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技法点拨之记叙文中的过渡与照应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之过渡和照应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之过渡和照应过渡指的是写作中用来衔接上下文、引出下文或使文章结构更加流畅的手法。
过渡可以通过逻辑关系、时间顺序以及语言表达等方式实现。
照应是指在文章中使用一些单词、短语或句子等来重复或呼应前面已经提到的内容,以增加语言的连贯性和呼应感。
在初中生记叙文写作中,过渡和照应是非常重要的技巧,可以使文章更加连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下面是一篇关于过渡和照应的1000字的记叙文示例:我家的狗狗是一条名叫小白的可爱的哈士奇。
小时候,小白的毛发是雪白的,看上去像一只白绒绒的玩具熊。
它非常聪明,而且非常喜欢和我们一起玩耍。
每天放学回家,小白总会迫不及待地跑过来迎接我们。
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也非常喜欢和小白玩耍,因为和它在一起真的很开心。
哦,对了,我忘了告诉你们,我家有五个兄弟姐妹,大家年纪相差不是很大,所以我们经常一起玩耍。
有一天,我们一起去公园玩,小白也一起来了。
刚到公园,小白迫不及待地跑到湖边玩,我和兄弟姐妹们都跟在它的后面。
小白蹦蹦跳跳地跑到湖边,一脚踩到不稳定的土坡上,摔了个狗啃泥。
我们看到后,都忍不住笑了出来。
小白沾满了污泥的样子实在是太搞笑了。
小白看着我们笑,也不生气,反而摇着尾巴,好像在向我们傻笑。
小白被污泥弄脏了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蹦蹦跳跳地跑到湖里洗澡。
它一踏进湖水,湖水就突然喷到了它的身上,弄得它非常尴尬。
小白此时变得一脸委屈的表情。
我赶紧跑过去,抱起它,用手帮它把湖水擦干净。
小白看到我这样做,立刻就恢复了以往的开心样子,甩着尾巴向我撒娇,好像在表达它的感激之情一样。
正当我和小白抱在一起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
我们急忙躲到了一个小的树林里。
小白整个身子都湿透了,这时它开始发抖,好像害怕雨水一样。
我们心疼极了,赶忙把我们手里的雨伞给小白撑起来。
小白躲在伞下,摇着尾巴,好像在向我们感谢。
雨越下越大,我们只好提前结束了游玩,急忙回家。
回到家里,我们一起给小白擦干了身子,小白又恢复了以往的干净、白色的样子。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之过渡和照应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之过渡和照应在写记叙文时,过渡和照应是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
过渡可以帮助文章的衔接与流畅,使读者更容易跟随故事的发展。
而照应则可以给读者一种连贯的感觉,使文章的逻辑更加清晰。
下面,我将以一个初中生的故事为例,来介绍如何运用过渡和照应写记叙文。
小时候,我住在一个小村庄里,那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
每年的夏天,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前往村庄旁边的一片果园里采摘水蜜桃。
那时候的我总是兴致勃勃的。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那片果园逐渐荒芜下来,我也慢慢离开了那个小村庄。
直到去年夏天,我回到了那个曾经的小村庄。
这一次,我带上了我的朋友小明。
我们计划在那片荒芜的果园里搭个帐篷,夜晚看星星、听虫鸣。
一路上,我和小明开心地聊着往事,回忆那些童年的快乐时光。
当我们到达果园的时候,我不禁愣住了。
果园里居然又长满了水蜜桃树!树上挂满了金黄的水蜜桃,晶莹剔透,好像一颗颗灿烂的明珠。
我激动地朝树跑去,抓起一颗水蜜桃,仔细看了看,果实饱满,香气扑鼻。
小明追上来,看着我手中的水蜜桃,他大声笑着说:“我们又回到了童年呢!”我把水蜜桃递给他,说:“是啊,这里真的变得好美了。
”我们边吃水蜜桃边聊天,像小时候一样无忧无虑。
夜幕降临,星星点点,夜空宁静而美丽。
我们在帐篷里躺着,望着天空,听着虫鸣声,思绪千回百转。
突然,我想起了小时候在这片果园里的快乐时光。
那时候,我们总是追逐在果园里玩耍,欢笑不断。
多少年过去了,果园荒芜了好久,但现在它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仿佛告诉我们,时间可能改变一切,但回忆是永恒的。
第二天早上,我和小明在树下吃早餐。
我抬头看着那片果园,思绪万千。
我告诉小明:“这片果园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段美好回忆,我希望它也能成为你的回忆。
”小明笑着点点头,说:“我会记住这里的一切,也会来看它的变化。
”我们离开了那片果园,继续回忆之旅。
但这片果园,将永远在我们心中留下美好的痕迹。
通过合理运用过渡和照应,这篇记叙文在时间跨度上进行了衔接,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美好回忆的思考与珍视。
如何叙事(五)处理好过渡与照应

如何叙事(五)处理好过渡与照应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
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
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
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1、什么是过渡:过渡,是指文章的层次或段落之间表示衔接、转换的方式。
它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相邻的两层意思或段落上下连贯,自然衔接,让读者的思路很顺利地由前者转入后者,不感到中间有什么相隔。
也可以这样来说,过渡是使上下文自然衔接的一种结构方法。
文章缺少了过渡就会上下不顺,思路跳宕。
2、过渡一般用在哪些情境中:过渡的形式灵活多样(承上、启下、承上启下),要视文章内容需要而定。
过渡恰当、自然,常使文章结构更显紧密,浑然一体。
过渡通常出现在哪些地方呢?(1)文章由景生情,由情人景,情景之间常需要过渡。
(2)叙议结合的记叙文,通常在叙述和议论之间加一个过渡段。
有时议论本身就是过渡。
魏巍《我的老师》中先写“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后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动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便是由议论转入叙述。
海伦.凯勒《我的老师》中“我的脑子里充满了美妙的真理。
我感到我的心跟我看不见的东西,给别人的心,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便是由叙述转入议论。
(3)记叙文,特别是参观游览类记叙文常常会遇到视角转换。
视角是作者对事件、人物、景物观察的角度。
角度间的互相转换需要过渡。
(4)记叙文的叙事的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一篇记叙文中如果有几种叙事顺序,那么在两种不同的叙事顺序之间需要进行过渡。
(5) 用于由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便是由对先生读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的忘我状态的描写转入对学生们开始做小动作的描写(“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叙事作文要注意“过渡”与“照应”

叙事作文要注意“过渡”与“照应”作文题目:我与小狗的故事要点分析:过渡和照应是叙事作文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合理的过渡和恰当的照应可以使作文更加连贯和完整。
写作重点:1. 过渡要自然流畅,起到桥梁的作用。
2. 照应要有关联,切忌突兀和重复。
3. 描写生动,细节多样。
用词分析:在写叙事作文的时候,用词也非常重要,要求适合情节,贴切生动。
1.用形容词描写人物和物品,如:可爱、胖乎乎的小狗。
2.用动词描述动作和情绪变化,如:我开心地跟小狗玩耍。
3.用名词描述环境和场景,如:阳光明媚的草坪。
范文一:我与小狗的故事我喜欢小动物,和小狗的第一次相遇,是偶然在一家宠物店里。
小狗看上去胖乎乎的,非常可爱。
当我抱起它的时候,它舔了舔我的脸庞,逗得我兴奋不已。
我决定带它回家,让它成为我的好朋友。
第一天晚上,我跟着小狗走遍了整个公园,忘记时间的流逝。
回家后,小狗很快就适应了环境,开始在我的家中玩耍。
从那时起,我们一直在一起,我教小狗做各种小动作,小狗也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有一次,我看到它在我离开的时候,一直望着我,眼中充满不舍。
小狗和我还做了不少好事,比如它会跑去救别的小狗。
当我想到小狗和我即将分别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悲伤。
我知道,即使我离开了,小狗也会永远在我的心里。
这段时光,让我与小狗的情感,越来越深厚。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使用了形容词、动词和名词,来描绘人物和情景,使之更加生动。
同时,“一直在一起”、“分离”,这些冷静表达出深厚的情感,使文中过渡自然而流畅。
范文二:我的一次探险历程夏天来了,我和一帮小伙伴到达了一座山里,开始了一次未知的探险之旅。
我们的目的地是一个著名的风景区,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随着我们越走越深入山林,感受到的却是不同寻常的困难。
我们得克服独木桥、悬崖和河流的阻碍,才能到达我们下一个目的地。
我们遇到过许多的危险,却也收获了许多的惊喜。
有一次,在我们穿过一条河流时,其中一个小伙伴被水流带走了。
我们全力拯救,最终成功挽救生命。
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导读:一、过渡在文章中,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这样使文气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
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
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记叙文的过渡,其过渡的情况和主要作用是:①开头与正文间过渡。
在有些文章开头使用倒叙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而引出与之相关事情的叙述,这时,为了使开头部分与正文衔接紧密,往往使用过渡。
例如:《繁星》一文首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铺垫。
又如,《背影》一文,一开头就有这么一句“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起到了总领全文,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不同事件或场景间过渡。
一幅优美的画卷,画面要注意色彩明暗、浓淡的过渡,注意景物虚实、主次的过渡;文章当然也要重视上下文的衔接、转换。
宋代僧人志南有一首绝句,内容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第一句写树阴下(“古木阴中”),第三四句写“杏花雨”与“杨柳风”,诗人又是怎样过渡的呢?“杖藜”扶着诗人由“古木阴中”来到“桥东”,完成了地点的转换。
“杖藜扶我过桥东”,是拟人化的.写法,更是自然过渡的典范。
③叙述顺序转换间过渡。
有些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插入一些与之有关的情节来补充,然后再回头叙述原来的事,这就需要使用过渡。
如:在《故乡》一文中,“我”在与母亲对话中插入了对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叙事作文指导——要注意“过渡”与“照应”_700字

叙事作文指导——要注意“过渡”与“照应”_700字
1、开头与结尾相照应。
2、内容上的前后配合。
作者前面写的事情,后面要有个圆满的交代;后面出现的事情,前面都要有根据,不能写得没有来由,使人感到突然;更不能漏洞百出,使人疑惑不解。
3、行文和标题的相照应。
一般说来,标题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中心思想,因而在行文中注意与标题相照应,能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因此,处理好”过渡和”照应能使文章显得环环相衔、浑然一体。
同学们,不妨你们也试试。
第一,要熟悉各种标点的用法,注意标点的位置规范,比如不要在一行之首出现句号、逗号、问号、顿号、分号,可以将这些标点挤在上行的末尾,省略号、破折号占两个格,不要简化成占一格,不能断开等。
第二,不可随便点标点,如一个逗号到底,或者句号只是一个点;第三,注意表示停顿的层级,如由短到长的停顿,依次是:顿号、逗号、分号、句号,不要随意点。
使用标点符号还有表义表情方面的要求,写作时须注意。
切忌随手一点,句逗不分或一逗到底,更不能都点成圆点。
3、行款格式。
题目位置要醒目居中,每段开头空两格写起,文中小标题要与正文有所区别,要符合特殊文体的格式要求。
段落划分要匀称合理,既要避免整页的大段,也不要三句两句频繁地独立成段。
过渡与照应

过渡与照应第一篇:过渡与照应高一作文训练(二)过渡与照应【策略解读】过渡自然一、记叙文中几种情况下的过渡:(一)开头段与正文之间的过渡。
有些文章开头使用倒叙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的触发引出事情的叙述,这时,为了使开头部分与正文衔接紧密,往往使用过渡。
[例如]每当我看到桌子上的小瓷猫,一件往事就涌上心头。
那是一年前的事……(过渡,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又把读者带入回忆)当时,我所在的班,……(二)叙述顺序转换之间的过渡。
有些文章在顺叙过程中,往往需要插入另外一些有关的情节,再叙述原来的事,这就需要使用过渡。
[例如]:在《故乡》一文中,在‚我‛与母亲的对话中插入了对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这篇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过渡,插入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三)文章内容由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时的过渡。
1、启下过渡。
例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段:‚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其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就是由总到分的一个过渡句,该句后面的连续七段均写童年时在园中经历的乐事。
2、承上过渡。
例如:海伦.凯勒《我的老师》最后一段的‚我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涯的‛一句就是由沙莉文女士对海伦.凯勒从生活中一个个具体事例的叙述向最终的集中评论的过渡。
(四)文章在人物转换、表达方式改变时用过渡。
[例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过渡,由我换为战士)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可是,我要说……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
(过渡,由议论换为叙述)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过渡,引出二战中的故事)二、过渡的形式(一)用过渡性的词语过渡。
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_关于过度和照应的写作指导

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_关于过度和照应的写作指导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篇文章,就好比是一架机器,每一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不仅要相互照应,而且大零件还需要那些小零件连接而成,才能建造成一台完整的机器。
同样,文章也需要各个段落相互照应,自然链接,即过渡与照应,这样才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否则,就会显得支离破碎,不能称之为文,那么如何理解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一、过渡在文章中,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这样使文气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
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
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记叙文的过渡,其过渡的情况和主要作用是:①开头与正文间过渡。
在有些文章开头使用倒叙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而引出与之相关事情的叙述,这时,为了使开头部分与正文衔接紧密,往往使用过渡。
例如:《繁星》一文首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铺垫。
又如,《背影》一文,一开头就有这么一句“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起到了总领全文,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不同事件或场景间过渡。
一幅优美的画卷,画面要注意色彩明暗、浓淡的过渡,注意景物虚实、主次的过渡;文章当然也要重视上下文的衔接、转换。
宋代僧人志南有一首绝句,内容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技法点拨之记叙文中的过渡与照应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2018年第05期
导读
一篇文章,就好比是一架机器,每一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不仅要相互照应,而且大零件还需要那些小零件连接而成,才能建造成一台完整的机器。
同样,文章也需要各个段落相互照应,自然连接,即过渡与照应,这样才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否则,就会显得支离破碎,不能称之为文。
那么,如何理解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呢?本期的“技法点拨”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提纲挈领】
在文章中,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这样使文章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
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
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条分缕析】
记叙文的过渡,其情况和主要作用如下:
一、开头与正文间过渡
在有些文章开头使用倒叙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而引出与之相关事情的叙述,这时,为了使开头部分与正文衔接紧密,往往使用过渡句或过渡段。
例如:《繁星》一文首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铺垫。
接下来的正文中,就介绍了“我”三年前在南京看繁星的经历,如今在上海与繁星相望等生活内容。
二、不同事件或场景间过渡
一幅优美的画卷,画面要注意色彩明暗、浓淡的过渡,注意景物虚实、主次的过渡;文章当然也要重视上下文的衔接、转换。
宋代诗僧志南有一首绝句,内容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第一句写“古木阴中”,第三四句写“杏花雨”与“杨柳风”,诗人又是怎样过渡的呢?“杖藜”扶着诗人由“古木阴中”来到“桥东”,完成了地点的转换。
“杖藜扶我过桥东”,是拟人化的写法,更是自然过渡的典范。
三、叙述顺序转换间过渡
有些文章在叙事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插入一些与之有关的情节来补充,然后再回头叙述原来的事,这就需要使用过渡过渡句或过渡段。
如:在《故乡》一文中,“我”在与母亲对话中插入了对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这篇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过渡,插入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四、人物转换、表达方式改变用过渡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转换人称,或需要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达方式,这也往往要使用过渡句或过渡段。
例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
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此处运用的过渡句,主角就由“我”自然地转换为“战士”。
【提纲挈领】
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具体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
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点化中心、渲染气氛起到一定作用,从而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
冰心的《小橘灯》可以说是照应手法运用的典范。
【条分缕析】
文章的照应,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文题照应
文题照应有两种:一种是开头与题目照应,如《白杨礼赞》开头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一段既是破题,又是统领全篇的关键段,全文就是紧紧围绕着这句话开展的。
另一种是行文中与题目照应,如《往事依依》的首段扣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段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
同时,在文章的第二至第五段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依依”。
二、首尾照应
《往事依依》一文,第一段“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和第六段结尾的“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相互照应,这样使文章贯脉相通,结构完整,也更好地突出主题。
三、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也就是上下文间的照应,有段、句和词语三种情况的照应形式。
还是以《往事依依》为例,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已与时代更加贴近了”,进一步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
再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中三组对比中的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响晴的天气跟济南的温情作对比,得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结论。
在第三组对比之中,之所以要指出“在中国北方的冬天”,是因为“中国北方的冬天”隐含了“照例应该是北风呼啸、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跟上文的“奇迹”与下文的“宝地”相呼应。
四、重叠照应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现,使其于反复中得到加强,这种照应我们可称之为重叠式照应。
《背影》一文中“背影”出现了四次。
《白杨礼赞》一文中“不平凡”前后一共出现四次,相同的段落出现了两次。
《十三岁的际遇》一文多次写到“我是‘不系之舟’”,其中都有深层的含意。
这些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点拨链接
考场作文的“潜规则”
考场作文的评阅,虽有考试大纲和评分标准作依据,但落实到具体的篇章上,仍然会见仁见智。
考生要想作文获得高分,不仅要熟知阅卷者的“明规则”,还要了解那些没有写出来的“潜规则”。
潜规则一:标题要让人一眼看出与主题或话题的关联
作文如果是自拟标题,那么拟题的第一原则是切题,即切合主题或话题,其次才是简练、有新意和有文采。
潜规则二:文章的首段和尾段最好都点题
点题形式多样,既可以点出完整的主题(或话题、标题),也可以点出主题的关键词,还可以把主题稍作改动但保留其关键词。
潜规则三:文章最好分成五至六段,形成“凤头、猪肚、豹尾”的格局
首段和末段可短些,两三行即可,中间每段可长些,七八行较好。
老师很不喜欢首尾各一小段、中间一大段的“孕妇肚”式分段,也不大喜欢两三行就作一段的“满天星”式分段。
首段短才能迅速入题,末段短才能突出主旨;中间七八行作一段,是因为这样长的段落能较完整地叙述事情的一个片段。
当然也不能绝对化,在行文过程中,根据需要在中间两个大段之间插入一两句过渡语并单独成段,有时也会给人灵活和流畅的感觉。
潜规则四:文章立意不但要明确,而且要正确
考纲和评分标准对“立意明确”有要求,但对“立什么意”却没限定,只是要求考生感情真挚,写出自己独特而真切的体验。
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是真实的就可以写呢?当然不是。
作文要以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宣扬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为基调。
利用作文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对教育制度的鄙视、对父母师友的厌恶等不良情绪,或者在文中为自己追求刺激、贪图享乐、逃避责任的行为作辩护的,分数都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