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课内文言文练习有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期末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练习(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期末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练习(附参考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重点字词(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守:(2)越.明年越:(3)予观夫巴陵胜状胜状:(4)衔.远山,吞长江衔:(5)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晖:(6)前人之述备.矣备:(7)连月不开开:(8)山岳潜形形:(9)薄.暮冥冥薄:(10)郁郁..青青郁郁:(11)渔歌互答答:(12)宠辱偕.忘偕:(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2.通假字(1)百废具兴同,释义:(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释义:3.古今异义(1)增其旧制.古义:今义:(2)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今义:(3)春和景.明古义:今义:(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今义:(5)则有去国.怀乡古义:今义:(6)微.斯人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1)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或①而或.长烟一空②或.异二者之为7.句子翻译(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6)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7)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8)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9)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0)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1)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5)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1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8.重点字词(1)环.滁皆山也环:(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3)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4)峰回.路转回:(5)作.亭者谁作:(6)名.之者谁名:(7)太守自谓..也自谓:(8)醉翁之意.不在酒意:(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10)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11)云归而岩穴暝暝:(12)晦.明变化者晦:(13)野芳.发而幽香芳:(14)佳木秀.而繁阴秀:(15)临溪而渔渔:(16)杂然..而前陈者杂然:(17)颓然..乎其间者颓然:(18)树林阴翳翳:(19)太守谓.谁谓:9.古今异义(1)山间之四时.也古义:今义:(2)射.者中,弈者胜古义:今义:10.一词多义(1)归①云归.而岩穴暝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谓12.特殊句式(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句式:(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句式:五、翻译13.句子翻译。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面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备矣B.去.国怀乡少时,一狼径去.C.不以.物喜挟天子以.令诸侯D.或.异二者之为一食或.尽粟一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微斯人,吾谁与归?3.下面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因此,在后文中,作者详写楼和湖,概括地写景,最后落脚在言志抒情。

B.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二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壮阔、浩淼的特点。

C.“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运用借代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以鸥、鱼之动态,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喜。

D.作者认为,只要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就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基础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忽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瘞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

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

②杪(miǎo):树梢。

③《瘗鹤铭》:六朝摩崖石刻。

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至若春和景明( ) (2)而或长烟一空( )(3)晓起观海门日出( ) (4)悉成明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其喜洋洋者矣更有痴似相公者B.悠然有遗世之想名之者谁C.而或长烟一空杂然而前陈者D.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忽跃起数千丈。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专项复习(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天镜园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yuè):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牙人:商人。

⑦枻(yì):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字俱.碧鲜俱:都(2)每岁.春老岁:年飞出轻舠:小船(3)轻舠..(4)无可名.言名:说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无可名.言名.之者谁B.鱼鸟藻荇类若.乘空猛浪若.奔C.一.泓漾之而或长烟一.空D.破塘笋必道.此道.不通,度已失期(解析:A.说出/命名;B.好像;C.数字“一”/全;D.经过/道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这笋)形状像象牙,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4.选文描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读书堂中、仆人捞笋两个场面。

流露出作者对天镜园的喜爱,以及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情。

附参考译文:天镜园的浴凫堂,(有)高耸的槐树,茂密的竹子,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只见)一泓(湖水)微波荡漾,水清木秀,游鱼飞鸟,还有那水中的藻荇,都像是浮在空中一样。

我在里边读书,绿色满头满脑地向我扑来,在幽静的窗边打开书本,好像每个字都是碧绿新鲜的。

每年春末,(载着)破塘笋(的小船)必定经过这里。

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的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并向园中人叫道:“捞笋!”然后划桨飞一样离开。

园丁划着小舟把笋拾起来。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练习及答案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练习一、文言文、古诗文默写1)嗟乎!。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既举大名耳,。

3)天子之怒,,。

4)布衣之怒,,。

5),奉命于危难之间。

6)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7)塞下秋来风景异,。

8)人不寐,。

9)为报倾城随太守,。

10),弓如霹雳弦惊。

11)莫道不消魂,,。

12),村南村北响缲车。

13)池上碧苔三四点,。

14),一任群芳妒15)吏禄三百担,。

二、文学常识。

1)《史记》的作者,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全书篇。

鲁迅称之为“”。

2)《战过策》是(作者)根据战国时期的记录整理编辑的。

它是体史书。

3)《三国志》的作者是,该书记载了,,三国的历史。

4)《出师表》的作者是,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表”是一种的文体。

5)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和。

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和。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回答文后问题1.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公问其故.扶苏以数谏故. B.宜.多应者宜.乎众矣C.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D.或以为亡.国恒亡.2.解释加点词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为天下唱唱:今或闻无罪或:会天大雨会:3.读下列语句,停顿不当的是()A.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3.下面句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扶苏以数谏故。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的大意。

A.“失期,法皆斩”的大意是: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大意是:6.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起义的深刻历史背景。

B.“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是起义的直接原因。

C.“死国可乎”表现出陈胜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D.这段文字大意应概括为: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前对形势的分析。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文言文复习题一、阅读《陈涉世家》,完成文后各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会.天大雨()(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3)发闾左..谪戍渔阳()(4)等.死,死国可乎()(5)宜.多应者() (6) 度.已失期()(7)为天下唱.()(8)陈胜王.()2.选出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皆以.美于徐公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D.陈胜、吴广乃谋.曰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3.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宜.多应者功宜.为王 B.乃丹书.帛曰得鱼腹中书.C.皆指.目陈胜卜者知其指.意 D.之次.所旁丛祠中皆次.当行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百姓多闻.其贤闻.寡人之耳者B.陈胜、吴广乃.谋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项燕为.楚将贤能为.之用D.楚人怜之.二世杀之.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6.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必然性:7.用原文句子填空。

(1)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2)陈胜、吴广策划起义所采取的策略口号是。

8.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方法有两个,请用自己的话概括:9.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答:二、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文后各小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而君逆.寡人者()(2)秦王怫然..怒()(3)休祲..降于天()(4)长跪而谢.之曰()2.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B.天下缟素.吴广素.爱人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受.任于败军之际D.怀怒未发.野芳发.而幽香3.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 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4.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 九上 8 醉翁亭记测试(含解析)-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 九上 8 醉翁亭记测试(含解析)-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醉翁亭记九年级(上)8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1)认识文体的突破与创新。

本文创造了宋代游记散文铺排议论的模式,增强了抒情的主体性和文学色彩。

用对偶句描摹,用散句陈述,是本文行文的一大特点。

如第3段,“负者歌于途”对“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对“后者应”,描画滁人之游,生动传神;“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整体上是两个复句对偶,局部上则“临溪而渔”句对“酿泉为酒”,“溪深而鱼肥”对“泉香而酒洌”,整齐华美,又错落有致。

至于“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与“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与“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都是遥相呼应,错落成对,造成了珠联璧合、回环咏叹之美。

(2)领略个性鲜明的语言风格。

一是文字简练,惜墨如金。

“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写尽某某环山的特点。

二是平易流畅,不用难字,不用典故,语言生活化、口语化。

三是委婉有致,摇曳生姿,主要表现在句式错综,表意深婉,抒情绵长等方面。

(3)体会巧用虚词的表达效果。

文中用了21个“也”字,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叙事抒情风格,于解释说明的口吻中透着淡雅的幽默,在漫不经意地叙述中,有一股任性自得的惬意,舒卷自如的趣味。

文中大量“而”字的使用,起到了减慢节奏、舒缓语气、轻微转折等作用。

故事复述欧阳修被贬某某,在做太守期间,励精图治,使百姓们过着富足的生活,他陶醉在山水美景和与民同乐之中。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名.之者谁F原意为:名字,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 ②故自号.曰醉翁也F原意为:名号,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2)名词作状语①山.行六七里F原意为:山峰,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原意为:翅膀,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 ③杂然而前.陈者F原意为:前面,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原意为:快乐,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2. 一词多义(1)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____②临.溪而渔F____________③执策而临.之(《马说》) ____________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____________(2)谓:①太守自谓.也 ____________②太守谓.谁 ____________③权谓.吕蒙曰(《孙权劝学》) ____________④此之谓.大丈夫也(《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3)归:①云归.而岩穴暝 ____________②朝而往,暮而归.F2016____________③吾谁与归.(《某某楼记》) ____________④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___(4)发:①野芳发.而幽香 ____________②苍颜白发.F____________③有时朝发.白帝(《三峡》) ____________④怀怒未发. (《唐雎不辱使命》) ____________(5)乐:①而乐.亦无穷也F____________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F____________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3. 重点实词(1)环.滁皆山也环:_____________(2)林壑尤.美尤F:____________(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___________深:_____________(4)峰回.路转回:_____________(5)饮少辄.醉辄F:____________(6)醉翁之意.不在酒意:______________(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______________寓:______________(8)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霏:______________开:______________(9)云归而岩穴暝.暝:______________(10)晦.明变化者晦:______________(11)山间之朝.暮也朝F:_____________(12)野芳.发而幽香芳:______________(13)佳木秀...而繁阴佳木:____________秀:______________(14)山间之四时.也时F:_____________(15)四时之景.不同景F:_____________(16)而乐亦无穷.也穷F:_____________(17)至于负.者歌于途负:______________(18)伛偻提携....伛偻:____________提携:___________(19)往来而不绝.者绝F:_____________(20)泉香而酒洌.洌:______________(21)山肴野蔌.簌:______________(22)杂然而前陈.者陈:______________(23)宴酣.之乐酣:______________(24)非丝.非竹.丝:______________竹:______________(25)射者中,弈.者胜弈:______________(26)觥筹..交错.觥筹:____________觥:_____________错:_____________(27)苍颜.白发颜:_____________(28)颓然..乎其间.者颓然:___________颓:_____________2016间:_____________(29)树林阴翳.翳:_____________(30)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F:_____________2016(3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从F:_____________(32)醒能述.以文.者述:______________文:______________20164. 文言虚词①环滁皆山也.______________(1)也②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_____①其.西南诸峰______________(2)其②醉能同其.乐2016______________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______________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______________(3)之③在乎山水之.间也 ______________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⑤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4)于②太守与客来饮于.此2016______________③至于.负者歌于途 ______________(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______________①而.年又最高 ______________②野芳发而.幽香 ______________(6)而③溪深而.鱼肥 ______________④而.乐亦无穷也 ______________⑤朝而.往,暮而.归 ______________⑥而.不知人之乐 ______________(7)若.夫日出而云霏开 ______________(8)酿泉为.酒 ______________①杂然.而前陈者2016______________(9)然②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______________①射者.中2016______________(10)者②至于负者.歌于途2018______________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______________(12)醒能述以.文者__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

第1篇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层解】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层解】概括描绘洞庭湖的美景。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1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层解】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致不同而“异”。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层解】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层解】写作这篇记的时间。

知识清单2文学常识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文学家。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重点词句通假字1.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古今异义1.增其旧制.。

古义:规模。

今义:制度。

2.气象..万千。

古义:景象,景致。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义:国家。

4.5.:聚集。

一词多义 1.观 2.或3予观.夫巴陵胜状。

(观: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景象) 而或.长烟一空。

(或: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

(或:或许、也许)重点词句词类活用1.废: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上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项练习班级______ 姓名_____ 座号_______(一)秋水1、庄子,名_____,战国时期______家。

他是_______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被后世称为“________”。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又称《___________》,为道家经典之一。

《秋水》是其中的一个和篇,用篇首的两个字“秋水”作为篇名,意义为_________。

2.解释句子中的词语。

⑴百川灌河(灌:)⑵秋水时至(时:)⑶不见水端(端:)⑷旋其面目(旋:)⑸闻道百(闻:)⑹望洋向若而叹(望洋:)3.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4、填写:⑴《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由本文引出了两个成语,请写出来,并解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怎样看待河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结合课文,说说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8、读了这篇寓言,你得到了什么启发?(二)禺公移山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①惩山北之塞(惩:)②杂然相许(许:)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④河曲智叟亡以应(亡:)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C、其: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桃花源记》D、之: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

(4分)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4.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3分)5、在你所熟悉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名称,不少于两个。

(2分)6、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3分)(三)扁鹊见蔡桓公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益:______ (2)桓侯又不悦.悦:_______(3)桓侯故.使人问之故:_______ (4)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及:_______(5)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索:______ (6)桓侯遂.死遂:______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____通 __,义为 ____⑵火齐之所及也 _____通 ___,义为 _____⑶汤熨之所及也 ______通 ____,义为 _____3、回答问题:(1)蔡桓公为什么多次拒绝扁鹊给他治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几个分号对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选出和“寡人无疾”中“疾”的意愿相同的一项()A.深恶痛疾 B.积劳成疾 C.大声疾呼 D.手疾眼快6、把课文用“||”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学了这则故事,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扁鹊先说“君之疾”,后说“君之病”,如果把这种用法看成是文言文中规律性的东西,那么古文中“疾”和“病”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捕蛇者说[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自吾氏三世居是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2分) 彻:齿: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是进亦忧退亦忧 B.谨食之,时而献焉食之不能尽其材C.若毒之乎皆若空游无所依 D.殚其地之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分)(1)傲尔远逝 (2)斗折蛇行 (3)犯寒暑4.填空、简答。

(3分)(1)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_ 朝(代)的_________(人名)。

(1分)(2)甲文段运用_________的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乙文段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使________________ 形成强烈反差。

(2分)(五)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为失其本心。

1、本文是儒家代表人物得作品。

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

(2分)2、在文中横线上依据课文填写出原句。

(3分)3、解释划线词语(2分)蹴尔而与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解释句子(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5、本文的论点(1分)。

6、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古今含义一样吗?(2分)7.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8.本文旨在说明什么道理?9、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②“此之谓失其本心。

”该句中的“此”指什么?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④“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10.陈毅有一句代用“舍生取义”的诗句,请写出来。

(六)马说1.《马说》是一篇,作者(朝代)(姓名)。

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手法。

2.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3.请写出两个含“马”字的成语。

(2分)⑴ 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4.下列加[ ]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5.用现代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用文中语句填写:(3分)⑴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表现食马者愚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做“”,而伯乐喻指,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8、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的心情。

9、“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以丛草为林C、以至鸟兽木石D、不以善小而不为10、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3分)12.本学期,我们学习的一些文章涉及了“人才成长与才能的发挥”这一课题。

请在下列人物中选择两个人,以他们的经历,谈谈你对“人才的成长与才能的发挥”这一问题的见解。

(7分)(备选人物:河伯、愚公、孔乙己、清兵卫、陈毅、齐仰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则》1、本段选自,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孔子,字,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2分)2、解释下列词语:(5分)⑴见贤思齐焉(齐:)⑵内自省也(省:)⑶不成人之恶(恶:)⑷小人反是(是:)⑸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图:) (6)虽执鞭之士(虽:)3、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4、课文很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请找出来两个,并用它们各造一个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