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修辞手法及运用

合集下载

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丰富。

在文学创作中,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于描写、叙述、抒情等方面。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找出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来进行比较,从而加深读者对被描绘事物的理解。

比喻常用于描述人物、景物、感情等方面的描写,给人带来强烈的感觉和形象。

比如,玛丽深邃的眼睛像黑夜里的明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二、拟人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类的形象和特征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读者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太阳慷慨地洒下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用夸大的方式表达事物的修辞手法。

通过夸张,可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觉和印象,引起他们对事物的关注和思考。

比如,他饿得像狼一样,一口气吃掉了一整只烤鸭。

四、对比对比是一种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比,可以更加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比如,孩子们对于世界充满好奇和快乐,而成年人却饱受烦恼和压力的困扰。

五、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连续使用相同的语法结构进行表达的修辞手法。

通过排比,可以使作品的节奏感更强,语言更具有韵律感,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比如,希望使人坚强,希望使人勇敢,希望使人不断进取。

六、反问反问是一种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修辞手法。

通过反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比如,你难道不喜欢这个美丽的海滩吗?七、比较比较是一种通过列举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来进行描写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较,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和特征,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他的声音宛如春天的清风,轻柔而温暖。

综上所述,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反问、比较等手法的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修辞手法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分析和探讨高中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比喻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比如说,“月亮像一个大圆盘”,将月亮比作大圆盘,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亮又圆又大的特点。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则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如“像”“似”“仿佛”等。

使用比喻时,要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但又有相似点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

拟人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例如,“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赋予小鸟人类“歌唱”的行为,使小鸟的形象更加活泼可爱。

拟人能够让读者更加亲切地感受到所描写事物的特点和情感,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排比则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比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通过排比,可以增强语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条理性。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三千尺”夸张地形容瀑布的高度,展现出瀑布的雄伟壮观。

夸张能够突出事物的本质,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来看看这些修辞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的优美姿态。

修辞手法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与实例分析与应用

修辞手法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与实例分析与应用

修辞手法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与实例分析与应用修辞手法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与实例分析与应用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表达技巧,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作家可以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说服力。

本文将分析并归纳常见的修辞手法,探讨其运用技巧,并提供一些实例分析和应用方法。

一、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来形成形象、生动的表达的修辞手法。

使用比喻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形象感。

比如,在描写夕阳的时候可以使用“夕阳如火,熊熊燃烧,照亮了整个天空”来形容夕阳的壮美。

通过将夕阳与火相比,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夕阳的热情和美丽。

二、拟人手法拟人是指将非生物事物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表达其特征或展示情感。

拟人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我们可以说“时间像匆忙的行人,不知不觉地走过了这个夜晚”。

通过将时间拟人化为匆忙的行人,让读者感受到时间流逝的迅速和不可挽回。

三、排比手法排比是通过使用相同的句式或结构,将多个相似或相关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例如,“她是我的骄傲,她是我的依靠,她是我的力量”。

通过排比的方式,强调了“她”对我来说的重要性,使读者更加明确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四、夸张手法夸张是指对事实和真实情况进行过分的夸大和扩大,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说服力。

比如,“我饿得连骨头都能吃下去了”,这是对饥饿的夸张描述。

通过夸张手法,强调了作者的饥饿感,并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饥肠辘辘。

五、对偶手法对偶是指将两个相对或相似的事物、概念或词语进行对比或并列,以达到强调和对比的作用。

例如,“春天带来了希望,冬天带来了寒冷”。

通过将春天与希望对应,冬天与寒冷对应,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

六、借代手法借代是指用一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以在表达中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里的“滚滚长江”就是借代了中国民族的历史长河。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1)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1)

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排比、夸张、通感、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互文等一、比喻比喻:借助想象,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两种事物本质不同,但二者有相似点。

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答题模式: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2、把……比作……,突出了事物的某一特点。

3、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例如: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最后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想象,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突出了洞庭山之青翠和小巧之特点;将洞庭水比做白银盘,突出了洞庭水之清澈宁静的特点。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并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 - 第1讲:修辞手法 教师讲义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 - 第1讲:修辞手法 教师讲义 人教部编版

第1讲修辞手法一、修辞手法知识1、修辞手法的准确判断;2、如何解答修辞手法作用类型题。

一、阅读文章片段,回答问题。

(1)①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

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②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③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

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

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

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

这个人就是你。

1、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如何?(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句中若出现“仿佛、像、一样、似的、如……”这些词,就可以判定用了比喻手法。

“无数”、“卷须”、“攀满”体现“我”的复杂心情。

答案: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孩子的话比作爬山虎的卷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我听到儿子的话后又惊又乱的内心状态。

(2)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

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

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

然后,会结英子,名曰槐角,字连墩,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1、从修辞角度,赏析段落中的划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首先判断修辞。

高考修辞手法(一)常见修辞手法知识点讲解

高考修辞手法(一)常见修辞手法知识点讲解

高考修辞手法(一)常见修辞手法知识点讲解一、比喻1.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

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作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秋季语文七年级第1讲-《春》+修辞手法赏析-课件

秋季语文七年级第1讲-《春》+修辞手法赏析-课件
“春日花宴”
又到百花盛开的时节,花团锦绣。传说女皇武则天爱在百花盛开的春天,令宫 女采集各色各样的花朵,与糯米一起掏碎蒸熟,制成一种糕点,名叫“百年糕”。
她还我特来别点爱吃评一:种用松花粉制成的“小精糕”,因为松花花粉有延年益寿的保健作
用。 其实不仅是美女,男人也有爱吃花者,大文豪屈原就留下了“朝饮木兰之坠露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蓑笠( suō lì ) 水涨(zhăng)
应和( hè )
薄烟(bó )
抖擞( dǒu sǒu)
黄晕(yùn ) 酝酿( yùn niàng ) 捉迷藏(cáng ) 嘹亮( liáo )
2、理解下列词语含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兮荷,花• 夕,餐秋细秋天节菊 食描之菊写落花有英,哪”冬些的天?佳食句腊。梅清。代进士袁枚则更嗜食花,他春天食玉兰,夏天食 居许• 下花,宴细造是节了优描一雅写大的好堂事在,。哪题《?额诚为斋“杂长记啸》”中。记堂载前的有“花飞架英,会可”容,纳就是10雅多韵位至客极人。。范春蜀季公花 开时,宴客其下。赴花宴的人互相约定,如果有飞花坠落在谁的酒杯中,谁就要自 罚一杯。正当大家笑语时,一阵微风拂来,花瓣纷纷落下,满堂座客杯中都飞入了 花瓣。结果,众人人人自罚。可见当时的花事繁盛。此事后来被人称为“飞英会”。
排比 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
上部分组成,而对偶只有两个部分组成; 排比的各个部分的结构、字数、不要求
标志。)
完全相同,而对偶的两个部分需要相同;

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1课《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1课《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比喻”“比拟”,把你认为重要的和不大理解的地方做一下标记,并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一)比喻分为
[学生和教师共同梳理完成]
明喻:甲(喻词:像、好像、仿佛、犹如、似、若)乙
暗喻:甲(喻词:是、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对同一本体从不同角度、不同相似点进行比喻。
②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可以不出现但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学生活动]:结合例子来辨别。(详见幻灯片)
2.例: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整个句子是比拟,“大块的翡翠”是比喻,是比拟和比喻套用。】
3.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相比)
4.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推测)
-
5.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丛飞、白芳礼等。(表示列举)
[学生活动]:请大家辨别一下下列的句子。
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三)小试身手:请以“黑板”或“粉笔”为中心写一句带有拟人手法的句子。
四、辨析比喻、比拟之间的异同。
[教师讲解]
(一)比喻与比拟
1.区别:
①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比拟的本体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
2.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去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训练第一讲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夸张、对偶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拟人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了什么怎么样(的情态)。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比喻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例如: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又如: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2. 排比:可增强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或“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例如:1、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答案: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2、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 ,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如: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答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运用反问,加强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例如:1、这能全怪我吗?答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2、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装在套子里的人》 )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答题格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什么,强烈表达了什么之情。

例如: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盼望”,强烈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来到的急切心情,同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临近了。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6、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答题格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怎么样,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如: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①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 "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 ,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 "是缩小夸张 )实战演练:乌鸦喝水⑴小朋友,乌鸦口渴了怎么办?老师的话音一落,教室里一只只小手树林一般竖了起来。

乌鸦用了什么方法喝到瓶子里的水?老师和蔼可亲,眉开眼笑的。

⑵一双双眼睛如饥似渴地盯着老师,有几个学生急不可待了,从位子上站起来,似乎怕老师没有看到。

老师笑眯眯地指定一名女生回答。

小女生忽地站起来,忽闪着明亮的眼睛,声音甜润悦耳,回答得天衣无缝。

⑶读了这个故事,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吗?老师的提问越来越有深度了。

课堂里沉默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又慢慢地举了起来。

这位男同学,你来回答。

老师指着坐在前面的一个小男生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小男生大大方方地回答。

⑷这是一堂公开课,上的是《乌鸦喝水》,执教的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张老师。

张老师看着同学对答如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坐着听课的老师也不停地颔首称是。

⑸老师,我有一个问题。

忽然,一个胖男生说。

张老师脸上露出一丝惊讶,倏然间恢复了常态,迈开步子向前走去,脸上还是挂着笑,说说你的问题吧!老师,我想……乌鸦不一定……不一定能喝……喝到瓶子里的水。

胖男生挠着头皮,有点紧张。

胖男生的话像给平静的湖面投了一块石子,教室里唧唧喳喳的,许多学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窃窃私语。

⑹张老师愣怔着,自己教了十几年的书,这篇课文不知道讲了多少遍,从没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

张老师的脸微微涨红,咳嗽一声,掩饰住刚才的尴尬,又变得镇定自若了。

张老师环顾了一下教室,满面春风地问,同学们,你们说,乌鸦能喝到瓶子里的水吗?能。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⑺瓶子里有水,乌鸦怎么会喝不到水呢?一个女生轻蔑地看了一眼胖男生说。

是啊!张老师接言道,瓶子里有水,放上小石子水就会往上升,这是基本常识。

我们应该像那只乌鸦一样,开动脑筋想一想,不要信口开河....。

⑻张老师示意胖男生坐下,他无奈地坐下,耷拉着脑袋默然不语,眼眶溢满了泪水。

⑼张老师依然兴致勃勃地讲着《乌鸦喝水》的课文,一年又一年。

⑽十几年过去,那个胖男生师范毕业了,分配到母校任教,成了一位新教师,大家热情地喊他赵老师。

学校有个规定,新分配来的老师要上一节公开课。

赵老师左思右想,决定上《乌鸦喝水》这一课。

⑾课堂气氛活跃极了,水到渠成。

听课的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讲课将要结束的时候,赵老师笑眯眯地说,小朋友们,《乌鸦喝水》这一课已经讲完了,你们都没有什么问题吗?赵老师的眼光充满了期待,亲切地看着小朋友。

一个女生站起来,清脆地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乌鸦在瓶子里放上小石子,它真的能喝到水吗?⑿课堂里顿时沉寂下来,在座的都在看着赵老师。

一位男生扑哧一声笑了,课文上不是已经说乌鸦喝到水了吗?这有什么怀疑?教室里霎时嗡嗡响起来,有些人还在嘻嘻地笑。

⒀赵老师挥着手,让小朋友安静,说,大家都发表了意见,那么我们看看乌鸦究竟能否喝到水,让事实说话吧!⒁赵老师拿出几个装着数量不一的水的瓶子和一盆小石子,和颜悦色地说,下面我们做个实验,在几个瓶子里放上小石子,看看乌鸦能否喝到水。

赵老师的话音一落,小朋友们乐坏了,争先恐后要上台做实验。

⒂上来的小朋友小心翼翼地放着小石子,教室里鸦雀无声,一会儿结果出来了。

小朋友看着一个个瓶子目瞪口呆了,听课的老师也目瞪口呆了,教室里又是一阵交头接耳声。

⒃我们的实验结束了,小朋友们看到了什么?赵老师按捺不住喜悦地问。

有一个瓶子,乌鸦无论如何也喝不到水的。

小朋友不约而同地高声道。

⒄赵老师话题一转,怎样的瓶子乌鸦才能喝到水呢?⒅小朋友们陷入了沉思。

那个女生站起来不慌不忙地说,瓶子里有足够的水乌鸦才能喝到,否则就喝不到了。

赵老师睿智的目光闪着光彩,热烈的掌声响起,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⒆听课的张老师走出教室,一下子把赵老师的手握住了,激动地说,小赵,你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19.将第⑴段中的画线句改为“教室里一只只小手迅速举了起来”好不好?为什么?(3分)21.在张老师和赵老师的课上都发生了出人意料的特殊情况,但并不类同.....。

请仔细阅读相关段落,填写下表。

(8分)选自(黄浦区)冬阳·童年·骆驼队——《城南旧事》出版后记林海音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

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

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

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

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

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

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

看它们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鸵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11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12“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13爸爸想了想,笑笑说:○14“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15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

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

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16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17“夏天它们到哪儿去?”○18“谁?”○19“骆驼呀!”○20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24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5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相关链接: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呵。

北京而今已物移人非了。

可是,随着岁月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却日渐清晰起来。

我所经历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时间磨逝了。

然而,这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却永久地印在我的心头。

21.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其表达效果是。

(3分)23.对本文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说明《城南旧事》出版情况。

B.抒发对故乡北京的思念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