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小学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然的语⾔》是⼀⾸诗歌,共有五节,第⼆、三、四节以蝌蚪在⽔中游动、⼤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巅的三叶⾍化⽯为例,说明这些都是⼤⾃然的语⾔。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然的语⾔》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然的语⾔》原⽂ 别以为⼈才说话, ⼤⾃然也有语⾔。
这语⾔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云, 这就是⼤⾃然的语⾔: ⽩云飘得⾼⾼, 明天准是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这也是⼤⾃然的语⾔: 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要带⾬伞。
蝌蚪在⽔中游泳, 不就像⿊⾊的逗点? ⼤⾃然在⽔⾯写着: 春天来到⼈间。
⼤雁在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串? ⼤⾃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树如果被砍倒, 你会把年轮发现 ⼀年只长⼀圈, 这是⼤⾃然的语⾔。
你如果钓到⼤鱼, 鱼鳞上也有圆圈 ⼀圈就是⼀岁, 这⼜是⼤⾃然的语⾔。
⼤⾃然把三叶⾍化⽯, 嵌在喜马拉雅⼭脉。
这是在告诉⼈们: 那⼉曾是汪洋⼀⽚。
⼤⾃然的语⾔啊, 真是妙不可⾔。
不爱学习的⼈看不懂, 只有勤于思考的⼈才能发现。
【篇⼆】⼩学三年级语⽂《⼤⾃然的语⾔》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能⼒ 读懂诗歌内容,知道⼤⾃然的语⾔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法 读中感悟,体会⼤⾃然语⾔的神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探索⼤⾃然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知道⼤⾃然的语⾔指的是什么,领略⼤⾃然语⾔的妙不可⾔。
教学难点: 学⽣对⼤⾃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化⽯、“喜马拉雅⼭脉”的⽂字或图⽚资料。
3、观察⼤⾃然,搜集有关“⼤⾃然语⾔”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趣导⼊、揭⽰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然界的⼀切都显⽰出⽆限的魅⼒,请孩⼦们跟⽼师⼀起去欣赏⼏个画⾯。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读一读,分析其中物候现象。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 晚景》二首 其一)
早春天气,鸭子最 先感知春江水暖, 嬉戏水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 、谷雨 (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知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 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 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萌发
ménɡ
簌簌
sù
衰草连天 shuāi
连翘
qiáo
孕育
yùn
次 第: 一个挨一个地。 草长莺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风雪载途:风雪遍地。载,充满。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周而复始:指绕完一圈又从头开始。形容不断循
环的规律。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大自然的语言①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
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
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
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十二候。
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③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
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
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趋向。
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观测是记录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
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
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 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②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③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①。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②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③。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④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⑤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①、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2月10日《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

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五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集锦五篇教学目的: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语言状况指的是什么。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育学生观看的兴趣。
4、培育学生初步收集材料的力量。
5、初步培育学生利用教师小结的学习方法进展自学的力量。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熟悉,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语言状况指的是什么。
教学预备:自制课件;预备鱼鳞、弹珠;教学过程:一、释题1、借助课件(人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人类的语言引导进入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播放课件(人类的语言)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语言呢?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思)2、提醒课题,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强化课题。
出示课件(大自然的语言),连续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提问:大自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表扬那些找到大自然语言的学生,并小结第一节内容。
小结: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新授课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详细符号标出小节(互评互议,难读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读,指名评,师生互读。
学生自由朗读2、3、4节,读懂每一节的意思。
提问:各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习2、3、4各小节。
1)教学其次节,出示课件(蝌蚪在水中游动),帮忙了解所选小节的学问。
①齐读其次节,抽个别学生读其次节。
②请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样的大自然语言,它是怎么告知你的?③抽个别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④集体朗读其次节(教师指导朗读)。
2)教学第三节。
①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节。
②提问:这一节告知了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通过什么告知大家的?③让学生自己来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和识别鱼的年龄的,教师再拿出预备的大小鱼鳞两片,告知同学们,鱼的年龄是由鱼鳞片上的圆圈的多少来打算的,圆圈越多鱼的年龄就越大。
《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

大自然语言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
通过解读大自然语言,了解生物多样 性的分布和动态变化,为生物多样性 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利用大自然语言指导生态系统恢复和 重建工作,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 可持续性。
应对气候变化
大自然语言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应对 气候变化,制定适应性管理策略。
仿生建筑
仿生建筑是模仿生物形态和结构的建筑设计理念,可以创 造出具有独特美感和实用性的建筑作品,如模仿蜂巢结构 的建筑可以具有良好的隔热和承重性能。
仿生材料
通过模仿生物体的形态和结构,可以研发出具有优异性能 的新型材料,如模仿贝壳结构的复合材料可以具有高强度 和轻量化的特点。
05 大自然的气味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种类
01
生物语言
动植物通过声音、行为、化学信号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 和交流,如鸟鸣、虫鸣、动物求偶行为等。
03
02
非生物语言
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等现象,以及地震、火山喷 发等自然灾害,都是大自然通过非生物语言传递信息的 方式。
人为语言
人类通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记录和传播自 然界的信息,成为大自然语言的一种扩展形式。
种子传播
吸引传粉昆虫
植物释放芳香气味吸引蜜蜂、蝴蝶等传粉昆 虫,促进繁殖。
某些植物的果实散发出诱人气味,吸引动物 食用并帮助传播种子。
02
01
植物间相互作用
植物通过地下根系释放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实现植物间的相互合作或竞争。
04
03
气味语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A
维持生态平衡
气味语言在食物链中起到关键作用,帮助捕食 者和猎物之间保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蚯蚓路上爬,出门要赤脚。 蚱蜢扑脸,大雨不远。 泥鳅疯癫,大风暴雨在眼前。 蜘蛛添丝天放晴,蜘蛛结网大风起。 腊梅花向下开,大风卷雪登门来。 燕低飞,披蓑衣。 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 蜻蜓高,晒得焦,晴蜓低,带蓑衣。
生动形象
五、小结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事理说明文,作 者把一门科学 —— 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 有趣味。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 — — 作出科学解释 —— 追究因果关系 —— 阐述研 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认知方法和 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同时,生动、准确的 语言更值得借鉴,科学家重观察、讲实证的科 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尤其崇高。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
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要点内容和结构层次。
2,文章的重点语段------
课文思路图:
大自然告诉我们季节 据以安排农事
物候、物候学 物候对于农业生产的 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 象来临的因素
古今 差异
不能去掉,引号表示特定含义, “活的仪器” 是指“活的生物”。去掉之后,就违背了事实。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
榆叶梅、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比1960年迟五六天。“左右”一词可否去掉?为 什么? 不能去掉。“左右”表示约数。 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去掉了它,就 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吻
文体阅读,合作探究:
1、本文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 说明文? 2、把标题改作《一门丰产的科 学——物候学》,好不好?为什么? 3、第7—10段运用了什么说明 顺序?文中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 么?
1、本文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 理说明文? • 是事理说明文
复 习 回 顾
“说明文”文体知识回顾:
1、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四、语段精读精练
我 最 行 !
第一自然段
一年四季风景图
衰草连天
冬
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匿迹 冰雪融化
秋 夏
孕育果实
春
草木萌发 燕子归来 布谷鸟来
时 间 顺 序
概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冰雪融化
次第开放
北 雁 南 飞
秋叶簌簌
翩然归来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 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 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 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燕南飞,活 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 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 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 结合文句,理解选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的作用。 2、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有: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 3、本段文字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4、本段文字主要使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描 写 分 —— 总 5 本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重点字词
3.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重点字词
2.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销声匿迹:原指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 美好景象。
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的农谚多,但又不是全部。去掉后就不能准确 地表达这个意思。
小结
比一比,看谁说得准
大家都来 抢一抢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 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 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 天。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把标题改作《一门丰产的科学— —物候学》,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拟 人手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3、第7—10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文中 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
不能。 这里运用了逻辑顺序。作者把决定物候 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 小,依次排列。
2、什么叫物候学?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 业生产的科学,就是 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 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 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 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 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 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 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首先,纬度 第二,经度 研究物候学 的重要意义
第三,高下的差异
此外,古今的差异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1 — 3)
大 自 然 的 语 言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 重要意义(4 、5) 纬 度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 哪些因素(6 —10) 经度的差异 由空间 到时间 由大到小 由主到次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11、12)
再见
一、重点字词
1.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 ) / 蓑衣( ) 连翘( ) / 阻挠( ) 纬度( ) / 忌讳( ) 销声匿迹( ) / 悄然无声( 候鸟( ) / 诸侯( ) 难测( ) / 侧面( )
)
重点字词
1.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shuāi) / 蓑衣(suō) 连翘(qiáo) / 阻挠(náo) 纬度(wěi) / 忌讳(huì) 销声匿迹(xiāo) / 悄然无声(qiǎo) 候鸟(hòu) / 诸侯(hóu) 难测(cè) / 侧面(cè)
六、积累运用 ,写作迁移: 要求: 1、用一句话写出季节特 征或景色特点; 2、语言准确生动。
果园里的苹果熟了, 果实累累.远远望去,一 个个苹果像一个个小红 灯笼,多好看呀!
1 3 4
2
七、 你是生活
的有心人吗?你知 道多少谚语?说来 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第二自然段
杏
花: 传 语
举例子
桃
花: 暗 示
拟 人
布谷鸟: 唱 歌
1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2物候
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3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括了 丰富的物候知识。4到了近代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 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 ,就是物候学。5物候学记录植物 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 现象 ,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 植物的影响。
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 或解说事物的发展变化;或阐述某一种道理;或解说事物之 间的关系。从总体上讲,说明文分为两大类型:说明事物特 点的事物说明文和阐明事理说明文。
2、说明文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说明对象 (2)说明对象的特征 (3)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 , 分类别、作 比较、下定义, 作诠释, 摩状貌,引用等。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的语言:准确、简明、周密。
大自然的语言Βιβλιοθήκη 竺可桢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烈 日 炎 炎
金 黄 一 片
白 雪
皑 皑
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
春 秋 夏 冬
春柳
一年有四季, 四季景不同。
夏荷
秋枫
冬 梅
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智者,
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 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竺可桢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 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 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作者及有关资料介绍: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 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他 一生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 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 学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的领域之一。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 63年第一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 的学科——物候学》一文改写的。 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 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 物的产量。
6、本段段意: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
1 几千年来 ,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等 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2 杏花开了, 就 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 要赶快种谷子。3 布谷鸟开始唱歌 ,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 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4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本段的中心句是:( 1 ) 句。 2、第四句中的“这样”指代( 2、3句的内容 ) 3、本段2、3句运用了( 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这两句 是按( 时间)顺序排列的,都运用了( 拟人)的修辞。 4、第4句中的“语言”与文段中的( 传语、暗示、唱歌 ) 等词相照应。这句里使用了(拟人、比喻、对偶 )修辞手法。
1、第一句中的 “这些”指代什么?什么是物候?什
么是物候学?这是用的什么说明方法?
答:“这些”指代: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叫物候学。
这两句是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