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晏子春秋》阅读理解(二)

《晏子春秋》阅读理解(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
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使者反,言之公。
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
晏子辞。
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
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
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①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注】①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把社内人姓名写在簿册上,叫书社。
后借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
7.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分食食.之食:给……吃B.以振.百姓振:振作、振奋C.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致:送D.进.取于君进:在朝中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君之赐忽魂悸以.魄动B.一豆之.食我欲因之.梦吴越C.是为.宰藏也为.君翻作《琵琶行》D.故.再拜而不敢受命暮去朝来颜色故.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B.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C.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D.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10.下列各句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晏子认为“代君君民”是忠臣应该做的事情。
B.晏子认为有十总宽的布穿,有一碗饭吃,只要心里满足了,就可以免于忧患。
七年级语文(上)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晏子春秋》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晏子春秋》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景公梦见彗星。
明日,召晏子而问焉:“寡人闻之,有彗星者必有亡国。
夜者寡人梦见彗星吾欲召占梦者使占之。
”晏子对曰:“君居处无节,衣服无度,不听正谏,兴事无已,赋敛无厌,使民如将不胜,万民怼①怨,茀星又将见梦,奚独彗星乎!”(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怼(duì):怨恨。
26.用“/”标出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夜者寡人梦见彗星吾欲召占梦者使占之。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晏子对.曰对:_____________①兴事无已.已:____________①赋敛无厌.厌:_____________①奚.独彗星乎奚:____________28.下面加点的“而”的用法与“召晏子而问焉”的“而”相同一的项是()A.学而.不思则罔B.切问而.近思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有闻而.传之者2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明日,召晏子而问焉。
(2)茀星又将见梦,奚独彗星乎!30.结合《杞人忧天》中的“晓之者”的说理,分析晏子处理的方法,说说同样是面对“因为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事忧虑”的人,二者处理是否相同?试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是怎样进行劝说的。
【答案】26.参考答案:夜者/寡人梦见彗星/吾欲召占梦者使占之。
27.回答停止满足哪里27.D29.(1)笫二天,(景公)召来晏子来询问。
(2)茀星又将会出现在梦里,哪里只是彗星呢!30.参考示例:不同。
《杞人忧天》中的“晓之者”是通过解释说理的方法,让杞人打消了顾虑。
本文中的晏子则通过批评警告的方式,提醒景公真正会导致亡国的原因。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文言文阅读训练:《晏子春秋-晏子为庄公臣》(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晏子春秋·晏子为庄公臣》(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
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
爵邑尽,退朝而乘,噴然而叹,终而笑。
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
”崔杼果弑庄公。
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若君为已死而为已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
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
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
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材料二: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
故次其传。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读《晏子春秋》A详哉B其言C之也D既见E其F著书G欲观H其行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口实,指俸禄,即古代官吏所得的薪金,也可指话柄、借口,如“贻人口实”。
文言文阅读《晏子春秋节选》试题+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晏子春秋节选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常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③关市:指集市。
讥:稽查,盘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说:同“悦”,高兴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文:花纹C.下之疾.其上甚矣疾:痛恨D.宗.君而处身宗:尊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如此,则诸侯其至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服之轻重便于身青,取之于蓝C.然则曷以禄夫子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D.关市讥而不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晏子春秋》阅读理解(四)

《晏子春秋》阅读理解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
公使吏禁之。
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
”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莫之服。
——《晏子春秋》注:灵公:齐灵公。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裂.其衣,断.其带裂:(2)国人尽服.之服:2.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2)不逾月而国莫之服3.这则短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1)裂:撕破;断:剪断。
(2)穿,作动词用。
2.(1)灵公喜欢妇女穿男子的服饰。
(2)不到一个月,国中没有女子穿这种(男子)服饰了。
3.不允许别人做的事,自己要带头不去做。
上行则下效,自己以身作则,从我做起,才能取信于民。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解释词语的意思。
“裂其衣,断其带”,结合前面的语境可知,文中是说全国女人全都效仿穿男人服装,而公“使吏禁之”,“裂其衣,断其带”是禁止的举措,“裂”和“断”都带了宾语,故应为动词,“裂”意思是“撕破”,“断”意思是“剪断”。
“国人尽服之”,“服”后跟了宾语,那么“服”应为动词,意思是“穿”。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好”,喜欢;“丈夫饰”,穿着男人的服饰。
(2)中,“逾”,超过;“莫”,没有人;“莫之服”,宾语前置句,应为“莫服之”,没有女子穿这种(男子)服饰了,“服”,动词,穿。
金壶丹书(《晏子春秋》①)附翻译—阅读题答案

金壶丹书(《晏子春秋》①)附翻译—阅读题答案金壶丹书(《晏子春秋》①)景公②游于纪③,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
公曰:善哉,如假设言!食鱼无反,那么恶其鳋④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
晏子对曰:不然。
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那么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
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
注之壶,不亡何待乎?注解:①《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散文著作。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闻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②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③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
④鳋(sao):鱼腥味。
阅读训练 1、说明以下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乃〔发〕视之 ( )(2)勿乘〔驽马〕 ( )(3)那么〔恶〕其鳋也 ( )(4)〔何〕以亡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善哉,如假设言!(2)君子有道,悬于闾。
3、写出这那么故事所蕴含的一个道理。
4、请另外讲一个晏子的故事。
参考答案:1、(1)打开(2)劣马(3)厌烦(4)为什么2、(1)好啊!说的的确是这样!(2)君子有治国的方略。
要把它公布到大街小巷上。
(大意写出即可)3、例如:一个国家假如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个人假如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进步。
4、略。
译文: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捡到一个金壶。
打开来,里面有一张用红笔写的纸条:吃鱼不要反复吃,不要乘坐劣马。
景公说:有道理!吃鱼不要反复吃,是由于不喜爱它的腥味。
不乘坐劣马,是不喜爱它走不了远路。
晏子说:不是这样啊!吃鱼不要反复吃,是说不要用完老百姓的力气。
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放不肖之人在国君身边。
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说:有这样的言语也会亡国。
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肯定会公行于天下。
纪国有这样的言语。
文言文阅读训练:《晏子春秋-景公问晏子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晏子春秋•景公问晏子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景公问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有簟俘表音保乂齐国,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纠合兄弟,抚存冀州,吴越受令,荆楚情忧,莫不宾服,勤于周室,天子加德。
先君昭功,管子之力也。
今寡人亦存齐国之政于夫子,夫子以佐佑寡人,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
晏子对日:“昔吾先君桓公能任用贤、举事不私,听狱不阿,鳏寡无饥色。
不以饮食之辟害民之财,不以宫室之侈劳人之力,节取于民而普施之。
府无藏,仓无粟。
上无骄行,下无谄德,是以管子能以齐国免于难,而以吾先君参乎天子。
今君疏远贤人而任馋谀,使民若不胜,藉敛若不得,厚取于民而薄其施,席趣朽蠹而礼悖于诸侯,菽栗藏深而怨积于百姓,君臣交恶而政刑无常,臣恐国之危失,而公不得享也。
又恶能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乎?”(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节)材料二:臣闻帝王之治,欲攘外者必先安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唯百姓安乐,家给人足,则虽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无虞;唯是百姓愁苦思乱,民不聊生,然后夷狄盗贼乘之而起。
盖安民可以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其势然也。
独昨岁以元年,蠲赋一半,国用不足,又边费重大,内帑空乏,不得已差四御史分道督赋,三督御史清理屯监,皆一时权宜以佐国用之急。
而人遂有苦其搜刮者,臣近日访之外论,皆称不便,缘各御史差出,目见百姓穷苦亦无别法,清查止将官库所储,尽行催解。
以致各省库藏空速本早灾伤视民之兄而不熊服西广用兵供饱互出而不熊支走国用木充而E气电耗矣。
昔汉昭帝承武帝多事之后,海内虚耗,霍光佐之节俭省用,与民休息,行之数年,百姓阜安,国用遂足。
然则与其设法征求,索之于有限之数以通民,孰若加意省俭,取之于自足之中以厚下乎。
仰惟皇上即位以来,凡诸斋醮土木淫侈之费悉行停革,虽大禹之无勤克俭不是过矣,然臣窃以为,矫枉必须过正,当民穷财尽之时,若不痛加省节,恐不能救也。
伏望皇上轸念民穷,加惠邦本,于凡不急工程,无益征办,一切停免,敦尚俭素以为天下先。
文言文阅读《晏子春秋》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晏子春秋》题目及答案文言文阅读《晏子春秋》题目及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 (节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景公:齐国国君。
②霁:天放晴。
③陛:皇宫的台阶。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实味不同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吏二缚一人诣王()(2)晏子避席对曰()(3)叶徒相似()(4)公被狐白之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选其中的一人,略作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其/实味/不同2.(1)捆绑(2)座位(3)白白地(仅仅、只)(4)通“披”,穿3.(1)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戏弄(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耻辱(自讨没趣)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晏子春秋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0-13题。
(10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工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
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
1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带。
”裂衣断带相望○
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
”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节选自《晏子春秋》)
1相望:相互都看得见。
说明这类事很多。
【注】○
10、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
A. 一食或尽粟一石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君使服之于内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B. 使内外异法也皆以美于徐公..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
(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不逾月,而国莫之服。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主要事件。
(2分)
13、简要说明邹忌和晏子在劝谏时的语言特点有何不同(2分)
答案:
10、C
11、(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2)没有超过一个月,都城的人(或国人)也就不穿了。
12、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13、邹忌;委婉(1分);晏子;直接(1分)。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