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保肝降酶药有讲究
保肝药选择

护肝药,即用于保护肝脏功能的一类药品,指具有改善肝脏功能、促进受损肝细胞再生、 增强肝脏解毒功能等作用的药物。
护肝药因其种类不同、副作用不同,适应证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保肝治疗中,首先应去除 引起肝细胞损伤的病因,其次再选择适宜的保肝药进行治疗。
1.抗炎类保肝药抗炎类保肝药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甘草酸制剂和双环醇,其中甘草酸制剂根据结构不同又分为 四代。
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炎类护肝药品种及特点见表Io 表1抗炎类保肝药甘草酸制剂的应用原则:代表药物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复方甘草酸首(第二代) 抗炎、 保护 甘草酸二镂 (第三代) 异甘草酸镁 肝细胞、改 善肝功能、 有激素样作 用、利胆、 抗纤维化、 增强细胞免 疫及抗过敏 作用 肝功能异常的 病毒性肝炎(Ia )、药物性肝损(I a )、酒精性肝病(Il b )、非酒精性脂肪肝 病(Il b )、自身免疫性肝病(IIb )、伴有肝功能异常的肝硬化与肝癌患者(II(第四代)b )、肝衰竭(I b )、围手术期肝 功能异常(H b ) 等双环醇慢性肝炎所致的氨基转移酶升高成人常用剂量 一次25mg (1 片),必要时可 增至50mg (2 片),一日3次, 最少服用6个月 或遵医嘱,应及 渐减量过敏、假性醛固酮、心悸、头晕、皮疹、呕吐等。
严重低钾血症、⅛钠血症、高1肝功能好 转后应逐渐 减量;②合 并高血压的 患者应慎 血压、心衰、肾衰患者禁用 用;3复方 甘草甜素在 肝性脑病时 慎用,因含 疏基可能增 加硫醇含量不良反应少,个别患 者可能出现 的不良反应均为轻、中 度,一般无 需停药、或 短暂停药、或对症治疗 即可缓解肝功能失代偿者慎用(1)甘草酸制剂是在病因治疗基础上的辅助治疗,只要存在肝脏炎症表现(即ALT、AST 异常)即可应用。
(2)鉴于甘草酸制剂品种繁多,剂型各异,具体应用的剂量和用法应以各自药物说明书标注为准。
(3)根据不同肝病的特点,应用疗程可长可短,具体停药标准建议以肝脏炎症消失,即ALT、AST恢复正常再巩固应用4〜12周并逐渐减量为妥。
保肝护肝 用药常识

保肝护肝用药常识
保肝护肝用药常识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 正确用药: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处方,正确使用保肝护肝药物。
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2. 避免过度用药:不要同时使用多种保肝护肝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3.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保肝护肝药物的效果,因此在使用其他药物时,应咨询医生的意见。
4. 定期检查:在服用保肝护肝药物期间,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以监测药物的效果和可能的副作用。
5.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酒、戒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肝脏的健康。
6. 遵循医嘱:如果医生建议您改变生活方式或饮食习惯,以帮助改善肝脏状况,应遵循医嘱。
7. 注意副作用:虽然大多数保肝护肝药物的副作用较小,但如果
出现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看到肝功异常要用保肝药?保肝药保时、如何使用

看到肝功异常要用保肝药?保肝药保时、如何使用关于护肝药的使用,国内国外看法并不统一。
国外指南很少提及护肝药,其常推荐使用护肝药的3 种情况如下:而在国内,护肝药使用非常普遍。
大家经常看到肝功能异常就用保肝药,但这其实是个误区!事实上,如果患者接受了专业的病因治疗,通常不需用保肝药物。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用护肝药?用药时我们又该注意哪些问题?1. 什么情况下使用护肝药首先记住护肝药的使用前提——病因治疗最关键!也就是我们一定已经针对患者的病因做了足够的治疗(比如:病毒型肝炎患者已经接受了抗病毒治疗、酒精肝患者已经戒酒),再选择使用护肝药。
需要使用护肝药的常见情况:(1)不明原因肝损伤(2)病因治疗仍无法控制的肝病(3)无法去除病因的肝病(4)没有针对病因治疗的疾病2. 何时启动/ 停止护肝治疗关于什么时候可以启动/ 停止护肝治疗,目前我国的专家共识、指南、临床研究等,并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指征。
但根据个人经验,总结如下:1. 何时开始?(1)转氨酶升高超过10 倍和(或)胆红素升高超过2 倍,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因来诊断;(2)肝功能反复异常,持续时间超过3~6 个月。
2. 何时停药?肝功能正常后,建议巩固2~3 个月,并逐步减量停药,如果是联合用药,就先减掉一种,然后逐步停用。
这样会更稳妥,不容易反弹。
3. 什么时候选择静脉护肝药绝大多数患者用口服护肝药即可,但有些患者迫切需要使用静脉护肝药。
(1)重度肝损伤患者,如:转氨酶升高超过10 倍,胆红素升高超过5 倍;(2)口服效果欠佳者;(3)由于消化道症状明显或其他原因而不能口服者。
4. 联合用药指征由于护肝药也会引起肝损伤,所以护肝药不是用越多越好!确认患者需要联合用药后,要根据患者的损伤类型、特点选择药物;依据病情阶段、严重程度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组合。
例如病毒性肝炎患者,急性期转氨酶很高,就要使用强效护肝抗炎降酶药;但到了后期,患者有黄疸,要适当调整,于是增加退黄药物;恢复期,肝脏炎症不明显,但存在胆汁淤积的情况,抗炎降酶药物减少,增加利胆药物。
保肝药使用注意

保肝药使用注意可以应用保肝药的患者1.没有病毒活跃复制的慢性乙肝、丙肝患者,其肝脏功能还未能完全恢复正常或已恢复正常,抗病毒药物停用后可以适当地应用保肝药。
2.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急性乙肝基本上是自限性疾病,但可应用保肝药缓解症状。
3.重型肝炎,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应用保肝药可能有缓解症状的作用。
4.慢性肝病且转氨酶明显升高,病因尚未明确、心理压力较大的患者,可选用保肝降酶药物。
5.药物性肝损伤患者。
不需要应用保肝药的患者1.病毒复制活跃的慢性乙肝、丙肝肝药患者,他们的转氨酶升高幅度并不大,无需应用降酶药,而应及时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被抑制,转氨酶自然会下降,肝脏炎症也会好转。
2.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一般的保肝药没有治疗价值。
3.失代偿性肝硬化,保肝药难于起效。
4.脂肪肝,常用的保肝药基本无效,或疗效不确切。
用药六注意1、治疗慢性乙肝、丙肝以抗病毒药为主(治本),以保肝药为辅(治标)。
但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只需用抗病毒药物即可,无需加用保肝药。
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证明抗病毒药和保肝药双管齐下会比单用抗病毒药有效。
2、绝对不可只用保肝药(包括中、西药物)治疗有病毒复制的慢性乙肝、丙肝患者,以防保肝药掩盖病情真相。
如果用保肝药使转氨酶降下来,这只是假象,会影响疗效评估。
从某种意义上说,应用抗病毒药物才是真正的保肝药。
3、千万不能只凭转氨酶的下降或升高来判断慢性肝炎的“好”与“坏”,必须看病毒的指标,有无复制。
尽量少用可能掩盖病情的降酶药。
4、保肝药不可用得过多.应用1种即可。
保肝药用多了可能会使药物间发生相互作用,或增加肝脏负担,甚至引起药物性肝损伤。
5、应当选用疗效确切的保肝药。
对一种新上市的保肝药,一定要详细阅读说明书,特别注意它的临床应用报告,是否采用了多中心、随机、双盲方法,病例是否足够,治疗结论是否可信,有无权威单位鉴定等。
6、有的保肝药在说明书中标明“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这种说法应谨慎看待。
慎用降酶药

李光荣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多数保肝药物的疗效未经证实,有的还可能有促纤维化作用,即使作为辅助药物也需要重新评价。
再就是降酶药物,如五味子、联苯双脂、垂盆草等,虽有肯定的降酶效果,可以使丙氨酸转氨酶(ALT)很快复常,但肝脏炎症依然存在与发展,因此不应将这类药物作为治疗的主要手段。
以联苯双酯为例。
联苯双酯是在人工合成五味子丙素的研究中发现的一种中间产物,是应用非常广泛的降酶药。
它在动物实验中对四氯化碳中毒引起的小鼠ALT升高有降低作用。
用于临床后,发现它对病毒性肝炎及其它肝损伤引起的ALT升高作用显著。
随着临床应用病例的增多,观察到它对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作用有明显差异,并不断有联苯双酯导致肝损伤加重的报道。
进一步的观察证实,联苯双酯仅对降低ALT 有效,而对AST的作用不明显,甚至使其有所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联苯双酯对重度慢性肝炎降低ALT的作用较差,对肝硬化患者的ALT升高无效,AST的平均值却比治疗前明显恶化。
一些研究者认为,联苯双酯对肝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另一些研究者却持否定态度,认为其作用是直接抑制血液及肝脏中的ALT,使ALT在血液中的失活加速,从而使ALT的活性降低。
有人对联苯双酯进行动物实验发现,它对四氯化碳、对乙酰氨基酚、氯化镉和丙烯醇引起的肝损伤无任何保护作用。
单纯降酶对患者并无实际益处。
不少人特别关注转氨酶变化,降则喜,升则忧,这未免有些片面。
转氨酶是细胞中的一种催化剂,肝细胞中含量高,血液中含量低,肝脏受损时释放入血。
在肝功能各项指标中,转氨酶能够灵敏地反映肝细胞损伤及其损伤程度,但不能反映造成伤害的具体原因,而引起肝细胞损伤的原因很多,病毒感染只是其中之一。
在没有查清原因的情况下,单纯使用降酶药有可能掩盖疾病的真相。
即使已经确诊为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单纯降酶而不是抗病毒,也只会造成转氨酶正常的假像,乃至延误治疗。
由于疗效多未经证实,有的还有副作用,所以应用保肝、降酶药应当慎重。
医生推荐:保肝药物的临床应用心得

医生推荐:保肝药物的临床应用心得作为一名医生,我一直在关注保肝药物的临床应用,因为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保护肝脏就是保护生命。
在我的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保肝药物应用的心得,希望对这些药物的合理使用有所帮助。
1. 早期应用:肝损伤早期,及时使用保肝药物,可以有效减轻肝细胞损伤,防止病情恶化。
2. 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保肝药物。
例如,对于酒精性肝病,可以选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作用的药物;对于病毒性肝炎,可以选择具有抗病毒、抗炎、保护肝细胞作用的药物。
3. 联合应用:针对肝损伤的不同机制,联合使用多种保肝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4. 长期应用:保肝药物需要长期使用,以达到最佳疗效。
在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适时调整药物剂量。
1. 维生素及辅酶类:如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E、辅酶A 等,这些药物可以促进肝细胞代谢,提高肝细胞的解毒能力。
2. 保肝降酶药物:如双环醇、联苯双酯、甘胱胺酸等,这些药物可以降低血清转氨酶水平,减轻肝细胞损伤。
3. 抗炎药物:如甘草酸制剂、丹参、水飞蓟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作用,可以保护肝细胞。
4. 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联合使用这类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损伤。
5. 肝细胞再生药物:如谷胱甘肽、硫普罗宁等,这些药物可以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功能。
再次,要注意保肝药物的副作用。
虽然保肝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在应用过程中仍需密切关注。
如维生素类药物过量可能导致过敏、肝功能异常等;甘胱胺酸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等。
在应用保肝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嘱,切勿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1. 戒酒:酒精是导致肝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戒酒可以减轻肝负担,有利于肝细胞修复。
2. 饮食调理: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高热量食物。
3.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助于肝细胞的修复。
慎用降酶药

李光荣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多数保肝药物的疗效未经证实,有的还可能有促纤维化作用,即使作为辅助药物也需要重新评价。
再就是降酶药物,如五味子、联苯双脂、垂盆草等,虽有肯定的降酶效果,可以使丙氨酸转氨酶(ALT)很快复常,但肝脏炎症依然存在与发展,因此不应将这类药物作为治疗的主要手段。
以联苯双酯为例。
联苯双酯是在人工合成五味子丙素的研究中发现的一种中间产物,是应用非常广泛的降酶药。
它在动物实验中对四氯化碳中毒引起的小鼠ALT升高有降低作用。
用于临床后,发现它对病毒性肝炎及其它肝损伤引起的ALT升高作用显著。
随着临床应用病例的增多,观察到它对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作用有明显差异,慢性肝炎降低ALT的作用较差,对肝硬化患者的ALT升高无效,AST的平均值却比治疗前明显恶化。
一些研究者认为,联苯双酯对肝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另一些研究者却持否定态度,认为其作用是直接抑制血液及肝脏中的ALT,使ALT在血液中的失活加速,从而使ALT的活性降低。
有人对联苯双酯进行动物实验发现,它对四氯化碳、对乙酰氨基酚、氯化镉和丙烯醇引起的肝损伤无任何保护作用。
单纯降酶对患者并无实际益处。
不少人特别关注转氨酶变化,降则喜,升则忧,这未免有些片面。
转氨酶是细胞中的一种催化剂,肝细胞中含量高,血液中含量低,肝脏受损时释放入血。
在肝功能各项指标中,转氨酶能够灵敏地反映肝细胞损伤及其损伤程度,但不能反映造成伤害的具体原因,而引起肝细胞损伤的原因很多,病毒感染只是其中之由于疗效多未经证实,有的还有副作用,所以应用保肝、降酶药应当慎重。
现代医学“疑药不用”的态度是坚决的。
这类药物有数百种之多(不少是中成药),要严格选择。
有些保肝药是针对发病机制而发挥作用的,临床证明效果肯定、突出,特别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可以选用。
有时候保肝药是必要的,它比单纯的降酶药重要的多。
我认为有必要指出,切不可迷信保肝、降酶药的功效,以为有益无害,不加节制地使用。
保护肝功能-降低转氨酶药物

保肝降酶药一:缓解炎症类(一):甘草酸制剂(甘利欣、甘草甜素片、复发甘草酸苷片、异甘草酸镁)1、甘利欣:主要成分甘草酸二胺。
作用: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适用于:伴ALT升高的慢肝病人。
忌用:严重低钾、高钠、高血压、心衰、肾衰患者、妊娠、婴幼儿不适用。
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压、血钾、血钠。
不适随停,或减量。
2、复方甘草酸苷片(美能):改善肝功能。
成分:甘草甜素、甘氨酸、蛋氨酸。
不良:低钾,血压升高,钠、液体潴留,浮肿,尿量减少,体重增加,假性醛固酮增加,对ALT升高者效果好,可退黄。
3、异甘草酸镁:肝细胞保护剂。
成份:18-α甘草酸。
抗炎、稳定肝细胞膜、改善肝功能。
不良反应:长期或增量可出现低血钾,血压上升,钠或液体潴留,浮肿,体重增加及假性醛固酮增加。
4、强力宁: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但无激素的副作用;利胆、解毒;抑制体内自由基产生和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具有降黄疸和氨基转移酶的作用。
副作用:高血压、水肿、低钾。
(二)苦参碱是豆科槐属类植物苦豆子的种子中提取的生物总碱,性寒味苦,具有清热利湿、退黄解毒、利尿的作用。
能缓解肝脏炎症、降酶迅速,停药后可能出现反跳,但是重复应用仍然可能有效。
二:降酶1、联苯双酯:是合成的五味子丙毒的一种中间产物,对CCL4所致的肝脏的微粒体脂质过氧化,CCL4代谢转化为CO有抑制作用,并降低CCL4代谢过程中,并降低CCL4代谢过程中还原型辅酶Ⅱ及氧的消耗,从而保护肝细胞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也可降低泼尼松诱导的肝脏ALT升高,能促进部分肝切除小鼠的肝脏再生。
其降酶作用并非直接抑制血清及肝脏ALT活性,也不加速ALT失活,可能是肝组织算还减轻的反应。
对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有明显诱导作用,从而加强对CCL4以及某些致癌物的解毒能力。
部分肝炎病人可改善蛋白代谢。
不能缩脾,停药可反弹。
2、双环醇:与联苯双醋结构相似。
一项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阎显示,24周治疗结束和停药12周后,双环醇组ALT和AST的复常率与联苯双醋组无统计学差异,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率、HbeAg/ 抗Hbe血清转换率和HBV DNA 阴转率高于联苯双醋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保肝降酶药有讲究
作者:刘祖春
来源:《家庭医药》2018年第03期
马上就要入职体检,为了确保顺利通过,我先到医院查了一下肝功能,结果发现转氨酶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前称谷丙转氨酶)121单位/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前称谷草转氨酶)61单位/升(转氨酶正常水平:0~40单位/升)。
听说联苯双酯可以降酶,我马上买来吃。
这药果然有效。
一周后的体检,我顺利通过。
可就在停药后不久,我渐渐感觉很累,于是去检查,发现转氨酶又升高了,且比原来更高,都接近300单位/升。
顿时感到紧张,怎么会这样?该怎么办?
这是一名自称身患乙肝多年的患者在网上发的求助贴。
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
联苯双酯是一个使用已久的降酶药,它的降酶效果确实不错。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药一旦吃上,是不能突然停药的,否则易引起肝功能的反跳,出现如上述患者那样的情况,转氨酶水平再度升高,且可能比吃药前升高得更厉害,有的可达四五百甚至七八百个单位;有的人会出现黄疸,这就更严重了。
国内外一些研究已经发现,联苯双酯仅能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对于其他肝功酶谱,如天冬氨酸转氨酶、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等,无任何降低作用。
而且,这药对肝脏炎症的恢复并没有任何帮助。
因此,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肝抗炎药物。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肝组织损害旳指标。
很多人,尤其是一些乙肝患者,当发现ALT水平升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常是“吃什么药能马上把ALT水平降下来”。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单纯地降低ALT水平,可能会掩盖一些病情,耽误诊治。
例如,对乙肝患者而言,用联苯双酯这类药将ALT水平马上降下来,會造成一种错觉或假象,以为自已肝炎没事了。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ALT升高是肝损伤造成的结果,但导致乙肝患者肝损伤的原因是乙肝病毒,单纯服用降酶药降低血液中ALT的水平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降酶药对于肝脏的损害完全起不到作用,服用降酶药只能在检查中呈现出ALT正常的结果(像上述那位求职者),肝内炎症和肝细胞的坏死则仍在持续。
也就是说只是解决了表面问题,对于病症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甚至可能还会产生掩盖病情延误治疗的反作用。
若肝内炎症持续存在,肝细胞就会不断地损伤、修复,修复过程就会出现肝纤维化,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可见,ALT虽然能够灵敏地反映肝细胞损伤及其损伤程度,但不能反映造成伤害的具体原因,而引起肝细胞损伤的原因很多,病毒感染只是其中之一。
在没有查清原因的情况下,单
纯使用降酶药有可能掩盖疾病的真相。
对素来健康的人来说,ALT水平升高,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提示,如心肌炎和心肌梗死时ALT水平升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可能同时升高;当患胆结石等胆道梗阻性疾病时,若出现胆汁淤积,ALT水平也会升高;另外,长期酗酒或饮食结构不合理,出现ALT水平升高时,可能提示酒精肝或脂肪肝。
当然,也有一些情况下的转氨酶水平升高,是不用过分担心的。
例如,在剧烈运动后、过于劳累(包括没休息好)或突然进食过多油腻食物等状态下检查肝功能时,转氨酶水平也可能暂时升高,但这一般都是轻度的升高,此时并不一定要吃护肝降酶药。
不过,排除以上应激情况后,最好进行相关排查,尤其是ALT升高超过正常水平两倍的乙肝患者。
此时,应查一下体内的乙肝病毒HBV-DNA 水平。
若HBV-DNA 阳性,那就不能单纯进行降酶治疗了,而应进行正规的抗病毒治疗。
在抗病毒治疗中,如何使用保肝降酶药?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可依据病情不用、少量使用或静脉使用保肝降酶药,既能有效抗病毒又可延缓病情进展,但不可单纯使用保肝降酶药。
ALT 也是清除乙肝病毒免疫反应的比较直观的指标。
ALT正常时,一般不适合抗病毒治疗,除非ALT≥正常者上限2倍、肝脏有中等程度炎症或纤维化。
ALT在正常值上限3~5倍时,此时用抗病毒药效果最好,因而把握好ALT 幅度变化很重要。
如ALT>正常值上限5 倍以上,应该给患者适当加用保肝降酶药;如ALT降至正常值上限3倍以下,应适当减少保肝降酶药用量。
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保肝降酶药可以调节ALT 水平,为抗病毒治疗“保驾护航”,提高抗病毒疗效。
通过足量、正规的抗病毒治疗,HBVDNA 已检测不到,HBeAg滴度下降显著,而ALT、AST 仍异常者,应寻找其他病因,如是否为乙肝合并脂肪肝,或其他非嗜肝病毒感染,并使用保肝降酶药治疗,或作其他相应处置。
虽然抗病毒疗效明显,但ALT或AST维续升高,或持续波动,或肝脾B超检查提示病情不断进展,或肝脏瞬时弹性硬度继续上升者,应该使用保肝降酶药。
有重度纤维化和肝硬化者,不论ALT 正常与否,抗病毒治疗时必须使用保肝降酶药,以减少肝细胞进一步损坏,减轻肝脏炎症,避免加重肝纤维化或使肝硬化恶化。
乙肝病毒所致原发性肝癌有肝损害者,不但应进行抗病毒治疗,而且还应使用保肝降酶药。
接受化疗、放疗的患者,也需要加强降酶保肝治疗。
慢性乙肝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不但需要抗病毒治疗,且在使用优思弗同时,还需长期使用甘草酸类等保肝降酶药。
当然,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如入职或入学体检等,急需将转氨酶水平降至正常水平。
此时,可以先短时间使用联苯双酯或其他一些护肝降酶药,但应遵照医生的
指导来使用;若想停药,应该逐渐减量进行。
通常,停药过程要持续一两个月,不能操之过急。
还要提醒的是,在停药后过一段时间(如两三个月后),应再次复查转氨酶水平;如果再次升高,应积极查明原因再治疗。
药物也是依靠肝脏代谢、分解、解毒,降酶药也会加重肝脏负担,还有可能引发药物性肝炎。
因此,不宜同时应用多种保肝降酶药,以免加重肝脏负担,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