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教案)

合集下载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勾践灭吴的教案《勾践灭吴》教案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阅读十分有限,仅限于初中所学的几篇,对古文学习兴趣一般。

多数觉得文言文枯噪无味,晦涩难懂。

对文言文语法和常用词知识,大多是死记硬背。

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一文言文教学宜“低起点、稳起步,先入门,再提高”,避免学生对古文产生厌学兴趣。

——参选自教参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特殊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阶段:通读课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蒲松龄的对联引入,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出示ppt: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蒲松龄(查证)在这幅对联中,有两个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讲述的是哪两个故事?明确:破釜沉舟讲的是楚霸王项羽,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题解(1)常识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

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国语》(学生标识课文注释①)。

掌握:《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的作者)所作。

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掌握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3)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战役和战争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直观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

(2)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分析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

(3)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探讨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荣誉和尊严的认同。

(3)培养学生对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2)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勾践灭吴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运用。

(2)如何评价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地图和图片。

(2)历史资料和文献。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前准备:(1)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历史知识水平。

(2)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国地理位置。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勾践灭吴的故事吗?请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

3. 课堂讲解:(1)结合资料和文献,详细讲解勾践灭吴的过程和战争策略。

(2)分析勾践灭吴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战术运用。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勾践灭吴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运用。

(2)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2)引导学生反思勾践灭吴战争对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绘制一幅勾践灭吴战争示意图,标注重要战役和战术运用。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学生能够分析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分析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并尊重历史,培养爱国情怀。

学生学习勾践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勾践灭吴的历史经过及勾践的形象特点。

勾践灭吴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勾践的心理变化及其对战略决策的影响。

如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为课堂讨论提供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勾践灭吴的相关内容,了解历史背景。

搜集关于勾践的资料,了解其形象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勾践的形象特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战略决策及其心理变化。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勾践的智慧与策略。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强调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感受。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请学生搜集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与勾践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等。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作业的质量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展现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探讨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2. 勾践的智慧和策略。

三、教学难点1. 解释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勾践是越国的君主,他的出生并不起眼,但却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

在他的统治下,越国逐渐壮大,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勾践灭吴,更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战。

勾践灭吴的背景是,在当时,吴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势力蔓延至越国境内。

越国虽然人数不如吴国众多,但却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资源。

勾践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最终成功地灭亡了吴国。

在对吴国作战的过程中,勾践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他不仅善于分析敌情和判断形势,还善于运用兵法,灵活应对吴军的进攻。

在战斗中,他总是能够冷静思考,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战争的胜利。

勾践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的领导才能。

他能够团结越国人民,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团队,使整个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他善于激励士兵,鼓舞士气,使越国的军心稳固,士气高昂。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经过,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全貌;2. 分析法:通过分析勾践的智慧和战略,引导学生思考他成功的原因;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六、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学生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4. 小组讨论,学生就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5. 总结教学内容,概括勾践灭吴事件的核心要点。

七、课堂作业1. 就勾践灭吴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2. 根据勾践的智慧和策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

课题: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3、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

4、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

教学重点:同上1教学难点:同上1、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宣布上课后,直接播放音乐,屏幕显示杨慎的《廿一史弹词》。

播放完后,教师:话说天下大势,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霸。

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司马)下一张幻灯片: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

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教师:但越王夫差与吴王勾践之间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结束,惊心动魄的战争也就是从这儿才真正开始!二、学习第一段1、找一学生朗读该段。

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2、教师讲析该段,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使动用法:有以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知:管理资:积蓄水:动词,发大水苟:如果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

古今异义:爪牙——勇猛的将士然后:这以后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何后之有——宾语前置执其手而与之谋——而,表示顺承行成——求和教师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1)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无力回天矣。

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

)(或者:夫差小儿,欺人太甚,大仇不报,誓不为人。

成败之机,在乎今日。

——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

必与越国共存忘!”)(2)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3)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勾践灭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末年至战国初期(公元473年-472年)。

这场战役影响深远,事关国家生死存亡,也是春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它的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场战役,认识其重要性,成为了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能够正确理解各种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历史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珍爱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情感。

3.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讲授-问答-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大致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来引出问题,再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事件和背后的因素。

4. 教学内容和流程4.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史料介绍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和政治形势,同时引出勾践灭吴的事件。

4.2 讲授(2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讲述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重点介绍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历史意义,以及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4.3 问答(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质疑问题和探究问题,比如:勾践灭吴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了?反吴联盟的形成背后有哪些因素等。

4.4 讨论(15分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进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勾践灭吴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意义,通过帮助学生找到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讨论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本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3.2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增强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生字词,理解文本大意。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勾践灭吴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4.分析重点句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卧薪尝胆”等。

5.比较阅读5.1学生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如:曹操、刘备等。

6.小组讨论6.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勾践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3.思考勾践的精神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勾践灭吴大学教案

勾践灭吴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勾践的性格特点,了解其成功的原因。

3. 通过对《勾践灭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点:1. 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成功的原因。

2. 《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1. 理解勾践的性格特点及其成功的原因。

2. 分析《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勾践灭吴》的了解。

二、课文阅读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三、人物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勾践的性格特点,如坚韧不拔、机智勇敢、善于用人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勾践成功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的性格特点和成功的原因。

2.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勾践的认识。

二、故事情节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如会稽之战、卧薪尝胆、复国复仇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故事情节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

2.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勾践的成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完成作业。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质量较高。

3. 考试成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理解勾践的性格特点和成功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教案)教学目的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

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

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

)《周易》;仲尼厄(厄,困厄。

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

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

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

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

);《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

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

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会稽kuìjī仇雠chóu 苑囿yòu 暴pù露四、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

如:知政、知县。

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

2.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

如:商旅不行。

资,积蓄,储备。

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

3.无乃后乎——无乃……乎,是文言固定句式之一。

译作:恐怕……吧。

4.何后之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5.遂使之行成于吴——遂,终于。

(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派文种动身出使吴国并达成了协议。

五、疏通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民无所移——百姓没有地方迁移。

2.将不可改于是——将不可以改变这种局面。

于是,在这种局面上。

是,这。

(此“于是”与现代汉语不同。

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不可失也已——千万不能够失去。

也已,古汉语中为了强调,有两个或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

一般只译后一个即可。

(例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4.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使……臣服。

古代讨伐一个国家,使之臣服就可以了。

5.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动用法,使……离去。

夫差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二(知、复、既)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

1.检查作业答案:知(1 知道;2感到、觉得;3主持;4通“智”)复(1繁复;2再;3 恢复。

)既(1不久;2已经;3 既然。

)二、疏通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己,自己的。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以致,导致。

以致百姓的白骨裸露于原野。

3.寡人请更——更,更改,改变。

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的策略。

(也有人说是指改正错误)3.宦士三百人于吴——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隶。

宦,帝王的仆隶。

这里做动词用,译作:让……做帝王的仆隶。

三、疏通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通假字: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

)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

)三年释其征。

(征,通“政”。

)令孤子、寡妇、疾疹(疹,通“疢”。

)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

)无不餔也。

(餔,通“哺”。

)无不歠也。

(歠,通“啜”。

)2.重点句:①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使……洁净。

美,使……美丽。

饱,使……吃饱。

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美丽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

②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庙,庙堂。

这里作状语用,释作“在庙堂上”。

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宴享,以示尊重。

四、疏通第五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通假字: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

)亿有三千(有,通“又”。

)2.重点句:①如寡人者,安与知耻?——与,语助词。

知,感到,知道。

像我这样的人,怎么知道耻辱?②勾践既许之。

——既,……以后。

勾践终于答应了。

③如此,则有常刑。

——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翻译全文。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二之“既”、“劝”、“遂”、“当”。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作业检查。

答案:劝(1 劝勉2 劝说不)遂(1 成功2于是3终于)当(1 掌管2 面对3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4阻挡,把守6 将)二、疏通第六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孰是君也——是,这,这个。

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

翻译全文。

三、简析课文。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1.勾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复兴越国的?◎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简直是老虎将半身虎皮相许于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说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质。

面对文种的批评,他不但不恼火,反而亲热地“执其手而与之谋”。

为达目的他送美女。

这些事情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勾践复国雪耻的决心和意志。

2.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

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

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3.你喜欢这一人物形象吗?(略)四、知识总结。

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1.词义的扩大。

如:“江”本专指长江,后成为河流的通称。

“河”本专指黄河,后成为河流的通名。

2.词义的缩小。

如:“谷”本是谷物的通称,现在在南方专指稻谷,在北方专指小米。

(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中的“舅”古时有两个意思:“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亲”;“姑”也有两个意思:“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亲”。

现在都只有一个意思了。

)3.词义的转移。

如:“诛”,开始时指责备,例如成语“口诛笔伐”。

后来成了“杀戮”的意思。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见识浅薄,无贬义,现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了练习:比较下列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的不同:①乃号令三军。

(古:传布命令。

今:下达的命令。

)②大夫种进对曰。

(古:古代官职。

今:对医生的称呼。

)③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武士。

今:坏人的帮凶或党羽。

)④以暴露百姓于中原。

(古:在野外受日晒雨淋之苦。

今:隐蔽的东西露出来)⑤将不可改于是。

(古:介宾短语,在这方面。

今:连词。

)⑥生丈夫,二壶酒。

(古:男子。

今:成年男子或女子的配偶。

)⑦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古:离开。

今:前往。

)⑧果行,国人皆劝。

(古:劝勉,鼓励。

今:劝说。

)五、完成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