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课件 第一单元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共19张PPT)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 濒海居民,私载海舡(chuán ),交通外国,因以 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 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 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 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 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4、根本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5、表现
(1)汉朝: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
①措施
②原因
材料一:汉初,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 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 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 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材料二: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
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
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5、表现
(2)明清时期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 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 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 耕稼之人”,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本业。
氏族公社 井田制
所有制
(土地国有)
封建土地 所有制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经济政策
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2、首倡者:商鞅(在秦国变法时)
农业
工商业
生产粮食布帛
脱离农业生产
本业
末业
鼓励
限制
3、原因
①商业的发展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 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共35张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B
乾隆接见英国 使臣马嘎尔尼
1793年,英国人马嘎尔尼访华,乾隆帝把他当作 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马 嘎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提出了条件:将来中国 派使者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 或是中国派人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 礼。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乾 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拒 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观点不一致的是
A.“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C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三、“海禁”和“闭关锁国” 1,明代的“海禁”: (1)原因:
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危及明朝统治, 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 (2)内容:
页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乾隆帝为何如此傲慢?乾隆在对 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 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1)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 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2)闭关锁国政策。 (3)不仅阻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
材料二:雍正帝:“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 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通过上述两则材料分析,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 重农抑商政策?
2、原因: ①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 ②战国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商业发展与农业
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 统治等问题。
③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物价。这些者不利于封建 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影响社会 进步。 3、目的: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代 C.投资工商业风险大
的 经
D.经营土地风险小、获利高
济
政
策
A
第
4 4.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
课 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古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代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的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经
济
政 策
B
第 5.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重农抑
4 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课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根本
经 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济 D.其根本目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 8.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⑵西汉:严格控制民营商业,加征重税。
8.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政策 A 明清时期“衣食租税”的土地经营盛行,根本上是因为(
A.经济基础决定的
古 B.统治者的心态决定的
代 C.中外关系决定的
的 D.阶级关系决定的
经
济 政
A
策
第课4 8不A..正下有确列利的关于是于农古业(代的重发)农展抑商政策的评价,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古C.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
代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的
经
济 政
D
策
第
4 9.历史上清朝的“十三行”指 课 的是 ( )
第
14.封建所有制的束缚。(根本原因)
课
2.自然经济的限制作用。
3古代.封建政府的压制。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 政的策,采取许多妨碍手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 萌经芽发展的措施如:闭关锁国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共34张PPT)

自 主 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井田制是对奴隶社会土地制度的一种形 学 象称呼。从形状看,西周井田制是九田一井,一井又分为一区 习 公田和八区私田。其中八区私田是分给劳动者即奴隶和平民耕
种的。一井中田与田之间是沟洫纵横,阡陌交错,类似于一个 个的“井”字,故称“井田”。
上
的。井田制实际上是西周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师 生 互 动
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封建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土地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
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农人数大大增多,保证赋役来源,从而
增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均田制并不能完全阻止土地兼并。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
买卖的频繁,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而逐渐瓦解。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土地制度的演变
问 题 情 境 五
土地兼并会导致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土地制度的演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 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 入来源。
上
下
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推进新课
“重农抑商”
自 主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重农抑商”这一目。思考实行重 学 农抑商政策的目的、过程及影响。 习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共40张PPT)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 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 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 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均田制
(1)背景:
①北方长期战乱,田地大量荒芜,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税收; ②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2)内容:①口分田(露田)——使用权
②永业田(桑田)——所有权
(3)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 (4)作用:①推动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缓和社会矛盾;
②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发展,保证国家财政税收;
小结:
1、以税种来分类: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编户制度、 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初税亩、 相地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 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 亩;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 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 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 身控制松驰
B.奴隶庶民集体耕种 C.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 (2)性质:土地私有制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3.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成原因:
①根本: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 ②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 ④直接: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共26张ppt)

材料中反映了哪些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等
二、国家政策之一——重农抑商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直的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
①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专卖制度 ②重收商税:“算缗”、“告缗” ③歧视商人:“士农工商”、贱商令
4.影响: 前期——促进农业发达、国家稳定等
D
5.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 是:
A维护封建统治 C保护农耕经济
A
B限制工商业发展 D防范“外夷”入侵
6、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它造成的后果不包括:
A市场狭小 B原料不足
C劳动力缺乏 D资金短缺
B
动动脑
土地兼并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
历代封建王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措施:均田制、屯田制——不允许买卖
土地兼并
材料二: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 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 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租核·推原》 材料三: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 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 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重农抑商
含义 原因 表现
古
代
中
国 的 经
土地私有制 的确立
济
政
策
评价 含义
海禁、闭关锁国 原因
影响
资本主义 萌芽
产生条件
发展缓慢 的原因
课堂感悟: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 也已加入世贸组织,这要求我们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必须在精神上实现现代化,观念意识的解放是国家 强盛、民族兴旺的关键;必须不断反省自身的不足,勇于学习先进 国家的长处,才能于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重农抑商、海禁等
二、国家政策之一——重农抑商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直的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
①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专卖制度 ②重收商税:“算缗”、“告缗” ③歧视商人:“士农工商”、贱商令
4.影响: 前期——促进农业发达、国家稳定等
D
5.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 是:
A维护封建统治 C保护农耕经济
A
B限制工商业发展 D防范“外夷”入侵
6、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它造成的后果不包括:
A市场狭小 B原料不足
C劳动力缺乏 D资金短缺
B
动动脑
土地兼并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
历代封建王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措施:均田制、屯田制——不允许买卖
土地兼并
材料二: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 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 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租核·推原》 材料三: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 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 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重农抑商
含义 原因 表现
古
代
中
国 的 经
土地私有制 的确立
济
政
策
评价 含义
海禁、闭关锁国 原因
影响
资本主义 萌芽
产生条件
发展缓慢 的原因
课堂感悟: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 也已加入世贸组织,这要求我们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必须在精神上实现现代化,观念意识的解放是国家 强盛、民族兴旺的关键;必须不断反省自身的不足,勇于学习先进 国家的长处,才能于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ppt课件

4 .评价: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重视农业 的发展是正确的策略。对于抑制商业要具体分析:
(1)前期: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巩固新生地主政权。
(2)后期: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互动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桑弘羊 (西汉昭帝时的御史大夫 )说:“先帝建铁 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 取给者。” ——《盐铁论· 本议》
材料二 郡国多不便 (注:“不便”意指指责)县官作盐铁, 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
——《史记· 平准书》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先帝”指的是谁?他在位时期国家为加 强盐铁的管理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经济生活中存在哪些问题?谈谈你对 这一经济政策的认识。
(1)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官营)制度。
(2)问题:铁器质量差、价格高、强买强卖。认识:一定程 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损害 了百姓利益,使社会活力受到压抑。(言之成理即可)
全面认识海禁政策
要点精析
1 .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 人来华进行贸易的政策。 2 .原因: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 下令实行海禁;清朝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 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根本上,是由自 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2)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古代农业生产直接关系着国家 的兴衰存亡,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3)可以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以稳定社会秩序。 (4)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统治者强调中 央集权的思想相矛盾。 3.演变过程。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改革,奖励耕战, 禁止弃农经商。 (2)汉武帝时,贬低商人地位,不许商人衣丝乘车,盐铁官 营。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些松动,朝廷鼓励海外 贸易。 (4)明清时期,反复强调农业的根的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①_____ 2. (1)性质:奴隶社会的②_____ (2)概括: a.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b.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③______ c. d.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共20张PPT)

以私有制 为主体的 多种土地
所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地位、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 多年,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
4、土地兼并问题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实际承认了土地的自由转让和买卖,这是土地兼并产生的 根本原因。
土地作为古代重要财富基础,尤其是在土地私有制情况下,贵族为了获取更 大的经济利益,利用其职权甚至是武力压迫自耕农,剥夺其土地所有权;一些富 有的商贾也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大量收购农民土地,以希获取更大的农业利润; 小农经济自身的脆弱性也是土地兼并的重要原因
土地兼并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引发社会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一方面是 兼并者与被兼并者,即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中央与地方大地产阶 级之间的矛盾。由于古代社会中贵族、教派和地方豪强等享有赋税的减免权,依 附于其的奴隶和下人亦不需要纳税,因此古代社会国家的主要收入为大量自耕农 的税收。在土地兼并问题下,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所有权,沦为社会流民或者大 地主的佃农,国家原有的纳税户口减少,其统治基础受到威胁,直接导致了中央 对地方大地主的打压和限制,加剧社会矛盾
——《论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历朝统治 者采取抑 制土地兼并
北魏至唐前期 实行均田制
明朝按照人丁和田亩 的多寡收取赋税(鱼 鳞图册)
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抑制兼 并,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但只起到鼓励 农民垦荒的作用,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农抑商
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逐渐提出----当时七雄并起,争城掠地,最需要的兵和粮,兵和 粮是以农民的力役和力耕为来源。农业同国家的富强、封建制度的巩固关系至密, 然而商 人却在贪婪地侵蚀着农业。 他们通过不等价交换、 高利贷和囤积居奇等种种手段来“牟 农夫之利”。 商鞅说:“民之内事, 莫苦于事农”, “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 不如商贾技巧 (技巧指从事奢侈品生产) 之人”, “商贾之士佚且利”(<商君书>)。正因为如此,农民纷纷流 入城市去逐什二之利,或自己跑买卖, 或变成商人的雇工, 社会上出现了商与君争民、市与 野争民的矛盾。东方六国情况如此, 秦国也不例外。尤其秦国地居关中沃野, 是天然的农业 区, 而当时地旷人稀, 劳动力缺乏, 弃农就商的风气使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越发严重。商鞅很 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觉得“农苦寡而游食者众”,国家就要陷于贫弱和危险的境地,如果 “境内之民皆事商贾, 为技艺”, 逃避农业生产, 离亡国就不远了。 商鞅认为要足食足兵, 必须增 加农业人口, 让农民安于生产, 不从事末业; 而要使农民不弃本逐末, 又必须抑制商 人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主私有制不断扩大,自耕农和国家所有的土地逐渐减少。
1.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 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 ) B.统治者“不抑兼并”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封建社会,实行的
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2)明清: ①措施:封建政府依然固守 重农抑商 政策,继续实行专 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②影响:阻碍 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海禁” (1)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 互市 ,对外贸易只能 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是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土地买卖具有合
法性,从而造成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A项与题意无关,B项 是某些朝代土地兼并的直接原因,C项能加重土地兼并,但
不是根本原因。
答案:D
二、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1.产生原因 (1)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2)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古代农业生产直接关系着国 家的兴衰存亡,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3)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统治者强调 中央集权的思想矛盾。
[合作探究·提认知]
1.秦代规定:“什伍皆有长”,“使民无得擅迁”,实
行“连坐”。明代法律规定:离乡百里,必须持“路引”, 即离乡的证明。 古代严格限制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与什么经济 政策有关?
提示: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重农
抑商。
2.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
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
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有用资…… ——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 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政府怎样的对外政策?你认为清政府 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闭关锁国。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
治地位。
[串点成面·握全局]
一、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主要形式及演变规律 1.特点 (1)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 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寡收取赋税
二、“重农抑商” 1.含义 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 工商业 的发展。
2.原因
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 劳动力 、影响农业生产甚至 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3.目的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巩固 封建 统治。
4.提出
战国时期, 商鞅 在秦国变法时首倡。 5.发展 (1)西汉: ①原因: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②措施: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 盐铁酒 专卖、官营贩运、 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3.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
(1)背景:井田制遭到破坏。 (2)过程: 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 要按亩收税。这实际上承认了 土地私有 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 法律 形式确立了封建
土地私有制。
(3)弊端:土地兼并。 原因 危害 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动荡不安 ①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 均田制 ,限制土地买 对策 卖 ②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 田亩 的多
2.韩非子认为,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各项 所反映的与韩非子所持观点不同的是 A.“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B.“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C.“重租税以困辱之” D.“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 )
[自读教材·填要点]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 氏族公社 所有。
2.奴隶社会 井田制。 (1)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 国有 制度。 (2)内容:
①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
买卖。
②受封者要向国王缴纳 贡赋 。 ③庶民和奴隶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 (3)瓦解: ①由于 生产力 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开垦为私田。 ② 兼并战争 使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井田上耕作的 劳动力 不断减少。
3.评价
(1)积极:农业是基础,重视农业的发展是正确的策略。
在封建社会和封建王朝建立初期,抑商可以保障农业的发展, 对于封建经济的确立和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经济恢复起了积 极作用。 (2)消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必
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明清
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 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 成长,导致近代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潮流。
2.主要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
意识。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 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一是限制商人的政治
权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 对其穿衣、乘车等都有严格规定。
(2)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
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3)封建政府和皇帝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2.主要形式 (1)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 建社会中占有支配地位。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
后才被彻底消灭。
(2)封建土地国有制:包括均田制和屯田制等形式。 (3)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3.演变规律 官僚、地主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甚至国家的土地,
2.清代“闭关锁国”
(1)原因:
①对付东南沿海的 抗清 斗争。 ②清政府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 国进行贸易。 (2)表现:清政府厉行 海禁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3)危害:
①妨碍 海外市场 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 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 世界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