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橡胶的发展历史
天然橡胶常识

天然橡胶简介天然橡胶的含义很广,既指从含天然橡胶植物上采割的天然橡胶乳,也包括用天然胶乳加工而成的天然橡胶(烟片胶、颗粒胶)和浓缩胶乳。
含有天然橡胶的植物很多,现已发现的就有400多种,如橡胶树、野藤橡胶、橡胶草即杜仲等,其中产量最高、品质最好、产胶期长、采胶容易、胶乳再生快且制胶费用低的只有一种——巴西橡胶树,它的产量已占天然橡胶总产量的90%以上。
通常我们所说的天然橡胶,就是指从巴西橡胶树上采集的天然橡胶,经过凝固、干燥等加工工序而制成的弹性固状物。
天然橡胶是一种以聚异戊二烯为主要成分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式是(C5H8)n,其橡胶烃(聚异戊二烯)含量在90%以上,还含有少量的蛋白质、脂肪酸、糖分及灰分等。
属性物理属性天然橡胶没有一定的熔点,天然橡胶在常温下具有较高的弹性,稍带塑性,具有非常好的机械强度,温度降低则逐渐变硬,低于10度时逐渐结晶硬化,变成不透明状态,滞后损失小,在多次变形时生热低。
天然橡胶是一种结晶性橡胶,自补强性较大,所以具有非常好的机械强度,滞后损失小,在多次变形时生热低,因此其耐屈挠性也很好,到出现裂口时为止,可达20万次以上。
系非极性橡胶,电绝缘性能良好。
化学属性因为有不饱和双键,所以天然橡胶是一种化学反应能力较强的物质,光、热、臭氧、辐射、屈挠变形和铜、锰等金属都能促进橡胶的老化,不耐老化是天然橡胶的致命弱点,但是,添加了防老剂的天然橡胶,有时在阳光下曝晒两个月依然看不出多大变化,在仓库内贮存三年后仍可以照常使用。
耐介质特性天然橡胶有较好的耐碱性能,但不耐浓强酸。
由于天然橡胶是非极性橡胶,只能耐一些极性溶剂,而在非极性溶剂中则溶胀,因此,其耐油性和耐溶剂性很差,一般说来,烃、卤代烃、二流化炭、醚、高级酮和高级脂肪酸对天然橡胶均有溶解作用,但其溶解度则受塑炼程度的影响,而低级酮、低级酯及醇类对天然橡胶则是非溶剂。
采集方法和过程一般情况下,天然橡胶树在种植5-7年后即可采集胶乳,而且可以采集25-30年。
中国橡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云南及海南为中国天然橡胶主要种植区

中国橡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云南及海南为中国天然橡胶主要种植区一、发展优劣势天然橡胶是指从橡胶树上采集的天然胶乳,经过凝固、干燥等加工工序而制成的弹性固状物。
橡胶树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马拉岳西部地区,现已布及亚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天然橡胶具有优良的回弹性、绝缘性、隔水性及可塑性等特性,并且,经过适当处理后还具有耐油、耐酸、耐碱、耐热、耐寒、耐压、耐磨等宝贵性质,因此具有广泛用途。
二、产量2010-2019年全球天然橡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2018年橡胶种植面积达到1180.0万公顷,同比增长1.49%;2019年全球橡胶种植面积约为1213.3万公顷,较2018年增长33.3万公顷。
亚洲天然橡胶产量全球排名第一,2018年亚洲天然橡胶产量为1284.4万吨,占全球橡胶产量的比重为89.6%;其次为非洲,非洲橡胶产量为81.7万吨,占全球橡胶产量的比重为5.7%;美洲紧跟其后,产量为66.6万吨,占全球橡胶产量的比重为4.64%;大洋洲产量仅0.8万吨,占比仅为0.05%。
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柬埔寨、菲律宾和斯里兰卡等9个国家天然橡胶产量占到世界产量的近90%。
近年来,越南、科特迪瓦等新兴橡胶种植国家产量出现较明显增长。
2018年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柬埔寨、菲律宾、斯里兰卡的产量分别为363万吨、487.9万吨、60.3万吨、114.2万吨、65.4万吨、22万吨、10.6万吨、8.3万吨。
中国天然橡胶产业自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经过百年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天然橡胶生产国。
中国种植的天然橡胶与进口的天然橡胶或橡胶初产品主要应用于制作子午线轮胎、胶皮手套等。
我国植胶区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2018年中国天然橡胶产量为82.4万吨,同比增长0.82%;2019年中国天然橡胶产量较2018年减少2.4万吨,仅为80万吨,同比下降2.92%。
橡胶介绍PPT

橡胶材料的特征
弹性种类
普弹形变
(Ideal Elasticity;Energy Elasticity)
高弹形变
(Entropy Elasticity;Rubber Rlasticity)
橡胶高弹形变示意图
橡胶的玻璃化温度低于室温,使得橡胶在常温下具备高弹形变
热塑性弹性体
按照化学结构
碳链橡胶 杂链橡胶
不饱和非极性橡胶 不饱和极性橡胶 饱和非极性橡胶 饱和极性橡胶
硅橡胶 聚氨酯橡胶 氯醚橡胶 聚硫橡胶
橡胶的配合与加工工艺
• 橡胶的配方设计
• 橡胶配方体系
1、生胶体系 2、硫化体系 3、填充与增强体系 4、软化增塑体系 5、防护体系
1. 生胶体系
三叶橡胶树 乳胶
橡胶加工设备
开炼机(二辊)
密炼机
混炼
混炼目的:分散助剂
混炼
混炼过程中加料顺序:
塑炼胶
促进剂 防老剂
增塑剂 填充剂
硫化剂 硫化促进剂
软化剂
压延和压出
作用:混炼胶通过压延和压出后,制成一定形状的半成品;
五辊压延机
二辊压延机
压延机辊筒排列方式
胶料在辊筒上的受力状态和流速分布 (a)胶料在辊筒上的受力状态;(b)胶料在辊隙中的流速分布状态
―60
―50 ~ +140
―70
―50 ~ +150
―45
―35 ~ +180
―41
―35 ~ +175
―60
―40 ~ +150
―120
―70 ~ +275
人类使用橡胶的历史

人类使用橡胶的历史可以说,在今天,橡胶已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了。
然而,人类认识橡胶的历史并不太长。
最早认识橡胶的,可算是美洲最古老的居民——印第安人了。
1493年,哥伦布第2次航行到美洲的海地岛。
他看到印第安人快活的游戏:他们围成圆圈,一边唱着歌,一边合着节奏欢乐地把一个圆球扔来扔去。
球儿落地,居然还能高高地弹起。
哥伦布大为惊讶,仔细打听后,才知道做成圆球的,是他从来不知道的一种东西——橡胶。
原来,海地岛生长着一种橡胶树。
那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为它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繁衍条件。
居住在那里的印第安人在橡胶树上拉个口子,乳白色的胶汁就会一滴滴地流淌下来。
印第安人把这种树汁叫做“卡乌巧乌”——意思是“树的泪水”。
将这种胶汁的水分晒干,就可以做成会蹦会跳的橡胶圆球了。
有些印第安人还将脚浸在胶汁中,拔出脚来晾干后就能在水中来回走动而不湿脚,这真可以称得上是雨靴的老祖宗了。
所有这些,都使后来继哥伦布去美洲的西班牙人觉得新奇。
据说,西班牙士兵在伐材修路时,马刀砍在橡胶树上很快就钝了,而且也使不上劲,有时用力一刀砍下去,刀就被弹回来。
为此,影响了修路速度,令西班牙人大伤脑筋。
哥伦布在从美洲回来时,顺便把令他大感兴趣的橡胶带回了欧洲。
可是,当时的欧洲没有人知道这种奇妙的东西除了能做游戏外,还能派上什么用场。
于是,它被送进博物馆,陈列在展柜里,作为“哥伦布带回的新奇玩艺”供人观看。
最先打开天然橡胶用场的是英国化学家、氧的发现者普利斯特列。
1770年,他发现橡胶可擦去铅笔字迹。
从此,橡胶才挤进了人们的文具盒里,和铅笔一样被人们普遍采用。
不久,又有人用橡胶做成医用胶管。
1823年,英国商人马金托什把胶汁涂在布上,做成了雨衣在市场上出售。
至今,英文中雨衣的别名还叫“马金托什”,便是为了纪念这位发明家。
可这些工作对于橡胶来讲,正好比用合金钢做大头针一样——大材小用。
这也难怪人们,因为这种用胶汁晒干而成的橡胶,叫生橡胶。
高分子材料发展史大事记

高分子材料发展史大事记15世纪美洲玛雅人用天然橡胶做容器,雨具等生活用品。
1839 美国人古德伊尔(Charles Goodyear)发现天然橡胶与硫磺共热后明显地改变了性能,使它从硬度较低、遇热发粘软化、遇冷发脆断裂的不实用的性质,变为富有弹性、可塑性的材料。
1869 美国的海厄特(John Wesley Hyatt,1837-1920)把硝化纤维、樟脑和乙醇的混合物在高压下共热,制造出了第一种人工合成塑料“赛璐珞”(cellulose)。
1887 Count Hilaire de Chardonnet用硝化纤维素的溶液进行纺丝,制得了第一种人造丝。
1909 美国人贝克兰(Leo Baekeland)用苯酚与甲醛反应制造出第一种完全人工合成的塑料--酚醛树酯。
1920 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发表了"关于聚合反应"(Uber Polymerization)的论文提出:高分子物质是由具有相同化学结构的单体经过化学反应(聚合),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大分子化合物,高分子或聚合物一词即源于此。
1926 瑞典化学家斯维德贝格等人设计出一种超离心机,用它测量出蛋白质的分子量:证明高分子的分子量的确是从几万到几百万。
1926 美国化学家Waldo Semon合成了聚氯乙烯,并于1927年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1930 聚苯乙烯(PS)发明。
1932 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总结了自己的大分子理论,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成为高分子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建立的标志。
1935 杜邦公司基础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部的卡罗瑟斯(Wallace H. Carothers,1896-1937)合成出聚酰胺66,即尼龙。
尼龙在1938年实现工业化生产。
1930 德国人用金属钠作为催化剂,用丁二烯合成出丁钠橡胶和丁苯橡胶。
1940 英国人温费尔德(T.R.Whinfield,1901-1966)合成出聚酯纤维(PET)。
橡胶工艺原理教学课件全套

橡胶工艺原理教学课件全套
七、橡胶制品的分类
各类轮胎
胶管 胶带类
分类
工业制品 (杂制品)
鞋类
橡胶工艺原理教学课件全套
鞋类
橡胶工艺原理教学课件全套
工业杂制品
橡胶工艺原理教学课件全套
五、生胶和配合剂
配合剂——在生胶中所加入的各种化学药品。
橡胶工艺原理教学课件全套
绪 论[学习要求]
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能正确使用相关术语,并对本门课程产生兴趣。 学习重点:
橡胶行业中常见的几个概念:橡胶(包括生 胶和硫化胶)以及橡胶类似物。 学习难点:
生胶和硫化胶概念的区别。
橡胶工艺原理教学课件全套
一、橡胶的发展历史
1.天然橡胶的发现和利用
命名 分类
趋于按原料单体组成来命名 如由丁二烯聚合的叫丁二
烯橡胶;由丁二烯和苯乙烯 ①通分用类合趋成于橡按胶其:性性能共能和聚与用的N途则R可叫相分丁近为苯,:橡物胶机。
性能和加工性能较好。
②特种合成橡胶:具有特殊性能
橡胶工艺原理教学课件全套
二、通用合成橡胶
(一)聚丁二烯橡胶(顺丁胶,BR,无色或 浅色,透明)
(1)考古发现人类在11世纪就开始使用橡胶。 (2)1493~1496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看到当地民玩 耍橡胶球并将其带回欧洲,欧洲人开始认识天然橡胶。 (3) 1735年,法国科学家 Condamine等将当地居民所 制橡胶制品带回欧洲,引起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橡胶的兴 趣。 (4)1823年在英国建立第一个橡胶工厂,将橡胶溶于苯
类型 生胶及橡胶类似物 硫化体系(硫化剂促进剂
2010年国内天然橡胶价格创历史新高

2010年国内天然橡胶价格创历史新高今年走势高位振荡2010年,我国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较快增长,汽车、轮胎等主要下游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国内橡胶消费需求稳步上升。
但受上半年干旱、下半年暴雨等恶劣气候影响,全球天然橡胶产量下降,整体供需形势偏紧。
加之全球流动性宽松,通胀预期上升,大宗商品价格纷纷上扬,受多种因素影响,国内天然橡胶市场价格在波动中持续走高,尤其是下半年涨势强劲,价位屡创新高,直逼40000元/吨大关。
2011 年,在宏观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向好发展,国内轮胎企业不出现大面积亏损并减产、全球汽车市场延续复苏和增长势头等预期下,预计天然橡胶价格仍将高位运行,整体价位水平回落到30000元/吨可能性较小。
一、2010年橡胶市场回顾(一)新增资源较快增长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测算,1-12月份累计,各类橡胶新增资源量708.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4%。
其中天然橡胶新增资源24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8%;合成橡胶新增资源466.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0.0%。
1、天然橡胶产量下降,合成橡胶产量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我国天然橡胶云南和海南两大产区,分别遭遇严重干旱和特大暴雨自然灾害,橡胶产量明显下降。
从2009年9月开始,云南省降水明显减少,高温、少雨天气一直持续。
至2010年3月上旬,全省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9%,降水量创下了自1961年以来历史最少记录。
持续的旱灾使得云南垦区251万亩橡胶均不同程度受灾。
10月份以来,特大暴雨已对海南农业造成了全面冲击。
强降雨天气导致橡胶树倒伏、浸泡等不同程度发生,对橡胶树造成了一定程度损害。
据初步统计,2010年,我国天然橡胶累计产量约58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约8%。
2010年合成橡胶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速较上年提高。
1-12月份,合成橡胶产量31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
橡皮说明文

橡皮:从天然到合成,一段擦除错误的历史橡皮,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却是我们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它默默地陪伴着我们,擦去笔迹上的错误,为我们提供改正的机会,也见证了我们学习和创作的点滴历程。
然而,这小小的橡皮,背后却隐藏着一段充满科技与历史的故事。
从天然橡胶的发现,到合成橡胶的研制成功,再到如今种类繁多的橡皮产品,橡皮的演变史,也是一部人类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缩影。
一、天然橡胶时代的橡皮:来自热带雨林的馈赠在合成橡胶出现之前,橡皮的原料主要来自于天然橡胶。
天然橡胶是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主要成分是聚异戊二烯。
这种物质最初是由南美洲的原住民发现的。
他们将橡胶树的汁液收集起来,经过简单的加工,制成具有弹性和可擦除笔迹的橡皮。
哥伦布在1492年到达美洲后,便将橡胶带回了欧洲。
然而,由于当时对橡胶的特性了解有限,欧洲人并没有充分利用这种神奇的材料。
直到18世纪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一位英国化学家和牧师,偶然发现橡胶可以擦去铅笔字迹,才真正开启了橡皮的实用时代。
他将这种材料命名为“rubber”,意为“擦除器”,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早期天然橡胶橡皮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
人们将橡胶树的汁液收集起来,经过凝固、干燥等工序,便可以制成粗糙的橡皮块。
这种橡皮的弹性较好,但容易粘手,而且容易受温度和湿度影响,在炎热的天气下会变得粘稠,在寒冷的天气下则会变得坚硬。
为了改善天然橡胶橡皮的性能,人们不断尝试各种改进方法。
例如,加入硫磺等添加剂,可以提高橡胶的强度和耐磨性。
这种方法被称为硫化,是橡胶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硫化橡胶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橡皮的实用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然而,天然橡胶橡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天然橡胶的产量有限,主要依赖于橡胶树的种植,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
其次,天然橡胶橡皮的价格相对较高,使得一些人难以承受。
最后,天然橡胶橡皮的质量也存在差异,不同产地的橡胶树所产出的橡胶质量也不尽相同,这给橡皮的生产带来了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橡胶的发展历史
1493年,伟大的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率队初次踏上南美大陆。
在这里,西班牙人看到印第安人小孩和青年在玩一种游戏,唱着歌互相抛掷一种小球,这种小球落地后能反弹得很高,如捏在手里则会感到有粘性,并有一股烟熏味。
西班牙人还看到,印第安人把一些白色浓稠的液体涂在衣服上,雨天穿这种衣服不透雨;还把这种白色浓稠的液体涂抹在脚上,雨天水也不会弄湿脚。
由此,西班牙人初步了解到了橡胶的弹性和防水性,但并没有真正了解到橡胶的来源。
1693年,法国科学家拉康达到南美又看到土著人玩这种小球,科学家和军人思维和眼光是不同的,追根寻底调查这种小球,才得知这种小球是砍一种印地安人称为"橡胶"的树而流出的浓稠液体缺制造的。
1736年,法国科学家康达敏从秘鲁带回有关橡胶树的详细资料,出版了《南美洲内地旅行记略》,书中详述了橡胶树的产地、采集乳胶的方法和橡胶的利用情况,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763年,法国人麦加发明了能够软化橡胶的溶剂。
1770年,英国化学家普立斯特勒发现橡胶能擦去铅笔字迹。
1823年,英人马金托什,像印第安人一样把白色浓稠的橡胶液体涂抹在布上,制成防雨布,并缝制了"马金托什"防水斗蓬,这也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雨衣吧。
1852年,美国化学家古特义在做试验时,无意之中把盛橡胶和硫磺的罐子丢在炉火上,橡胶和硫磺受热后流淌在一起,形成了块状胶皮,从而发明了橡胶硫化法。
古特义的这一偶然行为,是橡胶制造业的一项重大发明,扫除了橡胶应用上的一大障碍,使橡胶从此成为了一种正式的工业原料,从而也使与橡胶相关的许多行业蓬勃发展成为了可能。
随后,古特义又用硫化橡胶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双橡胶防水鞋。
1876年,英国人魏克汉九死一生,从亚马逊河热带丛林中采集7万粒橡胶种子,送到英国伦敦皇家邱植物园培育,然后将橡胶苗运往新加坡、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西亚等地种植并获得成功。
至2004年,世界人工种植天然橡胶成功已有128年历史。
1888年,英国人邓禄变发明汽胎,1895年开始生产汽车,汽车工业的兴起,更激起了对橡胶的巨大需求,胶价随之猛涨。
1897年,新加坡植物园主任黄德勒发明橡胶树连续割胶法,使橡胶产量大幅度提高。
由此,野生的橡胶树变成了一种大面积栽培的重要的经济作物。
1904年,中国云南干崖(今盈江县)傣族土司刀安仁从新加坡购买8000株橡胶苗,带回国种植于北纬24°的云南省盈江县新城凤凰山,现仅存一株。
1906年,海南琼海爱国华侨何书麟从马来西亚引进4000粒橡胶种子,种植于会县(现为琼海市)和儋县。
1915年,荷兰人赫尔屯在印度尼西亚瓜哇茂物植物园发明橡胶芽接法,使优良橡胶树无性系可以大量繁殖推广。
1939年秋,他带领钱长琛、陈团隆押运50万枚种子来到橄榄坝,但由于交通不便,耽误太久,种子霉烂,不能发芽,第一次育苗告败。
1947年钱仿周派出叶国齐、杨森海带一千橡胶苗用他研究的办法,将椰子壳捶成绒,与肥土搅和,把每株橡胶苗的根须一一包裹起来,集装在木箱里运到橄榄坝种植。
1948年4月,钱仿周来到橄榄坝考察试种结果,看到橡胶苗长势很好,就返泰组建“暹华树胶垦殖股份有限公司”,拉开了西双版纳种植橡胶的序幕。
1953年3月,暹华树胶垦殖股份有限公司无力继续经营,钱仿周恳请云南垦殖局普洱特林工作站接管暹华胶园。
就在这时,胶园遭遇火灾,300亩胶林仅存91棵。
50年代国际社会对中国进行封锁,橡胶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成为了国家最紧缺的资源。
当时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在海南发展橡胶种植的同时,也对云南的红河、德宏、西双版纳等地进行实地勘查。
按照当时西方的标准,橡胶种植不能突破北纬17度。
1955年春天,就在暹华树胶园的胶苗种下的第7个年头,李宗周试割了12棵橡胶树,胶树每次产胶乳30毫升左右,把胶乳加工成胶片送到广东、上海等地科研机构检验,结论是质量合格。
橡胶在西双版纳的种植成功对被国际封
锁的中国是天大的好消息,因为中国在北纬20度以下的国土只有海南。
这兴奋注入了随之到来的大跃进的狂热之中。
1956年7月31日,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中国兴起,橡胶基地的建设在这个运动中被大大地推动了。
一批军队转业干部和技术人员从华南垦区调到云南热区。
1957年1月28日国营橄榄坝垦殖场正式成立。
创业者们在大片的原始森林里披荆斩棘,开辟出新的橡胶园。
科学家加紧研究,培植出了适应较高纬度的橡胶树种。
1956年7月31日,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中国兴起,橡胶基地的建设在这个运动中被大大地推动了。
一批军队转业干部和技术人员从华南垦区调到云南热区。
1957年1月28日国营橄榄坝垦殖场正式成立。
创业者们在大片的原始森林里披荆斩棘,开辟出新的橡胶园。
科学家加紧研究,培植出了适应较高纬度的橡胶树种
建场之初,植胶场由军队转业复员官兵和各地招收的工人所组成。
接下来的60年代大批湖南支边青年来到了西双版纳,他们被传说中的原始森林,被森林里的大象和猴子所吸引来到这里。
植胶农场真正得到大规模发展是在60年代末。
1969年北京、上海、四川、云南昆明数万名知识青年先后来到西双版纳,他们同样被诗里描写的头顶香蕉脚踩菠萝的西双版纳所诱惑,但到了这里才发现,他们建设边疆的工作是拿《天工开物》就有记载的原始工具去对付最原始的雨林。
砍倒森林,放火烧了做肥料,然后把坡地挖成台地种上橡胶。
砍森林叫做砍坝,烧树木叫做烧坝,农场沿用当地的山地民族刀耕火种的方式种橡胶。
1938年冬,在泰国经营橡胶园多年的钱仿周,只身前往西双版纳车里县(今景洪),在对橄榄坝地区详细考察后得出结论,澜沧江畔是块理想的种橡胶之地。
2003年,全世界天然橡胶产量为753.57万吨。
位居世界橡胶生产大国前五位的分别是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中国,五国橡胶总产量为629.25万吨,占全球橡胶总产量的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