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语文部分课文解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

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
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
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
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
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通过读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2.词句解析。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铺”在这里读pū。
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先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
令人惊叹的却是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叶尖一顺儿朝下”,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叶柄”是连接叶片和茎的部分。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走月亮》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走月亮》课文原文及知识点《走月亮》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二课,下面为你提供课文原文及相关知识点的解析。
【课文原文】夜深了,月亮还没有出来。
姐姐拖着大熊起床,弟弟搂着小熊哭着。
大熊知道了,就对小熊说:“我去请月亮出来。
”大熊唱歌跳舞,请来了月亮。
月亮想吃蜜糖,小笼包。
大熊把月亮扛在肩上,跑进炕窝和月亮一起吃蜜糖,小笼包。
大熊喝了一口蜜糖,说:“月亮真好吃啊!”弟弟也想吃月亮,小熊把月亮扛在肩上,跑回了自己床上。
等他把月亮拉起来,发现已经是一轮明亮的圆月了。
月亮挂在天上,远远地看着弟弟微笑。
弟弟欢喜地高唱:“月亮真好吃啊!”【知识点解析】课文中描绘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通过大熊和小熊的努力,他们成功请来了月亮,并一起享受了月亮带来的乐趣。
以下是对课文中出现的关键知识点进行的解析:1. 夜深了,月亮还没有出来。
课文开篇通过描写夜晚及月亮未出来的情景,创造出一个期待月亮升起的背景。
2. 姐姐拖着大熊起床,弟弟搂着小熊哭着。
这句话描述了姐姐和弟弟的动作和情感,展示了他们对月亮未出来感到失望的心情。
3. 大熊唱歌跳舞,请来了月亮。
这里可以看出大熊是一个快乐、积极的角色,他通过唱歌跳舞吸引了月亮的注意,成功地请来了月亮。
4. 月亮想吃蜜糖,小笼包。
这里描绘了月亮对蜜糖和小笼包的渴望,暗示了月亮也有喜好和欲望。
5. 大熊把月亮扛在肩上,跑进炕窝和月亮一起吃蜜糖,小笼包。
这里展示了大熊的力量和善良,他把月亮扛在肩上与月亮一起分享食物。
6. 大熊喝了一口蜜糖,说:“月亮真好吃啊!”大熊的话语表达了他对吃到月亮的喜悦与惊讶,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7. 小熊把月亮扛在肩上,跑回了自己床上。
这句话揭示了小熊的勇气和自主性,他也想体验月亮的美好。
8. 等他把月亮拉起来,发现已经是一轮明亮的圆月了。
小熊经过一番努力,将月亮“拉起来”后,发现月亮已经完整、明亮地挂在天空中。
9. 月亮挂在天上,远远地看着弟弟微笑。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解析本单元课文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选编了三篇课文,其中《古诗三首》包括《暮江吟》、《题西林壁》和《雪梅》,以及现代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和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诗意情怀,同时也能了解到一些关于植物和昆虫的知识。
一、《古诗三首》《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佳作。
诗人通过对夕阳、江水、月亮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整首诗画面感极强,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江边,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
《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句子,告诉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雪梅》是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对雪和梅花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冬日美景的赞美之情。
诗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句子,也告诉我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每个事物都有其独特之处。
二、《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现代作家叶圣陶的作品。
文章通过观察爬山虎的生长过程,重点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攀爬墙壁的。
这篇课文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它们的奥秘。
三、《蟋蟀的住宅》《蟋蟀的住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普小品文。
文章通过对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的描述,赞扬了蟋蟀辛勤劳动的精神。
同时,也告诉同学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身边的小生命,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利。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能欣赏到古人的诗意情怀,还能了解到一些关于植物和昆虫的知识。
同时,也要学习如何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它们的奥秘。
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大自然的恩赐,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讲解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讲解
课文名称:《小草》
课文内容:
春天到了,大地变得绿油油的。
小草也开始生长了。
它们从土里钻出来,抬起头,伸展着嫩绿的身体。
小草有的像一颗颗翠绿的珍珠,有的像一条条碧绿的绒带,有的像一把把绿色的小伞。
小草非常喜欢阳光和雨水。
太阳公公照着它们,给它们提供充足的光明和热量。
雨水阿姨给它们浇灌,使它们有充足的水分。
这样,小草们就能茁壮成长。
小草们互相竞赛,谁先长高、长大,谁就是最棒的。
有的小草又长又高,有的小草矮小可爱。
它们不停地向上长,冲破地面,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讲解:
这篇课文是描述春天里小草生长的情景。
通过描写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伸展身体的过程,表达了小草对阳光和雨水的喜爱以及对生长的渴望。
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将小草形容成翠绿的珍珠、碧绿的绒带和绿色的小伞,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小草嫩绿的美丽。
课文中提到了太阳公公和雨水阿姨,这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通过赋予自然元素人类的角色,增加了情感的表达。
最后,课文提到小草们之间的竞赛,谁先长高、长大谁就是最棒的。
这展示了小草们积极向上的生长态度,激励着学生们要有进取心和奋斗精神。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可以了解到春天中自然界的变化和小草生长的过程,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成长理念。
以上是一个示例讲解,实际课文内容和讲解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如需具体课文讲解,请提供准确的课文名称或内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课文及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课文及知识点《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安徒生创作于1853年的一篇童话。
那么这篇四年级语文课文我们该怎么学习呢?以下是我准备的一些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课文及知识点,仅供参考。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文原文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
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
豆荚在生长,豌豆也在生长。
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
太阳在外边照着,把豆荚晒得暖洋洋的。
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
豌豆坐在那儿越长越大,它们想,我们得做点儿事情啊。
“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它们中的一个问,“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
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许多天过去了。
豆荚变黄了,这几粒豌豆也变黄了。
“整个世界都变黄啦!”它们说。
忽然,它们觉得豆荚震动了一下。
豆荚被摘下,跟许多别的丰满的豆荚在一起,溜到一个口袋里去了。
“我们不久就要被打开了!”豌豆们说。
于是它们就等待这件事情的到来。
“我倒想要知道,我们之中谁会走得远!”小的一粒豆说,“是的,事情马上就要揭晓了。
”啪!豆荚裂开来了。
那五粒豆子全都躺在一个孩子的手中。
这个孩子紧紧地捏着它们,说可以当作玩具枪的子弹用。
他马上把第一粒豆子装进去,把它射了出去。
“现在我要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了!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你来吧!”第一粒豌豆说完就飞走了。
“我,”第二粒说,“我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
这才像一-粒豌豆呢,而且与我的身份非常相称!”于是,它也飞走了。
“我们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其余的两粒说,“不过,我们还得向前滚。
”在没有被装进玩具枪之前,它们从小孩的手中滑落到地上,打起滚来。
但这两粒豆终还是被装进玩具枪里去了。
它们说:“我们才会射得远呢!”“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后的那一粒说。
它被射到空中,落到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
四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牛和鹅的课文解析

四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牛和鹅的课文解析一、课文概述《牛和鹅》是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以农村为背景,描述了牛和鹅的生活场景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牛和鹅的描写,展现了牛朴实、鹅快乐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懂得关爱动物,珍惜大自然。
二、文本解读1. 小说背景本文以农村为背景,主要描述了牛和鹅在农村的生活状态。
农村是牛和鹅的家园,它们在农民的精心照料下,过着安逸的生活。
2. 文章内容牛和鹅生活在同一块田地里,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友情关系。
牛慢慢地、稳稳地走来,吃得饱饱地,鹅沿着小河游来游去,每天嘎嘎嘎地叫个不停。
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但却和睦相处,互相包容。
3. 文章主旨《牛和鹅》这篇课文主要传达了和谐相处、互相包容的主题。
牛和鹅代表着两种不同性格的动物,但它们能够和睦相处,互相包容,给人们传达了和睦共处的美好寓意。
三、教学建议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老师可以通过介绍农村生活的场景和农村动物的生活状态,激发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兴趣。
可以请学生观察周围的动物,带着问题阅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阅读完课文后,可以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牛和鹅是什么样的动物?”、“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思考。
3. 培养学生的情感通过讲解《牛和鹅》这篇课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存状态和它们之间的友情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让学生懂得如何关爱动物,珍惜大自然。
4. 启发学生写作思路在课文学习的最后阶段,老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动物友情的作文。
通过写作,可以巩固学生对《牛和鹅》这篇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小结《牛和鹅》这篇课文通过对农村动物牛和鹅的描写,展现了它们之间的友情关系,传达了和睦相处、互相包容的美好寓意。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写作思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这篇课文的内涵。
部编本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

部编本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
1. 教材概述
本单元为部编本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 课文内容:概述课文的主题和情节;
- 研究目标:列举本单元的研究目标;
- 教学重点:强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 教学方法:列出适用的教学方法;
- 研究资源:介绍与本单元相关的研究资源。
2. 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课文是《兔子和苹果树》和《骑士和公主》,通过讲述兔子和骑士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研究目标
本单元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 理解故事中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4. 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有:
- 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5. 教学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听读教学:通过听读课文,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和语言表达;
-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和观点,激发学
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 写作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如写故事情节延续或结局预
测等。
6. 研究资源
为了支持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准备以下研究资源:
- 课本:部编本语文四年级上册;
- 题库: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题型的题库;
- 多媒体:配备演示文稿或视频来呈现故事情节和词汇解释。
以上是《部编本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的内容概述,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上)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课文详解知识点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课文主题《秋江的晚上》描写了夕阳西下,江面上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花牛歌》写了小花牛在草地上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表现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一、多音字尽jǐn(尽管)jìn(尽头)溜liū(溜走)liù(眼尖手溜)三、近义词倦—累一瞬—一霎霸占—侵占四、反义词斜—正扁—圆五、理解词语归巢:返回巢穴。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芦苇: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里,茎中空。
一瞬:转眼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红颜:指貌美的女子。
霸占: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偷渡: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
滴溜溜:形容旋转或流动。
文中指花牛的尾巴甩得速度快。
六、词语搭配(头白)的芦苇一(穗)剪秋罗甩得(滴溜溜)七、词语扩展ABB式词语:滴溜溜慢吞吞慢腾腾香喷喷辣乎乎甜津津软绵绵八、句子解析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
鸟倦实在也是人倦。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通过“妆”和“红颜”二字,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3.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的滴溜溜。
“滴溜溜”一词形象的写出了小花牛的活泼、可爱。
九、问题解疑1.《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碧空清江、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变得格外漂亮的画面。
2.怎样理解《秋晚的江上》中的“鸟儿”和“斜阳”?“鸟几”代表人,“斜阳”可以理解为人要做的事。
一开始,鸟儿背负着重担(斜阳)努力飞行,面当完成任务(抖落斜阳)时,眼前一片红色,此时鸟儿该多么高兴、轻松啊。
3.《花牛歌》这首诗表面上写花牛,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自由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辜负青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一部分(1)段意:总写了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用“自古以来”一词说明这个称谓历史悠久。
2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dī)。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zhào)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yì)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①问题:本段中“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几句话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解析:写了观潮的人很多,热情很高。
不仅让我们体会到观潮的盛况,而且从侧面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第二部分(2)段意:主要写了潮来前钱塘江上的景色,以及观潮的人很多,热情非常高。
3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dǐng)沸(fèi),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段意:写出了钱塘潮从远处到来时的声音与形态以及观潮人的热情。
4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guàn)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hào)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bēng)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问题: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到来时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解析: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作者从形态和声音两方面写钱塘江大潮。
大潮的形态:白线——白线拉长、变粗——如水墙——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
大潮的声音:潮在远处时如闷雷滚动——潮近时如山崩地裂。
段意:这一自然段形象地描写了钱塘潮由远而近的情景,作者不仅写出了眼睛看到的内容,还写出了听觉感受。
第三部分(3、4)段意: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5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háo)浪吼(hǒu)。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huī)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第四部分(5)段意:描写了大潮离去时的景象。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薄雾]淡淡的雾。
[若隐若现]这里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见。
形容隐隐约约。
[闷雷]声音低沉的雷。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沸腾]形容喧嚣嘈杂。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
[丈]长度单位,一市丈约等于3.33米。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广阔壮大。
这里指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大。
[霎(shà)时]极短时间。
[漫天卷地]布满天空,席卷大地。
形容水势很大。
[号]拖长声音大声地叫。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雅鲁藏布大峡谷1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一个是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mù)朗玛(mǎ)峰,一个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高峰与深谷咫(zhǐ)尺为邻,几千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kān)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课文跟读①问题:“世界屋脊”的双引号有什么作用?解析:这里的双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说明“世界屋脊”这个称呼专指青藏高原,说明了青藏高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
第一部分(1)段意:主要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与珠穆朗玛峰为邻。
作者以鲜明的对比,向人们展现了大峡谷独特的地理特征。
2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jūn)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tí)形大拐弯,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504千米的巨大峡谷。
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它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
②问题:请赏析“切割”一词的妙处。
解析:“切割”一词用词十分贴切,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③问题: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解析:因为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千米,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都不能与之一争高下,所以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第二部分(2)段意:主要描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状,并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了它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3雅鲁藏布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神秘莫测。
大峡谷的水,从固态(tài)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juān)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tāo)滔江水,真是千姿百态。
大峡谷的山,从遍布热带雨林的山脉(mài)到直入云天的皑(ái)皑雪山,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④问题: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描写了雅鲁藏布大峡谷雪山冰川、原始林海的奇异景观的?解析:从水和山两方面。
水:有固态的万年冰雪,有沸腾的温泉;有涓涓细流、帘帘飞瀑、滔滔江水。
山:从遍布热带雨林的山脉到直入云天的皑皑雪山。
⑤问题:为什么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景观称为“神来之笔”?解析:“神来之笔”指绝妙的文思或词句,这里是用来比喻雅鲁藏布大峡谷,表现了大峡谷的美妙绝伦。
“神来之笔”是作者对大峡谷美景的感慨和赞美,流露出作者对大峡谷的赞美之情。
段意:从“雪山冰川”“原始林海”等方面描绘了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读后让人感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景观真如“神来之笔”。
4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在同一坡面上,从高到低形成了九个垂直自然带。
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chéng)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líng)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在这里,可以见到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植物。
许多珍贵的林木和花卉(huì)生长在人迹罕(hǎn)至的地方,各种野生动物攀援穿梭其间,真无愧于“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yù)。
⑥问题: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解析:从结构上讲,这句话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讲,这句话概括了本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
⑦问题: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无愧于“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两个双引号有什么作用?解析:因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九个垂直自然带中分布着从北极极寒之地到赤道热带的许多珍贵林木、花卉等植物,还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各种野生动物。
这里的两个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第三部分(3、4)段意:从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以及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了峡谷的奇异景观。
5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
可以预料,在本世纪,雅鲁藏布大峡谷必将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一个热点。
第四部分(5)段意:写作者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前景的展望。
[屋脊]屋顶中间高起的部分。
文中所说的“世界屋脊”是对我国青藏高原的一种形象的称谓。
[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
[堪称]可以称作;称得上。
[海拔]从平均海平面起算的高度。
[切割]利用机床切断或利用火焰、电弧(hú)烧断金属材料。
这里形象地说明了大峡谷仿佛是在青藏高原上切出来的。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争高下]争高低,论上下。
[郁郁苍苍]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神秘莫测]形容使人难以捉摸或揣测。
[皑皑]形容霜、雪洁白。
[奇异]奇特。
[凌空]高高地在空中或高升到空中。
[人迹罕至]很少有人去。
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攀援]抓着东西往上爬。
[预料]事先推测。
[关注]关心重视。
鸟的天堂1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
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段意:交代了作者出发的时间是傍晚。
2我们走过一段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
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现了几只小船。
3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
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
4河面很宽,白茫(máng)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
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
三支桨(jiǎng)有规律(lǜ)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①问题:本段第一句话是什么描写?它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解析:这一句是景物描写。
“白茫茫”形容一望无际的白,可以看出河的宽广。
第一部分(1~4)段意:交代了出发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当时的环境。
5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
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
树叶真绿得可爱。
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róng)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6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
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
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7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②问题:大榕树为什么会有不可计数的枝干?解析:大榕树的枝上生出许多根,这些根直垂到地上,从泥土中吸取水分和养分,使得榕树更加硕大、茂盛,形成不可计数的枝干。
段意:作者从枝、干、根三个方面入手,细致地刻画了大榕树的长势和形态。
8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xì)。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yào)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段意:侧重描写榕树叶子的繁茂和绿色的生机,从而展示了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
9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
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
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
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
“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
于是船开了。
一个朋友拨着桨,船缓缓地移向河中心。
第二部分(5~9)段意:主要写了大榕树的高大茂盛,赞美了大榕树的美丽与生机。
10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
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
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11这一次是在早晨。
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
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③问题:本段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解析:这句话点明了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时间,正因为是早晨,鸟儿开始活动了,所以作者才会看到鸟飞、鸟鸣的热闹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