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何以争流——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如何让流派“流”起来

合集下载

有关传统戏曲艺术魅力的思考

有关传统戏曲艺术魅力的思考

有关传统戏曲艺术魅力的思考作者:王红伟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14期中国传统戏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先秦,如从西汉百戏算起发展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时至今日,传统戏曲仍然受到广大群众欢迎。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常听到丝竹声声,公园里、河岸旁,戏迷们围在一起,自娱自乐,农村则搭起戏台,一唱就是三五日。

尽管电影、电视、网络强劲冲击,戏曲都一直保持它旺盛的生命力。

戏曲艺术为何常演不衰,如此受广大人民爱戴,它的魅力何在?笔者分析,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戏曲深深扎根在群众之中,人民群众是传统戏曲的土壤传统戏曲产生于民间,尤其是地方戏曲,戏的剧本和音乐形式,都来自本乡本土。

它的思想和人民群众感情一致,爱人民群众之所爱,恨人民群众之所恨,大都传承了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

可把传统戏曲的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点:1.保家卫国如杨家戏、岳家戏等;2.颂忠斥奸、除暴安良、打富济贫如包公戏、海瑞戏等;3.尊老爱幼、歌颂孝道如《钓金龟》等;4.忠于爱情如《西厢记》、《红楼梦》等。

总之,忠、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观无不在传统戏曲中予以体现。

传统戏曲剧本的产生,不是剧作家坐在屋内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根据在民间流传的故事整理的。

由于这些故事流传在民间,又由剧作家概括集中,更具典型性,所以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如元朝高明创作的《琵琶记》,写赵五娘和蔡中郎的故事,其实早在南宋就已流传,以陆游的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为证,明朝冯梦龙的戏剧《精忠魂》是写岳飞的,实际上岳飞的忠义不仅在史册,而且在民间也广为流传。

正由于这些戏曲所表现的主题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心愿,人民群众爱听、爱看,自觉受“高台教化”。

二、传统戏曲的地方性,增进了戏曲与人民群众的亲合力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由于地域不同,各个地域之间的语言、生活方式也不同,各地有各地的风俗、语言、文化。

每一个地域的人,对本土格外留恋,对自己的“草根文化”也格外敬畏。

百川何以争流—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百川何以争流—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百川何以争流—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第5期
戏曲流派,历来被认为是戏曲繁荣的重要标志、戏曲传承的重要载体。

面对流派纷呈的历
史遗产,学习流派也成为大多数戏曲演员走上舞台、成为角儿的选择。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
一些演员对流派的学习趋于僵化、新的流派迟迟不见,以致流派不“流”,反而变成“靠山头”的“登龙术”、圈粉丝的标榜,让业界望之甚切却陷入焦虑。

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曾表示不
愿称“派”,其中是否有某种启迪的深意?在当前政策语境下,我们该如何看待流派?如何看
待流派所面临的问题、存在的困境?对于未来的戏曲发展,我们又该如何从流派着力、找到更
加开阔有效的路径?很显然,这都是当前戏曲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刊所刊发的三篇文章,分别从各自的立论出发,或表达了“流派传承问题多多,流派或
将式微”的警示之语,或提供了“派需有别,流需有径”、“构建以院团特色为依托、以个人
风格为更高追求的新实践框架”的相关对策,见仁见智,让人不无启发。

浅谈流派艺术的实质以及如何让其“流”起来

浅谈流派艺术的实质以及如何让其“流”起来

浅谈流派艺术的实质以及如何让其“流”起来摘要:流派在戏曲界大盛,其本质、内涵、外延的规定性,都没一个明确的、合乎理性的界定。

实际上还处于感性阶段,仍是个模糊的、尚待明确的概念,流派的价值已不必多说,它确定"自成风格的个人"而区别于文学或其他文艺理论的概念,实际上也明确了戏曲流派以演员为中心、以声腔特色为依据的旨归。

但是,对流派"立派"加以认定和梳理固然重要,"流派要‘流’"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流派形成;流派风格;名角制;传承发展一、流派的形成中国的戏曲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唯美主义特征。

它运用“四功五法”、“锣鼓经”等所创造出的人物,形象各异、个性鲜明,这可以说是其长期立于世界戏剧之林的关键因素。

在戏曲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流派艺术具有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虽然在其他国家、其他类型的戏剧中也有一些风格各异的流派,但它们似乎都不如中国戏曲的流派特征那样鲜明突出、丰富多样。

在中国戏曲表演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中,流派艺术有个人流派和地域流派之分。

但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流派”这一称谓几经发展,几乎等同于个人流派了。

一个流派的形成,除了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夫唱做念打的技艺有一些特点之外,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它具有一种异于其它的舞台美,而这个美的主要特点是“自然”两个字。

不管是行腔吐字,举手投足,能叫人们看声去听上去感到舒服、妥贴。

同时,戏曲流派和所有艺术形式一样,同样存在时代性问题,戏曲流派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前提,第一,艺术家要拥有自由表达的空间。

而一个繁荣的和竞争充分的演出市场的存在,对戏曲流派的出现有重要的帮助。

其次,戏曲流派既然指的是演员风格,那么,一定数量的足以鲜明地表达其个人风格的剧目,自然就是不可或缺的。

任何一种独特、鲜明且为一个相对较成规模的观众群体所熟知并接受的个人表演风格,都需要通过多部作品不断得以强化才能得以确认。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流派与表演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流派与表演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流派与表演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有着丰富多彩的流派和表演方式。

在中国,戏曲艺术被视为文化遗产,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流派和表演方式,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瑰宝。

一、流派: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流派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越剧、评剧、川剧等。

这些流派各自独具特色,有的是以唱腔为主,有的是以舞蹈为主,有的是以说白为主,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经过长期的沉淀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1、京剧: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流派,起源于北京,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京剧的唱腔铿锵有力、婉转动人,表演时需要有丰富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表现。

京剧中有四大行当,分别是生、旦、净、末。

生行通常扮演男性角色,旦行扮演女性角色,净行扮演丑角,末行扮演配角。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被世界各地的观众所喜爱。

2、昆曲:昆曲起源于江苏苏州,因此也被称为苏州昆曲。

昆曲被认为是中国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一种形式之一。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昆曲的唱腔清亮婉转,表达了深情和悲壮的情感。

昆曲的表演具有瑰丽的舞姿和高超的技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3、豫剧:豫剧是河南省乡间流传的一种戏曲,因为古代河南的行政区域名字为豫州,所以称为豫剧。

豫剧的唱腔快板明快,常常在唱快板的过程中配以灵活的身体动作,颇具技巧性。

豫剧的表演通常有“二黄、一生、一净”四个行当,其中二黄是豫剧中的一种特殊角色,主要扮演狂生、丑角等,因此也称为“二黄子”。

4、越剧:越剧是浙江省嵊州市和绍兴市一带流传的一种戏曲,也被称为嵊州调。

越剧的唱腔婉转动听,演员表演时需要将声音、表情、肢体动作、衣着装饰融为一体。

越剧的表现力非常强,可以表达深沉的情感,因此在中国古代戏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二、表演:古代戏曲艺术有独特的表演方式,演员在表演时需要通过唱、做、说、打、绰等方式,将文字和音乐组合起来,表达角色所具有的情感和人物性格。

谈戏曲表演之传承

谈戏曲表演之传承

谈戏曲表演之传承作者:吕秀华来源:《剧作家》 2020年第5期吕秀华中华戏曲艺术,历经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末花部乃至现代戏曲,一直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这得力于生生不息的艺术传承。

没有传承,就不能生存;没有传承,更没有发展。

在戏曲危机的当代,传承的意义尤为凸显。

传承的方式、传承的内涵、传承的效果,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

表演传承至关重要,而戏曲表演传承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拜师学艺。

这是旧戏班主要的传承方式。

这种方式通常是个人在少年时期,或为了谋生,或源自兴趣,或由于家传,拜师于某艺人,由师傅口传心授,教以基本功,传之某些传统戏之戏词与表演。

待到徒弟有了基本功,且学会了几部戏,就可以登台演戏了。

这种方式历史悠久,曾培养出大批人才,从而使戏曲表演代代相传。

在一些重要戏班里,坐科的学徒通常以某个字来确定辈分,明确传承关系。

第二种是以团带班。

这种培养方式在旧戏班里也曾有过,但是比较少见,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营戏曲剧团培养表演人才的普遍方式。

国营剧团通常在剧院统一领导下,在剧院艺术委员会的辅佐下,指定专门的表演功力较高、且艺术经验丰富的表演教师,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系统培训学员戏曲表演基本功,传授主要表演技巧。

国营剧团通过以团带班这种方式,培养出了大量新型戏曲表演人才。

第三种是院校教育。

这种方式在旧社会也曾有过,多半是某些戏班单独招收学员教授戏曲表演,为自己的戏班培养人才。

有的则是旨在赚钱的私人戏曲学校。

真正大规模的、系统的戏曲院校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

此外,各省和直辖市差不多都有专门的戏曲学校。

像以团带班一样,院校教育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戏曲表演人才。

院校教育较之传统的拜师学艺乃至以团带班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学员不仅学习戏曲表演,还学习中外戏剧史、戏剧理论、戏剧美学,乃至艺术概论、哲学理论等等。

流派的传承、变化与创新

流派的传承、变化与创新

流派的传承、变化与创新作者:王馗来源:《上海戏剧》2016年第05期尊师重道,是京剧界乃至中国戏曲界的优秀传统。

中国戏曲近千年的发展演进,是一代代戏曲传承者通过承前启后的努力所致,是一代代戏曲传承者对于戏曲之道的追求所致。

纪念和缅怀戏曲艺术大师和前辈师者,正是中国戏曲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指标。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纪念京剧大师张君秋先生诞辰95周年,并对张派艺术教学传承进行学术研讨,正是在向大师致敬,在向流派艺术致敬,在向京剧创造致敬。

2015年7月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是当前关乎戏曲传承的重要措施,“若干政策”广泛涉及到戏曲传承的个体和团体,但是对于戏曲艺术教育却仍有需要深入理解和探索的空间,尤其是在当前加强“师徒传承”的传统教育方法时,更需要将与“师徒传承”密切相关的戏曲学院教育、院团教育等诸多经验予以吸纳,才能将利好的戏曲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可喜的是,在张派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中,荟萃了众多曾经在舞台上光彩夺目的明星师者,例如张学浩、王婉华、薛亚萍、董翠娜、赵群等等,她们是享誉一时的表演艺术家,同时又将自己的艺术理解通过系统的教学方式,参与到体系化的学校教育,实现了传统师承与现代教学的有效融通。

这样的京剧教育避免了传统师承中的血缘家法以及现代教学中对舞台陌生的问题,让传统戏曲传承成为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于京剧乃至戏曲的有序传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示范。

如果追溯源流,张派艺术的教学经验应该与张君秋先生的教育思想密切相关。

张君秋先生在生前结集完成的《张君秋戏剧散论》(谢虹雯、安志强整理,本文所引均出自该书),充分表达了其教学理念。

他主张模仿不是艺术,特别强调“学习和继承流派艺术,如果忘掉了它的独创精神,是不会把前辈艺术家的艺术成果学到手的”,这种以“独创精神”为基础的学习方式是充分渗透在他的艺术历程中的。

众所周知,张君秋先生是京剧流派艺术的最近一位缔造者,张派艺术是在融合参透京剧旦行诸流派基础上,更上层楼而形成的新的艺术范式,“十旦九张”的熟语显示了其推陈出新的时代魅力。

越剧流派的传承与突破

越剧流派的传承与突破

血》 中的痛责 ,绝代艳 后》 《 中的冷 宫和著名 的三哭 , 香 即《 妃・ 哭头》《 、梁祝 ・ 哭灵》《 、梁祝 ・ 哭夫》 。袁雪芬并没有一副 天生的好嗓子 , 但她扬长避短 , 以情取胜 , 以情 动人 , 唱腔的 节奏变化多端 , 气口运用和力度把握 , 自 , 从容 如 韵昧十足 。 从上世纪 3 年代起 , O 袁雪芬共参演剧 目 1 多 出, 中 , 0 0 其 她 饰演的祥林嫂 、 祝英台 、 崔莺莺 、 花木兰 、 瑾等 . 秋 已经成为 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 。 创立 的袁派 . 她 对越剧旦角的唱腔发
蓝 而胜于蓝 。从越剧发展的百年历程看 , 正是因为其流派层
尹桂芳是越剧界另一位泰斗 级的人物 ,尹派创始人尹 桂芳是最早投入 “ 新越剧 ” 改革的明星 。 为越剧 的发 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 。 4 0年代 , 尹桂芳经常看京剧 、 话剧的表演 , 视野逐渐开 阔。 感到必须对科班 的老套套进行改革 .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 展和观众的需要 ,她在继承竺素娥 等同行前辈精华的基础 上, 又向京剧小生名家叶盛兰 、 姜妙香等 求教 , 逐渐 形成 了
在前人}肩膀上 , 向 才能有更高 的成就 。 袁雪芬创立的袁派是
在 王杏花的唱腔上发展 而来 , 而戚雅仙 的戚派 , 金彩 凤的金 派是继承发展了袁派 . 并融入 了自身的特点 。其次 , 越剧 的 流派的形成还包含了剧 目、 唱念做打等多方面的因素 , 中 集 体现在演员塑造的艺术形象上 。 往往一个角色 。 就是一个 流 派 的代名词 。 例如说到王派 , 人们就自然想到王文娟塑造 的 林黛玉 , 而说到袁派人们就会浮现 出袁雪芬饰演的祥林嫂 。
14 年 。 雪芬开始尝试 进行越剧 改革 , 92 袁 主要 是因为越 剧

浅谈豫剧的传承与发展途径

浅谈豫剧的传承与发展途径

浅谈豫剧的传承与发展途径1. 引言1.1 豫剧的定义豫剧是源自河南省豫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也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豫剧起源于清朝中期,经过演变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豫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包括唱、念、说、打、做、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豫剧的表演语言主要以豫剧方言为主,演员们在演出过程中还会穿着传统的戏曲服饰,以及化妆成各种角色。

豫剧的剧情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传奇、神怪传说、家庭故事、社会寓言等各种题材。

豫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

通过豫剧,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发展豫剧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珍视和传承。

2. 正文2.1 历史传承豫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分支之一,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早在唐代,豫剧便已经形成初步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豫剧逐渐发展壮大,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在历史上,豫剧曾经受到宫廷的青睐,成为贵族们喜爱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其表演风格也逐渐趋于成熟。

在豫剧的历史传承中,有很多著名的剧团和表演艺术家为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豫剧团在豫剧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坚持传统的表演形式,同时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使得豫剧在当代依然具有较高的表演水平和影响力。

豫剧的历史传承也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豫剧表演风格各有特点,例如豫剧在河南的表演形式与在山东的有所不同,但都保留着传统的精髓,使豫剧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欣赏价值。

豫剧的历史传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千年岁月的洗礼和沉淀,使得豫剧成为中国戏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字数:263】2.2 当代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豫剧在当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今天这个娱乐方式多样化、传播途径丰富的时代,豫剧需要适应新的形势,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纠缠 ,以致 相 关理 论难 以构建 和 突破 ,而多 停 留
理论 “ 向后 看 ” 。对 策 在 哪 里 ?
流 派 之言 ,如 风 雨渐 骤 ,不 知其 所 起 ,但大 抵
在识 别 、 认定 流派 的初级 阶段 , 缺乏切 之 当下的对 策 。 有人 曾尖锐 地指 出 ,流派理 论 长期 附庸 于实 践 ,“ 以 总结 经 验 、为 实践 提供 理 由为 基 本职 能 ” , 是 很有 道理 的 。实 践 中 ,众 多 戏 曲流 派 固然 得 到 了巩 固 发 扬 ,新 中 国成立 后 也 出现 了一 些 新 的流 派 ,但 自新
这 是为什 么 呢?
弘 扬乃 至开创 新的表 演风貌 。 流派 不 “ 流” , 新“ 派” 不显 , 已不仅 是突破 “ 瓶颈 ” 的 问题 。某种程 度上 ,它 已触及 到 了戏 曲学 科建 设 、
体 系构 建 的层 面 。 因此 ,有必 要 重估 流 派话 语 背 后
的 美学 脉 络 、创演 环 境和 实 践特 点 ,并 结合 当前话
流派不 “ 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让 人焦 虑
很显 然 , 流派 传承 已遇到 了某些 “ 瓶颈” 。这 “ 瓶
语 和未 来 走 向 ,使 之 转化 为 “ 路 越走 越 宽 ” 的有效
通道 。
颈 ”不 单 是理 论上 的 ,也 包 括 实践 上 的 ,甚至 还 有 认知 心态上 的 。理论上 , 时至 今 日仍 存在 “ 何 为 流派 ”
郑荣健
如何让 流派 流 起 来
流派 的价 值 已不 必 多说 .它 确定 “ 自成风 格 的 个 人 ”而 区别 于 文学 或 其他 文 艺 理论 的概 念 .实际 上也 明确 了戏 曲流 派 以演 员 为 中心 、以 声腔 特 色 为依 据 的 旨归 。但 是 ,对 流 派 ” 立 派 ”加 以认 定 和梳 理 固然 重要 .” 流 派要 流 … 显 然 更具 有现 实 意义 。
在 当 前政策语 境 下 ,“ 戏 曲流 派 ”俨 然 已成为 一 项话 语 指 标 ,引起 众 多 关切 。流 派话 语 在学 界 可谓 脉 动有 序 ,并 渐趋 升 温 。这 是一 个 好 现象 。无 论 是 期待 还是 焦虑 ,实 际上 都是 对戏 曲传统 的深 切 回望 ,
也是 对 当前戏 曲传 承现状 的深度 梳理 。2 0 1 1 年 ,曾
时期 以来 , 除评剧 “ 新派 ”之外 , 新 的流派难 得彰 显 。
与观 众 口碑 、 传播 推 动有 关。 比如上 世纪 2 0年代 , 北 京 顺天 时报 举办 中国首届京 剧旦 角名 伶评选 , 京剧“ 四大 名旦 ” 因此奠 定立派 之基 , 等等。 开始 之 时 , 观 众 口碑 难 免有 表 述 的随 意性 ,有 的 评语 沿 袭传 统
人 的谦 逊 ,或 因其他原 因 ,都 没有 “ 开 山立 派 ” 。
那 么 ,认 知心 态所 指 为何 呢?一 是 流派 被标 定
bI
言 之
新 中国成立 后 , 伴随 “ 戏 改 ”的全面推进 和 “ 改 戏 、改人 、改 制 ”的 逐渐 落 实 ,旧的戏 曲班社 模 式 和 旧宗 派观 念不 再符 合 主流 意识 形 态 的表达 ,个 人 话语 逐 渐让 位于 集 体话 语 ,一定 程 度上 ,让 流派 的 理论 完 善和 实 践深 入面 临路 径 选择 的 困惑 , 以致 在 很 长一 段 时 间里 ,它 的概 念 、属性 、内涵 、外 延并 不明确 。董 维 贤 的 ( ( 京 剧流 派 是 有 关戏 曲流 派 的 较早 专 著 ,其叙 述 主要 还 着 眼于 流 派 的构 成条 件 :
富、 演化为 近现 代 的表 达 。 这 种借用 和表 达的 随意性 ,
贵 在 归 纳总 结 ,却 往往 缺 乏厘 定 阐发 ,更 不 用说 从
学 科框 架的 角度 、 理 论体 系的高度 进行 “ 顶层 设计 ” 。 后 来一 些 戏 曲流 派 话语 的 混沌 与模 糊 ,很 大程 度 上 与这 个 “ 先天不 足 ”有 关 。
的品评 趣味 , 因 “ 腔 ”而成 “ 派” , 大体 意思 与流 、 品、 体 、风等 诗歌 、书 画 品鉴话 语 相似 ,而后 才 逐渐 丰
有 的艺 术家 在 各 自传 承 的基 础上 ,个 性 风格 较 之师
承虽 有 不少 创 新和 突破 ,老艺 术 家如 李 世济 的 京剧 程派 ,稍晚 如茅 威 涛 的越 剧尹 派 ,或 出于艺 术 家个
为 “ 戏 曲艺术 繁荣 的重 要标 志” , 难免 造成思 维包袱 , 不 能更直 接 地 切入 到 它最 核 心 的审美 个 性上 。虽然 理 论 界 定大 致 有 “ 自成 风 格 的个 人 ”的 共识 ,但 话
语 多 言必 称 “ 流 派 ” 而缺 乏对 个 性风 格 等细 部 的果 断言 说 。 比如 ,能否 跳 出流派 来说 流 派 呢? 能否 更 科 学 地厘 定 基 础训 练 方法 和个 性 发挥 的 界 限 呢?二 是有 的演员 仍存在 “ 靠 山头 … 打旗 号” 的 旧江 湖心 态 ,不 精钻 艺术 而依赖 圈子 的 “ 登 龙术 ” ,这就难 免 造 成 流派 有 “ 派 ”不 “ 流 ”的僵 化 状 态 ,遑 论 如 何
有 一篇 题为 ( 《 戏 曲流派 : 不 是终点 是起 点 的文章 ,
讲 到京 剧 表 演 艺 术 家 尚长 荣 不愿 意 成 “ 派” ,是 有 “ 流 派要 流” 的深意 的。 上 世纪 9 0年代 ,钟荣 也 曾
先 后撰 文 浅谈 “ 流派 要流 ” 》 流 派 的继承 与发展 ) ) 谈 及 这 个 问题 。虽 然是 老话 题 ,有 些 观点 如 今 已较 有 共 识 ,但绳 之 当 下 ,并未 让 人觉 得 过 时 。关键 的 问题在 于 ,老调重 弹 ,温故知 新 ,期待 和焦虑 还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