江苏南部、越在浙江北部,两国土地相连,世代结怨,互相攻伐。
勾践是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允常死,勾践即位,吴乘越丧之际又伐越,结果反被勾践所败。
吴王阖闾伤指而死,留下遗命,必报此仇,其子夫差练兵3年,在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兵,越几乎到了亡国的境地,勾践率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上,一面派文种向吴求和,一面采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于灭掉了吴国。
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
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重点、难点:思考题:1.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一条什么建议?用的什么方法?2.对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和太宰各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你如何评价吴国的几位君臣?3.勾践为了国家对内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4.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勾践灭吴》给你哪方面的认识最深呢?重点知识系统解析:1.通假字句,帅,取,免,政(),,歡,摩厉,有(亿有三千),已(不可失也已),其(其有敢不尽力者乎)2.重要实词知、资、成(达成协议,讲和)、吊、宦、蕃、旅、劝、更、游3.虚词乃(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连词,于是)(2)今君王既栖于会稽让,然后乃求谋臣(副词,才)于(1)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介词,比)(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介词, 在)(3)乃号令于三军曰(介词,对)(4)东至于鄭(动词,至U)4•词类活用使动(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2)服之而已(服,使......屈服)(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使...... 吃饱)名状(1)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名动(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衣,名词动用,穿)5.古今异义爪牙于是丈夫中原6.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1)何后之有?有何后?状语后置(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勾践灭吴的教案《勾践灭吴》教案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阅读十分有限,仅限于初中所学的几篇,对古文学习兴趣一般。
多数觉得文言文枯噪无味,晦涩难懂。
对文言文语法和常用词知识,大多是死记硬背。
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一文言文教学宜“低起点、稳起步,先入门,再提高”,避免学生对古文产生厌学兴趣。
——参选自教参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特殊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阶段:通读课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蒲松龄的对联引入,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出示ppt: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蒲松龄(查证)在这幅对联中,有两个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讲述的是哪两个故事?明确:破釜沉舟讲的是楚霸王项羽,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题解(1)常识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
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国语》(学生标识课文注释①)。
掌握:《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的作者)所作。
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勾践灭吴(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第二课时一、思考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军事典籍,曾被美国军校作为教科书。
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有消息报道美军几乎人手一册。
它向人们介绍战争谋略,在各种环境下克敌制胜或避敌锋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国古代长期军事谋略的概括总结,也为后世军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这就是《三十六计》。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勾践灭吴》,看看远在春秋时期军事家是如何运用三十六计的。
《三十六计》简介,包括总说、计名、分类等,可板书计名。
依先易后难、先明显后隐蔽的顺序找出具体的策略。
1第3自然段:越人饰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结论:美人计。
效果:缔结和约,吴国撤军。
美人计讲解: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
将弱兵颓,其势自萎。
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分析: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取的一种谋略。
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个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喜否,是符合形势需要的。
美女西施也在此时被送给了吴王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获得喘息之机。
2第4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结论:苦肉计。
效果:骗取了夫差信任。
苦肉计讲解: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
假真真假,间以得行。
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分析: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要吴王夫差放松对勾践的警惕。
很显然,勾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据史料记载,勾践在吴王夫差得病时,曾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
此后不久,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历史上应用苦肉计的著名战例有要离断臂刺庆忌、周瑜打黄盖等。
3第3~5自然段:越王勾践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国内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
分析:此为暗渡陈仓之计。
此计原文为: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勾践灭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末年至战国初期(公元473年-472年)。
这场战役影响深远,事关国家生死存亡,也是春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它的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场战役,认识其重要性,成为了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能够正确理解各种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历史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珍爱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情感。
3.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讲授-问答-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大致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来引出问题,再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事件和背后的因素。
4. 教学内容和流程4.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史料介绍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和政治形势,同时引出勾践灭吴的事件。
4.2 讲授(2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讲述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重点介绍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历史意义,以及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4.3 问答(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质疑问题和探究问题,比如:勾践灭吴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了?反吴联盟的形成背后有哪些因素等。
4.4 讨论(15分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进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勾践灭吴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意义,通过帮助学生找到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讨论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本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3.2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增强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生字词,理解文本大意。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勾践灭吴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4.分析重点句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卧薪尝胆”等。
5.比较阅读5.1学生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如:曹操、刘备等。
6.小组讨论6.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勾践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3.思考勾践的精神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第2课时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第2课时人教版一、明确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二、整体感知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在锤炼语文方面讲究字约义丰,阅读中注意赏鉴。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述故事情节。
2.围绕重点、难点讨论,教师小结。
讨论题1.人物的性格是怎样通过情节展示出来的?文章又是怎样通过对话,和作者的叙述刻画人物性格的?(参考答案)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它需要借助历史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开始,作者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越兵溃败,危在旦夕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于相谋的情景。
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
文种未献良策却无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
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作者通过人物议论和对话,使勾践的形象深沉而丰满。
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
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
因为他知人善会,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
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温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
在“十年生聚”的温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当然,他毕竟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
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
在外交斗争中,文种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勾践灭吴》说课稿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勾践灭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篇目是《勾践灭吴》,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高一第一册第五单元(文言文)的第二篇。
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包括古诗文词曲小说等在内)占了1/2的篇目,这篇文章上成功与否,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能否学好后面的文言文有着重大的影响。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就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考纲的要求如下: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其中,包括1.理解[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20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被、宾前、省略、词类活用)、]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①分析并提取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①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3大块9个考点,覆盖了大纲的要求。
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
根据大纲、考纲及教参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最后两段。
教具: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我制作课件,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
根据教参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计划用2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诵读、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诵读为主。
二、教学过程设计说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与本文相关时代背景;把握全文内容要点;讲读第一部分。
1、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条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入如下:①投影几则小资料后说:一些媒体报道了复制珍贵文物越王勾践剑2500把,限量发行的消息。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II)人教版[教学要点]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练习题二,梳理归纳“知、复、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就文中难解词语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1.检查背诵情况(略)。
2.检查课后练习第三题的完成情况。
(1)指名几位同学读练习第三题提供的文段,通过此种形式检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学生读后,教师加以点评、指导)出示投影: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而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学生齐读三遍)(2)检查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指名4位同学回答,教师点评)明确:“女”通“汝”,作“你”讲。
“重采”的“重”,读作“chónɡ”,“重采”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
“折节”作“屈己下人”讲。
《史记·张仪列传》中言:“折节以下秦”。
储光《贻鼓吹李丞》诗:“折节下谋士,深心论客卿”中的“折节”都有“屈己下人”之意。
“吊”作“慰问”讲。
(3)指名学生翻译这段文字,然后指出不准确之处。
译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
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时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4)抽查学生为此段文字所拟的标题。
明确:标题为:卧薪尝胆。
二、结合练习题二,梳理归纳“知、复、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指名6位同学依次解释“知、复、既、劝、遂、当”六个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例句加以归纳整理)明确:(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知(2)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感觉)(3)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4)孰为汝多知.乎(通“智”)出示投影:素与副使张胜知.(相亲,相好)教师简析:“知”在古汉语中:①可以作动词,当作“知道”“感到”“感觉”“主持”“相亲”“相好”讲。
②通“智”,当作“智慧、技巧”讲。
明确:(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繁复)复(2)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3)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出示投影: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又)教师简析:“复“在古汉语中:①可以作动词,当作“繁复”“恢复”讲。
②可以作副词,当作“再”“又”讲。
明确:(1)既.而儿醒,大啼(不久)(2)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出示投影:(1)楚人未既.济(完全)(2)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且)教师简析:“既”在古汉语中:①可以作副词,当作“不久”“已经”“完全”讲。
②可以作连词,当作“既然”“且”讲,表条件关系或并列关系。
明确:(1)果行,国人皆劝.(勉励)劝(2)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出示投影:三曰劝.农功(鼓励)教师简析:“劝”在古汉语中也作动词,当作“勉励”“鼓励”“劝说”讲。
明确:(1)自杀未遂.(成功)遂(2)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于是)3)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出示投影:(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终究、最终)(2)四方无一遂.(成功)教师简析:“遂”在古汉语中:①可以作动词,当作“成功”“实现”讲。
②可以作副词,当作“终于”“于是”“终究、最终”讲。
明确:(1)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2)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面对)当(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正当)(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5)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出示投影:(1)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2)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应该)(3)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dànɡ)(适当)(4)安步以当.(dànɡ)车(当做)教师简析:“当”在古汉语中有两个读音,其一读“dānɡ”,其二读“dànɡ”。
读“dànɡ”时当作“适当”“当做”讲。
读“dānɡ”时:①可以作动词,当作“掌握”“阻挡”“把守”“抵挡”“应该”讲。
②可以作副词,当作“必定”“将要”讲。
③可以作介词,当作“对”或“向”讲。
以上词语的意义,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同学们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仔细揣摩,准确把握。
三、针对文中难解的语句,学生质疑,教师解难(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学生提问:“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句中“以待乏也”句是否有省略的成分?明确:“以待乏也”是个省略句,可以理解为“以(之)待乏也”。
“之”代指“皮、纟希、舟、车”等物。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见:又如“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句应为“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
译成现代汉语应为: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讲和。
再如“寡人请更”句应为“寡人请更(之)”,“更”为动词,当作“改变”讲,“改变”之后应连带一宾语为“治国政策”。
此句译成现代汉语应是: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
古汉语中的省略句比较常见,类型较多而复杂,可分为四种类型。
出示投影:1.公赐之食,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3.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聊斋志异·促织》)教师简析:(1)“公赐之食,()食舍肉”应译为:郑庄公赐给颖考叔酒食,(颖考叔)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
此句省略了主语。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后两个分句()里省略了谓语“鼓”。
(3)“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应译为:墙上的小虫忽然跳到衣袖上。
“襟袖间”前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到”。
从以上各句可知,省略句的类型可分为: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介词。
学生提问:“无乃后乎?”中的“无乃”应如何理解?明确:“无乃后乎?”是古汉语中一种固定句式。
副词“无”“乃”连用,与语气词“乎”呼应,表示对某种情况加以揣测,语气委婉。
可译为:“恐怕太晚了吧”。
又例“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殽之战》),可译为“远方的国家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提问:“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句中的“去之”该如何理解?明确:“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句中的“去之”应理解为“使之去”。
为古汉语中使动用法,全句应译为:“夫差和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去之”即夫差发出的动作,“之”代指“文种”,“去之”为“使之去”。
又例“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应译为: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
“耻”原为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表使动。
使动用法除了上述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龚自珍《病梅馆记》)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以摧残梅树,使梅树损伤为职业来求得钱财。
“病”原为名词,在此句中带了“梅”这一宾语,因而活用为使动词。
四、课堂练习出示投影:1.将下列句中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A.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使动词,并将其译成现代汉语。
A.君将哀而生之乎B.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C.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指名4位同学完成习题,然后教师简析)教师简析:从回答中可看出,同学们对省略句式和使动用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第1题A句承前省略了主语“蛇”,B句省略了谓语“择”,C句省略了宾语“权”,D句省略了介词“于”。
在句子中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是省略句常见的四种类型,同学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注意省略的成分,翻译文言文时应将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第2题A句“君将哀而生之乎”中的“生”,原本是个不及物动词,而在句中带了宾语“之”,应理解为“使之生”,因此“生”是个使动词,A句应译为:您将哀怜(我)而让我活下去吗?B句“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中的“远”,本是个形容词,而在句中带了宾语“我”,应理解为“使我远”,所以“远”活用为使动词。
B句应译为:敌人使我们远离他,想要用枪炮围困我们。
C句“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中的“贫”原为形容词,而在句中应理解为“使人贫”,“贫”后省略了宾语,所以“贫”活用为使动词,C句应译为:加强农业生产而节约用度,则天不能使人贫困。
D句“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的“王”原为名词,而在句中带了宾语“我”,应理解为“使我王”,所以“王”活用为使动词,D句应译为:即使江东父老兄弟拥戴而使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从以上各句可知:使动用法有名词的使动、动词的使动和形容词的使动。
五、课堂小结通过三个课时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掌握了文言文的诵读技巧,整理和归纳了“知、复、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了省略句式和使动用法的特点及类型。
更重要的是,从勾践灭吴的经历中明确了:身处逆境的人,只要不气馁,发愤努力,就一定能获取成功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1.巩固背诵。
2.反复阅读课文,揣摩人物语言,体味说理动情之艺术。
●板书设计2019-2020年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第2课时人教版一、明确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二、整体感知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在锤炼语文方面讲究字约义丰,阅读中注意赏鉴。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述故事情节。
2.围绕重点、难点讨论,教师小结。
讨论题1.人物的性格是怎样通过情节展示出来的?文章又是怎样通过对话,和作者的叙述刻画人物性格的?(参考答案)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它需要借助历史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开始,作者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越兵溃败,危在旦夕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于相谋的情景。
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
文种未献良策却无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