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桃花扇_里看桃花_试论孔尚任的桃花情结
《桃花扇》与孔尚任的儒家情怀_历史反思

《桃花扇》与孔尚任的儒家情怀_历史反思论文导读::孔尚任作为圣裔,自幼饱受儒家文化浸染,在《桃花扇》的创作中,他始终以儒家的视眼来审视南明王朝覆亡的这段历史,在感伤中反思儒家的得失。
《桃花扇》不仅对朝廷中人进行了道德评判,还在下层人物身上寄予了儒家的道德理想。
论文关键词:儒家理想,道德评判,历史反思《桃花扇》[1]是清初戏剧家孔尚任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与洪升的《长生殿》一起成就了清代戏曲的巅峰。
作者孔尚任经十年三易其稿,“一句一字,抉心呕成”,对这部创作投入了极大的心血。
在这部“借离合之情,发兴亡之感”的历史戏剧中,他始终以儒家的视眼来审视这段历史,在感伤中反思儒家的得失。
解读《桃花扇》,很有必要先了解孔尚任的思想取向。
一、孔尚任儒学的一生和《桃花扇》的创作动机孔尚任和任何元杂剧、明清传奇作者的家世源流截然不同,他是被封建社会尊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自幼便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
在曲阜孔氏家学的氛围中,他受了完整的封建教育,对于“礼乐兵农之学”的研究,特别是在乐律方面“夙秉家学”,下过二十多年的考证工夫[2],很有造诣。
因此,“衍圣公”孔毓圻曾请他为其夫人治丧,修《孔子世家谱》、《阙里新志》,并教“邹鲁弟子”以礼乐,还访求工师,造了一些礼乐祭器,并在孔庙主持了一次“释菜”大典。
由于他才华出众,有了主持大典的经验,康熙皇帝来曲阜祭孔时,孔尚任当之无愧地成为为皇帝讲经导游的最佳人选。
因为表现出色,备受赏识而从此走上了仕宦之途。
为此,他还写了《出山异数记》记叙了康熙“驾幸阙里”的“盛况”和自己感受到的“殊荣”。
但他毕竟出生于清顺治五年,明清的易代历史反思,被夺取的不只是一个明王朝,而是整个汉族地主阶级统治的政权,它的结果远非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所能相比。
孔尚任自幼便饱读经书,不可能对此没有思想上的震动。
况且他的祖先,或是明朝的忠臣孝子或是隐居不仕的清高之士。
他的父亲孔贞璠,就“以养亲不仕,崇尚气节,解纷御侮”而为人所敬重。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桃花扇》是明代作家冯梦龙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尚任的描写,展现了他的悲剧意识。
孔尚任作为小说的中心人物,一生追求美好的爱情和理想的人生,却在现实的压力下不断被迫妥协和放弃,最终落得个悲剧结局。
孔尚任从小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受到各种规矩和限制的束缚。
他出身豪门,家世显赫,但他却不甘受制于家庭和官场的束缚,渴望追求真爱和自由。
他的爱情观念和理想与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相抵触,他的人生追求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梦幻、悲剧的追求。
小说中,孔尚任的悲剧初现于他与绮罗之间的爱情。
绮罗是一个自由奔放、聪明活泼的女子,她成为了孔尚任追求自由和美好人生的象征。
孔尚任深爱着绮罗,但他却不敢违背封建礼教和家族的言听计从的传统观念,最终选择了个与自己不相爱的妻子相嫁。
孔尚任对绮罗的爱只能埋在心底,他的一生注定只能经历着悲剧的爱情,活在欲言又止、痛苦无比的矛盾之中。
孔尚任并未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他理想中的人生和幸福。
尽管他拥有官职和权利,但在封建社会里,他仍然无法摆脱种种压力和束缚。
他追求着自由和理想,却时刻被朝廷的政治斗争所左右和摧残。
他在官场中常常遭受排挤和迴避,他的才智和能力似乎并不被人重视。
在这种压力下,孔尚任不得不屈服于现实,放弃追求自由和美好,成为了一个一味迎合权势和虚浮官场的官员。
孔尚任的悲剧意识体现在他对爱情与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孔尚任通过与各种人物的接触和对他们的观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局限。
他看到了自由而不自由的人性,看到了权力的腐败和虚伪的官场。
他的悲剧意识最终转化为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无望和对人性的悲观。
《桃花扇》中的孔尚任是一个悲剧人物的典型。
他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被封建礼教和家族束缚,被政治压力和官场文化所迫害,最终失去了自由、幸福和真爱。
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和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悲剧。
通过孔尚任的形象,作者冯梦龙描绘了一个充满了矛盾、苦难和悲剧的社会,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现实的无奈和悲伤的思考。
《桃花扇》中桃花意象意蕴分析

《桃花扇》中桃花意象的意蕴分析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说:“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作者借桃花扇上的桃花意象刻画人物,叙述故事,反映主题,赋予桃花意象特定的意蕴。
下面就《桃花扇》中桃花意象的意蕴作简单分析。
桃花是美的符号、美的化身,是李香君这个女子的象征。
李香君美丽、聪明,追求个性自由,对爱情执着、忠贞不渝。
她的美丽漂亮、乐歌之才、政治见识以及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打动无数人。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李香君不是这样的女子,她坚定顽强,比同时代的精英们更懂得“亡国”之恨。
她在国家大厦将倾之时忧心忡忡,尽力挽救;在国破家亡之后看破红尘,入道而去。
在侯方域送给李香君的扇子上,侯方域写了“定情诗”:“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
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青溪边辛夷树树上的白花远远比不上那娇嫩的桃花,李香君就是那娇嫩的桃花。
但她又有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顽强精神,宁愿毁容也不愿屈服于阮大铖的淫威,她守的不仅是作为侯方域妻子的节,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的节,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骂筵》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
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
”“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
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
”立场坚定,是非鲜明,妓女骂宰相,骂得义愤填膺,痛快淋漓。
王国维先生在《文学小言》中则说:“以其不顾一己之利害故,使吾人生无限之兴味,发无限之尊敬。
”所以作者选择桃花作为他最爱怜的女主人公的形象,作为他最敬重的忠贞精神的象征。
桃花易落,扇面的桃花暗示着香君前途否测,是李香君悲剧命运的象征。
“【锦上花】一朵朵伤情,春风懒笑;一片片消魂,流水愁漂。
摘的下娇色,天然蘸好;便妙手徐熙,怎能画到。
樱唇上调朱,莲腮上临稿,写意儿几笔红桃。
补衬些翠枝青叶,分外夭夭,薄命人写了一幅桃花照。
”香君历尽艰难险苦,最终与心上人相遇,可是家破了,国亡了,沧海桑田,哪有个人幸福可言,香君只能出家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桃花扇》是明代作家李时中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南宋临安府官员孔尚任因私欲膨胀、贪赃枉法而引发的一系列悲剧,反映了孔尚任内心的悲剧意识。
孔尚任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孔尚任面临的人际关系悲剧。
孔尚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利用他人,包括胁迫、贪污等手段,导致他与他人的关系破裂。
他为了争夺太尉之位,不仅暗中设计陷害他人,还铲除异己,造成了许多人的悲剧。
他利用自己的权力打击异见者,不顾家族亲情的纽带,令自己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
这种背离道德伦理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与周围人的隔阂和孤立,无法获得真正的友情和家庭温暖。
孔尚任的内心世界的悲剧。
孔尚任虽然获得了权力和地位,但他的心灵世界却越来越空虚。
他只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精神追求。
他的内心深处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宁和满足,而是愈发感到空虚和不安。
当他深陷困境时,他的内心世界更是陷入了一片黑暗,无法找到真正的解脱和慰藉。
孔尚任面临的社会悲剧。
孔尚任的无节制贪婪和腐败行径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混乱。
他的行为不仅损害了社会公平和正义,也使得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岌岌可危。
他无视民众的利益和权益,所以最终导致了他被人们唾弃和谴责的结果。
这种社会悲剧不仅是对孔尚任的惩罚,也是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惩戒和警醒。
从《桃花扇》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尚任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他面临的人际关系悲剧、内心世界的悲剧以及社会悲剧等方面。
他为了个人私利不顾一切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自身的悲剧,也成为了社会的悲剧。
这部小说在悲剧的基础上反映了一种深刻的道德警钟,提醒人们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桃花扇》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渔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对明代宦官张士诚的爱情、权力和悲剧命运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无奈。
孔尚任是一个具有悲剧意识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无奈和悲剧,这种悲剧意识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
孔尚任的身世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孔尚任出生在一个贫寒的书香门第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书生,却因为家境贫寒无法考中举人,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尚任从小聪明伶俐,却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在家里读书。
这种身世注定了孔尚任在社会上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机会,他注定要走上一条悲剧的道路。
孔尚任的不幸婚姻也成为了他悲剧命运的起点。
孔尚任在年轻的时候就娶了一个贞淑美丽的妻子,然而由于他们家的贫困,妻子在外受到了欺凌,最终不幸自杀身亡。
这场婚姻给孔尚任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也成为了他一生的伤痛。
他因为无法保护自己的妻子,深感愧疚和绝望,而这种悲剧的伤痛也成为了他后来行事的隐忍和内向的原因。
孔尚任与张士诚的命运纠葛也是他悲剧命运的一部分。
张士诚是明代著名的宦官,他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和背后的靠山,成为了朝廷中的一把手。
而孔尚任在张士诚的身边却始终处于一个边缘的位置,无法得到真正的重用和支持。
而在一次关于桃花扇的争夺中,孔尚任更是因为一些冤枉而差点丢了性命。
这种与张士诚的命运纠葛,也成为了孔尚任悲剧命运的一种象征。
试论孔尚任的桃源情结

子 路 宿 于 石 门 。晨 门 日 : “ 奚 自? ” 子路 日 :
1 47
弘 淮端 蝗 2 0 1 5 . 5
憧憬 , 或 是对 幸 福 、 美 满爱 情 的憧 憬 , 在 故 事 的叙 述人 看来 。 这都 是天 经地 义 的人 生诉 求 , 是值 得肯
定、 值 得 捍卫 的美好愿 望 。 这种包 括两 层蕴涵 的桃 源梦 , 自晋至清 , 绵绵 不绝 。这 里有 必要 进一 步指 出 ,清初 文人 的桃源情 结 有其 时代 特征 。在 这方 面, 孔 尚任 具有 代表性 , 而 他所创 作 的《 桃 花扇 》 也 堪称 表现桃 源情 结 的一 个典 型 。 从某 种意 义 上说 , 《 桃 花 扇 》是 桃 花源 型 故事 与 天 台 山型 故 事 的融 汇, 或者 说是 “ 桃 源梦 ” 与“ 天 台梦 ” 的融汇 。
知 渔人 有 言 , 人 自厌 听 , 桃 源不 在 天上 , 何 至 迷 旧路 哉 ![ 2 ] 6 孔 尚任 将 石 门 山与桃 源 联 系起 来 , 他 的理 由
其 渊 源有 二 , 一 是 陶 渊 明《 桃 花 源记 》 中 的武 陵 桃 源( 简称桃花源 ) , 二是刘 义庆《 幽 明 录》 “ 刘晨 阮 肇” 条 中的天 台山桃 源 ( 简称 天 台山 ) 。 这两个 桃源 故事 都创 造 了一种令 人 向往 的境界 ,都 写 了一种 梦, 一种 追求 。_ l 其 内涵 , 或 是对 和平 、 安宁生 活 的
“ 自 孔 氏。” 日: “ 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3 J 1
孔尚任:《桃花扇》的南京情结

子” 之一 的 冒辟疆 . 以及 “ 金陵八 家 ” 犹有存 者 。场上 歌舞 . 局外 指点 , 知
之, 羁栖 三载 , 得弘 光遗 事甚 悉 : 旋 门 、 寓朝 天宫 、 游奠愁 湖 、 石 头城 、 览
望清 凉 山 、 登燕 子 矶 、 上鸡 呜 埭 、 观 北极 阁 、 明 故宫 、 明孝 陵 、 乌 过 谒 寻 溪 . 到栖 霞 山 自云 庵访 故 老 张瑶 还
《 桃花扇》 是写 南明王 朝兴 亡的 历 史剧 .通 过明末 清初名 士侯方 域 ( 朝宗 ) 和南 京秦淮 名妓李 香君悲 欢 离 合的爱情 故事 .集 中地反 映 了明 末腐 朽 、动荡 的_ 会 现实及 统治 阶 丰 十 级 内部 的矛盾 和斗争 诚如作 者所 言 :借 离合之情 , “ 写兴 亡之 感 ’ 作
者 无 情 揭 露 了 统 治 阶 级 丑 恶 的 本
年) 写成 的。 这部 传奇反 映了 明末 清
初社会 现实的广 泛性 、 深刻性 . 以 并 其 艺术上 的巨大感 染力 引起广大 读 者 的极大关 注 .还经 常在舞 台上演
赴北京上 任 .不久 随 _部侍 郎孙 在 [
丰 m差淮 扬 , 历 了《 花扇 》 事 游 桃 故 发 生的南 京及扬 州一带 .即史 可法
质 ,严厉谴 责 了他们 祸 国殃 民的罪
5 金陵昧望 2 0 .1 2 0 61
维普资讯
雨 花 石
出 .致 使有 些明代 的故 臣遗 老重 新 散 ” 孔 尚任 还在《 。 桃花扇 》 里褒扬 了
史 可 法 、 良玉 、 得 功 等 忠 于 明 朝 左 黄
方 域 、 贞慧 、 陈 方密 之 并称 为 “ 公 四 之首 的龚半 千等人 在扬州 登梅 花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桃花扇》是明代作家曹雪芹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孔尚任的悲剧经历和他的悲剧意识。
孔尚任是一个有才华但命运多舛的人物,他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他的对人生和现实的失望和绝望、对人性的深度洞察和对宿命的无力反抗。
孔尚任具有深刻的人性洞察力,他对人性的观察和反思也表现了他的悲剧意识。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他人的观察发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他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直,但也看到了人性中的利己和贪婪。
他对人心的观察使他对人性充满了矛盾和无奈的认识。
他对他人的善意和恶意都深有体会,并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无法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孔尚任对宿命的无力反抗体现了他的悲剧意识。
他相信命运的安排是不可抗拒的,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改变社会的不公。
他相信一切都是宿命的安排,自己注定要承受痛苦和绝望。
他对宿命的无力反抗表现了对命运的绝望和对生活的苦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CollegeNo.3,2010General.No.1152010年第3期(总第115期)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说:“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
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
”由此可见作者以桃花扇绾合全剧的匠心。
而作品中多次出现的桃花更可见作者对桃花这一意象的的苦心经营与情有独钟。
金圣叹在《唱经堂才子书汇稿·语录纂》曾说“人看花,人销损到花里边去;花看人,花销损到人里边来。
”一部《桃花扇》承载着作者的爱桃情结,中国桃文化的精髓,几乎都被作家载入其中。
桃花意象贯穿全剧始终,桃花的娇艳是香君美貌的象征,桃花的凋零暗喻着香君流离的命运,而香君最后的入道也是作者“桃花源情节”的外化。
“桃花薄命,扇底飘零”,作者以花喻人,借花言情,言花明旨,酣畅淋漓的表达了自己的桃花情结。
一、以桃喻人以桃花喻美人,自古延用已久。
《诗经·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以鲜艳盛开的桃花比喻新娘的玉貌花容,春华初茂芳龄正盛。
唐代崔护在《游城南》中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以桃花比喻美人的娇艳妩媚,人面花光,争妍斗胜。
孔尚任沿用了以桃花喻人这一传统内涵,极尽笔墨渲染香君有如桃花般美艳动人。
《传歌》是香君第一次亮相,她的美丽聪颖是通过杨龙友的赞誉烘托出来的。
杨龙友借《左传》“兰有国香,人服媚之”为她取了香君作为名号,语云“香君国色第一”。
《访翠》中侯朝宗第一次见到香君也不由自主的感叹:“果然妙龄绝色,龙老赏鉴,真是法眼”。
在《眠香》中,侯朝宗与香君定情之日,赠予香君宫扇一柄,“永为订盟之物”并题诗“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辛夷树者,枯木逢春。
可这青溪边枯木逢春的辛夷白花,也远不及那东风中自由摇曳、婀娜妩媚的桃花。
这辛夷树白花与明艳桃花的鲜明对比,充分表现出了桃花的芬芳烂漫、妩媚鲜美,同时也以桃花衬托出香君实乃丽冠群芳、“平康第一”。
再看《却奁》中杨龙友道“正芬芳桃香李香,都题在宫纱扇上”“香君上头之后,更觉艳丽了”此处以桃花暗喻香君明艳照人。
如果说之前的香君是一朵风中含烟带露的桃花,那么“梳栊”后的香君则更添几分妖娆和神秘,有如一朵雨中吐露芬芳的娇艳可人的桃花。
侯朝宗称赞香君:“十分花貌,又添二分,”美人因桃花的联想而分外妖娆,桃花亦因美人的衬托而艳态可掬。
桃花除了象征香君倾国倾城的容貌以外,也象征着香君的妓女身份。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中写道“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流水”。
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中写道“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陈与义在《梅花》中写道“一时倾倒东风意,桃李争春奈晚何”,大都把桃花比作争风吃醋的尤物。
孔尚任虽然也用《桃花扇》里看桃花———试论孔尚任的桃花情结祖秋阳(广西大学,南宁530004)摘要: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集合了桃花这一意象的诸多意蕴,作者承袭了桃花意象的传统,既以桃花的娇艳暗示香君的美貌,同时也暗合着香君妓女的身份。
而桃花的飘零无疑是香君坎坷命运的再现。
作者最终还为两位主人公设置了一个“桃花源”。
以桃喻人,借桃言情,言桃明旨,作者用生花妙笔展现了香君这支桃花的悲欢离合。
关键词:《桃花扇》;孔尚任;桃花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958(2010)03-0056-02收稿日期:2010-03-04作者简介:祖秋阳(1986———),女,黑龙江省绥化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The Peach Blossom in the "Peach blossom Fan"-On the Peach Blossom of Kong ShangrenZU Qiu-yang(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Guangxi ,530004,China)Abstract :As the masterpiece of Kong Shangren of the Qing Dynasty playwrights,"Peach Blossom Fan,"is a collection of many images of the peach blossom,the author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of peach blossom imagery,and make the peach blossom's charming stand for Xiang Jun's beauty,while the use of peach blossoms are also coincide the Xiang Jun prostitute's identity.The fade and fall of the peach blossoms is the fate of troubled Xiang Jun.In the end ,the author plant a "dream world"for the two leading characters.The peach is compared to the man .The paper uses the peach to express emotion and aims.Under the vivid pen of the author ,the vicissitudes of Xiang Jun has been presentedK ey words:peach blossom fan;Kong Shangren;peach blossom 56——桃花来象征香君的妓女身份,但却不落前人窠臼,写出一朵“别样”桃花。
香君虽然生长在秦淮岸边,伴随于李贞丽左右,但她并不仅仅是一个徒有风韵的青楼烟花。
这是一个研习玉茗堂四梦的女子,她的幢楼四壁,充满文人名士赞美的诗篇,明末复社领袖张溥、夏允彝都有为她题诗;香君虽然在“粉黛围”中,“莺花队”里,然而她并不是一个空唱《后庭花》的舞袖歌裙,她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意识。
在《传歌》中,李贞丽叫香君“温习旧曲”“好上新腔”时,作者特别注释了一个动作,即“旦皱眉”,从中可以看出香君并不愿沉溺于烟花巷里的生活;《辞院》中,侯朝宗因却奁而大祸临头,可他却留恋新婚燕尔,香君劝说他赶快离开,作者也注释了一个动作“旦正色”,从中可以看出香君能辨是非,善恶分明。
这个平康巷的青楼歌妓远远胜于学校朝堂的士大夫,虽然身在烟花巷里,却是一朵坚毅不屈的桃花。
此外,桃花的凋零对香君命运的发展起到了暗示作用。
桃花其性早熟,三年可结实,然而六七年便老化,枝干结果后越来越细,十余年后枯萎,树龄不长,甚至有“短命花”之称。
如桃花般艳美的香君,其命运也如这短命桃花一般。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香君出身青楼,从小就被李贞丽当做养女收养,并成为秦淮名妓,“妙龄绝色,平康第一”①,在杨龙友的撮合下与侯方域定情终生,然而好景不长,命运多舛,屡遭迫害。
想当初“华筵盛陈”“花林粉阵”“筝声笛韵”②,转眼间却“独自守楼”“冷怅寒寝”“桃伤柳损”③。
真可谓“堪悲,青楼薄命,一霎时杨花乱吹”④自侯方域匆匆避祸之后,无尽的痛苦,寂寞便围绕香君左右。
《寄扇》【得胜令】恰便似桃片逐雪涛,柳絮儿随风飘;袖掩春风面,黄昏出汉朝。
萧条,满被尘无人扫;寂寥,花开了独自瞧。
【甜水令】你看疏疏密密,浓浓淡淡,鲜血乱蘸。
不是杜鹃抛;是脸上桃花做红雨儿飞落,一点点溅上冰绡。
从中可以看出那片片飘落的桃花有如香君孤苦身世和悲剧生命的写照,朵朵桃花随风飘散,随水流淌,哀伤而来,匆匆而去,个中苦楚,几人知晓!香君自叹道:“桃花命薄,扇底飘零”,孔尚任把这种漂泊无助之感推向了极致。
【锦上花】一朵朵伤情,春风懒笑;一片片消魂,流水愁漂。
摘的下娇色,天然蘸好;便妙手徐熙,怎能画到。
樱唇上调朱,莲腮上临稿,写意儿几笔红桃。
衬托些翠枝青叶,分外夭夭,薄命人写了一幅桃花照。
这是一朵风中哭泣的桃花,让人肝肠寸断;这是一朵雨中摇摆的桃花,让人目断魂销;这是一朵水中飘荡的桃花,让人芝焚蕙叹。
一树桃花的生命要经历三个历程:始于春风,沐于春雨,落于春水。
在春风中绽放,在春雨中成长,最终还是要付诸于流水。
如桃花般艳美的香君,其命运最终也如桃花般凋零。
孔尚任将桃花意象与香君的命运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读后不禁悲从中来,桃花似香君,香君亦桃花。
二、借桃言情桃作为“情”的载体,深深吸引着那些至情至性的文学家。
孔尚任多次引经据典,以桃花衬托侯李二人的爱情。
所引典故都为古书中常见,绝少冷典僻事,而且“信手拈来,不露饤饾对其之痕。
化腐为新,易板为活。
点鬼垛尸,必不取也。
”⑤在《传歌》中“配他公子千金体,年年不放阮郎归,买宅桃叶春水”,用了两个典故来表现侯李二人爱情的甜蜜。
首先是刘晨、阮肇与仙女成婚的故事。
刘义庆在《幽明录》中表明: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刘晨和阮肇国二人入天台山采药,迷路不得返,忽见一片桃林,便沿桃林间的溪水而行,遇到两个绝色女子,招至成亲。
半年后二人回家,方知子孙已过七世,时已过百年。
还有王献之与爱妾桃叶的故事。
相传夫子庙附近的桃叶渡是王献之迎接其妾桃叶的渡口。
桃叶与其妹桃根乘舟来到这里,王献之便到渡口迎接并作《桃叶歌》相赠:“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渡以王献之的风流故事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又以其“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的优美景色使人陶醉。
孔尚任沿袭了桃花这一意象的神话色彩,使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透露出了一丝的神秘与幽怨。
此外,《眠香》中也有典故的使用:【一枝花】“园桃红似绣,艳覆文君酒;屏开金孔雀,围春昼。
涤了金瓯,点着喷香兽。
这当垆红袖,谁最温柔,拉与相如消受。
”这里有两个典故。
一是文君当垆卖酒。
卓文君是西汉才女,家中富贵,善鼓琴,好音律,新寡家居。
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
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酒舍卖酒。
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
二是隋朝窦毅挑选女婿的故事。
他在选婿时,画两孔雀于屏风上,要求婚者以箭射之。
暗中约定,凡射中雀眼者,即选为婿。
唐高祖李渊射中,窦毅将女儿嫁给与李渊。
作者用典故来表现侯李二人婚姻的美满。
桃花作为侯李爱情的另一个重要象征物就是贯穿作品始终的枢纽道具———桃花扇。
这把宫扇并不特殊,它不过是“妓女之扇也,荡子之题也,游客之画也”⑥;然而这把宫扇又非常特殊,因为这扇上桃花是“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⑦扇上的朵朵桃花,是香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内在操守;是“忍寒饥,决不下这翠楼梯”的坚毅人格;更是不惧权贵,当众骂筵的壮语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