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古代中国人的日常之百姓篇
从《酉阳杂俎》看唐代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

但 他 商人 、 儿 、 头 少年 等群 体 的 生活 百态 本文 试 生 . 医术 精 湛 。可 以说 。 们 是 一群 隐 藏在 民间 乞 街 《 有 汤 图撇 开 战争 、政治 活 动 以及 自然灾 害等 非 常态 生 的神 医。 酉 阳杂俎 》 一章专 门记述纹 身 习俗 。
第3 3卷 第 6期
VO . 3No6 13 .
临 沂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OF L NYI I UNⅣ ERS rY I
2l 年 l 01 2月
De 2 c. 011
从《 酉阳杂俎》 看唐代底层 民众的 日常生活
逯
( 徽 大学 安
慧
合肥 2 0 3 ) 3 0 9
社会学系 , 徽 安
摘 要 : 代 是 中国 历 史上 的 一 个 辉 煌 时期 , 济 、 唐 经 文化 、 宗教 信 仰 呈 现 一 种 多元 、 开放 的特 征 在 这 种 大 的 社 会 背 景 下 , 代 底 层 民 众 的就 业 渠道 增 多 , 相 当数 量 的 民众 可 以 脱 离土 地 凭 借 劳 动 力 或 手 艺谋 生 . 济 生 活 唐 有 经 日趋 商 业化 。 姻 生活 虽沿 袭 了讲 求 门 第 、 婚 重视 聘 礼 的传 统 , 男女 双 方 尤 其 是妇 女 在 择 偶 、 但 离婚 、 再婚 方 面 的 自
由度增 加 , 性 意 识 觉 醒 。 女 宗教 生 活 兼容 并 包 , 崇佛 敬 道 . 信 奉 着 多种 民间信 仰 。 代 的大 国形 象 以 民 众对 经 既 也 唐
古代对老百姓的35种称呼

古代对老百姓的35种称呼导读: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由于社会阶段、文化典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带有一定的等级观念。
或因其被虏获而称为“黎”“隶”,或因其众多而称其为“庶”或因其衣食住行简陋而名之曰“白”“黔”“褐”,或因其劳役而称其为“野”“丁”等。
名称很多,有的已消失了,有的仍在使用。
1.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同东夷一起打败了从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民族,并俘获了大量的俘虏。
这些俘虏便成了炎黄部落的奴隶,被称为“黎民”。
如《诗经·云汉》:“周有黎民,靡有孑遗。
”《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2.又称“黎氓”,《北齐书·颜之推传》:“何黎氓之匪昔,徙山川之犹曩。
”3.又称“黎苗”,《后汉书·邓皇后纪·毅上安帝书》“菲薄衣食,躬率群下,捐膳解骖,以瞻黎苗。
”4.又称“黎甿”:唐钱起《钱考功集·入送李评事题漳州使幕》:“幕下由来贵无事,伫闻谈笑静黎甿。
”5.还有称“黎烝”《史记·司马相如·封禅书》:“正阳显见,觉寤黎烝。
”6.又称“黎首”《千字文》:“爱育黎首,臣服戎羌。
”7.又称“黎庶”《韩诗外传》:“黎庶欢乐,衍盈方外。
”8.又称“黎元”《汉书·谷永传》:“使天下黎元咸安家乐业。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哦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9.又称萌隶(氓隶),“氓”也是古代对百姓(多指失去土地,外来迁移的居民)的称呼。
《诗·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10.又称“氓隶”。
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11.又称“庶”。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12.又称又称“庶民”,《诗·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弗信。
”13.又称“庶人”,。
《教战守策》:“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
”14.又称“民”,《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
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礼仪

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礼仪首先,中国古代人们非常注重衣着礼仪。
古代中国有严格的衣着规定,不同的身份和职位有着相应的着装要求。
贵族要穿着华丽的服饰,而平民百姓则应该穿着朴素的服装。
对于礼仪而言,人们要注意的是颜色和服饰的搭配。
在中国古代,红色是表达喜庆和祝福的重要色彩,而黑色则是表示悲伤和哀悼的颜色。
其次,中国古代人们在饮食方面也注重礼仪。
在古代,饭桌上的礼仪是非常讲究的。
人们要遵循先长者后晚辈的就坐顺序,用餐时要端正姿势、慢用细品。
在宴会上,主人要推杯换盏,与宾客互相倒酒,这是一种表达对宾客尊重和款待的方式。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饮食礼仪,如喝茶要拿两个手指捏握红枣,并且要小口品尝,不可大口喝饮,以示谦逊。
再者,交际礼仪在古代中国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要遵循尊卑有序的原则,对长者和上级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威。
古代中国人注重面子和礼貌,在与人交往时要注意措辞和表达方式,不说伤人的话,不做伤人的事。
另外,人们要注意握手的礼仪,将右手伸出,用力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对方的尊重和友好。
最后,婚丧嫁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仪式,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
在古代婚礼上,新郎要先到新娘家拜见岳父母,并且要进行三次鞠躬以示恭敬,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
在丧葬仪式上,人们要穿上白色的丧服,表示哀悼之情。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丧葬礼仪,如守灵期间要尽量保持肃静,不说笑、不嬉戏,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追悼。
总之,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礼仪涵盖了方方面面,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
这种礼仪观念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和秩序,也是对他人尊重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体现。
这些古代的礼仪仍然对现代社会产生着影响,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研究

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研究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广阔而丰富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古代文献、考古发现以及艺术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从饮食、服饰、住房、娱乐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
一、饮食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主要以米饭、面食、蔬菜和肉类为主食。
在古代,米饭是人们的主食,而面食则是一种常见的副食。
蔬菜和肉类的种类丰富多样,包括豆类、鱼类、禽类和畜类等。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喜欢喝茶,茶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高雅的饮品,被广泛应用于社交、文化和医疗等方面。
二、服饰古代中国人的服饰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古代,人们的服饰主要分为上衣、下装和鞋子三个部分。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长裤,而女性则穿着长袍和裙子。
古代中国人注重服饰的颜色和图案,不同的颜色和图案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注重头饰和饰品的搭配,以展示自己的美丽和品味。
三、住房古代中国人的住房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古代,人们的住房主要分为宫殿、府邸和民居三种类型。
宫殿是皇帝和贵族居住的地方,府邸是官员和富人居住的地方,而民居则是普通人居住的地方。
古代中国人的住房通常由木材和砖石建造,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
四、娱乐古代中国人的娱乐活动丰富多样。
他们喜欢参加各种节日庆典、戏曲表演和舞蹈演出。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喜欢进行文学创作和书法绘画等艺术活动。
古代中国人还喜欢进行体育运动,如射箭、马术和武术等。
这些娱乐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总结通过对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古代中国人的饮食、服饰、住房和娱乐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通过深入研究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百姓的称谓

古代百姓的称谓
古代老百姓的别称有:黎民、黎氓、黎苗、黎甿、黎烝、黎首、黎庶、黎元、萌隶(氓隶)、氓、氓隶、庶、庶民、庶人、民、草民、生民、平民、小民、人民、民众、生灵、苍生、平人、平头百姓、野人、小人、丁口、白士、白丁、白屋、白衣、布衣、编伍、黔首、子女、赤子、匹夫等。
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由于社会阶段、文化典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带有一定的等级观念。
或因其被虏获而称为“黎”“隶”,或因其众多而称其为“庶”或因其衣食住行简陋而名之曰“白”“黔”“褐”,或因其劳役而称其为“野”“丁”等。
具体有:
1、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同东夷一起打败了从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民族,并俘获了大量的俘虏。
这些俘虏便成了炎黄部落的奴隶,被称为“黎民”。
2、我国是农业大国,过去种田的多是穷人,百姓多指那些在田野里耕种的人。
因此又称“野人”代指百姓。
3、百姓大多没有官职,因而又称“白身”。
4、又称“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
5、古代平民的房子不涂彩绘,因名“白屋”,后也代指平民。
6、又因其穿白色衣服,又以“白衣”代指百姓。
7、由于平民多穿布衣,因而又用“布衣”代指百姓。
8、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因又用“编伍”借代百姓。
9、又因为古代老百姓戴黑色或青色的帻,黔即是黑色,因而用“黔首”代指百姓。
10、古代君王常常称自己的臣民叫“子女”。
周朝百姓吃什么

周朝百姓吃什么在遥远的古代,食物不如今天丰富多样。
所谓民以食为天,衣食住行必不可少。
你知道周朝百姓吃什么吗?下面是有周朝百姓的食物,欢迎参阅。
周朝人吃的主食是小米(稷)和黍。
所谓的“五谷丰登”里,除了黍和稷起源于黄河流域,稻、麦(小麦)和菽(大豆)三种里,水稻是南方百越族先民的功绩,而小麦是西北少数民族的创造,大豆则是山戎的手笔,因为古时大豆称“戎菽”,名字上面就已刻上民族的标记。
西周初年,“戎菽”是山戎给予周王朝的贡品,可见当时大豆还没被普及。
直到春秋初年,齐桓公北伐山戎,“戎菽”和大葱(当时称为冬葱)被作为战利品带回中原。
“戎菽”很容易栽培,迅速推广,战国前后与粟并列成为中原人民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但身在南方的屈原似乎对它忽略无视。
大豆的油脂含量高,但人们似乎也对它熟视无睹,古代的中国人似乎喜欢动物油。
就连批评苛政的时候,也要用到“搜刮民脂民膏”,“膏”在汉字里最初单指猪油,而“脂”在古汉语中专指牛羊油。
周朝的农业发展餐桌上的西方来客在中国的食物里,外来的品种分为“胡”字辈、“番”字辈、“洋”字辈,其实也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口语变化:“胡”系列大多为两汉两晋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番”系列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洋”系列则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记得某年金鹰电视节,主持人之一的胡瓜自报家门:“我是胡瓜。
”另一个主持人汪涵说:“我是黄瓜。
”其实,黄瓜以前真的叫胡瓜:它是一种家常菜,却被各大菜系吸收。
理由很简单,它资格够老,因为它自两汉时就已引入中国,所以几乎很少有人把它作为外来作物来对待。
黄瓜原产于印度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热带雨林,据说最早是由张骞把它的种子从西域带到了中原。
从此之后,黄瓜就与中原饮食密不可分了。
按照《齐民要术》的说法,张骞还从大宛得到了“油麻”,在当时也被称之为“胡麻”,“油”通“脂”,因故又被讹传为“芝麻”。
张骞带来的更有名的则是“西瓜”、“胡桃”和“葡萄”,葡萄酒也是在那时传入的,而且相当名贵,苏东坡后来有一句诗:“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说的就是有个叫伯良的富人,拿一斛葡萄酒贿赂东汉末年“十常侍”中的张让,当即被任命为凉州刺史。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与农作物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与农作物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庞大的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的农耕历史。
在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和农作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滋养了亿万百姓的口腹之欲,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古代中国的农耕技术古代中国人善于利用土地和天气的资源,发展出了许多独特的农耕技术。
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开始耕作和养殖,而在青铜时代,农耕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农业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农耕技术变革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力的提升。
在土地施肥方面,古代农民经常使用动物粪便、秸秆和沼气等有机肥料,使土地更加肥沃。
在耕作技术方面,古代农民广泛运用犁、耙和锄等工具,稳定土壤,松土除草,为作物的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灌溉系统的建设上,古代中国农民善于引水灌田,以石渠、沟渠等方式为农作物提供足够的水源,确保丰收。
二、古代中国的农作物在古代中国,农作物的种植种类非常丰富。
最常见的农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粟米、大豆等。
稻谷是古代中国人主食中最重要的作物之一,其中水稻的种植技术尤其高超,不仅适应了中国广泛的地理环境,也满足了人们对多样化饮食的需求。
而小麦和粟米则适应了北方地区干旱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粮食来源。
除了主食作物外,古代中国还种植了多种经济作物,如棉花、丝绸、茶叶和柑橘等。
棉花的种植与丝绸的生产迅速发展,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贸易出口商品,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还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茶叶和柑橘的种植则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和水果。
三、古代农耕文明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耕文明的发展使中国拥有了长期稳定的粮食供应,维系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人们不再为食物的匮乏而担忧,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发展其他方面,如手工艺品、文学和哲学等。
而由于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农历,也成为中国人生活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其次,农耕文明为城市和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农业的发展使得城市得以建立,并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互动关系。
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

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中,老百姓是社会中最基本的群体,也是最为广泛的称呼之一。
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多种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
一、百姓百姓是古代对老百姓的常见称呼。
百姓一词由“百”与“姓”组成,意为百家之姓,即指众多百姓的姓氏。
百姓在社会等级制度中属于下层人群,多为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负担着社会的生产和劳动。
古代百姓以农业生产为主,种地、养殖、织布等是他们的主要职业。
百姓这个称谓虽然简单,但对老百姓的尊重和包容是可以看出的。
二、黎民黎民是古代对老百姓的另一种常见称呼。
黎民一词意为底层人民,即指社会中最底层的百姓。
黎民一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和诗歌中,用来形容老百姓的平凡和朴素。
古代社会中,黎民的生活大多艰苦,他们靠勤劳努力维持生计,为社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庶民庶民是古代对老百姓的另一种尊称。
庶民一词由“庶”与“民”组成,意为普通人民。
庶民在社会等级制度中属于中层人群,既不是贵族也不是最底层的百姓。
庶民的生活相对较好,他们有一定的财产和地位,可以享受一些社会福利。
庶民在社会中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四、众生众生是古代对老百姓的一种广义称呼。
众生一词意为众多的生命,包括人类和其他生物。
在古代社会中,众生常常用来指代社会中的普通人民,强调人民的众多和普遍性。
众生是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他们的生活和幸福是社会的重要目标。
五、庶人庶人是古代对老百姓的一种尊称。
庶人一词意为普通人,即指社会中大多数的人民。
庶人与贵族相对,他们缺乏特权和特殊待遇,但也能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
庶人的地位和财富不如贵族,但他们的劳动和智慧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对老百姓的称呼多种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这些称呼中既有尊重和包容,也有平凡和朴素,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老百姓的认可和尊重。
老百姓是社会的基础,他们的劳动和智慧为社会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盥”
• “休沐” • 唐以前,五日一假 • 唐代“旬休”
• 《安国寺浴》 • 《如梦令》 • “元丰七年十二月十 八日,浴泗州雍熙塔 下,戏作如梦令两 阕。”其一:“水垢 何曾相受,细看两俱 无有。寄语揩背人, 尽日劳君挥肘。轻手, 轻手,居士本来无 垢。”
• (北宋)《都城纪胜》:“(开封)浴堂谓
• 《儒林外史》第四十 五回“敦友谊代兄受 过 讲堪舆回家葬 亲”,写余大先生和 余二先生回到老家 “五河县”,“随即 一个苏州人,在这里 开糟坊的,打发人来 请他兄弟两个到糟坊 里去洗澡。”
2、厕
• 厕筹
• “更衣” • 《论衡〃四纬》:“夫更衣之室,可谓 臭矣。” • “如厕” • 《史记〃项羽本纪》:“ 坐须臾,沛 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 “出恭” • 《西游记》第二十九回:“ 沙僧 ,你 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
延伸阅读:
1. 纳撒尼尔·哈里斯 (N.Harris) :《古中国生活》
2. 朱大渭等:《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 3. 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 4. 朱瑞熙等:《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5. 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 6.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 7. 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生活丛书》40册
第七讲 古代中国人的日常之百姓篇
历史有风险,穿越需谨慎。
1、沐与浴
• 《诗经〃采绿》: “终朝采绿,不盈一 匊,予发曲局,薄言 归沐。”
《礼记〃玉藻》:“沐稷而靧粱,栉 用椫栉,发晞用象栉。进禨进羞,工 乃升歌。”
稷:洗发液,也称“潘”。 靧粱:用高粱做成的汤汁洗脸、胡须。 栉:梳子。洗发,椫栉(硬木梳子), 发晞(头发干燥以后),象栉(象牙梳 子)。 禨:酒。 羞:通“馐”,干果小菜。
之香水行是也。”
• (元明)《七修类稿》:“甃大石为池,穹
幕以砖,后为巨釜,令与池通,辘轳引水,
穴壁而贮焉。一人专执爨,池水相吞,遂成
沸汤,名曰混堂。”
• (清)《扬州画舫录》:“并以白石为 池,方丈余,间为大小数格;其大者近 镬水热,为大池;次者为中池;小而水 不甚热者为娃娃池。贮衣之柜,环而列 于厅事者为座箱,在两旁者为站箱。内 通小室,谓之暖房。茶香酒碧之余,侍 者折枝按摩,备极豪侈。男子:“牀, 安身之坐也。从木, 片声。字亦作床。古 闲居坐于牀,隐于几, 不垂足,夜则寝,晨 兴则敛枕簟。”
• “日当衣衫夜当被” • “被头” • 《老学庵笔记》:“则或坐或睡,更不 许觅被头。” • 《岭表录异》:“南道之酋豪,多选鹅 之细毛,夹以布帛,絮而为被。”
• 《论语》:“寝不 言”、“寝不尸” • 《闲情偶寄》:“心 不睡而眼睡,犹之未 尝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