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详案

合集下载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勾践灭吴的教案《勾践灭吴》教案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阅读十分有限,仅限于初中所学的几篇,对古文学习兴趣一般。

多数觉得文言文枯噪无味,晦涩难懂。

对文言文语法和常用词知识,大多是死记硬背。

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一文言文教学宜“低起点、稳起步,先入门,再提高”,避免学生对古文产生厌学兴趣。

——参选自教参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特殊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阶段:通读课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蒲松龄的对联引入,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出示ppt: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蒲松龄(查证)在这幅对联中,有两个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讲述的是哪两个故事?明确:破釜沉舟讲的是楚霸王项羽,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题解(1)常识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

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国语》(学生标识课文注释①)。

掌握:《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的作者)所作。

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优秀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优秀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优秀教案设计高中语文《勾践灭吴》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法与学法]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

两国经常攻战不休。

公元前496年,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

儿子夫差继位。

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

本文就从这里开始二、教师范读或听录音三、讲读文章第一段1.学生齐读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注意:实词------栖、退、进、资、行、成虚词------乃、则、夫、虽、之、然固定短语------无乃……乎?特殊句式------何后之有?古今异义------行成3.思考: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

”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探究学习:凡事应该早做准备。

比喻说理。

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本段大意: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四、讲解文章第二部分1、学生齐读课文2、利用注解,学生自我疏通字词3、教师点拨:实词------说、暴露、更、致、誓、帅、蕃、取、免、饩、释、洁、礼虚词------于、以、而通假字------帅、取、免、政、摩厉、难句翻译------4.思考:⑴、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勾践灭吴》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勾践灭吴》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

(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有效的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勾践灭吴》。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对越王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讲解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用法。

(2)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有效的表达。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勾践灭吴》。

2. 运用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的小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后跟踪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勾践灭吴》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

课题: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3、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

4、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

教学重点:同上1教学难点:同上1、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宣布上课后,直接播放音乐,屏幕显示杨慎的《廿一史弹词》。

播放完后,教师:话说天下大势,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霸。

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司马)下一张幻灯片: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

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教师:但越王夫差与吴王勾践之间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结束,惊心动魄的战争也就是从这儿才真正开始!二、学习第一段1、找一学生朗读该段。

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2、教师讲析该段,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使动用法:有以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知:管理资:积蓄水:动词,发大水苟:如果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

古今异义:爪牙——勇猛的将士然后:这以后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何后之有——宾语前置执其手而与之谋——而,表示顺承行成——求和教师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1)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无力回天矣。

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

)(或者:夫差小儿,欺人太甚,大仇不报,誓不为人。

成败之机,在乎今日。

——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

必与越国共存忘!”)(2)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3)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勾践灭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末年至战国初期(公元473年-472年)。

这场战役影响深远,事关国家生死存亡,也是春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它的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场战役,认识其重要性,成为了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能够正确理解各种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历史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珍爱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情感。

3.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讲授-问答-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大致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来引出问题,再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事件和背后的因素。

4. 教学内容和流程4.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史料介绍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和政治形势,同时引出勾践灭吴的事件。

4.2 讲授(2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讲述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重点介绍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历史意义,以及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4.3 问答(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质疑问题和探究问题,比如:勾践灭吴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了?反吴联盟的形成背后有哪些因素等。

4.4 讨论(15分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进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勾践灭吴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意义,通过帮助学生找到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讨论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本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3.2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增强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生字词,理解文本大意。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勾践灭吴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4.分析重点句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卧薪尝胆”等。

5.比较阅读5.1学生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如:曹操、刘备等。

6.小组讨论6.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勾践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3.思考勾践的精神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1.《勾践灭吴》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4.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等人物。

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等。

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国语》及历史背景,讲析前三段。

一、导入新课:老师摘录了蒲松龄是一幅有名的对联,希望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哪位著名人物有关?对,越王勾践。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勾践灭吴》的主人公。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89页。

二、介绍《国语》:师:《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约八国的史实,“国”就是指周王朝和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

这部书记载各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所以称之为《国语》。

《国语》的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

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三、介绍历史背景: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去世,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之子勾践刚刚继位,进攻越国,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

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5000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的艺术。

重难点:1、积累本课要求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文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朗读法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上课前在黑板上写对联,或者上课后,展示对联。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有谁知道他背后的故事吗?(讨论)那好,老师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古代大将项羽带兵渡过渭水后,决心要战胜敌军,于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把自己的退路都断了,因此士气大涨,最终置之死地而后生,击败了秦军,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恨,最终达到目的的故事。

越王勾践当年如何卧薪尝胆,又如何雪耻报仇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请大家翻开课本89页。

板书:18 勾践灭吴《国语》二、背景讲解这篇课文是节选自《国语》,题目是后人加上的,《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重在记言,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前面我们学的《烛之武退秦师》是编年体史书,重在记事,大家要注意区分开。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实力较强的国家都在长江以北(画地图)南方只有吴国和越国这两个国家实力较强(画地图)吴国在今天苏州一带,越国在绍兴一带(画地图),两国毗邻,而且都是富饶之地,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两国都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发生摩擦,公园496年,吴王攻越受伤而死,他的儿子夫差于公园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带领着自己的部队退守到了会稽山,只有五千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难点字音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全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一二读”副板书:栖(qi)郗(xi)譬(pi)爪(zhao)牙暴(pu)露蕃(fan) 不衣(yi)板书:勾践栖于会稽(同学们朗读全文完毕)大家读得很好,这里黑板上列出了易读错的字音,请大家注意。

四、分析课文给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用自己的话梳理一下,让同学了解故事发生的经过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请一位同学或老师亲自朗读,读完第一自然段点评,(如果是学生读)提问:此时勾践是处于何种状态呢?文种有哪句话说到了?明确:栖于会稽之上提问:在这里大家要注意“栖”字(用颜色粉笔重新描)这个字在文中翻译为“驻军”为什么不用“退”、“守”,而用“栖”字呢?谁来发表一下看法?明确:《史记》中有句话:“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个“栖”字就形象的勾勒出勾践兵败后退守到会稽山的窘迫之态,这里用“栖”字形象,而且渲染的效果很好,比用“退”、“守”形象,“栖”翻译为“退守”之意。

“栖”字的确道出了勾践处境的艰难,这种局面下,勾践是否因惨败而一蹶不振呢?明确:没有追问:勾践有何举措?请同学回答(用原文或自己话归纳)明确: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家一起来翻译这句话明确: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从翻译的意思中,我们知道越王勾践采取了招揽人才的行动,勾践如此求贤若渴,那有谁站出来给他出谋划策了?明确:大夫种或大夫文种,大夫是一个官名,大夫(da)大夫(dai)大夫文种进来向勾践说了什么?大家齐读大夫文种的话:明确:“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郗,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大家读得很好,不过最后一句“无乃后乎”?似乎没有读出那种感情,应该是(老师示范)要生动且形象。

这段话说得简洁明了,其中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方法。

大家找出来明确:比喻: 譬如排比:贾人夏……冬……旱……水……请一位同学起来翻译大夫文种这段话明确:“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

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土,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

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既然勾践已经诚心诚意在求谋臣了,文种为什么还大讲谋臣的重要性呢?是不是勾践不知道这些道理呢?明确:我们先来看看,“无乃后乎”这句话,翻译为“恐怕太迟了吧”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文种有些婉转地责备勾践,他未献良策,却先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的责备君王平时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大家说文种是不是落井下石呢?还是说文种在有意识的试探勾践是否真心诚意的求谋臣?大家讨论一下,待会老师提问,要自圆其说啊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明确:古时候,下臣要给君王进谏,常常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如果是开明的君王当然会明白大臣的良苦用心了,文种作为一位忠臣,看到国家有难,站出来献计献策,当然是希望得到君王认可,那接下来,勾践是如何应对文种的说理的呢?明确: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同学翻译明确: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事呢?”勾践谦虚诚恳,宽宏大量,看来越国是有希望了,勾践说完是如何做的?他们商量出什么对策?明确: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板书:与文种执手相谋“行成”意思是求和,求和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缓兵之计,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再一次集体朗读第一段五、结课这节课,我们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下节课我们继续一起学习。

勾践灭吴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践灭吴》这篇文章大致内容,并分析了越王勾践在兵败后退于会稽上后的举措,招纳贤才,文种进谏,接着向吴国求和,施以缓兵之计。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2至5自然段,看一看,越王勾践在复国之路上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二、课文分析现在,全班同学来集体朗读2至5自然段,注意节奏“勾践说于国人曰…结尾”提问:越王勾践兵败,退于会稽山,并采纳文种意见,与吴国求和,越王勾践对战败后有没有思考,他是不是头脑发热,回来后马上组织兵马再与吴国拼个你死我活的呢?他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明确:对于这次战败,越王勾践进行了思考,痛定思痛,“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翻译)"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越王勾践对战败深深的自责“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

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

"这句话则是他诚恳纠正错误态度,越王勾践请求大家原谅,并改变国策于是他做了哪些实质性的措施?回答:“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翻译)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有人要外出远行,亲自相送;有外国的人到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

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

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其,代自己;之,主谓间,取独。

寡人请更:请,表敬副词,不译。

吊有忧:吊,古今异义,这里讲成慰问。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古今异义,这里讲成原野。

去民之所恶:去,除去。

(上文“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去,使……离开。

)然后卑事夫差:卑,形容词作状语,以卑微的地位。

(简要的话概括就是:关心百姓、卑事夫差)这里,作者用了平易朴实的语言记述了越王勾践对内抚恤战后的老百姓,率领它们休养生息,对外,他卑事夫差,这是勾践推行的一系列富国强兵政策,说到这,历史上有这样一段故事,勾践夫妇与范蠡到吴国,栖身于山洞石屋之中,蓬头垢面,做吴王的仆役。

吴王每次外出,勾践徒步跟在左右,寸步不离,听从使唤。

一次吴王染上了疾病,勾践亲见吴王,探问病情,私下尝了吴王的粪便,用“关切”之情迷惑了吴王,最终使得勾践能取得吴王信任,放回了越国。

从这里可见,勾践在越国的生活真的是和奴隶一样,使他失去了尊严。

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越王勾践亡国后苟且偷安,在吴王夫差处受尽侮辱,却还受到人们称赞,这时为什么呢?明确:精神可嘉,不怕失败忍辱奋斗,卧薪尝胆,不屈不挠缓兵之计,获得喘息的机会,骗取吴王夫差的信任,为复国奠定基础。

(第三自然段: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

)第3段主要写勾践实施的休养生息政策,为何开头要写这么一段话,是不是多余写的呢?回答:不是。

写出了勾践战后土地之少,形势严峻,复兴大业举步维艰,为下文的措施做好铺垫。

南至于句无:至于,古今异义。

至,动词“到”;于,介词“到”。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翻译:(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四方的老百姓都来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现在我无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繁衍生息。

")仍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致,招致,召集。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带领;二三子,你们;蕃:形容词作动词,生息、繁大家再思考一下,富国强兵,重点应该是发展生产,而勾践为什么要以繁衍人口为中心,大力倡导他提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回答:战争中伤亡大,复国更需要兵员,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与别国交战,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也是兵员的多寡。

勾践以繁衍人口为中心,是非常明智的。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令壮者无取老妇:无,通“毋”,不要;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