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晏子谏臣形象研究之——“以一心事三君”的忠谏之臣

合集下载

【课外阅读】谏臣贤相晏子

【课外阅读】谏臣贤相晏子

【课外阅读】谏臣贤相——晏子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末期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生年不详,卒于齐景公四十八年(前500)。

晏子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他历相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尽忠极谏,机敏善辩,政绩卓著,是继管仲之后,齐国历史上又一位有名的贤相。

晏子出身于齐国贵族家庭。

其父晏弱,是齐国大夫,齐顷公、灵公时为正卿,曾奉命出使、会盟于晋国。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晏弱死,晏子继任国卿。

据史书记载,晏子身材矮小,“长不满六尺”,但他却最终“身相齐国,名显诸侯”(《史记•管晏列传》,以下只注篇名)。

晏子生活于春秋末期,正处在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的大变革大动荡历史时期。

一方面,周天子的权力和威望江河日下,诸侯之间争权夺利,战争频繁。

另一方面,齐国自从管仲死后,齐桓公晚年昏庸,他的五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而自相残杀,导致齐国内乱和此后长期不稳定的政局。

晏子继承卿位后,先后辅佐的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也基本上都是暗弱之君。

晏子辅佐齐灵公,因为时间仅有三年,有关其事迹的文献记载很少。

据《管晏列传》记载,齐灵公二十七年(前555),在晋伐齐的战争中,灵公不听晏子的劝告,首先逃回临淄城中,导致齐军大败。

晏子叹息了一声,说:“君亦无勇矣。

”此外,《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还记载了一则晏子劝齐灵公通过以身作则来禁止齐国妇女喜着男装的不良风气。

齐灵公死后,齐庄公在权臣崔杼的扶持下即位。

齐庄公“奋乎勇力,不顾行义”,晏子曾进行劝谏,庄公不听。

后来,齐庄公与把持国政的崔杼发生矛盾,并数次与崔杼之妻棠姜私通,招致崔杼的忌恨,崔杼便借齐庄公到自己家中与棠姜幽会之机,将庄公杀死。

晏子不畏强暴,前往哭悼。

有人劝崔杼杀掉晏子,崔杼慑于晏子深得民望而不敢杀他。

此后,崔杼又立齐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君,是为齐景公。

崔杼则自任相国,让助他篡逆的庆封任左相,二人互相勾结,独揽齐国大政,并逼迫国人加入他们的同盟,扬言“不与崔庆者死”。

《晏子春秋》翻译练习及参考答案

《晏子春秋》翻译练习及参考答案

《晏子春秋》翻译练习及参考答案1.翟王子羡臣于景公,以重驾,公观之而不说也。

嬖人婴子欲观之,公曰:“及晏子寝病也。

”居囿中台上以观之,婴子说之,因为之请曰:“厚禄之!”公许诺。

晏子起病而见公,公曰:“翟王子羡之驾,寡人甚说之,请使之示乎?”晏子曰:“驾御之事,臣无职焉。

”公曰:“寡人一乐之,是欲禄之以万钟,其足乎?”对曰:“昔卫士东野之驾也,公说之,婴子不说,公曰不说,遂不观。

今翟王子羡之驾也,公不说,婴子说,公因说之;为请,公许之,则是妇人为制也。

且不乐治人,而乐治马,不厚禄贤人,而厚禄御夫。

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

今君,一诸侯无能亲也,岁凶年饥,道途死者相望也。

君不此忧耻,而惟图耳目之乐,不修先君之功烈,而惟饰驾御之伎,则公不顾民而忘国甚矣。

且诗曰:‘载骖载驷,君子所诫。

’夫驾八,固非制也,今又重此,其为非制也,不滋甚乎!且君苟美为之,田猎则不便,道行致远则不可,然而用马数倍#乐之,国必,此非御下之道也。

淫于耳目,不当民务,此圣王之所禁也。

君苟美乐之,诸侯必或效我,君无厚德善政以被诸侯,而易之以僻,此非所以子民、彰名、致远、亲邻国之道也。

且贤良废灭,孤寡不振,而听嬖妾以禄御夫以蓄怨,与民为雠之道也。

诗曰:‘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今君不免成城之求,而惟倾城之务,国之亡日至矣。

君其图之!”公曰:“善”遂不复观,乃罢归翟王子羡,而疏嬖人婴子。

(《晏子春秋·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译文】翟王的儿子翟羡靠能用十六匹马驾车当了景公的臣子。

景公看他驾车,很不喜欢。

景公的宠妾婴子想要观看,景公说:“等晏子有病卧床不起的时候,站在园子里的高台上来观看。

”婴子看了以后很喜欢,于是就替翟羡请求说:“给他优厚的俸禄。

”景公答应了。

晏子病愈后谒见景公,景公说:“翟王的儿子翟羡驾车,我很喜欢,让他驾给你看看吗?”晏子说:“驾驭车马的事,不在我的职权范围之内。

”景公说:“我对他驾车感到很高兴,想要给他万钟俸禄,大概够了吧?”晏子回答说:“过去卫国人姓东野的驾车,您很喜欢,可是婴子不喜欢,您也说不喜欢,于是就不再看他驾车。

金壶丹书《晏子春秋》阅读答案附翻译

金壶丹书《晏子春秋》阅读答案附翻译

金壶丹书(《晏子春秋》阅读答案附翻译金壶丹书(《晏子春秋》阅读答案附翻译「篇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注释】①弋:捕鸟。

②烛邹:人名。

齐国的一个官员。

9.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①臣之妻私臣( ▲ ) ②王之蔽甚矣( ▲ )③是罪一也( ▲ ) ④数烛邹罪毕(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分)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2分)11.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12. 从劝谏目的和劝谏方法看,两篇文章有何差异?(4分)参考答案:9.私:偏爱蔽:受蒙蔽是:这毕:尽完10.(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谤讥”“闻”译错1个扣1分)。

(2)让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主重视禽鸟而轻视人。

(“重”“轻”译错1个扣1分)11.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晏子一心侍三君的故事

晏子一心侍三君的故事

晏子一心侍三君的故事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

他一生侍奉过三位国君,分别是齐景公、齐庄公和齐景公二次上台。

在这期间,晏子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忠诚,为我国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晏子一心侍三君,首先体现在他对齐景公的忠诚。

当时,齐景公昏庸无道,国内政治混乱。

晏子身为一名忠臣,不离不弃地辅佐齐景公,为国家稳定倾尽心力。

他善于劝谏,使齐景公逐渐改掉恶习,开始关注国家大事。

在晏子的努力下,齐国政治逐渐走向正轨,国家繁荣昌盛。

其次,晏子在齐庄公时期继续发挥他的政治智慧。

他秉持中立公正的态度,既不偏袒旧主,也不对新主献媚。

晏子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以国家利益为重,使得齐庄公对他十分敬重。

在他的辅佐下,齐国政治稳定,国家持续发展。

当齐景公二次上台时,晏子已经年迈,但他仍然毫不犹豫地再次出山,为国家继续发挥余热。

他一心侍奉三位国君,不为个人私利,只为国家的繁荣稳定。

这种忠诚和担当,令人敬佩。

晏子的一生,不仅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还在文化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主张“和为贵”,提倡宽容、谦让的道德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还是《晏子春秋》的作者,该书以他的名字命名,记录了他在齐国的政治事迹和智慧。

这部书成为我国古代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晏子一心侍三君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他的忠诚。

他忠诚于国家,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他忠诚于君主,无论国君是明君还是昏君,他都尽心尽力地去辅佐;他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坚守道义,中立公正。

这种忠诚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楷模。

总的来说,晏子一心侍三君的故事,展示了他崇高的品质和忠诚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

晏子为丞相文言文翻译

晏子为丞相文言文翻译

晏子为丞相,其德行高尚,政事明察,深得民心。

时齐桓公欲征伐邻国,晏子谏曰:“臣闻国之大事,在得民心。

民心者,国之根本也。

今欲征伐,必先得民心,而后方可动兵。

若民心不服,虽胜亦不足喜。

”桓公闻言,深以为然,遂罢征伐之议。

一日,齐桓公欲立太子,晏子进言:“太子者,国之储君也。

立储君,宜以贤德为先,不宜以亲疏为序。

臣闻古之明君,立储君必以德行,不以亲疏。

今太子虽亲,然德行不足,恐不利于国家。

”桓公从之,遂废太子,另立贤德之人为储君。

晏子为丞相,亦善用人才。

时有贤士,名孙武,欲投奔齐国,晏子闻之,曰:“孙武者,兵法之圣也,吾国正需此才,宜以礼相待。

”于是,晏子亲自出迎,延请孙武至齐国,委以重任。

孙武不负所望,为齐国制定兵法,使得齐国军威大震,邻国不敢侵犯。

晏子为丞相,亦善于处理外交事务。

时有邻国,名为燕国,与齐国接壤,两国关系紧张。

晏子受命出使燕国,化解两国矛盾。

晏子至燕,与燕王论道,曰:“两国相邻,宜和不宜战。

今燕齐关系紧张,实乃两国百姓之不幸。

吾愿与燕王共谋两国和好之策,以安民心。

”燕王听罢,深为感动,遂与晏子签订和约,两国关系得以缓和。

晏子为丞相,虽位高权重,却谦逊有礼,从不以势压人。

时有大臣,名为田穰苴,因得罪权贵,被贬为庶民。

晏子闻之,曰:“田穰苴,贤才也,不宜因小人之过而废之。

吾当为之上书,为其洗雪。

”晏子遂上书齐桓公,为田穰苴洗雪,使其官复原职。

晏子为丞相,勤于国事,廉洁奉公,深得百姓爱戴。

时有盗贼,犯案无数,晏子闻之,曰:“盗贼之害,实为国之大患。

吾当严查此案,以安民心。

”于是,晏子亲自调查,严惩盗贼,使得齐国境内治安得以改善。

晏子为丞相,其政绩卓著,使齐国强盛一时。

然而,晏子深知盛极必衰,故在临终之际,遗言曰:“吾生为丞相,勤于国事,廉洁奉公,虽未达圣贤之境,亦无憾矣。

吾死后,望吾子孙,继吾遗志,勤政爱民,以保齐国长久之盛。

”晏子之遗言,后世传颂,成为齐国之宝。

晏子为丞相,其智慧、德行、才能,皆堪称一代英豪。

晏子春秋政事篇注释

晏子春秋政事篇注释

晏子春秋政事篇注释《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著作,其中的政事篇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

为了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以下是对晏子春秋政事篇的一些注释。

晏子,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

他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余年。

晏子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直的品德,在齐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政事篇中,晏子多次强调了统治者应当以民为本。

他深知民众是国家的根基,只有让民众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例如,晏子主张减轻赋税,让百姓能够负担得起生活的压力,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中去。

他认为过度的赋税会使百姓贫困,进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十分先进的意义,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之一。

晏子还强调了统治者自身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他认为,君主应当以身作则,遵守道德规范,做到公正、廉洁、勤奋。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臣民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有效地治理国家。

例如,晏子劝谏齐景公要戒除奢侈之风,节俭度日,关心百姓疾苦。

他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君主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政治策略方面,晏子主张因时制宜、灵活变通。

他深知不同的时期和情况需要不同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晏子主张采取积极的防御策略,同时加强国内的团结和凝聚力;而在和平时期,他则注重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这种灵活的政治策略体现了晏子的智慧和务实精神。

政事篇中也提到了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晏子认为,君臣之间应当相互尊重、信任和支持。

君主应当善于倾听臣子的意见和建议,而臣子则应当忠诚于君主,为国家的利益着想。

同时,晏子也强调了臣子应当敢于直言进谏,指出君主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君主更好地治理国家。

此外,晏子还注重选拔和培养人才。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优秀的人才。

因此,应当建立公正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让有才能的人能够得到重用。

同时,也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论《晏子春秋》中晏子的形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论《晏子春秋》中晏子的形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论《晏子春秋》中晏子的形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晏子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记载了晏子的生平和言行。

在这部书中,晏子被描绘为一个智慧过人、才情出众的人物。

他出生于齐国贵族家庭,聪明机智、多才多艺,在政治和军事上都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和智慧。

晏子的形象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剖析。

首先,晏子具有极高的智慧。

他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判断力。

他能够准确地洞察事物的本质,做出明智的决策。

其次,晏子有出众的才能。

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出色的表现,还在文化艺术方面有一定造诣。

他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和作家,能够巧妙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手法,以影响和感染他人。

晏子在《晏子春秋》中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智慧使他成为齐国受人尊敬的重要人物。

他在政治上的出色表现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使他成为齐国的重要谋士和军事统帅。

他的言行举止以及他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对后来的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晏子形象的意义与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晏子的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才华的典范。

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智慧为后世人所景仰和学习。

其次,晏子的形象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重视智慧和才能的传统观念。

在古代社会,智慧和才能被看作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而晏子的形象恰好展示了这种价值观。

综上所述,《晏子春秋》中晏子的形象展现了一个智慧过人、才情出众的人物。

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智慧使他成为齐国受人尊敬的重要人物,为后世人树立了榜样。

晏子的形象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重视智慧和才能的传统观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以深入探讨《晏子春秋》中晏子的形象。

具体结构安排如下: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简要介绍晏子以及他在《晏子春秋》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引言的开篇,读者可以了解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小节,分别探讨晏子的背景与特点以及晏子的智慧与才能。

读书心得——论《晏子春秋》对“晏子”思想的三重阐释

读书心得——论《晏子春秋》对“晏子”思想的三重阐释

读书心得——论《晏子春秋》对“晏子”思想的三重阐释世人研究晏子其人及其思想,常会结合《晏子春秋》中的内容,但该书中多有淆乱人物年代、乖悖史书记载或情节叙事重复的作品,说明其中有后人托名而创作的成分。

我们将《晏子春秋》中依托晏子而虚构的故事称为拟托文。

所谓拟托,乃是托名真实人物而虚构其言辞、编造其故事的文本作品。

《晏子春秋》的拟托特征使此书并非记述历史存在过的晏子本人,而是在模仿、利用晏子故事进行创作。

《晏子春秋》200多则故事中,有100余篇拟托文,约占全书一半之数,所以,《晏子春秋》所展现的多是经过“改良”的晏子思想,与晏子本人若即若离。

书中含有虚构成分,故书中所叙内容与晏子真实思想应当互有所别;但是,这些虚构故事又大致遵循了晏子的生平行迹及交游人物,因而它们与晏子亦有所关联。

关于《晏子春秋》所体现的思想问题,前贤多有所论争,主要有儒家、墨家、非儒非墨、亦儒亦墨等四种说法。

《汉书·艺文志》列“《晏子》八篇”入儒家,《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同;唐代柳宗元提出此书多具墨家思想,当归于墨家,其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亦从此说;清代洪亮吉以为此书“不可云墨家”,亦“与儒者背驰”,应当“自成一家”;张纯一论说《晏子春秋》“三儒七墨”,“综核晏子之行,合儒者十三四,合墨者十六七”。

前贤对《晏子春秋》论说纷纭的情况正可发现其书思想的复杂内涵。

近世学界的研究或单一探讨此书所含政治、经济、哲学、社会等方面的思想,如《〈晏子春秋〉的性质思想和艺术》一文论及书中的哲学与政治思想、《“管晏”社会保障思想探究》论及《晏子春秋》中记述的社会保障思想等;或集中于该书与某一诸子学派思想间的渊源关系,如《论〈晏子春秋〉与墨家思想的关系》)。

此不一一分析,足见相关研究尚有未尽之处。

本文拟就《晏子春秋》中的拟托作品,考察此书假托晏子之名对儒、墨、纵横学派思想的阐释情况,厘清书中“晏子”思想的复杂类属,以期作出更为系统、更加客观的论析与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作者简介:李 静(1991-),女,蒙古族,辽宁朝阳人,硕士,单位:渤海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一、《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形象《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述齐相晏婴言行轶事的文籍。

书中的晏子已不完全是历史上的晏婴原型,它是晏子故事的作者和传诵者摆脱历史的纪实和摹写,在真实的历史史实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加工与创造。

因此“它既有平时、古朴的古史材料,又有掺杂夸张、虚构的传说材料”①。

《晏子春秋》作为一部历史人物传记,最突出之处就是为后人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丰满、完整的艺术形象。

晏子的形象,既有在政治事件中,深谋远虑的社稷之臣形象,又有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高尚之臣形象,还有在外交斗争中的辩者之臣形象,更有通过晏子与景公的多次对话和议政中,突出晏子“以一心事三君”的忠谏之臣形象。

二、“以一心事三君”的尽忠之臣《晏子春秋》全书8篇215章,其记述晏子劝谏君主的内容在100章左右,占全书著作的大约五分之二篇幅。

刘向在《晏子叙录》中提到:“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亲附。

”“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

”②指的是其内篇的六卷尽是对晏子忠心进谏、匡正君主过错的记载,晏子忧国忧民,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日常生活上,对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尽忠进谏,尽忠进谏可谓是晏子一生的写照。

1.无时无刻不忘进谏的尽忠之臣晏子身为齐相,在位50余年,忠心侍奉齐国三位君主,针对不同君主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劝谏方法,辅佐君主治理国家,忧国忧民,巧妙地匡正君主过失,一生清正廉洁,可谓后世贤相的典型代表。

在《梁丘据问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对以一心可以事百君第二十九》中,面对梁丘据对晏子的质疑,晏子做出了巧妙的回答,梁丘据质问晏子,“子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子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晏子以“顺爱不懈,可以使百姓,强暴不忠,不可以使一人。

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

”③的回答,既解除了梁丘据对自己的质疑,同时更是道出了晏子在侍奉君主时的初心,无论侍奉什么样的君主,侍奉谁,他的宗旨就是以忠心事百君,可以说,《晏子春秋》主要是围绕着晏子的“忠”进行描写,为读者刻画了一个尽忠尽职的社稷重臣的形象。

在真正的生活中,晏子更是以身作则,践忠臣之行,无论是在政治生活还是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的都在进谏齐国灵公、庄公、景公,忧国忧民,举贤任能,廉洁奉公。

《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第九》载:景公特地趁晏子生病之时,与爱妾婴子观看翟王之子羡驾车,晏子“起病而见公”,指责景公之过,即使在病中,也时刻不忘记关注君主的言行,大病初愈后就立刻劝谏景公,指出其错误:听信婴子之言,丝毫不顾礼数,因其驾车的技术而赏赐翟王之子而丝毫不顾礼数。

造成“一诸侯无能亲也,岁凶年饥,道途死者相望也”“无厚德善政以被诸侯,而易之以僻此非所以子民、彰名、致远、亲邻国之道”“贤良废灭,孤寡不振,而听嬖妾以禄御夫以蓄怨,与民为仇之道”④的后果,警示景公不要造成“哲妇倾城”的亡国惨剧。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晏子也会抓住时机,时刻不忘进谏君主,在《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諫第二十》中,齐景公身穿“狐白之裘”故意向晏子言“怪哉!雨雪日而天不寒”,本是想单纯地炫耀自己的锦衣,晏子非但没有顺景公之意,阿谀奉承地夸赞景公的衣服,而是抓住机会借此向景公进谏,劝谏景公要学习古代的贤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关心百姓,景公虚心纳谏,“令出裘發粟,與飢寒”。

2.“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以民为本”的尽忠之臣晏子的忠既体现在无时无刻进谏君主,匡正君主过失,更体现在其始终为国为民,把国家、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并以此作为进谏君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景公禄晏子平阴与槀邑晏子愿行三言以辞第十六》载: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反市者十一社。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弊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⑤齐景公赏赐给晏子平阴与槀邑这两处地方作为俸禄,晏子感激但是却拒绝不肯接受,在拒绝景公所赏赐的食邑之时,还直接指责了景公在建造宫室、游猎方面的骄奢淫逸及军事上不顾百姓安危这些错误,向景公提出了“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三件事情,大公无私,不顾个人利益得失的将这三件为国为民之事作为自己的俸禄,这里,晏子的为臣之道——“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可谓是其忠之写照。

除此之外,晏子多次强调“以民为本”“先民而后身”,他一直恤贫厚民,克忠职守,敢谏尽职,并以此而闻名诸侯。

晏子聘于《晏子春秋》晏子谏臣形象研究之——“以一心事三君”的忠谏之臣李 静(渤海大学 辽宁锦州 121013)摘要:《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录了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外交家晏婴言行的文籍,这部书以8篇215章内容,集中记载了晏婴的言行,其中有关劝谏齐国君主的篇目在100章左右,大约占全书内容五分之二,皆是晏子尽忠进谏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的事迹,无论是在政治生活还是日常生活中,晏子始终忧国忧民,匡正君主过错,突出了晏子始终坚持“以一心事三君”的尽忠之臣形象,为后世树立了谏臣形象典范。

关键词:晏子;谏臣形象;尽忠之臣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11-000048-0249Image research on Yan Zi admonishing minister from “Yan Zi”——Loyal to assist three generations of emperorsLi Jing(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13, China)Abstract: "Yan Zi" recorded the statesman and diplomat Yan Ying’s word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book consists of 8 parts with 215 chapters, centralized recorded Yan Ying's words and deeds, about 100 chapters are admonishing emperors, almost 2/5 of the book, both in the political life and daily life, Yan Zi always concerned about his country and people, admonish emperors’ fault, highlighting his image of loyal to assist three generations of emperors, set a good admonishing minister image example for the later ages.Key words: Yan Zi; admonishing minister image; loyal minister[责任编辑:刘 乾]吴国,吴王向其询问治国的办法,晏子以“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诛”(《吴王问保威彊不失之道,晏子对以先民后身第十一》)为首要条件来作答,这不但是对吴王的回答,更是晏子辅佐齐君、治理齐国的重要原则,在进谏君主之时,晏子无不以此为出发点,忧百姓之苦,《内篇·谏上》的《景公饮酒不恤天灾致能歌者晏子谏第五》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齐国遭遇了连续十七天的降雨,景公却不顾国家百姓生死安危,依旧是整日寻欢,把酒作乐,晏子向景公请求发放粮食以救助百姓以赈灾,景公不许,仍旧命大臣为自己招罗善于歌舞之人以供享乐,晏子无奈之下“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然后进谏景公,以自己有罪,未能劝谏君主救助百姓为名,辞官离去,景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追回晏子,命晏子开仓赈济百姓,并缩减宫廷开支,发修缮之资给一万七千家贫苦灾民,在晏子的管理下,三日完成了赈济救灾的工作,使得齐国百姓免受天灾之苦。

《内篇·谏下》的《景公冬起大臺之役晏子諫第五》,晏子更是以歌谏的特殊形式,劝谏景公停止大臺之役,使百姓免遭徭役之苦。

3.“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忠于国家社稷的尽忠之臣晏子的忠,并不是只忠于君主的愚忠,他的忠是忠于国家社稷,忠于黎民百姓。

故在《庄公不用晏子,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祸第二》中,崔杼弑杀庄公后,面对“从者”的让其“死乎”“归乎”的诘难时,他道出了“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

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⑥,通过与随从的对话,表明了在晏子的心中,国家为首要,君次之,而国家的基础在于民。

这就是人民、国家和统治者在晏子心目中的地位。

在后来侍奉齐景公时,通过与景公的问答,晏子则更是做出了更为细致的解释,对忠臣之“忠”有了一个更好的诠释。

《景公问忠臣之事君何若,晏子对以不与君陷于难第十九》载:公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也,何若?”晏子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

”公不说,曰:“君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奚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奚送焉。

若言不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伪也。

故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不能与君陷于难。

”⑦在晏子而言,忠臣是忠于国家社稷的,真正的忠臣是能够采用恰当的方法使国君采纳建议,让君王免于灾难,臣子故不用为其死、为其出逃,倘若进谏之言不被采纳,还为其死、为其出逃,是不明智之举动,乃愚臣之所作所为。

紧接着,在其下一篇《景公问忠臣之行何如,晏子对以不与君行邪第二十》中,晏子更为具体的诠释了忠臣的品行:“不掩君过,谏乎前,不华乎外;选贤进能,不私乎内;称身就位,计能定禄;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权居以为行,不称位以为忠;不掩贤以隐长,不刻下以谀上;君在不事太子,国危不交诸侯;顺则进,否则退,不与君行邪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