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的故事有哪些
古代礼仪小故事最新12篇

古代礼仪小故事最新12篇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篇一诚信知礼--燕昭王求贤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
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
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
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
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
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
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
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
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
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
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
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呢?”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
”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
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
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一些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
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
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
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
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
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文明礼仪中,包括许多细节,也有许多逐渐形成的习俗和规矩,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经过长期的文明演化形成的。
下面我们来讲述一下几个关于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1. 孔子见鲁宣公:《论语》中有关孔子见鲁宣公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待君主的礼仪和忠诚。
孔子在楚国游历时曾经被楚王所赏识,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
后来,鲁宣公知道孔子的志向,便亲自邀请孔子回到鲁国任教,并派车迎接。
孔子看到鲁宣公的车驾,就立刻下车,改乘卑辞的马车。
这种乘坐方式表明了孔子对待君主的尊敬,也体现了“君
前不俯,言不虚发”的孝子之义。
2. 魏晋世家的传统:在魏晋时期,社会上非常注重家族
的传统和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传统不仅仅是从父辈传给子辈,而是整个家族因家族成员间的互动与维系而形成的。
在这个传统中,人们强调谦让、尊重父母长辈、孝敬祖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
3. 《太极拳体式法要》:太极拳是中国本土的武术之一,最初是由张三丰创建的。
在太极拳中,注重的是内敛和柔性的动作。
在太极拳的体式和动作中,也有许多传统的文化礼仪。
比如,起立时应先屈膝而后直立,这是为了表示尊敬,言行举止要谦虚、有节奏,以表现出太极拳文化的内涵。
上述几则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古人文明礼仪的传统和演化过程,体现出了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
虽然这些文明礼仪现在已经不再像古代那么严格,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它们中找到一些启示,以更好地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传承和发展这种传统文化。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10个)

古代礼仪故事古代礼仪故事(一):孔融让梨孔融,鲁国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十分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就应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忙、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古代礼仪故事(二):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之后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古代礼仪故事(三):古代简短礼貌礼仪故事: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中国礼仪典故

中国礼仪典故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礼仪文化,礼仪典故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中国人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中国的一些礼仪典故,展示中国古代人们对礼仪的重视和对社会关系的维护。
一、黄石公之谦逊黄石公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
他吃起饭来总是想去给别人夹菜,对待他人总是非常谦逊有加。
这样的行为谦让得体,使他备受尊敬。
他讲究的就是以“礼”来制约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更加符合社会规范。
二、唐太宗之勤俭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皇帝之一,他一直以来都以勤俭著称。
据说他在宫廷中自己种菜、烹饪,每天只穿一套朴素的衣服。
这种勤俭的行为既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整个朝廷的规范。
他倡导勤俭持家,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
三、孔子之尊师重教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师生关系。
他认为尊师重教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他的弟子们都向他学习,孔子亦视他们如己出,关心他们的学业和人生道路。
孔子对待他人始终充满教养,他的教育思想和对待他人的态度至今仍对中国人影响深远。
四、儒家思想之和谐为本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谐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这个原则对于维护社会关系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的影响,使中国人注重和睦相处和关爱他人。
五、庄子之大道无为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家,他提出了“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的观点。
他主张追求无为而治,即不要强行干预,任由自然发展。
这种观点对礼仪文化也有所影响,告诫人们不要过分占有,而是应该与大道相和谐。
六、茶道之尊重中国的茶道传统强调对他人的尊重。
在茶道中,泡茶和品尝是非常注重礼仪的。
泡茶的过程中需要动作轻柔、仪态端庄。
品茶时要注重人际交往,传递温暖。
这种茶道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使中国人注重尊重他人,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友善和谦逊。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

古代礼仪小故事30则1. 孔子的谦逊。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鲁国做官。
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对他说,“你是孔丘吧?我听说你很聪明,但是你的衣服穿得太好了,不像一个官员。
”孔子听了之后,立刻回家换上了朴素的衣服。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穿过华丽的衣服。
2. 孟子的孝心。
孟子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他每天都到坟前去拜祭。
有人问他,“你父亲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每天来这里?”孟子答道,“我父亲在世的时候,每天都在忧虑我,现在他已经去世了,我更应该来这里尽孝。
”。
3. 周公的廉洁。
周公是周朝的一位贤臣,他在任官的时候非常廉洁。
有一次,有人送给他一匹名贵的马,周公拒绝了,并说,“我不能接受这样贵重的礼物,以免影响我的公正。
”他的廉洁品质让人们敬佩不已。
4. 孝文帝的宽容。
汉武帝刘彻有一个弟弟叫刘澜,刘澜品行不好,但是汉武帝却对他非常宽容。
有人问他为什么,汉武帝说,“兄弟之间应该互相宽容,不能因为他的过错就剥夺他的地位。
”。
5. 韩非子的忠诚。
韩非子是秦朝的一位重要宰相,他对秦始皇非常忠诚。
有一次,秦始皇问他,“如果你的父亲和我同时掉进水里,你会先救谁?”韩非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先救您,因为您是国家的君主。
”。
6. 荀子的正直。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非常正直。
有一次,他担任官职时,有人送给他一些贵重的礼物,他拒绝了,并说,“我不能接受这些礼物,以免影响我的公正。
”。
7. 孟子的仁爱。
孟子曾经说过,“仁者爱人,义者敬人。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仁爱之心,善待他人,尊重他人,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8. 墨子的兼爱。
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兼爱”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不分亲疏,平等对待所有的人,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9. 孔子的孝道。
孔子曾经说过,“孝顺父母,是为孝。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们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只有孝顺父母,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10. 汉武帝的明君之道。
礼仪小故事简短及寓意

以下是20个简短的礼仪小故事及寓意:1.宰相刘罗锅的故事:有一天,刘罗锅请乾隆皇帝到家中做客。
乾隆皇帝看到他的房子很小,环境很简陋,心中有些不满。
刘罗锅微笑着解释说:“皇上,您看,我的房子虽然小,但可以容纳天下最大的财富。
”乾隆皇帝听后很感动。
寓意:谦虚、低调的礼仪比奢华的物质更重要。
2.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时,有一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些梨子,让他分给家人吃。
孔融把最小的梨子留给自己,把最大的梨子分给了他的哥哥和弟弟。
寓意:尊重和关爱他人是礼仪的核心。
3.列宁的故事:有一次,列宁去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不知道他是列宁,就问他:“您是先理发还是先洗头?”列宁回答:“先理发。
”理发师给列宁理完发后,发现他的头发里还有许多污垢,便问:“您已经理完发了,怎么头发里还有污垢?”列宁回答:“因为我今天要参加重要会议,希望你为我理一个干净整洁的发型。
”理发师听后很感动。
寓意:尊重和关心对方是一种良好的礼仪。
4.曾子避席的故事:有一次,曾子在孔子身边侍坐。
孔子问他:“你知不知道什么是孝?”曾子立即站起来回答:“我知道,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
”孔子听后很满意。
寓意:尊重长辈,关心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少年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年轻时,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他去拜老子为师。
他谦虚地向老子请教问题,老子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
孔子学习结束后,老子送他一本书作为礼物。
寓意:尊师重道,虚心学习是成为大师的必经之路。
6.鲁迅的故事:有一次,鲁迅去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见他穿着简朴,就随便给他理了一个头发。
鲁迅看了看说:“你理发的技术很好,可惜给我不懂得欣赏。
”理发师听了有些不快。
鲁迅又说:“没关系,下次你如果再给我理发时,我会认真欣赏你的技术。
”寓意:不要以貌取人,要以人的内在品质为重。
7.钢琴家与鞋匠的故事:有一个著名的钢琴家去鞋匠家定做一双鞋。
鞋匠问:“您是要柔和型、坚固型还是实用型的鞋子?”钢琴家回答:“我需要一双最完美的鞋子。
中华礼仪故事

中华礼仪故事1. 《孔融让梨》:嘿,你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吧?那时候啊,孔融才四岁。
有一次,一家人一起吃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他哥哥们都很奇怪呀!就问他:“你为啥不拿大的呀?”孔融却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们吃。
”哇,小小的孔融多有礼貌、多懂事啊!这故事不正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吗?2. 《张良拜师》:咱说说张良拜师的事儿哈。
张良有次在桥上碰到个怪老头,那老头故意把鞋扔到桥下,还让张良去捡,张良虽然很郁闷,但还是去捡了。
嘿,你说这老头怪不怪?然后老头又让张良给他穿鞋,张良也忍住照做了。
没想到老头最后竟然说要教张良本事,这真是太神奇了!张良的忍耐和尊敬不就给他带来了机会吗?3. 《程门立雪》:有个叫杨时的人呀,为了请教问题,在大雪天去拜见程颐。
到了那儿,程颐在睡觉呢,杨时就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雪都下得那么厚了,他也一动不动。
等程颐醒来,看到杨时在雪地里,那得多感动啊!这难道不就是对老师尊敬的最好体现吗?4. 《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要跟着,她就哄孩子说回来杀猪给他吃。
结果曾子真的就把猪杀了,别人就说他傻呀,跟孩子说的话咋能当真呢?但曾子可不这么认为。
难道曾子这样诚实守信的行为不值得我们学习吗?5. 《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可孝顺啦!冬天的时候,他怕父亲睡觉冷,就自己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捂热了再让父亲睡。
哎呀,这么小的孩子就这么贴心,多让人感动呀!这不就是对父母的关爱吗?6. 《卧冰求鲤》:王祥的继母对他不好,但他还是很孝顺。
继母生病了想吃鱼,大冬天的,河面都结冰了,王祥就躺在冰上,想用体温把冰融化来捉鱼。
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行为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长辈心怀敬意呢?这些中华礼仪故事都充满了正能量,它们告诉我们要懂谦让、知尊敬、守诚信、讲孝顺,我们都应该把这些美德传承下去啊!。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在古代,文明礼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古人注重礼仪,既能体现出自己的内涵和修养,也能传承文化,体现传统美德。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古人文明礼仪的小故事。
故事一:孔子的小故事孔子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代表人物。
据说,孔子年轻时曾为官,被狱吏抓住关进牢房,一家人丧气离家,唯有孔子的母亲在家守着。
当时,孔子在牢房里没有粮食,但每天都有人给他送饭,孔子感觉奇怪,便让他的弟子调查此事。
调查后发现,是孔子的母亲每天早晨做好饭菜送到牢房给儿子。
孔子的弟子去告诉孔子后,孔子感到很震惊,因为他知道母亲冒着危险冒着雨雪寒冬煮饭送饭给自己。
于是孔子决定释放并赎回了被押押的家人。
这个小故事反映出古代人们尊敬父母,孝敬长辈,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故事二:孟母三迁的小故事孟子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性,她十分重视儿子的教育,信任孟子的才华和能力,为他创造了一个优秀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她在儿子小时候,常常耐心地讲解诗文,让孟子养成优秀品格,并不断强调自律和勇气等自我约束的美德。
但他们住的小镇不够适宜孟子的成长,孟母便带着孟子三迁。
这里面包含着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孟子》中也在多处强调了师道尊重。
从孟母三次迁居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注重家教、尊重教育,被认为是儒家文化的典范。
故事三:周文王射箭的小故事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他被封为周朝的开国君主,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礼仪的发扬者之一。
据记载,文王在狩猎时,发现天上一串十分耀眼的流星,便想着以祭礼的仪式去祈祷。
于是他开始在明洪谷修建了一座“崇寿宫”,并在那里祈天乞问,希望能得到上天的指示,结果文王成功地扳倒了大象、狗、鹿三只神兽,而在以祭礼的方式上天祷告后,他也成功地拿到了答案,而仪式成为了中国古代祭天主仪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社会的尊重天文历法,同时也能看到古代的士人都非常注重礼仪,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承和弘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礼仪的故事有哪些
中华古代礼仪故事1: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
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
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
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
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
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
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
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
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
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
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按语: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
的事业。
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中华古代礼仪故事2: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
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中华古代礼仪故事3: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
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
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中华古代礼仪故事4: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
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
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
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中华古代礼仪故事5: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
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
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
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
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
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
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
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中华古代礼仪故事6: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
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
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
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
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
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
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
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
重!”
中华古代礼仪故事7: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
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
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
咽喉。
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中华古代礼仪故事8: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
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
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
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
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
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中华古代礼仪故事9: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中华古代礼仪故事10: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
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中华古代礼仪故事11: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
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