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别山僧·何处名僧到水西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杜荀鹤《泾溪》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荀鹤《泾溪》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荀鹤《泾溪》原文译文及赏析泾溪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译文】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注释】泾(jng)溪:一作泾川,又名赏溪。

在今安徽泾县。

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

李白《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有“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

《别山僧》有“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另有《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兢(jng)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

终岁:整年。

倾覆:翻船沉没。

下文的“沉沦”义同。

平流:平稳的水中。

平,这里指溪水不掀波。

处:地方。

闻:说,听说。

【创作背景】泾溪,在安徽省东南部。

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与赏溪汇合,西北向流人芜湖。

唐风集》注为杜荀鹤所作,《全唐诗》中,此诗亦归于罗隐名下,罗隐为浙江富阳人,似未来过泾县,杜荀鹤为安徽池州人,与泾县相去不远,乃近水楼台,作者当以杜荀鹤为是。

【赏析】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

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

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

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

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

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

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

禅意诗词

禅意诗词
中岁颇有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本诗塑造了一个逍遥自在的作者的自身形象。他徜徉于山水烟霞之间,独来独往,真是自在到了极点。作者使全诗构成的意境中浸透着禅宗的生活理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在纵情追赏自然风光的过程中,一切任其自然,漫无目的,随遇而安,非常巧妙地表现了禅宗说宣扬的“任性逍遥,随缘狂放”的生活理想。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宋•苏东坡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宋•此庵守静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很通俗,但僧人用其来表达禅意,显示了一种“身心寂灭”的境界,即春晓是不知不觉地到来的,鸟声在不知不觉中传入,风向外的着意努力,而是在于顺其自然,回归自己的本心。或雨、落花也是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的。参禅的最佳境界不是靠许孟浩然之意不在谈禅,但却达到了禅的空灵境界。
次韵子瞻金山宝觉大师
秦观
云峰一变隔炎凉,犹喜重来饭积香。
宿鸟水干迎晓闹,乱帆天际受风忙。
青鞋踏雨寻幽径,朱火笼纱语上方。
珍重古人敦妙契,自怜身世两茫茫。
少游毕竟是一代婉约词宗,禅诗也写得这样美,玄妙隐晦之中仍不失婉约的音韵之美,其中“宿鸟水干迎晓闹,乱帆天际受风忙”真让人叫绝,而末联则颇富深意,耐人寻味。

《泾溪》译文参考及注释鉴赏

《泾溪》译文参考及注释鉴赏

《泾溪》译文参考及注释鉴赏《泾溪》是由杜荀鹤所创作的,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

小编精选了一些关于《泾溪》的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泾溪》唐朝: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泾溪》古诗简介《泾溪》是唐代诗人杜荀鹤(一作罗隐)创作的一首哲理诗。

此诗写了急流险滩之处鲜有船只倾覆沉没而水流缓慢之处却常有船只倾覆沉没的反常现象。

全诗通过比喻手法来总结教训,景物中寓哲理,理析得透彻,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辩证,给人以居安要思危、处盈要虑亏的告诫。

《泾溪》翻译/译文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泾溪》注释①泾(jīng)溪:一作泾川,又名赏溪。

在今安徽泾县。

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

李白《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有“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

《别山僧》有“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另有《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2]②兢(jīng)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

③终岁:整年。

④倾覆:翻船沉没。

下文的“沉沦”义同。

⑤平流:平稳的水中。

平,这里指溪水不掀波。

⑥处:地方。

⑦闻:说,听说。

《泾溪》创作背景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从诗的内容推测,诗人应该实地考察国泾溪,并在考察中悟出一个深刻的哲理,因而创作了这首诗。

对于此诗的作者,《全唐诗》一作罗隐,一作杜荀鹤,且收入杜荀鹤《唐风集》。

王启兴主编的《校编全唐诗》则根据罗隐《甲乙集》未收此诗而收入杜荀鹤《唐风集》认为此诗作者为杜荀鹤。

李元洛在其著作《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中认为:罗隐为浙江富阳人,似未来过泾县,杜荀鹤为安徽池州人,与泾县相去不远,乃近水楼台,作者当以杜荀鹤为是。

《泾溪》赏析/鉴赏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

李白《别山僧》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白《别山僧》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白《别山僧》原文译文及赏析《别山僧》是天宝十三、十四载间李白游宣州泾县之水西寺所作。

其时李白游泾县,于水西寺与寺僧游,临别作此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别山僧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别山僧》原文唐代:李白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别山僧》译文你是何处的名僧来到水西山,乘着扁舟而赏月,宿于泾溪。

天亮时分与我只别去上山,手持禅仗去攀登山中蹬道。

向上腾起身体顿觉离天很近,抬足向回而视只见众多的山岭很低很低。

戏谑放浪哪里肯居支遁之下,风流俊赏与远公慧远而齐名。

你我此番别离何日才能相见,相思难眠唯听得猿声阵阵。

《别山僧》鉴赏李白自从天宝三载辞京还山后,便浪迹天涯,过着游山览水,访僧问道、纵情诗酒的漫游生活,在天宝末年,他在皖南宣州(今安徵宣城)一带,盘桓最久,他为这里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所迷恋。

除了与山翁樵夫、屠沽渔商、隐士逸人相交往外,还常常走观串寺,广与和尚道士交朋友。

和李白交游的僧人道士,一般都是些精通佛玄、能诗善文的诗僧、学问僧或有学识才情的道士。

此诗中所赠别的“山僧”,即是这样的一位多才多艺、道行高深的名僧。

水西寺是唐代一所著名的寺院。

此寺座落在安徽泾县城西。

据《江南通志》记载,水西寺建在泾县西五里的水西山上。

这里“林壑邃密,下临深溪,旧建宝胜、崇庆、白云三寺。

浮屠对峙,楼阁参差,碧水浮烟,咫尺万状。

”水西寺是对水西山三寺的泛指。

宝胜寺又叫水西奇,白云寺又叫水西首寺,崇庆寺又叫天宫水西寺。

历代名人多到此游览,一些游方的僧人也常封这里挂锡访学。

李白所结识的这位山僧,就是外地的云游僧,他也和李白—样是到水西寺游访,二人因此才相逢相识。

因此,此诗开头就写道:“何处名僧到水西?”何处,并不表示诗人不知道这位僧人是从哪里来,而是说这位名僧不是此寺的僧人,而是从外地来的客僧。

杜荀鹤《泾溪》原文鉴赏《泾溪》赏析及译文

杜荀鹤《泾溪》原文鉴赏《泾溪》赏析及译文

杜荀鹤《泾溪》原文鉴赏《泾溪》赏析及译文《泾溪》是由杜荀鹤所创作的,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泾溪》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泾溪》唐代: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泾溪》译文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泾溪》注释泾(jīng)溪:一作泾川,又名赏溪。

在今安徽泾县。

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

李白《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有“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

《别山僧》有“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另有《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兢(jīng)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

终岁:整年。

倾覆:翻船沉没。

下文的“沉沦”义同。

平流:平稳的水中。

平,这里指溪水不掀波。

处:地方。

闻:说,听说。

《泾溪》赏析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

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

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

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

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

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

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

李白的诗原文赏析

李白的诗原文赏析

李白的诗原文赏析李白的诗原文赏析李白的诗原文赏析1南都行唐代李白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

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译文南都果然是佳丽之地,名不虚传。

巍峨的武阙山就横在西关。

这是白水真人汉光武帝的老家。

市井繁荣,万商云集。

峨峨高楼对着紫色的大道,房宅栉次鳞比,直连城外的青山。

此地出了许多英豪,他们的业绩巍巍,渺不可攀。

如号曰陶朱公的范蠡和五羖大夫的百里奚,他们都名播天地。

这里还是出美人的地方,如以美色著名的汉光武皇后阴丽华,娇艳美丽的汉皋游女等。

她们清歌响遏流云,舞姿优游从容,令人赞叹。

南阳之盛与洛阳齐名,古来都是有名的游览胜地,冠盖来往,车马不断。

我在红阳城外走马,在白河湾呼鹰逐猎,有谁能像刘备那样的明王来识我这个的卧龙客呢?长吟着诸葛亮的《梁父吟》,我的头发都要愁白了。

注释南都:即南阳之旧称,唐时为山南东道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

武阙:山名。

《文选》张衡《南都赋》:“尔其地势,则武阀关其西,桐柏揭其东。

”李善注:“武阙山为关,在西也。

”西关:即武关。

在今陕西丹凤县东南。

白水真人:指汉光武帝。

汉光武帝起于青陵之白水乡,故曰白水真人。

《文选》张衍《东京赋》:“我世祖忿之,用龙飞白水。

”薛综注:“世祖,光武也。

白水,渭南阳白水县,世祖所起之处也。

”《文选》张衡《南部赋》:“真人革命之秋也。

”李善注:“真人,光武也。

”鄽闤:指市井。

鄽,市宅。

阛,市垣。

陶朱,即范蠡。

五羖:指百里奚。

虢为晋所灭,百里奚逃至楚,被执为奴,秦穆公闻其贤,以五羖羊皮赎之,授以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见《史记·秦本纪》。

史载,范蠡和百里奚皆南阳人。

丽华:即阴丽华,汉光武帝皇后。

汉女:汉水旁的女子。

《文选》张衡《南都赋》:“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

诗词赋雅情 诗赋雅韵

诗词赋雅情 诗赋雅韵

诗词赋雅情诗赋雅韵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赋雅情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诗赋雅韵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诗香四溢飘千里,梦在心中赋雅篇什么意思诗香四溢飘千里,梦在心中赋雅篇什么意思未肯无情比断弦。

今年迈去年。

七绝&#8226诗词赋雅情;姐妹情深。

姐妹情深自有缘诗词赋雅情,相依相伴赋诗篇。

轻香四溢谁堪赏诗词赋雅情,梦在心中尽秀娟。

艾雪接和五朵金花不普通,情牵趣版最投缘。

诗香四溢飘千里,梦在心中赋雅篇。

白话释义:姐妹情深自然有缘分,相依相伴一起作诗。

朝代:近代作者:无名出处:《七绝姐妹情深》今生得结趣楼缘,姐妹情深梦也甜白话释义:今生有缘能在这有趣诗词赋雅情的酒楼结缘,就算做梦也能感觉到姐妹情深。

轻香四溢谁堪赏,梦在心中尽秀娟。

艾雪五朵金花不普通,情牵趣版最投缘。

诗香四溢飘千里,梦在心中赋雅篇。

雨梅妹妹五朵金花美似仙,诗词歌赋垒成山。

雨梅赏罢心潮涌,与月同行趣楼边。

五朵金花不普通,情牵趣版最投缘。

这句诗出自近代诗词《艾雪接和》,原文:五朵金花不普通,情牵趣版最投缘。

诗香四溢飘千里,梦在心中赋雅篇。

喜看诗楼聚众仙,浮萍艾雪小泥丸。

诗香四溢飘千里,梦在心中赋雅篇。

5丶“喜看诗楼聚众仙,浮萍艾雪小泥丸。

”这句诗出自近代诗词《一树红豆原玉》,原文:喜看诗楼聚众仙,浮萍艾雪小泥丸。

素葳细草皆高手,五朵金花不个别。

描写闲情雅致诗句描写闲情雅致诗句描写闲情雅致的诗有: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少年游乐,而今慵懒。

春光不可无人管。

还携小蛮去,试觅老刘看。

衣冠慵整鬓慵梳,万事从来静有余。

清风忽南来,吹堕几上书。

描述闲情雅致的诗句:唐代李涉《题鹤林寺僧舍》: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释义: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

描写游山玩水的诗句有哪些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唐代:李白白露见日灭,红颜随霜凋。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诗歌鉴赏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诗歌鉴赏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是一首唱和诗,诗题中的“南丰先生”指的是曾巩。

全诗以“出山”为主题,表达了曾巩决定出山做官的决心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首联“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诗人描绘了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眼前一片光明,带着一身清爽的画面。

这一联不仅表现了曾巩出山的神态,也暗示了他出山的决心和清新脱俗的气质。

颔联“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诗人通过运用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表达了曾巩对隐居生活的留恋和感慨。

白云和流水都被赋予了人的情感,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却对我情谊颇深,一路随着送我出山。

这里既表现了曾巩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也表达了他对尘世繁杂的厌倦。

颈联“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心境。

他一心想做官为民请命,而内心却羡慕那些自由自在的僧人,过着超凡脱俗的生活。

这里表现了曾巩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繁杂的厌烦。

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诗人再次表达
了自己的志向。

他虽然与红尘俗世并非全无牵挂,但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意出山。

这里既表现了曾巩对苍生的关怀,也展示了他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表现了曾巩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繁杂的厌烦,同时也表达了他的志向和抱负。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感受,将情感与景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别山僧·何处名僧到水西翻译赏析《别山僧·何处名僧到水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前言】《别山僧》是诗人李白的七言排律,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4卷第31首。

此诗写李白对水西山风景深深留恋,对山僧的闲适生活怀有向往之情,表现了山僧清绝超拔的气度,表达了李白的倾心仰慕之情。

全诗十句七十字,廖廖数句就刻画出一个佛学高深、诗酒啸傲、行迹诡异、举止不凡、神态飘洒的高僧,让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上,足见李白清新脱俗的诗风。

【注释】水西:即水西山,在泾县西五里。

平明:天明、天亮。

金策:禅仗。

三天:佛教称色界、欲界、无色界为三天。

这里是指高空。

支遁:晋代名僧,常隐于剡中,不游人事。

好养鹰马,而不乘故,人或讥之。

遁曰:“贫道爱其神骏。

”见《世说·言语》注。

远公:即慧远,晋名僧。

居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宗炳、慧水等结白莲社,净土宗推为初祖。

【翻译】你是何处的名僧来到水西山,乘着扁舟而赏月,宿于泾溪。

天亮时分与我只别去上山,手持禅仗去攀登山中蹬道。

向上腾起身体顿觉离天很近,抬足向回而视只见众多的山岭很低很低。

戏谑放浪哪里肯居支遁之下,风流俊赏与远公慧远而齐名。

你我此番别离何日才能相见,相
思难眠唯听得猿声阵阵。

【赏析】李白自从天宝三载辞京还山后,便浪迹天涯,过着游山览水,访僧问道、纵情诗酒的漫游生活,在天宝末年,他在皖南宣州(今安征宣城)一带,盘桓最久,他为这里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所迷恋。

除了与山翁樵夫、屠沽渔商、隐士逸人相交往外,还常常走观串寺,广与和尚道士交朋友。

和李白交游的僧人道士,一般都是些精通佛玄、能诗善文的诗僧、学问僧或有学识才情的道士。

此诗中所赠别的“山僧”,即是这样的一位多才多艺、道行高深的名僧。

水西寺是唐代一所著名的寺院。

此寺座落在安徽泾县城西。

据《江南通志》记载,水西寺建在泾县西五里的水西山上。

这里“林壑邃密,下临深溪,旧建宝胜、崇庆、白云三寺。

浮屠对峙,楼阁参差,碧水浮烟,咫尺万状。

”水西寺是对水西山三寺的泛指。

宝胜寺又叫水西奇,白云寺又叫水西首寺,崇庆寺又叫天宫水西寺。

历代名人多到此游览,一些游方的僧人也常封这里挂锡访学。

李白所结识的这位山僧,就是外地的云游僧,他也和李白—样是到水西寺游访,二人因此才相逢相识。

因此,此诗开头就写道:“何处名僧到水西?”何处,并不表示诗人不知道这位僧人是从哪里来,而是说这位名僧不是此寺的僧人,而是从外地来的客僧。

次句是说明这位僧人来自何方和来访的目的:“乘舟弄月宿泾溪”。

“乘舟”一作“乘杯”。

“乘舟”较为普通,“乘杯”更富有神奇色彩,以“乘杯”为善。

既然诗中说的是位名僧,就应该有些传奇本领。

传说刘宋时期有一位杯渡和尚,他能乘木杯渡水,无假风桌,轻疾如飞。

此处说这位僧人也如同杯渡和尚一样,颇有灵异之气,是乘杯来到水西的。


来这里似乎不是为了学佛练禅,而是“弄月”。

即他来泾溪是为了欣赏这里的风月美景。

当然,高僧们不一定像普通和尚一样去坐禅诵经,苦苦修练,清风明月,无非禅心,只要有所妙悟,也一样能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这也许就是高僧之所以高明之处。

“宿泾溪”,泾溪就是在水西寺旁。

不宿寺中而宿泾溪,足见此僧的脱俗之处。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第二天清晨此僧就与李白告别而去,手携锡杖上山走了。

此僧来时是乘舟(或乘杯)顺水路而来,而分别时却走的山路。

“金策”即锡杖,“云梯”,指的是山上的磴道。

因远观登山,如登梯而上,高入云中,故云“踏云梯”。

诗中不说此僧是扛着锡杖,沿着山中磴道攀山而去,这样写太平凡了,而是说他“手携金策踏云梯”,就把此僧的飘然之状,神异之色突现了出来。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这是从山僧站在山顶上的角度,来写他的感觉。

仿佛他是腾身云中、离天宫很近,而回看千山万岭,却都在脚下。

而更进一层的意思是借此来寓意此僧的佛学修养之高,说他已近佛界三天(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中的最高天,而下视尘寰,远在脚下。

以此来突出此僧道行的高深。

紧接着后—联又顺手拉来历史上两位高僧来与此僧比较:是东晋时的高僧。

他精通《庄子》和《维摩经》,常与当时名士殷浩、郗超交往。

他为人放浪不羁、善于玄辩。

《世说新语》载:“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

’”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他博综六艺,尤善老庄,曾与陶渊明等名士三十多人结莲社,谈玄论道,吟诗作赋,颇有风流名士风度。

为后代文人所赞赏。

此联的意思是:
此僧放浪形骸、谑浪口辩,风流名士的派头,足可以与慧远相提并论!李白将他与历史上的名僧相比,更是为了突出此僧的风度和才情。

由此可见,此僧还是一位善于谈玄论道、诗酒风流的放浪人物,以致于与他萍水相逢的李白也对他赞赏有加。

于此,一个佛学高深,诗酒啸傲,行迹诡异,举止不凡的高僧形象,已从诗中唤之欲出,廖廖数句就刻画出了一位神态飘洒的高僧。

可见诗人的技巧之高超。

诗的尾联抒写了诗人对这位高僧的深切怀念。

“此度别离何丑见,相思一夜瞑猿啼。

”刚刚分别就想着何日能再见面。

这样的朋友尤其是在僧人中的朋友,对李自来说不是很多的。

“相思一夜”暗寓出李白因相思此友而一夜没有合眼。

正是整夜相思不寐,所以李白才会感觉到夜间的哀猿一直在山间悲啼。

而这哀猿的悲啼,更增加了诗人与朋友的相思离别之苦。

虽然这首诗就在凄迷的夜猿声结束了,但是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却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上。

此诗是一首七言排律,这实在令人意想不到,一贯不愿受格律束缚的自由浪漫诗人的李白,却用七言排律写诗。

李白这首七言排律,也和李白其他律诗一样,有“以古入律”的特点。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