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积累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积累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积累一、单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 1 )前人之述备矣备: 详尽( 2 )连月不开开: 指天气放晴( 3 )薄暮冥冥薄: 迫近,接近( 4 )沙鸥翔集集: 停息( 5 )不以物喜以: 因为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2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中的“衔”“吞”二字有何妙处?“衔”“吞”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广阔浩渺、气势非凡的特点。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第二、三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只是为了传达出游人的“览物之情”。

B.第四段是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

( 5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 还
专项训练6 -9-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 2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的人啊。 3.文章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文章是从三个角度来写的:①未游西湖时,从听觉角度概写(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游 西湖时,总写全景(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③游西湖时,具体描写近景( 湖上影子……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 4.文章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
专项训练6 -3-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 1 )前人之述备.矣
备: 详尽
( 2 )连月不开. 开: 指天气放晴
( 3 )薄.暮冥冥 薄: 迫近,接近
( 4 )沙鸥翔集. 集: 停息
( 5 )不以.物喜 以: 因为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到溪水边上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 2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3.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写“太守乐”做铺垫,反映太守治理有方,滁地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4.选文第二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写了哪几乐? 日暮醉归图。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第二、三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只是为了传达出游人的“览物之情”。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练习及答案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练习一、文言文、古诗文默写1)嗟乎!。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既举大名耳,。

3)天子之怒,,。

4)布衣之怒,,。

5),奉命于危难之间。

6)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7)塞下秋来风景异,。

8)人不寐,。

9)为报倾城随太守,。

10),弓如霹雳弦惊。

11)莫道不消魂,,。

12),村南村北响缲车。

13)池上碧苔三四点,。

14),一任群芳妒15)吏禄三百担,。

二、文学常识。

1)《史记》的作者,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全书篇。

鲁迅称之为“”。

2)《战过策》是(作者)根据战国时期的记录整理编辑的。

它是体史书。

3)《三国志》的作者是,该书记载了,,三国的历史。

4)《出师表》的作者是,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表”是一种的文体。

5)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和。

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和。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回答文后问题1.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公问其故.扶苏以数谏故. B.宜.多应者宜.乎众矣C.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D.或以为亡.国恒亡.2.解释加点词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为天下唱唱:今或闻无罪或:会天大雨会:3.读下列语句,停顿不当的是()A.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3.下面句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扶苏以数谏故。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的大意。

A.“失期,法皆斩”的大意是: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大意是:6.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起义的深刻历史背景。

B.“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是起义的直接原因。

C.“死国可乎”表现出陈胜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D.这段文字大意应概括为: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前对形势的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然后完成各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③约.己爱民④悉.仰于官2.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3分)()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3.下列“以”的用法不同与其他三项的是。

(3分)()A.不以.臣卑鄙 B.以.其境过清C.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D.以.中有足乐者4.翻译下列句子。

(2分)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5.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6.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A文段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5篇(含答案、译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5篇(含答案、译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一、曾巩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节选自《宋史》)【注释】常平:官仓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1)甫冠.,名闻四方(2)讽.富人自实粟(3)欧阳修见其文,奇.之(4)力能动.权豪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1)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2)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3)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3.曾巩以“仁”为怀,有君子之风,请概括出表现他“仁”的事例。

(4分)二、是仪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

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

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

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才,固辞不受。

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

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

后从太子还建业。

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大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

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曹公有马鞍在库,为鼠所伤,库吏惧,欲自缚请死,冲谓曰:“待三日。

”冲乃以刀穿其单衣,若鼠啮者入见谬①为愁状。

公问之,对曰:“俗言鼠啮衣不吉,今儿衣见啮,是以忧。

”公曰:“妄言耳,无苦。

”俄而库吏以啮鞍白②,公笑曰:“儿衣在侧且啮,况鞍悬柱乎。

”竟不问。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有删改)【注释】①谬:装作。

②白:禀告,报告。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为.鼠所伤____________(2)竟.不问______________2. 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若鼠啮者入见谬为愁状3.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曹冲是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魏将吴起为西河守,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卧不设席,行不乘骑,亲裹赢粮①,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②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

或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也?”母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③,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

(节选自刘基《百战奇略》,有删改)【注释】①赢粮:余粮。

②疽(jū):毒疮。

③旋踵:掉转脚跟。

指退缩。

4. 对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子/ 卒也/ 而将军自吮其疽/ 何哭也?1B. 子卒也而将军/ 自吮其疽/ 何哭也?C. 子/ 卒也/ 而将军自吮/ 其疽何哭也?D. 子卒也/ 而将军自吮/ 其疽何哭也?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侯以吴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

6. 吴起何以能够在诸侯之战中胜率这么高?三、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管仲得其所欲齐桓公因鲍叔之荐,使人请管仲于鲁①。

施伯②曰:“是固将用之也,夷吾③用于齐,则鲁危矣,不如杀而以尸授之。

”鲁君欲杀仲,使人曰:“寡君欲亲以为戮如得尸犹未得也。

初三语文上册部分现代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看下面要求)

初三语文上册部分现代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看下面要求)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文言文复习题=,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自董卓已.来()然操遂能克.绍()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既帝室之胄.()2.下列加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遂诣.亮诣.太守说如此B.欲信.大义于天下小信.未福,民弗孚也C.将军既帝室之.胄无丝竹之.乱耳D.信义著于.四海皆以美于.徐公3.下列四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4.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2)6.在文中,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近期目标是;最终目标是;他主张在内政上应遵循的方针是;在外交上的方针是;并指出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一路是;另一路是。

7.诸葛亮认为应用什么策略对待曹操?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策略:原因:8.你认为诸葛亮建议刘备“跨有荆益”有可能实现吗?为什么?9.联系全文,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说明刘备是个什么人?10.“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人教版九年级(上)文言文阅读训练(4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文言文阅读训练(4篇)

九年级(上)文言文阅读训练4学校姓名出师表【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礻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②,不可屈致③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④亮,凡⑤三往,乃见。

因屏人⑥曰:“汉室倾颓⑦,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⑧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⑨,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注解:①【器】重视。

②【就见】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

③【屈致】委屈(他),招(他上门)来。

④【诣】去拜访。

⑤【凡】总共。

⑥【因屏人】就此叫旁边的人避开。

⑦【倾颓】崩溃。

⑧【信】现在写作“伸”。

⑨【猖蹶】失败。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2分)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低微鄙陋 ) 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拜访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把 ) 由是先主遂诣亮(由是:因此 )2.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

3. 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
旦夕。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
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
自有余饶。

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约己爱民④悉仰于官
2.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3.下列“以”的用法不同与其他三项的是。

3分()(2分)
A.不以臣卑鄙 B.以其境过清
C.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D.以中有足乐者
4.翻译下列句子。

(2分)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5.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
6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
何现实意义?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6至10题
A文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