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采访在舆论监督中的运用——以黄石电视台《新闻直通车》为例
新闻媒体如何正确使用隐性采访

新闻媒体如何正确使用隐性采访作者:赵慧玲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4年第8期时下,新闻媒体记者在进行正常的新闻采访时,被采访部门通常只对正面的新闻报道感兴趣,对一些曝光新闻,不少地方政府及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采取了许多阻碍媒体记者新闻采访的手段,从而使公开采访变得无法进行,不得不采取隐蔽的方式进行采访,即“隐性采访”。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因记者工作需要,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采用隐性采访方式也是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
隐性采访能够最大限度地探知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使受众更清楚地了解事件本质,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然而,随着隐性采访频率的增多,也引发了各种争议。
因此,笔者认为,媒体在运用隐性采访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应遵循客观记录原则新闻必须是真实的,这是新闻媒体和社会对新闻的共同要求,如果新闻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新闻媒体存在的必要性,所以新闻要客观记录事件发展过程。
这就要求记者最好将自己置身于新闻事件以外,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去报道,不去影响或促使事件发展。
如果记者参与到新闻事件之中,那么其本身就有可能成了新闻事件的成因之一,最后的报道将会不够客观,造成新闻的失真,引起受众对新闻真实性的怀疑,无法使新闻起到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
同时,隐性采访还容易侵犯被采访者的合法权利,并且对新闻本身也是一种不尊重。
二、应遵循公众利益原则隐性采访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应该是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
维护公众利益是记者和媒体基本的价值取向。
只有与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相关、正常采访无法获取真相时,才能使用隐性采访。
不能遇到困难就滥用,也不能为了报复或个人私利等原因使用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只能在不违反法纪的情况下,让公众对国家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有关信息进行了解,不能为了迎合某些公众的好奇心,而使用隐性采访获取个人隐私等不宜报道的内容来提高收视率。
浅谈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运用

浅谈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运用[摘要] 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尤其是批评监督类新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隐性采访,就是通常所说的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
但是,隐性采访应该注意运用的技巧、注意控制量与度。
[关键词] 电视民生新闻隐性采访双刃剑诱导隐私在媒介学者眼中,民生新闻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传播新潮,是学术界关注的理论问题。
但是,关于民生新闻的界定依旧尚不明确。
笔者取李舒、胡正荣对“民生新闻”的两种认识之一,作为本文对其的界定。
即民生新闻是指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
它是一种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样式。
按照这种观点,电视民生新闻自然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
在民生新闻中,真正能拉动收视率的还要属批评曝光类新闻。
所以,很多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又把批评和曝光作为栏目立足的重点,这样的话隐性采访就在民生新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所说的隐性采访,就是通常所说的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
那么,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应不应该用呢,应该怎么用呢?一、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尤其是批评监督类新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应该控制量与度不可否认,隐性采访使电视新闻最大限度地接近了真实。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批评监督类报道成为民生新闻提高收视率的一个强有力支撑点,而隐性采访就最大限度地接近了真实,用镜头生动形象地记录下了很多不能搬上台面,甚至违法的事情。
于是,电视上那些虽然摇摇晃晃、缺乏美感,但非常有震撼力、非常真实的镜头,牢牢地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也让事实在隐性采访的场氛围中传递出来。
但是,隐性采访只能是显性采访的补充,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使用的量与度。
电视民生新闻使用隐性采访,是为了有效获得新闻信息,甚至能对被曝光者起到立竿见影的舆论监督作用。
论电视新闻的隐性采访

【) 2 青浦 县十万 丈军“ 瘟神” 1 7 送 (9 1
年1 2 月 0日《 放 日报 》 解 )
市场 学 有个 规律 , 得 人心 者 得市 “ 场” 现在 有一种市 场观念 . 。 叫做 “ 五秽钟 效应” .其内涵就是读者在报摊上测览报 纸时 .投放在每份报上 的时间仅仅只有5 秒钟 , 能在5 秒钟 内抓住读者 。 就有 呵能促
成购买行 为, 如果 读 者 的 目光 只 是 在你 的
方面。
隐 性 采 访 能 充 分 保 证 舆 论 监 督 的 进
岗证 )假 药禁药泛滥 , , 市场上交 易红火 、 钻果, 真相一 出. 上下震动 . 无极 神话彻 底
破灭。
央视 记者骆汉城 事后说 : 电视新 闻 “ 偷拍始于一 种无奈 的选择 , 这种选择 如今
已成 燎 原 之 势 , 了 几乎 所 有 电 视 台 暗 访 成 的首 选 手 段 a 比i ( 点访 谈 》 道 公 路 三 乱 的 《 n焦 报 罚
般所说 的采访 是指显性采访 ( 也称
“ 访 ” . 与 之 相 对 的 是 隐 性 采 访 ( 称 明 ) 也
滥, 有人靠害人暴富 中央电视台等媒体 先 是 公 开 到 无 摄 药 材 市 场 采 访 , 果 看 到 结
的 全 是 摆 好 的假 象 , 品 市 场 冷 清 . 有 药 役 假 药 央 视 记 者 不 甘 心 中 途 彖 回 , 在 车 躲 里包住机器偷 拍 , 次 抓到 了真相 , 商 这 药 心 理 . 谓 “ 而 无 文 , 之 不 远 ”正 是 我 所 言 行 . 们 历 来 行 文 的定 律 。 的 标 题 不 仅 要 形 式 好
印 象 也极 为探 刻 。
史时期 . 尽管它 们相隔的年 代久远 , 但都 有 一个共同的特点: 标题直接反映出了新
浅谈电视记者的隐性采访

浅谈电视记者的隐性采访作者:赵克来源:《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8期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
进行舆论监督,经常需要隐性采访这一获取新闻的采访方式,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各种隐性拍摄设备的使用,电视记者的隐性采访更多地出现在荧屏上。
例如,平顶山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实事点击》栏目主要依靠隐性采访对平顶山某些地方公路“三乱”、小煤矿违规生产情况的报道就曾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强烈反响。
隐性采访,简单地说,就是暗拍暗录暗访。
例如,平顶山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实事点击》栏目在拍摄《关注网吧》这期节目时,记者以普通上网者的身份,隐蔽镜头进行体验式拍摄,对部分网吧的违规经营做了纪实性披露;在拍摄《狗市何以生存》这期节目时,记者以围观者的身份,记录下了有关部门乱收费的整个过程。
这些通过隐性采访所获得的新闻素材能挖掘到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和幕后真相,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可听性、可视性,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加大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同时,这些真实的新闻素材还可以帮助记者在可能出现的新闻侵权纠纷中,提供有力的证据,增强获胜的把握。
隐性采访是记者的合法权利我国《宪法》第27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宪法》这些条款赋予了我国公民知情权、监督权和言论自由权。
我国新闻媒体作为人民的代言人,新闻单位的隐性采访、电视记者的暗拍暗录,其实是行使公民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和舆论监督权,是记者的合法权利,受法律保护。
新闻实践中,许多批评性报道的素材,只有通过隐性采访才能得到。
例如,在中央电视台每年“3·15”晚会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批侵犯消费者的案例,无论是虚假手机诈骗短信、公民信息泄露,还是劣质奶粉、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拼装车,揭露这些社会丑恶的内幕都离不开隐性采访,可以说,电视记者隐性采访为舆论监督立下了汗马功劳。
浅谈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浅谈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作者:董琳来源:《活力》2014年第03期[关键词]隐性采访;优越性;负面效应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形式,颇具渊源。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记者,很早就已经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特殊的采访手段来探索新闻事实的真相。
近年来,隐性采访逐渐受到了各种媒体和受众的广泛关注,在新闻实践中频繁采用。
这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不仅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而且更加使人对公众深恶痛绝的社会现象的披露和批判有痛快淋漓之感,从而赢得了传播者和受众的青睐和欢迎。
但与此同时,隐性采访在理论界却引发了很多争议。
为此,笔者以自身从业十年的经历,简单总结了新闻记者运用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一、隐性采访的优越性隐性采访之所以在近些年的新闻实践中被记者应用于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甚至被一些权威媒体的记者当做是屡试不爽的“秘密武器”,是因为它具有其他采访手段难以替代的优越性和独特魅力:首先,通过隐性采访手段获得的新闻往往都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
一则新闻的新闻价值与采访的难度往往是成正比的,采访的难度越大,其新闻价值就越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但真实却是来之不易的,尤其是在问题报道、批评性报道中。
在公开采访中,采访对象往往有充分的时间做好一切准备,包括心理准备甚至是“作假”的准备,这为获取真实的信息带来了很大难度。
而利用隐性采访使之避之不及,可以将事件和人物最真实的一面挖掘出来,大大增强新闻的真实性。
以北京电台记者张勉之暗访假发票市场的新闻为例,卖假发票的不法商贩对于生人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公开采访根本不可能揭开真实内幕,连卖假发票的证据都很难拿到。
记者于是采用暗访的方式,裤兜里揣上录音机,与卖假发票的人假作攀谈,获得了许多生动真实的内幕情况,增强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其次,隐性采访推出的新闻报道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其作品大多是比较有深度、有影响力的。
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和进步,受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冲突与权衡

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冲突与权衡【摘要】面对隐性采访和隐私权的冲突,本文提出既要考虑国情因素,又需结合权利性质,改变新闻自由优先于隐私权的一贯思维,约束隐性采访造成的侵权行为,从而修正两种权利在实际状况中的不平等地位。
当然,在法律上给予隐私权更多保护并不意味着对新闻自由的压制,在许多情况下,解决两者的矛盾,还需在个案中进行具体的利益权衡。
【关键词】隐性采访隐私权新闻自由人格权针对《焦点访谈》通过隐性采访制作节目这一做法,《北京青年报》曾采访过部分电视观众,他们大多认为,此类节目很有看点,能从中获得平时看不到的真实镜头,并将更多违法犯罪事实公之于众。
然而,南京周末报社《星期五》和南京日报报业网曾就隐私危机这一话题做过市场调查,在调查中,市民普遍担心自己的私生活被曝光,其中约四成市民认为偷窥是一种犯罪。
一面是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一面是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关于隐性采访的争议越来越大。
隐性采访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近年来,通过隐性采访曝光的事件比比皆是,如瘦肉精事件、毒胶囊事件等等。
隐性采访已然成为新闻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
但是,随着隐性采访在新闻调查中的频繁使用,新闻侵犯隐私权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如湖北竹山县电视台《暗访街头算命摊》这则新闻引起的纠纷。
隐私权是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隐私的主体希望事件不为人知,而新闻的特点则要令事件广为人知,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如何协调隐性采访和隐私权的冲突关系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采访自由即采用何种方式获取信息属于新闻自由的范畴,而隐私权则是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何在尊重新闻自由与保护人格权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需要把握新闻自由的尺度。
有人将新闻自由视为绝对价值,而将其他人权如隐私权看做相对价值,认为新闻自由是近代社会得以进步的一项重要保障,当新闻自由与其他权利相冲突时,应优先保护新闻自由。
隐形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隐性采访中的问题摘要:隐性采访是现代媒体所青睐的一种采访方式,通过隐性采访而获得的新闻资料以其真实性和揭露性受到公众的支持,也为许多的栏目所采用。
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栏目。
但是,由于隐性采访是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暗访、偷拍等方式来进行的,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游离于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因而在实际的运用中,隐性采访又给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带来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法律上的也有道德上的。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该如何去把握?本文主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隐性采访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详细阐释如何更加合理的应用隐性采访。
Abstract:Recessive interview was favored by the media as a modern way to interview,the news obtaines by recessive interview get the support by the public for its authenticity and revealing.also used in many news sections.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is CCTV’S”Focus”and”Investigative Journalism”.However ,the recessive interview began with the unknown of the interviewee,through the way of unannounced visits,to be photographed etc,and there is no clear provision in law.The recessive drifted away from the edge of the legal and moral.Thus in practical use, the recessive interview brought a lot of problems to be interviewed and reports.These problems not only legal but also moral.Faced with these problems, how do we solve? During the recessive interview, how to grasp the focus problom.. In this paper, through specific cases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recessive interview , For These issues,proposed reasonable solutions and explained how to applicated recessive interview in more rational.how the application of more rational recessive interview.关键词:隐性采访;侵权;记者角色;道德约束Keywords:recessive interview;ingringement;role report;moral consraints前言新闻采访的方式多种多样,而隐性采访从出现至今,一直在新闻行业经久不衰。
电视报道中的隐拍摄与匿形象_以央视_焦点访谈_为例

假话,但是目的是为了把对方违法行为给揭露出来,维护更 这种采访不存在道德或法律方面的问题,但又可其实是一种“以小恶对抗 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如果记者能够采取艰苦、迂回的方式,与
大恶”的思想,是非法治的理念,是不可取的。有人直接将这 被采访者真诚沟通,并在彼此双方建立起信任,从而取得双
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真实:真实的画面,真实的声音,
采用隐拍摄的电视报道,虽然因其特殊的感染力而受到
让观众看到的是“背后”的事实,听到的是“内幕”的声音,事 观众的喜爱。但这种报道方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大
件的真实也因此暴露无遗。
的就是其合法性。
隐拍摄以“偷拍”的方式来获取素材,那些摇摇晃晃的镜
从道德方面来讲,隐拍摄,就是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情的
探
讨
—
新
闻
采
编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 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 道”。[1]这就是说,电视报道是通过摄像机等设备,利用画 面、声音等诸元素,将大千世界里多彩缤纷的“事实”展 示给亿万观众,让受众体会到电视报道的魅力。然而要 做到每一次的报道都能给观众留下印象,却并非易事。 为此,一代又一代的电视工作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 累了不少的报道方式,“隐拍摄”就是其中之一。
报道是为了公众的利益,狮子公司自然没办法拿出证据。于 125.
是法院判决 ABC 公司赔偿狮子公司 2 美元。这个赔偿是象 [7]王纪言.电视报道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
52 秒,基本上全都是用隐拍摄所得素材(除了一些政策性的 听说现在是带了 40 多个团。像他在江苏、安徽、浙江,他都在
解说采用静帧的画面外)。这些素材,用正常拍摄是无法获取 排。他安排这个团,第一个剧场,你歌舞团来了,他就把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