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第四章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此外, 文心雕龙》 此外,《文心雕龙》还提出了一系列重 要的美学范畴与文学理论概念, 神思” 要的美学范畴与文学理论概念,如“神思”、 隐秀” 虚静” 风骨” 通变” “隐秀”、“虚静”、“风骨”、“通变”、 奇正” 体势” “奇正”、“体势”等。
《文赋》的出现,正是文学摆脱经学附庸 文赋》的出现, 地位而得到独立发展之后, 地位而得到独立发展之后,在大量创作实践 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结晶。 文赋》 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结晶。《文赋》首次把 创作过程、写作方法、 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 文学批评的议程。陆机写《文赋》 文学批评的议程。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 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 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 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 作文利害之所由” “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写作的方法技 巧和艺术性的问题。自然, 巧和艺术性的问题。自然,这样做难免会从 中流露出“形式主义”的痕迹, 中流露出“形式主义”的痕迹,但是这显然 不能影响陆机在《文赋》中的贡献。 不能影响陆机在《文赋》中的贡献。
《文心雕龙》是在儒、道、佛三家哲学、 文心雕龙》是在儒 三家哲学、 哲学 美学和文学思想熏陶下产生的一部文艺理论巨 美学和文学思想熏陶下产生的一部文艺理论巨 著,它不仅全面地总结了齐梁以前文学创作和 文学理论批评的经验和成果, 文学理论批评的经验和成果,而且创造性地建 立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一系列重要 立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问题上,提出了有深远影响的理论和主张。 问题上,提出了有深远影响的理论和主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陆机《文赋》 陆机《文赋》
陆机(261-303),字士衡,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 ),字士衡 今江苏苏州) 西晋文学家、书法家。 (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 陆机的《文赋》是继曹丕《典论·论文》 陆机的《文赋》是继曹丕《典论·论文》 之后, 之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又一篇比较系统和全 面的论著,着重阐述创作论。 面的论著,着重阐述创作论。

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

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二、授课目标:1. 让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

2. 使学生掌握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

3. 培养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介绍。

2.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解析。

3. 代表性文学作品选读和分析。

4. 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选读代表性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讨论。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3. 文学作品分析报告:学生对选读作品进行分析的报告。

4. 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和能力考核。

六、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与特点1. 历史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分析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2. 文学特点:解析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独特风格和主要特点,如诗文的豪放与婉约、小说和戏剧的兴起等。

七、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诗歌欣赏1. 代表性诗人: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如曹操、曹植、陶渊明等,并选读其代表作品。

2. 诗歌分析:对选读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审美风格。

八、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1. 散文特点:讲解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特点和成就,如清新自然的文风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2. 辞赋选读:选读代表性的辞赋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等,并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九、第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与戏剧1. 小说兴起: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的兴起和发展,分析其对中国小说史的影响。

2. 戏剧选读:选读代表性的戏剧作品,如元杂剧《汉宫秋》等,并分析其剧情结构、人物塑造和艺术特色。

0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7

0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7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一)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繁荣的原因(一般)。

1政治上的动荡引起文人新的追求,汉末农民战争打破贵族豪强的统治。

2学术思想的更新引起文人对人生价值,人生道路的重新思想。

3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给这些文人精心著文提供了物质基础。

4追求不朽的魏晋文学繁荣的潜在的心理动机。

(二)曹丕《典论.论文》(重点)识记:曹丕论文章的价值和作用。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理解:《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篇开新风气的作品。

1、开篇就提出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

曹丕在文中批评了两种错误的文学批评态度:一是“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谙于自见,谓己为贤”二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他认为正确的态度是“审己以度人”,进行公正的实事求是的文学评论。

这是十分中肯的。

2、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说3、提出了本同末异,四科八体之说4、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文学价值论。

曹丕论文学批评的态度。

曹丕在文中批评了两种错误的文学批评态度:一是“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谙于自见,谓己为贤”二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他认为正确的态度是“审己以度人”,进行公正的实事求是的文学评论。

这是十分中肯的。

应用:翻译并简评"文以气为主"说。

"文以气为主"说.这里的气在作者方面是指他的气质才情,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风格。

曹丕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才性,并且是天然生成,不可改变的。

这里忽略了作家生活实践和学习锻炼等所起的重大作用,显然是片面的,但是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主旨,是在论证文章成就不同,风格各异的客观依据,进而反对文人相轻的陋习,又有一定的合理性。

应用:《典论.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的贡献与主要不足。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篇开新风气的作品。

1、开篇就提出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

2、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说3、提出了本同末异,四科八体之说4、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文学价值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

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教学目标]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魏晋南北朝文学,了解当时的文化思潮及其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作家的社会地位、命运及其风尚,掌握该时期文学发展的轨迹。

[教学重难点]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玄学、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内容]魏晋南北朝文学鸟瞰:文学走向自觉,文学个性化鲜明;文学集团涌现,浮现群体性风格,文学发展的阶段性明显;五七言的古体、近体诗兴旺。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旺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十分繁荣。

文学的自觉表现在: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独立出来;讨论“文”、笔”之分。

2.深细研究各种文体,特别是《文心雕龙》、《文选》从理论和实践上深细研究了各种文体。

3.重文学的审美特色,从多方面研究文学的形式美和创作技巧。

《文心雕龙》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批评有了完整体系,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自序组成,深入讨论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总结并形成为了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文选》作为文学总集,收录先秦至梁130余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古诗十九首,共收诗文七百余篇。

编排上先把文体归为37大类,大类下依题材再分小类。

选编者对作品比较宽容,有文学眼光,后世形成“文选”学。

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一、动乱中的人物命运战乱和分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根本特征。

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者走马灯式地更换,且相互杀伐不息,混战连天。

与之相连的是饥僅,瘟疫以及人口大规模迁移,使无数生命就此终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典型的乱世,其文学也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文人多属于先后两三个朝代,且多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

敏感的作家们深感生命短促无常,祸福难料,危机四伏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惨剧性的基调,以及作为惨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者沉迷声色。

二、动乱朝代文人的风尚魏晋南北期时期,文学的共同主题有: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自然景物、四时迁移触发作者情感而引起创 作冲动; 其二是“颐情典坟”,即搜求古典文献,蓄积 创作养料,捕捉创作情思,激发创作冲动。
没有认识到现实生活对文艺创作的重要影响。
(二)创作构思论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 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 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 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弗悦, 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 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 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 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四、思考题与阅读材料
(一)思考题
1、试述陆机艺术创作论的主要内容。 2、试比较曹丕与陆机的文体论。 3、玄学言意之辨对陆机文论的影响。
(二)阅读材料
1、张少康:《文赋集释》,人民出版社,2002年。 2、傅刚:《汉魏六朝文体辨析的学术渊源》,《中国社会科学》, 2001年第1期。 3、袁行霈:《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一辑。 4、陈良运:《“诗缘情”诗学意义新识》,《文艺理论研究》1990 年第4期。
二、《神思》篇的艺术想象论
“神思”一词出现于汉代,本意指人的精神活动和 思维方式。 魏晋南北朝,文人普遍用“神思”表示艺术想象。 《神思》描述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心理状态、情 感因素、构思想象与语言的关系,以及作者平时的 积累与文思开塞的关系等方面问题。
(四)《文心雕龙》的结构体系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 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 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 篇以上,纲领明矣。至於剖情析采,笼圈条 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 替於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於知音,耿介 於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 毛目显矣。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儒道佛三教会通时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著述和特点;了解曹丕“文气”说、文体论、文章价值论和文学批评态度;了解掌握《文赋》作为文学创作专论的基本内容;了解掌握《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体系和主要文学批评思想;了解掌握钟嵘、萧统主要文学批评思想。

教学重点:《典论·论文》、《文心雕龙·知音》《诗品序》《文选序》教学难点:《文赋》《文心雕龙·神思》教学学时:8学时第一节概述从东汉帝国到李唐三朝的建立,期间400年,史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文学、文论的发展,有了一些鲜明的特征:1.社会生活急剧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短暂的和平,局部的安定,整个社会一直处于永无休止的战祸、饥荒、动乱之中。

北朝:中原十六国此起彼伏,战乱不已。

南朝:江左(宋齐梁陈)也是军阀更替,朝代迭变。

2.文化思想上的大分化大解放。

社会动乱打破了两汉时期儒学独尊的局面,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次文化思想大分化大解放。

标志是:(1)士大夫们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儒家经学的束缚;(2)宗老庄、喜清谈的玄学风靡一时;(3)佛教(在汉末年传入)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儒、道、佛三家并立互补的格局。

3.“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语),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标志是:(1)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这时候,士大夫们有的专门从事写作,可以区别“吟咏情性”的文学和“经世致用”的儒家经学。

同时,人们对文学特性的认识趋于成熟,狭义的文学概念确立。

(2)文学流派众多,文学集团兴起,文学题材日渐丰富。

①建安——正始——太康——元嘉——齐梁②以曹氏文子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实是建安文学集团、“建安七子”,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二十四友文人集团,以沈均、谢眺为代表的八友文人集团。

③题材:出现了玄言诗、山水诗、田园诗、宫体诗等4.文学批评发展达到高峰(这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标志如下:(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实习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实习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创作鼎盛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学理论批评十分繁荣的时代。

像钟嵘的《诗品》、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这样一些系统独立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篇章都出现在这个时代。

一方面,它们本身反映了当时文学创作的特点与规律;另一方面,它们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命题、还有范畴,大致规定了以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整体框架。

再者,魏晋南北朝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它本身的文学批评有一个不同于前代的重要特点,就是不再像汉代那样,认为文学只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工具,不再认为文学的社会政治功利性,是文学的唯一目的,而是发展了文学自身的一些审美特性。

鲁迅说(《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所谓“文学的自觉”,是说,文学摆脱了汉代以来的政教的目的,开始走向抒情与娱乐,它自身的情感因素、审美特性等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儒学独尊地位动摇,儒家教条文艺思想松弛——使文学本身性质、规律得以重现。

汉代末年开始,就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动乱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使原本庞大严谨的官僚机构体制崩溃。

因而魏晋的士人再也不可能像以往的和平年代那样,依靠儒学获取功名利禄。

这样就断绝了他们学习儒学,受儒家教条框架束缚的最大的心理动机。

当他们以更多的非功利性的眼光和态度来审视和学习儒家学问的时候,儒家文艺中的“教化”与“政教”思想因为失去了它们的用场,不再主宰士人的思想行动。

反而是儒家文艺理论中那些更符合文学本身规律、性质的观点,比如文学创作起源于人与物的心理感应,缘于情感的激动,以及要求文辞兼备,文质彬彬的观点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

所以说动乱的年代里有时反而更加适合多种思想的自由发展。

2、士人思想的活跃与心灵的自由超脱——有利于文学审美意识的彰显。

魏晋时代的统治者为了有效地解决各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复杂问题,需要一批思维活跃、有真才实干的士人为他们服务。

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

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教案名称: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二、授课目标:1. 让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

2. 使学生掌握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

3. 培养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授课内容: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介绍。

2.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讲解。

3.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的选择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讨论。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阅读任务,以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问题,以评估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

六、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与分期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宗教思想对文学的影响2.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分期魏晋文学:建安七子、正始文学-南北朝文学: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的差异七、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诗歌的特点与代表作家1.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特点抒情性、哲理性、艺术性的结合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诗歌形式的创新与多样化2. 代表作家与作品曹操、曹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谢朓庾信、王褒八、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1.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特点骈文的兴起与流行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的多样化散文艺术性的追求2. 魏晋南北朝辞赋的特点与代表作品抒情与咏物的结合骈文与散文的融合代表作家与作品九、第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与文学理论1.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起源与发展志怪小说、志人小说的兴起小说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2.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成就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初步形成文学观念的变化与文学批评的方法代表文学理论著作与观点十、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传承与影响1.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后世的影响文学风格的传承与演变文学作品的影响与传颂2.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现代的传承与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与现状十一、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形式与技巧1. 诗歌的形式与技巧五言、七言、杂言的发展格律、对仗、平仄的运用意象、意境、情感的融合2. 散文的形式与技巧骈文、散文的差异与融合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创新叙事、议论、抒情的技巧十二、第八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与思想1. 文学主题的多样性山水田园、离别怀古、咏史抒怀人生哲理、宗教信仰、社会现实2. 文学思想的特点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文学审美观念的演变文学批评的标准与方法十三、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解读1. 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了解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分析文学形式与技巧体验情感与意境2. 解读文学作品的角度文学主题与思想的探讨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的文化意义十四、第十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传承与创新1. 传承与创新的意义继承传统与发扬特色借鉴与融合的策略2.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创新成果文学形式的突破与创新文学思想的拓展与深化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十五、第十一章:期末总结与评估1. 课程内容的回顾与总结重点章节与核心概念的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反思2. 期末评估与考核期末考试的内容与形式作业、讨论、课堂参与度的评估学生的综合表现与成绩评定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内容,包括文学背景、分期、诗歌特点与代表作家、散文与辞赋、小说与文学理论、传承与影响、形式与技巧、主题与思想、作品的鉴赏与解读、传承与创新以及期末总结与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创作鼎盛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学理论批评十分繁荣的时代。

像钟嵘的《诗品》、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这样一些系统独立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篇章都出现在这个时代。

一方面,它们本身反映了当时文学创作的特点与规律;另一方面,它们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命题、还有范畴,大致规定了以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整体框架。

再者,魏晋南北朝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它本身的文学批评有一个不同于前代的重要特点,就是不再像汉代那样,认为文学只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工具,不再认为文学的社会政治功利性,是文学的唯一目的,而是发展了文学自身的一些审美特性。

鲁迅说(《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所谓“文学的自觉”,是说,文学摆脱了汉代以来的政教的目的,开始走向抒情与娱乐,它自身的情感因素、审美特性等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儒学独尊地位动摇,儒家教条文艺思想松弛——使文学本身性质、规律得以重现。

汉代末年开始,就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动乱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使原本庞大严谨的官僚机构体制崩溃。

因而魏晋的士人再也不可能像以往的和平年代那样,依靠儒学获取功名利禄。

这样就断绝了他们学习儒学,受儒家教条框架束缚的最大的心理动机。

当他们以更多的非功利性的眼光和态度来审视和学习儒家学问的时候,儒家文艺中的“教化”与“政教”思想因为失去了它们的用场,不再主宰士人的思想行动。

反而是儒家文艺理论中那些更符合文学本身规律、性质的观点,比如文学创作起源于人与物的心理感应,缘于情感的激动,以及要求文辞兼备,文质彬彬的观点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

所以说动乱的年代里有时反而更加适合多种思想的自由发展。

2、士人思想的活跃与心灵的自由超脱——有利于文学审美意识的彰显。

魏晋时代的统治者为了有效地解决各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复杂问题,需要一批思维活跃、有真才实干的士人为他们服务。

因此士人们思维的活跃,和实际解决各种事务的自信,使他们的才思反应敏捷,文章构思独特,所写作的文学作品相比以往的时代,具有浓厚的个人气质魅力。

但是,这个时期,由于政权的不稳定,统治者既需要一大批士人为他们的统治服务,同时又对那些不予合作的士人采取政治迫害,因为他们担心这些才华横溢的士人以后会辅助他们的政敌,威胁他们的权势和地位。

有相当一部分的士人的个人人身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朝不保夕。

所以这些士人努力想在失去人身自由的情况下保持心灵的自由和寄托。

因此,他们在玄学的影响下,普遍采取一种放任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这种无功利性的态度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有意识地避开社会、政治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个人的自由情绪、生命意识、审美取向,从这一点上来讲,是有利于文学独特的审美意蕴的发扬。

3、文学创作实践的长足发展a.田园上水诗的出现由于受到了社会政治环境的逼迫,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士人们将目光更多地转向了山水自然,祈求在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情感的寄托,因此他们以极大的热情与兴致投入到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抒情、写景的各种美文大量出现,并有非常高的欣赏价值。

b.五、七言诗的出现,骈文的发达诗歌的每一行的字数的增加有助于抒发更加细致曲折、跌宕起伏的情感,这个道理和宋代的词能更加曲折委婉的表达人的哀婉情绪是一样的。

至于骈文的兴盛,它最讲究对偶和音律对称,所以它更加可以体现作者个人的才情意气,对文章的写作技巧,文辞的修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五、七言诗和骈文的写作其实有助于文学的形式美的发展。

——以上的这些变化和特点,更多地体现了文学审美特性,更符合文学自身的内部发展规律,所以,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繁荣是这些因素交融的必然产物。

二、文学审美特性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的“文学”,不同于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文字。

它泛指文教与文化修养。

当然由于写作能力必不可缺,所以,“文学”也包含了写作的意思;一般可以将“文学”理解为“文章”与“学问”。

这个时代,另一个与“文学”密切的词“文章”的“文”,也不同于我们今天对“文”的理解,它指与政治关系密切或直接运用于政治活动的各类文体。

因此,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人,并没有把具有审美蕴藉属性的文学与其他文体制作完全区别开来,而是把一切文体囊括在“文学”“文章”中加以讨论。

但是这不是说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人对文学的审美属性没有认识,他们对这一点还是有很深的见解,并且他们的见解对以后的文学的发展影响还很大。

一、抒情方面:追求情感的真挚强烈儒家的传统文艺思想注重情感表现的中正平和,认为温柔敦厚是诗歌的根本。

以这种标准来衡量诗,就反对那种强烈奔放的情感表现;但是魏晋南北朝的人本身就个性张扬,你没法要求他再像前人那样小心翼翼地去书写自己的情感,所以情感真挚动人成为了他们这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一个共性。

曹植在《前录序》第一个鲜明地表示自己崇尚强烈情感,说自己“雅好慷慨”,以后经刘勰的运用,“慷慨多气”便成了建安风骨的审美特征。

到六朝时,人们以情感动人为美,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直接把诗歌的创作缘起追溯到为情感的激荡,从此“言志”与“缘情”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的两大源头。

二、形式特征:重视声律多变和谐,文辞富丽精工魏晋南北朝,人们已经注意到作品诵读时候产生的优美韵律。

随着南齐永明年间“永明声律体”以及“四声八病说”的提出,当时作家对声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运用到了实践创作中。

讲究对偶、声律相称的骈文的发达就是当时人们创作的结果,而且这个时期对声律的重视使中国诗歌从此多了一层音乐的美感,这对以后唐宋元明清诗歌创作都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到了宋代,词特别发达,宋代人认为词的一个典型标志就是要“谐律”,讲究音律的和谐,它的直接源头就可以直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声律的发掘。

至于文辞方面,钟嵘概括诗的美,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丹彩”是要求文辞富丽。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一首好的诗歌除了要清宫表达爽朗鲜明、干脆有力外,还应该以美丽的文辞加以修饰。

三、景物描写自然真切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田园诗的兴起,和诗人们对山水自然的亲密接近有关系。

以谢灵运为代表的一大批士大夫,寄情山水,把描摹自然美景作为自己兴寄的对象。

从这个时候起,山水田园诗作为一个新的题材进入了中国诗歌的行列。

当然,对如何去表现和描绘山水田园景物,人们对此也有深入的研究。

钟嵘的《诗品序》对于怎样去描绘自然景物时,提到要“直寻”、“自然英旨”。

就是要求诗人直接地感受外物的美,并用直接、自然流畅的语言加以表现。

他的这种说法,是想把欣赏着直接代入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感受空间,所以“自然英旨”“直寻”也就具有了后来,比如像王国维“意境”说的萌芽的成份。

因此,这一点也是魏晋南北朝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中国文学审美特性的贡献,往后这千多年,各种诗歌都是沿着这个路子往下发展的,几乎就没有跳出过这个框架。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内容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

1、论创作a.陆机的《文赋》是第一篇专门论述怎样运思写作的文章,对写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都有所论述。

b.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提出了“神与物游”的命题,强调作家情志与外物的感应。

《神思》、《养气》则论述了怎样使思路通畅的问题。

c.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认为诗作应“委自天机”、“应物悱来”,则谈到了创作才能的特殊性、作家情思的自然流露,以及灵感等问题。

2、论作家风格a.曹丕《典论·论文》首次以“气”评论作家,实际是说作家的气质各不相同,相应地个人作品风格也各不相同,这是当时人物评论风气在文论中的反映。

b.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关于作家风格的专门论述。

它在曹丕的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作家主观因素才、气、学、习与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既强调作家个人先天的天赋,也重视后天知识的积累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3、论文体魏晋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用途,因而也相应地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各种论文的著作,比如《典论·论文》、《文赋》、《文章流别论》对文体特征和源流都有所论述。

a.《典论·论文》提出“四科八体”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b.《文心雕龙》是一个集大成的著作,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专门讲述了各种文体,解释各种文体的名称,追溯它们的源流,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分类。

4、论文学发展与创新魏晋南北朝这个时代,作文的风格不断变化,是人们认识到文学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并总结了文学发展的规律是由简朴趋向富丽精工。

刘勰《文心雕龙·通变》从理论上,概括了文学发展的这种由简朴到富丽精工的总趋势。

与此同时,六朝的文人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自觉地求新求变。

由于他们普遍地追求新奇,雕琢文辞,也产生了许多内容空洞,风格晦涩的作品,但是他们对于文学技巧、形式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以后唐代诗歌的繁荣,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曹丕及《典论·论文》一、作家及创作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译文: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

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以上这段话,有两个著名的论断:一个是“文以气为主”,另一个是“气之清浊有体”。

1、“文以气为主”——要求作家有独特的创作个性。

“气”是指作家个人的自然禀赋、气质个性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

一般来讲,作家的个性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

那么,“文气”是指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讲就是文章的风格。

作家的气质、个性不同,决定了文学作品风格不同。

因此曹丕认为必须尊重文学创作个性的自由发展,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是彼此不同的,这就是说文章的风格也可以不尽相同,这样就肯定了文学创作的多样性,落实到具体创作中,实际是要求作家有独特的创作个性。

——在建安以前,中国没有系统的文论专著。

以“气”评论和作家,是曹丕《论文》最突出的理论贡献。

由于“文气”说强调创作主体心理结构的先天性、稳定性和个性差异,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家论”的美学涵义,开启了以“气”论作家作品的理论传统。

但由于曹丕过于强调创作个性的这种独特性和不可改变性,一方面突出了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意义。

另一方面,它是否定了现实后天的的改造同样可以改变作者创作风格的可能性,这是其理论的缺陷。

2、“气之清浊有体”——文章成就有高下曹丕认为由于每个人的“气”本身就存在了“清”与“浊”之分,“气”决定了文学创作的高下,故而作者个人因“气”之拙劣,自然不同文章成就也有了高下之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