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理论指导:心肌细胞传导性

合集下载

动物生理学心肌的生理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动物生理学心肌的生理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动物生理学心肌的生理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对动物生理学心肌的定义和背景进行介绍,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心肌是构成心脏的一种特化肌肉组织,其在维持心脏正常运转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心肌组织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通过有效的收缩和舒张过程,实现了心脏的收缩和血液的泵送。

了解心肌的生理特点对于理解心脏的功能和研究心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心肌的生理特点主要包括其组成与结构以及收缩机制。

心肌是由心肌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具有丰富的线粒体、细微管和肌纤维等结构,使其能够快速而协调地收缩。

心肌细胞相互连接,形成有序的心肌组织,保证了心脏的整体收缩和血液的流动。

心肌的收缩机制是心肌细胞发生收缩的过程,涉及多种离子通道、肌纤维的交互作用和能量的耗散。

在收缩过程中,钙离子的释放和收回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在一系列信号传导的调节下,心肌细胞发生有序的收缩,从而推动血液通过心脏流入全身循环。

了解心肌的生理特点对于心脏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心肌病、心肌缺血等心脏疾病常常涉及心肌的异常结构和功能,而了解心肌的生理特点可以为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基础。

此外,对心肌的生理特点的深入研究还有助于寻找心肌保护和心肌再生的新途径,为心脏病的治疗提供创新思路。

综上所述,动物生理学心肌具有独特的组成与结构以及收缩机制,了解心肌的生理特点对于理解心脏功能和研究心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将详细介绍心肌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心肌的收缩机制等内容。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所要讲述的内容来进行编写,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内容示例:2. 正文2.1 心肌的组成与结构本节将介绍心肌的组成和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心肌的生理特点。

心肌是心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一种特殊的肌肉组织构成,它与其他肌肉组织有着显著的区别。

在本节中,将详细阐述心肌的结构组成和细胞特点,并介绍心肌与其他组织的相互作用。

2.2 心肌的收缩机制本节将探讨心肌的收缩机制,这是心肌的重要生理特点之一。

三、心肌的传导性和兴奋

三、心肌的传导性和兴奋
房-窒延搁是心内兴奋传导的最重要特点
生理意义:
在于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 不致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现象,保证心室血液 充盈及泵血功能的完成
浦氏末梢纤维的高速传导,保证了心室内兴 奋传导速度相当快,有利于心室同步收缩
决定和影响因素:
• 1.心肌细胞的结构 心肌细胞的直径
• 2.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 膜反应曲线
左右束支
传导时间:总时程为0.22S,其中心房0.06S、房室交界 0.10S、心室0.06S
传导速度:心房肌0.4m/s、优势传导通路1.0~1.2m/s、
心室肌1.0m/s、房室交界(结区)0.02m/s、
浦氏纤维2.0m/s、末梢浦氏纤维4.0m/s
2.传导特点和意义
特 点:
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所需的时间几乎是兴奋传 导全程的1/2时间,称为房一室延搁
• 的传导
• (一)心肌细胞的直接电传递 gap junction(intercalated discs)
• (二)兴奋在心脏内的传递过程和特点 • (三)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兴奋在心脏内的传播途径
窦房结
优势传导通路 左右心房
房室结
His bundle
左右心室
浦氏纤维网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3)电反应的不同:自律细胞对于较其自身频率为高的电刺激有两种 反应:快反应自律细胞在较快的超速电刺激停止以后,立即出现一个较长 的代偿间歇,应用此法可终止快速心律失常,但在慢反应自律细胞(或由 快反应自律性转变为慢反应自律性)时,快速刺激可引起心动过速。
(五)影响自律性的电生理因素和生理与病理病因 从电生理角度来讲,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有4相除极速度、舒张期电位水平
2、心房 心房内传导系统激动发放的频率50—60bpm, 成为心脏第二起搏点,房内起搏点自律性丧失或降低,出现 房性停搏或过缓的房性逸搏心律;自律性强度轻度增高,出 现加速的房性逸搏心律;中度增高,出现房性早搏和房性心 动过速;重度增高,出现心房扑动;极度增高,发生心房颤 动。
3、交界区 房室交界区激动发放的频率为40— 60bpm,为心脏第三级起搏点,交界区起搏点丧失, 出现交界性停搏;自律性强度降低,出现过缓的交 界性逸搏心律;自律性强度增高,出现交界性心动 过速。
2、超速抑制(overdrive suppression)窦房结发 出的高频率的激动对下属潜在起搏点有一种直接的 抑制作用,称为超速抑制。这种抑制作用以频率为 依据。频率差别愈大,对低位起搏点抑制的程度愈 严重。例如,窦房结自律性降低以后,往往出现的 是交界性逸搏心律,而不是室性逸搏心律。反过来, 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强度增高以后所形成的快速心律 失常,对窦房结也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异位快速心 律失常的频率愈快,对窦房结的抑制作用愈明显。 如房性心动过速终止以后的代偿间歇比房性早搏长, 而心房颤动终止后的代偿间歇又比房性心动过速的 代偿间歇长(图9—3)。
(2)药物反应的差别: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影响心肌细胞膜的Na+、 K+孔道,对快反应自律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慢反应自律性作用很 小。例如奎尼丁、苯妥英钠、利多卡因等在治疗量,对普肯野细胞的自律 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窦房结自律性和浦肯野细胞在病理情况下的自 律性(由快反应自律性转变为慢反应自律性)则几乎无影响。说明常用的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自律性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的效果并不一致的部分机 制。因此,目前发展的治疗内容,开展了针对抑制慢反应自律性的药物的 应用。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过程。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异化过程。

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可兴奋组织:在刺激作用下具有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以及引起不可兴奋组织产生应激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称为兴奋。

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通过改变自身机能来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稳态: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是指通过体液运输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而引起机体某些特殊生理反应的调节过程,称为体液调节。

靶细胞和靶组织:人体在体液调节过程中,被调节的细胞称为靶细胞,被调节的组织称为靶组织。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生物节律:生物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非自动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能通过反馈活动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非自动控制系统。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physiology):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研究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直接生存的体内环境。

稳态(homeostasis):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体液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调节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经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neurohumoral regulation):人体内多数内分泌现货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的传出部分,这种调节方式成为~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的反应。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是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原来活动相反方向改变。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是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原来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前馈(feed-forward):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达到前已受到纠正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错误,这种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非脂溶性物质借助细胞膜蛋白(通道、载体)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经行转运的方式,不消耗能量。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是指利用离子泵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是指驱动力不是直接来源于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生理学必考重点名词解释解答

生理学必考重点名词解释解答

名词解释:兴奋性: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负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消耗能量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过程称为主动转运。

220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阈值:指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231内环境:将细胞所处的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

21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成年男性40%-50%,女性37%-48%,新生儿55%)241血型: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255血液凝固:简称血凝,指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250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59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26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的百分比。

262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262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279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做为体循环的终点,血压最低,接近于零。

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282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94潮气量: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99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300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即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300通气血液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303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分为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313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名词解释

1.active transport:主动转运,细胞通过耗能过程实现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2.threshold potential: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的刚刚能够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3.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绝对不应期,组织在兴奋后的一段时间内,无论多大的刺激也不能使之发生兴奋,这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4.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后的一段时期,组织的兴奋性有所恢复,虽然正常的阈刺激不能引起兴奋,但强度大于阈刺激的刺激可以引起兴奋,此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5.afterload:后负荷,肌肉收缩开始后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后负荷。

6.excitation:兴奋性,组织细胞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7.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继发性主动转运,物质跨膜转运的驱动力不直接来自A 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和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8.endplate potential:终板电位,在Ach的作用下,终板膜产生的局部兴奋。

9.threshold intensity:阈强度,当刺激时间和强度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通常简称为阈值。

10.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lpling:兴奋-收缩偶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机械收缩偶联在一起的中间环节叫兴奋-收缩偶联。

11.facilitated diffusion:易化扩散,水溶性的分子或者离子借助膜上的某些特殊的蛋白质,顺着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12.local response:局部反应,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在局部发生的微小电位变化。

13.resting potential: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呈极化状态。

心肌细胞传导性

心肌细胞传导性

心肌细胞传导性
心肌细胞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传导性。

当窦房结发生兴奋后,兴奋经心房肌传布到整个心房,同时,窦房结的兴奋也通过“优势传导通路”迅速传到房室交界。

房室交界是正常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的惟一通路,但其传导速度缓慢,占时较长,约需0.1秒,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房室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界处兴奋传导的“延搁”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使心房与心室的收缩不在同一时间进行,只有当心房兴奋收缩完毕后才引起心室兴奋收缩,这样心室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充盈血液,兴奋由房室交界经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迅速传到心室肌,引起整个心室兴奋。

这种传导方式对保持心室的同步收缩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传导性的因素包括:①细胞直径和缝隙连接的数量及功能;
②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③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