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部位约束边缘构件

合集下载

剪力墙结构加强区与边缘构件

剪力墙结构加强区与边缘构件

剪力墙结构加强区与边缘构件
1.在加强区及以上一层为约束边缘构件;
2.加强区的设计调整系数与非加强区不同;
3.地下室程序自动认为是加强区;
4.有地下室时,程序自动扣除地下室的高度计算加强区;
5.“高规”规定加强区都为约束边缘构件,抗震规范在加强区是否为约束边缘构件由轴压比控制,程序由参数控制;
6.剪力墙单肢轴压比,按1.2倍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7.加强区的确定有局限,应按需要定义;
8.短肢剪力墙需特殊定义;
9.短肢剪力墙仍需符合框剪结构50%倾覆弯矩的要求;
10.短肢墙的抗震等级需提高一级,并乘以相应的剪力设计调整系数。

第 1 页共1 页。

学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的体会

学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的体会

学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的体会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增加或调整的主要内容1.将Ⅰ类场地细分为Ⅰ。

和Ⅰ₁两个亚类。

2.调整了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别公式,增补了软弱黏性土层的震陷判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

3.增加了抗震性能设计的原则规定、大跨屋盖结构、单建式地下建筑结构等抗震设计内容、相应增加了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补充了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的原则规定。

4.改进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反应谱)的阻尼系数和形状系数,补充完善了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补充了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取值的规定。

5.补充了8度(0.30g)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及6度、7度(0.10g)区、高度小于24米、不设置抗震墙的板柱-框架结构的相关规定。

6.修改了框架-抗震墙结构剪力调整系数以及与“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有关的框架内力调整等相关规定,补充了对框架结构楼梯间的相关规定。

7.取消了内框架砖房的相关规定,修改了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高度限值、抗震墙墙间距、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墙体受剪承载力验算、构造柱布置、圈梁设置、楼屋盖预制板的连接要求、楼梯间的构造要求等规定。

8.补充了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的过渡层要求、上部为混凝土小砌块墙体的相关要求、底框部分框架柱的专门要求等规定。

9.补充了7度(0.15g)和8度(0.30g)钢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修改了钢结构的阻尼比取值、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地震作用下内力和变形分析等相关规定,增加了关于钢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的规定,并补充了相应的抗震措施要求。

10.修订了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范围、补充完善了柱间支撑节点验算要求、单层钢结构厂房防震缝及阻尼比的相关规定。

11.修订了大跨空旷房屋砖柱的适用范围、增加7度(0.15g)时钢筋混凝土柱和组合砖柱的构造要求。

12.调整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修改了水平减震系数的定义及相应的计算和构造要求,以及消能部件性能检验要求等规定。

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

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

2.5 剪力墙正截面配筋计算
墙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采用正截面中沿截面腹部均 匀配置纵向钢筋的偏心受力构件承载力计算原则 进行配筋计算。取钢筋合力点为1.0倍墙厚。 若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截面高度与截面宽度之比 不大于3时,按高规第7.2.5条规定,程序按柱的 要求进行配筋计算。取钢筋合力点为40mm。 高规第7.2.7条规定,抗震设计的双肢剪力墙中, 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当任一墙肢大偏心受 拉时,另一墙肢的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应乘 以增大系数1.25。软件暂时未执行这一条规定。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 (2)
新高规的7.1.9条规定,一般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 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高度二者 的较大值,当剪力墙高度超过 150m时,其底部加强 部位的范围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10。 新高规的10.2.5条规定,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 ,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 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 (3)
在 软 件 具 体 实 现 中 , 按 照 新 高 规 第 7.1.9 条 和 第 10.2.5规定执行,但为了避免不连续情况,对于高 度在120m 到150m的一般剪力墙结构,取底部加强部 位高度为15m。
对于有地下室的结构,程序增加了一个控制参数, 由设计人员决定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起算层号。
2.4 柱正截面配筋计算
柱计算长度系数有两种计算方法,对于一般情况 ,可采用第一种方法——简化方法;若水平力起 控制作用,应采用第二种方法。 提供单偏压和双偏压两种配筋计算方式。 柱配筋时仅考虑了单排布筋方式。
对于单偏压,角筋仅供参考。而对于双偏压情况 ,实配角筋不应小于计算结果。
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与设计值 :

11G101图集试题

11G101图集试题

1、柱平法施工图系在柱平面布置图上采用(列表注写方式或截面注写方式)表达。

2、在柱平法施工图中,应注明(各结构层的楼面标高、结构层层高及相应的结构层号),尚应注明(上部结构嵌固部位位置)。

3、在柱平法施工图中A10@100/250(A12@100),表示柱中箍筋为HPB300级钢筋,直径A,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50,框架节点核心区箍筋为HPB300级钢筋,直径为A12,间距为100。

4、为表达清楚、简便,剪力墙可视为由剪力墙柱、剪力墙身和剪力墙梁三类构件构成。

5、在剪力墙平法施工图中,约束边缘构件包括约束边缘暗柱、约束边缘端柱、约束边缘翼墙、约束边缘转角墙四种。

6、在剪力墙平法施工图中,对于分布钢筋网的排数规定:非抗震:当剪力墙厚度大于160时,应配置双排;当厚度不大于160时,宜配置双排。

抗震:当剪力墙厚度不大于400时,应配置双排;当剪力墙厚度大于400,但不大于700时,宜配置三排;当剪力墙厚度大于700时,宜配置四排。

7、在剪力墙平法施工图中,剪力墙柱表中表达的内容,规定如下:1)注写墙柱编号,绘制墙柱的截面配筋图,标注墙柱几何尺寸。

2)注写各段墙柱的起至标高,自墙柱根部往上以变截面位置或截面未变但配筋改变处为界分段注写。

3)注写各段墙柱的纵向钢筋和箍筋,注写值应与在表中的截面配筋图对应一致。

8、在剪力墙平法施工图中,剪力墙梁表中表达的内容,规定如下:1)注写墙梁编号。

2)注写墙梁所在楼层号。

3)注写墙梁顶面标高高差,系指相对于强梁所在结构层楼面标高的高差值。

4)注写墙梁截面尺寸b×h,上部纵筋,下部纵筋和箍筋的具体数值。

5)当连梁设有对角暗撑时,注写暗撑的截面尺寸;注写一根暗撑的全部纵筋,并标注×2表面有两根暗撑相互交叉;注写暗撑箍筋的具体数值。

6)当连梁设有交叉斜撑时,注写连梁一侧对角斜筋的配筋值,并标注×2表明对称设置;注写对角斜筋在连梁端部设置的拉筋根数、规格及直径,并标注×4表示四个角都设置;注写连梁一侧折线筋配筋值,并标注×2表明对称设置。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11G3291解析讲义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11G3291解析讲义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11G329-1)解析2011-101.《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的编制起源于1977年,当时编号为CG329,我院负责编制民用框架及剪力墙结构,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负责砖墙房屋、局部框架砖房、砖排架房屋、钢筋混凝土排架房屋.本图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规范不断更新,CG329图集也不断更新,历次版本号为1977年CG329、1984年CG329、1994年94G329、1997年97G329 、2003年03G329及本次2011年的11G329,2. 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部分编号为11G329-1,本图集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聘请了国内部分抗震、混凝土结构及高层建筑方面的专家对本图集进行审查;3. 本图集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适用于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包括民用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部分框支剪力墙及筒体结构。

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按页次1-4表3确定。

4. 本图集适用于建筑物高度不超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A级高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本图集不包含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构造。

对于超过A级高度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也可结合有关超限措施,按不同抗震等级参照本图集使用。

5. 在本图集的编制过程中,基本保留了03G329-1图集的格式及内容,取消了原图集中整浇装配式梁柱构造及内浇外挂复合外墙板的构造,同时补充完善了部分内容(如框架梁加腋做法、剪力墙结构的部分构造);6. 本图集编制的依据是新版《抗规》、《砼规范》及《高规》《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11G329-1勘误第1-2页表1注5. 甲、乙类建筑或及Ⅲ、Ⅳ类场地且设计基本烈度为0.15g和0.3g的丙。

第1-58页 6.1 柱轴压比(见表4、表5)6.2 剪力墙墙肢轴压比(见表5)、表编号应移至表名前第2-5页左边柱纵筋在基础的锚固标注中,取消150标注。

08G101-5箱式基础与地下室结构

08G101-5箱式基础与地下室结构

今天参加了陈青来老师在天津举行的平法讲座,主要针对08G101-5 箱型基础和地下室结构的一些内容进行了讲解,图集在11月中旬左右出版。

对今天的讲座进行了一些整理,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1.框架柱、框架梁、剪力墙、桩基抗震;楼板、楼梯、非框架梁、独基、条基、筏形基础不抗震。

2.101-5框架梁在中间支座两边跨度不一样时,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为:大跨一边不变,小跨一边按大跨+小跨的平均值除以 1/3ln或1/4ln。

3.101-5对楼层框架梁的端支座节点进行了更改,框架梁的上下纵筋只要进入边柱支座的长度达到≥0.4LAE,≥0.5hc +5d,就可以弯15d,取消了原来的伸至柱外边(柱纵筋内侧)这一要求。

4.101-5把我们现在说的框架梁与剪力墙垂直相交的框架梁称之为非框架梁,它的锚固构造为:梁的上下纵筋均伸过墙中心线就可以弯钩,总锚固长度达到la就可以了。

5.101-5对基础梁与柱结合部侧腋构造增加为两种,一种是按原来的图集,从柱边锚固la,另一种是环形箍筋的形式。

6.101-5对增加了外墙、内墙的概念,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标注,对拉筋可以是两边为135°,也可以是一边135°,一边是9 0°,但90°直角边必须两边来回错开放置。

7.101-5对约束边缘转角墙、约束边缘翼墙、约束边缘端柱、约束边缘暗柱构造中,当非阴影区外圈设置成封闭箍筋时,水平筋可以不伸至约束边缘构件的最外边(竖向钢筋内侧),改为水平筋箍住约束边缘构件的第三列纵筋(从内往外数),即水平U型筋的形式。

8.101-5增加了抗震框架柱砼连接范围的示意图(框架柱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分为一二级、三四级两种构造,明确了砼的连接区与非连接区,具体连接区与非连接区位置同抗震KZ纵向钢筋连接构造。

附::我认为地下室剪力墙水平筋应在纵向钢筋外侧:1、地下室属于箱型基础,墙体主要是抗剪力的,应该水平筋为主要受力钢筋,所以在外侧。

地下室边缘构件问题

地下室边缘构件问题

李国胜教授在《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疑难问题的处理及算例》的解释: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是指在剪力墙底部的一定高度内,适当提高承载力和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弯曲型和弯剪型结构的剪力墙,塑性铰一般出现在墙肢底部。

将塑性铰及其以上的一定高度范围作为加强部位,在此范围内采取增加边缘构件箍筋和墙体横向钢筋等加强措施,避免墙肢剪切改善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

震害调查发现,地表附近震害较严重,地下室较轻。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按《高规》第71.9条的规定计算,计算起点一般是室外地坪。

地下一层一般可按加强部位设计,其边缘构件设计可与地上一层相同(即地上一层的边缘构件向下延伸一层)。

若地下室多于一层,地下2层以下一般可按构造边缘构件要求设计。

当地下室周边约束条件较差。

地下室一层顶板不能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通常地下一层底板处可基本满足。

此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该处向上算取墙肢总高度的1/8及地下一室加首层高度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 取值。

此时若有多层地下室.不必再向下延伸至地下二层以下.。

地下墙体钢筋绑扎009

地下墙体钢筋绑扎009

6、、10
级钢筋12、14、18
级钢筋12、1620、热轧带肋钢筋
核对钢筋的级别,型号、形状、尺寸及数量是否与设计图纸及加工料表相同。

钢筋垂直、水平定位梯子筋
作业条件:
,即(18、20
剪力墙钢筋:
工艺流程:立竖向梯子筋→绑定位横筋→绑其余钢筋
竖向钢筋直径≥16mm时,采用滚轧直螺纹机械连接,按规范要求接头位置错开
(14
道绑扣和三道水平筋。

墙体水平筋采用绑扎搭接,搭接范围内绑扎三道绑扣。

墙体竖筋绑扎:窗井墙:竖筋18 @15012@150、拉钩6@450mm;外墙:竖筋16@15012@150、拉钩6@450mm;内墙:竖筋12@200 12@200、拉钩6@400mm;先绑竖向梯子筋,竖向梯子筋@离暗柱边450
起步,然后在竖向梯子筋1.2m处绑扎两根横筋定位,在横筋上划好分档标志绑扎其余竖筋,最后绑扎其余横筋和其它预埋钢筋,水平筋绑扎完后,在模板上口处再绑扎水平筋定距框。

横向水平墙体钢筋与竖筋交叉点要求
12 钢筋焊制,上中下设三根顶模筋端头点防锈漆
2、当做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时,应填写"分项工程名称"栏,其他技术交底可不填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国胜教授在《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疑难问题的处理及算例》的解释:
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是指在剪力墙底部的一定高度内,适当提高承载力和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弯曲型和弯剪型结构的剪力墙,塑性铰一般出现在墙肢底部。

将塑性铰及其以上的一定高度范围作为加强部位,在此范围内采取增加边缘构件箍筋和墙体横向钢筋等加强措施,避免墙肢剪切改善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

震害调查发现,地表附近震害较严重,地下室较轻。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按《高规》第71.9条的规定计算,计算起点一般是室外地坪。

地下一层一般可按加强部位设计,其边缘构件设计可与地上一层相同(即地上一层的边缘构件向下延伸一层)。

若地下室多于一层,地下2层以下一般可按构造边缘构件要求设计。

当地下室周边约束条件较差。

地下室一层顶板不能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通常地下一层底板处可基本满足。

此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该处向上算取墙肢总高度的1/8及地下一室加首层高度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取值。

此时若有多层地下室.不必再向下延伸至地下二层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