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全国)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6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21讲 化学能与热能讲义 新人教版
(湘教考苑)(新课标)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

第六章化学反响与能量单元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此题包括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
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2023·衡水调考)某反响由两步反响A→B→C构成,它的反响能量曲线如下图(E1、E2、E3、E4表示活化能)。
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两步反响均为吸热反响B.稳定性C>A>BC.参加催化剂会改变反响的焓变D.A→C反响的ΔH=E1-E4解析:A→B的反响为吸热反响,B→C的反响为放热反响,故A错误;物质的总能量越低,越稳定,故B正确;参加催化剂,只改变反响的活化能,不改变反响热,故C错误;整个反响中ΔH=(E1+E3)-(E2+E4),故D错误。
答案:B2.(2023·福建卷)某科学家利用二氧化铈(CeO2)在太阳能作用下将H2O、CO2转变为H2、CO。
其过程如下:m CeO2(m-x)CeO2·x Ce+x O2(m-x)CeO2·x Ce+x H2O+x CO2m CeO2+x H2+x CO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该过程中CeO2没有消耗B.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C.右图中ΔH1=ΔH2+ΔH3D.以CO和O2构成的碱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响式为CO +2H2OCO+4OH--2e--23解析:依据题意,根据该转化过程,CeO2在反响过程中质量及化学性质均没改变,起到催化剂的作用,A项正确;二氧化铈(CeO2)在太阳能作用下将H2O、CO2转变为H2、CO,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B项正确;根据盖斯定律,题图中ΔH1、ΔH2、ΔH3的关系为CO,D项正确。
ΔH1+ΔH2+ΔH3=0,C项错误;碱性介质下,CO和O2生成的CO2转变为-23答案:C3.(2023·上海卷)1,3丁二烯和2-丁炔分别与氢气反响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由此不能判断( )A.1,3丁二烯和2丁炔稳定性的相对大小B.1,3丁二烯和2丁炔分子储存能量的相对上下C.1,3丁二烯和2丁炔相互转化的热效应D.一个碳碳三键的键能与两个碳碳双键的键能之和的大小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前者减去后者即得到CHCH-CHCH 2(g)→CH 3-C ≡C-CH 3(g) ΔH =+36.1 kJ/mol ,这说明1,3丁二烯转化为2丁炔是吸热反响,因此在质量相等的条件下1,3丁二烯的总能量低于2丁炔的总能量,那么1,3丁二烯比2丁炔稳定性强,因此选项A 、B 、C 均是正确的;反响热等于断键吸收的能量与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的差值,但由于不能确定碳碳单键和碳氢单键键能,因此根据热化学方程式不能确定一个碳碳三键的键能与两个碳碳双键的键能之和的相对大小,D 不正确,答案选D 。
人教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知识点总结

一、选择题1.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回收再利用,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原材料的价值。
下图是工业生产纳米磁性氧化铁的流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Na2CO3溶液浸泡是为了除去废铁屑表面的铁锈B.若生产中不通入N2,暴露在空气中生产,将不能得到高纯度产品C.加适量的H2O2是为了将部分Fe2+氧化为Fe3+ ,涉及反应:H2O2+2Fe2++2H+=2Fe3++2H2O D.溶液A中Fe2+和Fe3+的浓度比为1:2【答案】A【详解】A. Na2CO3溶液水解显碱性,浸泡废铁屑可以使表面的油脂水解除去,但不能除去表面的铁锈,故A错误;B.废铁屑被硫酸溶解生成硫酸亚铁,生成的亚铁离子被双氧水部分氧化生成铁离子,形成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混合溶液,若生产中不通入N2,暴露在空气中生产,亚铁离子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铁离子,将不能得到高纯度四氧化三铁产品,其中会混入氧化铁杂质,故B正确;C.根据B的分析,加适量的H2O2是为了将部分Fe2+氧化为Fe3+ ,涉及反应:H2O2+2Fe2++2H+=2Fe3++2H2O,故C正确;D.根据最终产品为四氧化三铁,其中Fe2+和Fe3+的数目比为1:2,因此溶液A中Fe2+和Fe3+的浓度比为1:2,故D正确;故选A。
2.Mg-H2O2电池可用于驱动无人驾驶的潜航器。
该电池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示意图如图。
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g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B.H2O2在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C.石墨电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D.溶液中Cl-向正极移动【答案】C【分析】镁、过氧化氢和海水形成原电池,镁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过氧化氢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过氧化氢做氧化剂被还原为OH-,溶液pH增大,原电池中阴离子移向负极。
【详解】A.组成的原电池的负极被氧化,镁为负极,不是正极,故A错误;B.双氧水作为氧化剂,在石墨上被还原变为氢氧根离子,发生还原反应,故B错误;C.双氧水作为氧化剂,在石墨上被还原变为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为,H2O2+2e-=2OH-,故溶液pH值增大,故C正确;D.溶液中Cl-移动方向与同外电路电子移动方向一致,应向负极方向移动,故D错误;答案选C。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课件:专题6-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专题6 │ 使用建议
6.要从电极名称的判断、电极材料的性质、离子的 放电顺序等方面去复习电解池,利用电子守恒法解决相 关的计算问题。 7.注意这部分内容以社会热点,例如能源危机问题、 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科技前沿动态为背景,以身 边的生活经验为情境命题是一个明显的动向,也是近几 年高考命题的重点,需要特别注意。
专题6 │ 使用建议
3.原电池与电解池的知识理论性、规律性较强,并且 概念较多,容易混淆,需要在加强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概 念的定义和实例。 4.新型燃料电池、熔融盐电池、二次电池的原理,电 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的书写都是高考中常常涉及的知识,是 重点也是难点。金属的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电极反应式的 书写或正误判断是常见的命题采分点,要注意从原理上去分 析掌握,并了解金属保护的方法。 5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解的规律、电解的应用(包 括氯碱工业、铜的精炼、电镀、电冶金)等知识点较多,经常 与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方程式、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 算等多个知识领域联合命题。
第18讲 │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一 反应热 焓变 【知识梳理】 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比较
判断依据 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 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E反应物______ E生成物 >
E反应物______ E生成物 <
与化学键的关系
生成物分子成键时 生成物分子成键时 释放出的总能量 释放出的总能量 大于 反应物分子 ________ 小于 反应物分子 ________ 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 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
专题6 │ 使用建议
4.常见的化学电源的题目命题主要落脚点放在正负极材 料、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总反应式的书写上。而对于金属的 腐蚀与防护主要是放在了原电池的构成水膜的性质以及正极 反应式的不同上。 5.在电解池的编制中,重点对电解的原理与应用、电化 学的解题思路等进行了比较、分析与归纳,特别重视规律的 总结和方法的归纳,体现理论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 6.本专题最后设置了一套滚动卷,滚动范围是专题5、6。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梳理)

第1节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梳理】一、化学反应与热能1、化学能与热能转化的实验探究 (1)镁与盐酸反应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产生大量气泡、温度计指示温度升高镁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 +2H +===Mg 2++H 2↑,该反应放出热量(2)Ba(OH)2·8H 2O 与NH 4Cl 晶体反应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a.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b .用手摸烧杯底部有冰凉感觉 c .用手拿起烧杯,玻璃片黏结到烧杯的底部d .烧杯内反应物成糊状化学方程式为:Ba(OH)2·8H 2O+2NH 4Cl=BaCl 2+2NH 3↑+10H 2O ,该反应吸收热量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1)宏观解释——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不同。
宏观解释放热反应示意图吸热反应示意图(2)微观角度——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与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不同。
微观解释反应物、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变化关系 能量变化 断裂旧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 <形成新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 放出能量断裂旧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 >形成新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吸收能量3、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五放四吸)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放热反应:①燃烧反应①酸碱中和反应①金属和水或酸的反应①大多数化合反应①铝热反应(2)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①铵盐与碱的反应①CO2或水蒸气与碳的反应①H2或CO还原CuO的反应二、能源1. 能源的分类2.能源的利用(1)当前我国使用最多的能源:化石燃料,即煤、石油、天然气。
(2)化石燃料需亟待解决的问题:(3)解决燃料燃烧存在问题的研究方向①研究化石燃料完全燃烧的条件和减少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损耗的技术,研究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措施;②防止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③通过化学方法把石油、煤等化石燃料转化为清洁燃料;④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核能、等清洁、高效的新能源。
【典型例题】1.过渡态理论认为:不管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反应物经过渡态变为生成物,都必须要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好比从一个谷地到另一个谷地必须爬山一样。
全国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6章化学能与热能第1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课件

ΔH=-240.2 kJ·mol-1
第三十四页,共88页。
解析 断裂 1 mol H—O 键吸收的能量与形成 1 mol H—O 键放出的能量相等,1 mol H2O(g)中含有 2 mol H—O 键,断裂 1 mol H2O(g)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 925.6 kJ 的能量, 但题目未标注 H2O 的状态,A 错误。根据题给信息可知,反 应 2H2(g)+O2(g)===2H2O(g)中断裂反应物中化学键吸收的 热量为 2×436.4 kJ+498 kJ=1370.8 kJ,形成生成物中化学 键放出的热量为 4×462.8 kJ=1851.2 kJ,则该反应的 ΔH= -(1851.2-1370.8) kJ·mol-1=-480.4 kJ·mol-1,B 正确。题 目未指明生成 H2O(l)中 1 mol H—O 键放出的能量,无法计 算 C、D 项中反应的 ΔH,故 C、D 错误。
(3)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 加热就能进行的反应也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第十二页,共88页。
【基础辨析】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 ) (2)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 ) (3)水变成水蒸气时吸收的能量就是该过程的反应热。 ( ×) (4)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都是化学能和热能间的相互 转化。( × )
第二十二页,共88页。
解析 状态Ⅰ的总能量为反应物的总能量,状态Ⅲ的总 能量为生成物的总能量,由题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 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A 错误;从状态Ⅰ~ Ⅲ的图示可知,反应中 CO 并未断键形成 C 和 O,C、O 原 子之间始终存在化学键,B 错误;由图示可知,CO 与 O 在 催化剂表面形成了 CO2,CO2 分子内存在 C===O 极性共价 键,C 正确;状态Ⅰ→状态Ⅲ表示 CO 与 O 反应生成 CO2 的过程,并不是 CO 与 O2 反应的过程,D 错误。
高考化学 一轮复习 第6单元 化学反应与能量 新人教

返回目录
第22讲 化学能与热能
•【方法技巧】
•1.正确理解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
考 •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但不影响焓变的大小。
点 互
•2.反应热答题规范指导
动 •用“焓变(ΔH)”表示反应热时,ΔH>0表示吸热,ΔH<0表示
探 究
放热,因而,ΔH后所跟数值需要带“+”“-”符号。
•3.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其关键是算清物质中化学键的数目。
究 ③图中c表示反应的反应热,可通过计算焓变值求得反
应热:
a.从物质所具有的焓角度分析,焓变(ΔH)为生成物的
焓与反应物的焓之差:ΔH=H(__生__成__物__)-H(________)。 b.从反化应学物键角度分析,焓变为反应物的键能和与生成
物的键能和之差:ΔH=E(________)-E(________)=
究
•(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
•(4)Na转化为Na+时,吸收的能量就是该过程的反应热(
)
•(5)同温同压下,反应H2(g)+Cl2(g) 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
2HCl(g)在光照和
•(6)可逆反应的ΔH表示完全反应时的热量变化,与反应是否
可逆无关( )
返回目录
第22讲 化学能与热能
返回目录
使用建议
对电化学的考查一般视角较新,往往会与较新的STSE知 识联系在一起考查,如对原电池的考查: 2015年全国卷Ⅰ 考查了微生物电池工作原理、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考查 了2013年3月我国科学家报道的水溶液锂离子电池体系等; 对电解池的考查: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考查了“四室电 渗析法”制备H3PO2的工作原理等。因此复习过程中,一 方面要通过对上述相应基础知识的重组、整合,形成知识 网络;另一方面要选用、组编符合高考试题命制特点的练 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目录第1节化学能与热能第2节原电池化学电源第3节电解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第1节化学能与热能1.已知热化学方程式:2SO2(g)+O2(g)2SO3(g) ΔH=-Q kJ·mol-1(Q>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条件下,2 mol SO2(g)和1 mol O2(g)所具有的能量小于2 mol SO3(g)所具有的能量B.将2 mol SO2(g)和1 mol O2(g)置于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为Q kJC.若使用催化剂,该反应的|ΔH|减小D.如将一定量SO2(g)和O2(g)置于某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放热Q kJ,则此过程中有2 mol SO2(g)被氧化答案 D2.一定条件下,在水溶液中1 mol Cl-、ClOx-(x=1,2,3,4)的能量(kJ)的相对大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e是ClO3-B.b→a+c反应的活化能为60 kJ·mol-1C.a、b、c、d、e中c最稳定D.b→a+d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3ClO-(aq)===ClO3-(aq)+2Cl-(aq) ΔH =-116 kJ·mol-1答案 D解析A项,e中Cl元素化合价为+7价,而ClO3-中Cl元素化合价为+5价,错误;B项,b→a+c反应的活化能为40 kJ·mol-1,错误;C项,a、b、c、d、e中a能量最低,所以最稳定,错误;D项,b→a+d,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得该反应方程式为3ClO-===ClO3-+2Cl-,反应热=64 kJ·mol-1+2×0 kJ·mol-1-3×60 kJ·mol-1=-116 kJ·mol-1,所以该热化学方程式为3ClO-(aq)===ClO3-(aq)+2Cl-(aq) ΔH=-116 kJ·mol-1,正确。
2025版高考化学总复习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21讲原电池和化学电源考点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第21讲 原电池和化学电源 考点一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自主小练1.易错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锌铜原电池中,Cu 2+移向Zn 电极。
( × )[提示] Zn 电极为负极,Cu 2+移向正极。
(2)锌铜原电池中,盐桥可以换成导线。
( × )[提示] 盐桥是离子导体,导线是电子导体。
(3)原电池中的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
( × )[提示] 原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同时,还转化为热能等。
(4)电子能通过熔融的电解质移向正极。
( × )[提示] 电子不能通过离子导体。
(5)电极反应式遵循质量、电子转移和电荷守恒。
( √ )[提示] 电极反应式遵循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原则。
(6)锌铜原电池中,有电子通过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因此有电流产生。
( × )[提示] 电子不经过电解质溶液。
(7)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组成原电池时,活动性强的金属一定作负极。
( × )(8)一般来说,带有“盐桥”的原电池比不带“盐桥”的原电池效率高。
( √ )(9)实验室制备H 2时,用粗锌(含Cu 等)代替纯锌与盐酸反应效果更好。
( √ )(10)CaO +H 2O===Ca(OH)2能自发进行,且放出大量的热,故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 × )(11)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向负极移动,盐桥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 × )[提示] 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移向负极。
(12)某原电池反应为Cu +2AgNO 3===Cu(NO 3)2+2Ag ,装置中的盐桥内可以是含琼脂的KCl 饱和溶液。
( × )[提示] 琼脂中的Cl -会进入AgNO 3溶液和Ag +反应。
(13)在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一定是负极。
( √ )[提示] 氧化反应是失去电子的反应,因此在原电池中一定为负极上的反应。
(14)Mg-Al-稀H 2SO 4组成的原电池中,Mg 作负极,Mg-Al-NaOH 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Mg 作正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讲化学能与热能考点一焓变与反应热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变化: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2)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守恒: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热能、光能、电能等。
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2.焓变、反应热(1)定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的热效应。
(2)符号:ΔH。
(3)单位:kJ·mol-1或kJ/mol。
3.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的角度分析,如图所示。
(2)从反应热的量化参数——键能的角度分析(3)记忆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①可燃物的燃烧;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化合反应;④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⑤物质的缓慢氧化等。
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盐的水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③Ba(OH)2·8H 2O 与NH 4Cl 反应;④碳和水蒸气、C 和CO 2的反应等。
4.燃烧热和中和热 (1)燃烧热①概念:在101 kPa 时,1_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其中的“完全燃烧”,是指物质中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氧化物:C→CO 2(g),H→H 2O(l),S→SO 2(g)等。
②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 1 mol 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例如: C 8H 18(l)+252O 2(g)===8CO 2(g)+9H 2O(l) ΔH =-5 518 kJ·mol -1。
(2)中和热①概念: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_mol 液态H 2O 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②用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OH -(aq)+H +(aq)===H 2O(l) ΔH =-57.3 kJ·mol -1。
③中和热的测定原理 ΔH =m 酸+m 碱c t 终-t 始nc =4.18 J·g -1·℃-1=4.18×10-3 kJ·g -1·℃-1;n 为生成H 2O 的物质的量。
深度思考1.同质量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和在纯氧中燃烧,放出的能量是否相同?放出的热量哪个多?为什么?答案 相同;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的热量多;因在纯氧中燃烧火焰明亮,转化成的光能多,故放出的热量少。
2.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反应,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能反应( )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 (3)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答案 (1)× (2)√ (3)×题组一 有关概念的理解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吸热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发生B .Na 转化为Na +时,吸收的能量就是该过程的反应热 C .水蒸气变为液态水时,放出的能量就是该变化的反应热D .同温同压下,反应H 2(g)+Cl 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 相同 答案 D解析 B 项和C 项是物理变化过程,其能量变化不能称为反应热;D 项焓变与反应条件无关。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葡萄糖的燃烧热是 2 800 kJ·mol -1,则12C 6H 12O 6(s)+3O 2(g)===3CO 2(g)+3H 2O(l) ΔH =-1 400 kJ·mol -1B .已知101 kPa 时,2C(s)+O 2(g)===2CO(g)ΔH =-221 kJ·mol -1,则该反应的反应热为221 kJ·mol -1C .已知稀溶液中,H +(aq)+OH -(aq)===H 2O(l)ΔH =-57.3 kJ·mol -1,则稀醋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1 mol 水时放出57.3 kJ 的热量D .已知HCl 和NaOH 反应的中和热ΔH =-57.3 kJ·mol -1,则98%的浓硫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1 mol 水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1答案 A题组二 依据图形,理清活化能与焓变的关系3.某反应过程中体系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反应过程可表示为A +BC 反应物 ―→[A…B…C]过渡态 ―→AB +C 生成物 B .E 1为反应物的总能量与过渡态的能量差,称为正反应的活化能 C .正反应的热效应ΔH =E 1-E 2<0,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D .此图中逆反应的热效应ΔH =E 1-E 2<0,所以逆反应为放热反应答案 D解析由图可知,正反应放热,ΔH为负值;逆反应吸热,ΔH为正值,D错误。
4.反应 A+B―→C(ΔH<0)分两步进行:①A+B―→X (ΔH>0),②X―→C(ΔH<0)。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答案 D解析由A+B―→XΔH>0可知,X的能量比A和B的能量和大。
由X―→CΔH<0可知,C 的能量比X的能量低,分析图像可知,D正确。
5.甲醛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可利用甲醇催化脱氢制备。
甲醛与气态甲醇转化的能量关系如图所示。
(1)甲醇催化脱氢转化为甲醛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过程Ⅰ与过程Ⅱ的反应热是否相同?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吸热(2)相同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仅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题组三中和热测定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6.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①用量筒量取50 mL 0.50 mol·L-1盐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盐酸温度;②用另一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并用同一温度计测出其温度;③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得混合液最高温度。
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所用NaOH溶液要稍过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上图装置中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及泡沫塑料板的作用是什么?(3)怎样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溶液,不能用铜丝搅拌棒代替的理由是什么?(4)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3,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1·℃-1。
为了计算中和热,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下:(5)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Ba(OH)2溶液和硫酸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现将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稀氨水分别和1 L 1 mol·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热分别为ΔH1、ΔH2、ΔH3,则ΔH1、ΔH2、ΔH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确保盐酸被完全中和(2)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的损失。
(3)实验时应用环形玻璃搅拌棒上下搅动;因为铜传热快,热量损失大,所以不能用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
(4)-51.8 kJ·mol-1(5)不能H2SO4与Ba(OH)2反应生成BaSO4沉淀,沉淀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6)ΔH1=ΔH2<ΔH3解析(1)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为了确保反应物被完全中和,常常使加入的一种反应物稍微过量一些。
(4)取三次实验的平均值代入公式计算即可。
(5)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故不能用Ba(OH)2溶液和硫酸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
(6)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氢氧化钙溶液中溶质都完全电离,它们的中和热相同,稀氨水中的溶质是弱电解质,它与盐酸的反应中一水合氨的电离要吸收热量,故反应热的数值要小一些(注意中和热与ΔH的关系)。
1.正确理解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1)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但不影响焓变的大小。
(2)在无催化剂的情况下,E1为正反应的活化能,E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即E1=E2+|ΔH|。
2.反应热答题规范指导(1)描述反应热时,无论是用“反应热”、“焓变”表示还是用ΔH表示,其后所跟数值都需要带“+”、“-”符号。
如:某反应的反应热(或焓变)为ΔH=-Q kJ·mol-1或ΔH=+Q kJ·mol-1。
(2)由于中和反应和燃烧均是放热反应,表示中和热和燃烧热时可不带“-”号。
如:某物质的燃烧热为ΔH=-Q kJ·mol-1或Q kJ·mol-1。
考点二热化学方程式1.概念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五步”一写方程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3.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正误的“五审”深度思考1.怎样理解可逆反应中的反应热?答案无论化学反应是否可逆,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ΔH都表示反应进行到底(完全转化)时的能量变化。
如2SO 2(g)+O 23(g) ΔH =-196.64 kJ·mol -1,ΔH 是指2 molSO 2(g)和1 mol O 2(g)完全转化为2 mol SO 3(g)时放出的能量。
若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向某容器中加入2 mol SO 2(g)和1 mol O 2(g),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的能量为Q ,因反应不能完全转化为SO 3(g),故Q <196.64 kJ 。
2.已知2SO 2(g)+O 23(g) ΔH =-196.64 kJ ·mol -1,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 SO 2、1 mol O 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 1 kJ ,在同样条件下,向该容器中通入 2 mol SO 3,达到平衡时,吸收热量为Q 2 kJ ,则Q 1和Q 2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