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常见礼仪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古代中国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尊重他人、尊重身份和尊重传统的行为准则。

古代礼仪涉及到宴会、婚姻、葬礼、朝拜等各个方面,下面将介绍七种常见的古代礼仪。

1.尊卑礼仪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尊卑之分,人们在不同场合和不同身份下要表现出符合其身份地位的仪态。

比如,尊长者必须要行揖礼,即俯身拱手以示尊重;皇帝见到官员时,官员要跪地叩头示敬;平民见到贵族时,要行揖礼以示敬意。

这种礼仪体现了尊重他人的态度,也保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2.宴会礼仪古代宴会是沟通和交流的场合,举办宴会是一种表示尊重和友好的方式。

在宴会上,人们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比如宴席要按照主客地位分清座次,主人要居中高位,贵客坐次高位;进餐时要注意用餐文明,不可嘈杂和大声喧哗;别人举杯敬酒时要站起来,持杯回敬等等。

这些规范有助于维持宴会秩序,并表达了宴请者的礼貌和热情。

3.婚礼礼仪古代的婚礼是一种庄重而隆重的仪式,它代表着两个家族的联姻。

在古代婚礼中,有很多重要的礼节,包括过堂、拜堂、拜天地等。

比如,在“过堂”仪式中,新娘要穿着嫁衣,由好友或亲戚陪伴,穿过象征门第的虚幌,以示进入新家的仪式;在“拜堂”仪式中,新娘和新郎要行拜帖礼,接受父母的教诲和祝福。

这些仪式都是为了彰显婚姻的庄严和祝福。

4.朝拜礼仪朝拜是古代中国人对神灵、祖先和帝王表示敬意的一种仪式。

在古代,每年或每月定期举行朝拜仪式。

在朝拜时,百姓要整齐列队,面向神位或天空跪拜,手持祭品或写有祝福文字的牌匾。

这个仪式表达了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和崇拜。

5.葬礼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葬礼,认为它是对逝者的最后送别和告别。

古代葬礼有很多规范,包括穿孝服、守丧期、丧车之类的仪式。

比如,穿孝服是表示对逝者的敬重,守丧期是为了表达哀悼之情,丧车则是将逝者送至安葬地点的一种方式。

这些礼仪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逝者家属的悲痛,同时也传承了社会对逝者的敬重和思念。

6.传统节日礼仪古代中国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中国日常礼仪有哪些

中国日常礼仪有哪些

中国日常礼仪有哪些中国日常礼仪有哪些1.用膳礼仪尊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其中很明显的体现在用餐礼仪上。

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

而且吃饭时,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

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2.行走之礼古人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3.见面之礼古人对见面时所行的礼仪也很重视,有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

拱手礼为最普通的见面礼仪,双手合抱,置于胸前,立而不俯。

作揖也是双手抱拳,拱起按下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跪拜礼为古代下级向上级,平民向官吏所行之礼,较为常见。

现今也只在偏远乡村拜年活动能够见到。

4.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中国文化5000年连续不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经常谈到了博大精深,有比较代表性的四个特点:二,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三,以和为贵的思想;四,天人合一的思想。

从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光宗耀祖的这种思想意识既是合理的,又是必然的。

因为父母者,人子之本源。

人长大以后,报答自己的父母,所以具有合理性。

另外一个方面,它有一定的必然性。

必然性是说在中华大地上,它有一种天然的导向,光宗耀祖就等同于为国尽职。

第一点,国与家的内涵,古代中国几千年来是家国同构,家与国合二为一,如果由现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解读,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但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来看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这个特殊的现象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长期以来,我们把国就称为国家,在这里边已经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中国古代礼仪大全

中国古代礼仪大全

中国古代礼仪大全中国是一个彬彬有礼之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仪大全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仪表仪态礼仪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

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

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

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

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

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

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

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

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中国古代交谈礼仪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

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

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

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古代基本礼仪

古代基本礼仪

古代基本礼仪古代基本礼仪下面整理的古代基本礼仪的国学常识提供给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非常严密的。

中国古代礼制包括具体的礼节仪式,以及古代的礼包括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观念,所以比一般想像的礼的范围广泛。

各个时代的礼又是互不相同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礼仪也是不相同的。

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演变有密切的关系。

一、五礼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

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

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

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对饥馑、战乱等天灾人祸的哀吊。

【军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如校阅、田猎、出师、献捷、献俘、筑城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动。

【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

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

此外,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见礼仪,也属宾礼。

【嘉礼】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

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礼、宴飨、乡饮酒等。

二、冠礼冠礼是古代的一种成年礼。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被承认为氏族的真正成员。

【占卜】父亲筮来分别确定行冠礼的日期和给儿子加冠的来宾,然后将冠礼日子通知加冠来宾。

【行礼】冠礼日早晨,父亲将来宾迎入庙,儿子出房就位,然后行礼;来宾将规定的服饰给青年披上,反复三次,称为始加、再加、三加,并用酒祝祷青年。

【拜母】儿子由西阶下,去拜见母亲,然后再回到西阶以东。

【取字】来宾给青年取一个字,其父送来宾出庙门,青年会见兄弟姑姊,再拜见君主、乡大夫、乡先生等;其父用酒款待来宾,并赠束帛和俪皮。

冠礼完成。

是否有字,是一个人是否成年的标志。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仪表礼仪、服饰礼仪、见面礼仪、访客礼仪、婚礼礼仪、丧礼礼仪和节庆礼仪等。

这些礼仪制度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促进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饮食礼仪饮食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饮食的纯洁性和道德性,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宴席上,人们注重礼仪和秩序,尊重长辈和地位高的人,先让长辈入座,地位高的人先动筷子。

同时,人们也注重饮食的节制和礼让,不能暴饮暴食,不能贪吃贪喝。

二、坐立行走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也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讲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

在座位上,人们不能乱坐,不能抢占座位,不能斜倚靠背。

在站立时,人们要保持直立,不能佝偻曲背,不能倚靠墙壁。

在行走时,人们要稳步前行,不能急躁慌张,不能践踏花草。

三、仪表礼仪仪表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人们注重仪表的整洁和端庄,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人们注重洗脸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头发整齐光滑。

同时,人们也注重穿着得体,不能穿得太露太透太奇装异服。

四、服饰礼仪服饰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服饰的整洁和雅致,讲究“衣贵洁不贵华”。

在服饰上,人们注重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和美感,不能穿得太艳丽刺眼。

同时,人们也注重服装的质地和工艺,不能穿得太粗劣。

五、见面礼仪见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基本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见到长辈或地位高的人时,要行拱手礼或打千礼,向他们表示敬意和尊重。

在与平辈或下属见面时,人们则行抱拳礼或作揖礼,以示亲切和友善。

六、访客礼仪访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重要的社交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去拜访别人时,要先通报姓名和身份,然后等待主人迎接入座。

在交谈时,人们要保持礼貌和谦虚的态度,不能高谈阔论或打断别人的发言。

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

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创造出极其绚烂的精神文明。

中国人也因此以勤劳智慧、好学进取的形象和彬彬有礼、和睦谦逊的风貌著称于世。

我国古代的礼仪正体现了这种文明风貌。

(一)居家一、为人子不晏(晚)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五、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八、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十二、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二)处世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

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四、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五、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六、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七、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八、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

九、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十、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十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十二、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十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四、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三)聚餐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四、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五、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六、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七、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八、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十、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十一、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十二、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十三、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十四、咳嗽必转身向后。

十五、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古代礼仪动作

古代礼仪动作

古代礼仪动作在不同的朝代和文化背景下会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礼仪动作:
1. 行礼:行礼是一种表示敬意和尊重的动作。

在古代,行礼通常是向前鞠躬或跪拜,手臂伸直或交叉于胸前。

2. 叩首:叩首是一种跪拜的形式,用于向尊贵的人或神明表达敬意。

叩首时,人们会跪倒在地,额头碰触地面。

3. 揖:揖是一种表示敬意和问候的动作。

揖的动作包括右手握拳置于左手掌心前,然后稍微弯腰。

4. 抱拳:抱拳是一种表示谦虚和敬意的动作。

古代人抱拳时,会将左手握成拳头,右手覆盖在左手上。

5. 立正:立正是一种整齐划一的站姿,用于表达庄重和纪律。

身体挺直,双脚并拢,双手自然垂放在身体两侧。

6. 跪拜:跪拜是一种对尊贵者或神明表示尊敬和敬意的动作。

跪拜时,人们会双膝跪地,身体前倾,额头碰触地面。

这些是一些常见的古代礼仪动作,但请注意,具体的礼仪动作可能因朝代、文化和场合而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古人极其重礼,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仪常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一、吉礼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二、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

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动乱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

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

三、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

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四、宾礼宾礼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

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五、嘉礼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

其中,婚冠礼是嘉礼的核心。

六、婚冠之礼婚礼可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

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

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七、冠礼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

八、笄礼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

自周代起,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着笄,由女宾以醴酒礼之。

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

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

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古代对年龄的描述方式襁褓——指不满周岁孩提——指2~3岁髫年——指女孩7岁龆年——指男孩8岁总角——幼年泛称黄口——指10岁以下金钗之年——指12岁(女)豆蔻年华——指13岁(女)舞勺之年——指13~15岁及笄之年——指15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女)舞象之年——指15~20岁桃李年华——指20岁(女)弱冠——指20岁(男)花信年华——指24岁(女)梅之年——指至出嫁半老徐娘——指至30岁(女)而立之年——指3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指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杖朝之年——指80岁耄耋之年——指80~90岁【解释】总角:指童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lick add this section keywords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of this paragraph
Click add this section keywords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of this paragraph
• 叉手礼:
• 女子叉手礼用于日常见面, 辞别时,身体肃立,两手相 扣,右手在上,放于左腰侧, 微俯身约20度,微动手,微 屈膝。
拱手礼
• 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 • 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
女子行拱手礼时则正好反过来,这是因为男子以左为尊,女子以右 为尊。
成年礼——女子
•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 头”、“上头礼”。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 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 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 行礼日期: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 • 参礼人员:笄礼参礼者以女性为主。主人、正宾、赞者、
3.土揖(下揖:揖礼手位于下 者,又叫:下手)
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行礼时, 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 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 推手稍向下,然后缓缓起身, 恢复立容。
4、 长揖
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 人行礼。向人作揖虽然恭敬,有 时则表示倨傲。 《史记·高祖本记》:“郦生不 拜,长揖。” 后成为不分尊卑的主客相见礼。
(四)宾礼
•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 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 级差别。
• 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 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 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 贽:初次拜见时所送的礼物
(五)五祀
户神
灶神



土神

门神
行神
(六)傩仪
• 傩仪,源于古代以驱鬼逐疫为主要目的的傩祭仪礼,盛行于商周时 代。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
• 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 • 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
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 • 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古代常用礼仪动作 四
一、揖礼
1.天揖(上揖:揖礼手位于高者, 标准揖礼) 在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 礼仪场合中,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 此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 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 手时,双手缓缓高举齐额(略高过 眉心),俯身约60度,起身时,恢 复立容。
2.时揖(中揖:揖礼手位于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 时揖,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礼。
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 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古代常用礼仪动作
Click add this section keywords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of this paragraph
万福礼
• 古代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称 万福礼。万福礼分大礼和常礼。
中国古代礼仪之 冰山一角
壹 中国古代礼仪简述 贰 中国古代礼仪分类 叁 古代生活礼仪 肆 常用礼仪动作
中国古代礼仪简述
Click add this section keywords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of this paragraph
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
军礼 吉礼
嘉礼
凶礼 宾礼
古代礼仪分类
Click add this section keywords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of this paragraph
政治礼仪: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 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 礼等
生活礼仪:五祀、高禖(méi)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 礼仪等
5.特揖:一个一个地作揖; 6.旅揖:按等级分别作揖
7.旁三揖:对众人一次揖三下。
抱拳揖礼
• 古代军礼,右手握拳,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 手虎囗,此礼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 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多为将士、江湖人士所用。
古代常用礼仪动作
Click add this section keywords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of this paragraph
(一)诞生礼
诞生礼包括“三朝”、“满 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 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 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 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 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二)成年礼——男子
•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 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 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 •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
赞礼、摈者和执事由女性担任,另有乐者。 • 总人数约在11人。 • 仪程十七道。
(三)飨燕饮食礼仪
•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 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 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 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宴席上的 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 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 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 礼节——个人性 仪式——集体性 人类最早的礼仪是祭祀礼仪,它主要是表达对天 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相传在3000多年前的殷 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
点击添加本章节关键词
Click add this section keywords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of this paragrap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