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时代女性生存空间论

合集下载

《诗经》的女性世界

《诗经》的女性世界

《诗经》的女性世界
《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内容丰富,从各个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自殷商到春秋中叶社会的历史风貌。

本文将通过对《诗经》中的女性生活状况的研究和对作品所塑造的女性人物群像的梳理,从《诗经》中女性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入手,进而深入体味她们的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再对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较为全面地把握《诗经》时代妇女生活的本来面貌和层层深入地再现《诗经》时代的女性精神世界。

论文分为五部分展开:第一章是引言部分。

第二章根据《诗经》中女性出现的场景,从女性活动的多个层面,对《诗经》中作品所塑造出的女性人物特征形象进行整理分类,以便了解当时女性的生活状况。

第三章以总结整理出的女性人物形象作为关照对象,主要分析探讨《诗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时代女性思想意识。

第四章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具体的作品,探讨当时女性的处境和社会地位,挖掘《诗经》时代女性意识产生的社会根源。

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总结说明《诗经》不仅反映了古代妇女生活的真实面貌,而且通过塑造鲜活的女性人物形象体现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女性情感和思想意识。

从《诗经》看周代的妇女地位与女性意识——以《君子偕老》《硕人》《柏舟》《载驰》为例

从《诗经》看周代的妇女地位与女性意识——以《君子偕老》《硕人》《柏舟》《载驰》为例

从《诗经》看周代的妇女地位与女性意识——以《君子偕老》《硕人》《柏舟》《载驰》为例作者:安美璇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第6期⊙安美璇[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 110136]摘要:《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305篇诗歌,其中有很多篇目关于女性,甚至专为女性所写。

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正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父系社会最终确立的历史阶段。

周代妇女地位及女性意识在《诗经》部分篇目中有较明显的体现。

本文以《诗经》中《君子偕老》《硕人》《柏舟》《载驰》这四篇描写女性的诗歌为例,结合周礼对女性的压迫,浅谈其中所体现的周代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

关键词:《诗经》周礼女性地位女性意识■一、历史背景:男尊女卑古代社会有诸多强加给女性的宗法伦理,比如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从一而终,生女不举等等。

虽然原始社会中女性由于生理繁殖优势曾独霸一方,但纵观历史长河,女性长期处于男权的压迫下,而周代的礼制恰恰是男尊女卑的催化。

礼是周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诗经》主要是周代文化的产物,因此必然带有礼的色彩,体现其时社会森严的等级关系及人身依附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诗经》中有颇多关于女性地位的作品,个中篇目对女性分别有不同的诠释。

大体可窥见那一时代女性地位之于男权社会中的面貌:女性受制于男性,长期生存于压迫之中,视男权为至尊,以致缺失自我意识、女性意识。

所幸尚存“众人皆浊我独清”的明智者,她们的自觉反抗与自主突破或许在时代背景下显得苍白无力,但这种以寡敌众的英勇无畏,震撼人心。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诗经·小雅·斯干》)床与地板、衣裳与小被、白璋玉与纺线瓦锤,男女从出生开始便不平等,地位高低立显,社会分工也大体可见。

更有甚者,“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韩非子·六反》)。

传统社会中,从社会职能到婚姻关系等各个方面,男性呈现压倒性优势。

从《诗经》女性形象看诗经时代女性生活论文

从《诗经》女性形象看诗经时代女性生活论文

从《诗经》的女性形象看诗经时代的女性生活【摘要】本文通过对《诗经》作品中有关女性婚恋生活的几个层面的剖析,对诗经时代女性的婚恋观做出比较全面的总结:即《诗经》中描写了际遇不尽相同的女子有对美好爱情婚姻的憧憬,又有爱情失落的无奈;有享受美满家庭的天伦之乐,也有夫妇亲人分割别离的痛苦思念,甚至阴阳两隔无限哀恸;有“彀则异室,死则同穴”的生死相守,也有丈夫背盟遭弃的无尽绝望。

总体来讲,她们都有着比较强烈的婚恋意识。

【关键词】诗经;女性;爱情《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全集三百零五篇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

其中的不少篇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诗》可以观”是说通过学习《诗经》,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诗经》的“风、雅、颂”中,最能反映民风民俗的当然是十五国风,“国风”中又以爱情诗和婚嫁诗所占比例为重,它们展示了古代的人们朴素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通过这些爱情诗和婚嫁诗中所刻画的众多女性形象,可以了解诗经时代的女性生活,她们生命中每一阶段的喜怒哀乐几乎都在《诗经》中有所表现,将其综合起来我们便可以从中比较清晰的窥见那时的妇女生活。

一、少女的热恋《诗经》中的感情用“思无邪”来表达是再恰当不过的。

在周代尚未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时,男女之间的恋爱与婚姻尚算是无拘无束、洒脱自然的。

《周礼》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每到“仲春之月”,在溱水、洧水甚至淇水旁,便聚集了成群欢会的青年男女,他们的恋情也由此诞生。

郑风中的《溱洧》、邶风中的《静女》为这类诗的代表。

《溱洧》中反映的是成群欢会中的一对男女的热恋情景,生动有趣的对话表现出了姑娘主动、热情、开朗、大方的性格。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煦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姑娘禁不住春日的诱惑,主动邀请意中人去观赏河外风光,多情的青年男女尽情嬉戏,最后互赠芍药以表达心曲。

《诗经》女性与新时代女性内外在形象的对比探析

《诗经》女性与新时代女性内外在形象的对比探析

《诗经》女性与新时代女性内外在形象的对比探析作者:宁波来源:《大观》2019年第01期摘要:《诗经》来自于民间,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成果,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著作,对当代来说还有更大的文化价值。

将《诗经》中的女性与新时代的女性作对比,可以看到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源头,体现在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女性社会地位在不断提高,更能从两个时代的女性身上折射出周文化和新时代的文化,将女性美的姿态与审美标准也呈现出来。

探究《诗经》中的文化,给新世纪的女性一个正确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女性独立;审美标准;新时代女性;女性美《诗经》始于西周初年,一个礼乐制度刚刚建起尚不严苛的朝代,因此在《诗经》中,我们能看到两个影子:一是中国古代以夫为天的被压抑的女性;二是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

在我国古代,性别是一种等级的象征,在这种状态下,女子敢于向男子提出挑战是一种进步。

此外,《诗经》把女性的氣质以别样美的姿态刻画出来,一种优美女性的标准也呼之欲出,这种标准是经过沉淀积累而来的,代表的不仅仅是某一朝代,还是中华民族对美的欣赏,甚至在今天的审美标准中,我们都能看到《诗经》女性美的影子。

本文就将从女性内外在形象两个方面把《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同当今的女性进行对比。

一、女性体态之美《诗经》中所记录的反映周代女性的诗篇,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人性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生动形象。

[1]《卫风·硕人》中有“硕人其颀”“硕人敖敖”,硕人指高大白胖的美人,庄姜夫人的高大修长之美,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小巧玲珑正好相反,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当时社会女性也需要体力劳动,需要强健的体魄,硕人之美就成了一条美的标准;国家称霸吞并其他国家就需要将士,人口的需求变得格外明显,生儿育女就要求女性健康高大;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思想仍然停留在改造自然的层面,为了与自然作斗争,高大健美就成为一种健康的美的形象,不仅男性是“颀而长兮”,女性也是如此。

不必作烈女或英雄的时代——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不必作烈女或英雄的时代——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不必作烈女或英雄的时代——浅析《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摘要:《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西周至春秋社会的一面镜子,为我们研究女性状况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材料。

本文将从重点描写《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独立自主、自由平等、追求爱情渴望幸福的爱情观、生命本质的自然流露。

同时浅析产生的社会原因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解读《诗经》。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自由前言关于女性的诗篇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是《诗经》所描绘的整个时代画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诗歌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那个时代女性形象,蕴含了丰富独特的女性思想,这些女性形象与思想背后体现的女性意识,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女性意识”在分析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更为准确地定位女性在整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深入地分析女性的各种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

简言之,“女性意识”就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身,观照世界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它包括女性的情感、思维等多种心理活动。

”[1]一、《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一)独立自主《诗经》中的时期是一个礼制初成的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完善,设立了森严的礼法制度,用以约束和规范两性的结合。

然而,面对严格的礼教约束,还有一些女性依然没有放弃对爱情和婚姻的期盼。

她们渴望爱情,渴望婚姻,更渴望能够独立自主的选择良人。

如《鄘风•柏舟》中的少女,为追求爱情,公开违抗父母,要求婚姻自主,至死不改。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2]即便在婚姻中受到虐待和遗弃,一些女性在控诉丈夫的薄情行为时,却并不自怨自艾,表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尊严。

如《卫风•氓》中的女性,丈夫的“二三其德”没有让她怨天忧人,而是诀别时的坚决态度和愤怒的声讨,表现出她自尊自强自爱的性格。

同时,她还告诫其她女子在爱情婚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易沉溺。

(二)自由平等《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展示出女性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现出女性在精神上不受压抑,行为上与男子平等的自由意识。

从《诗经》的女性形象看诗经时代的女性生活

从《诗经》的女性形象看诗经时代的女性生活

从《诗经》的女性形象看诗经时代的女性生活作者:赵淑芬来源:《时代经贸》2011年第1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诗经》作品中有关女性婚恋生活的几个层面的剖析,对诗经时代女性的婚恋观做出比较全面的总结:即《诗经》中描写了际遇不尽相同的女子有对美好爱情婚姻的憧憬,又有爱情失落的无奈;有享受美满家庭的天伦之乐,也有夫妇亲人分割别离的痛苦思念,甚至阴阳两隔无限哀恸;有“彀则异室,死则同穴”的生死相守,也有丈夫背盟遭弃的无尽绝望。

总体来讲,她们都有着比较强烈的婚恋意识。

【关键词】诗经;女性;爱情《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全集三百零五篇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

其中的不少篇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诗》可以观”是说通过学习《诗经》,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诗经》的“风、雅、颂”中,最能反映民风民俗的当然是十五国风,“国风”中又以爱情诗和婚嫁诗所占比例为重,它们展示了古代的人们朴素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通过这些爱情诗和婚嫁诗中所刻画的众多女性形象,可以了解诗经时代的女性生活,她们生命中每一阶段的喜怒哀乐几乎都在《诗经》中有所表现,将其综合起来我们便可以从中比较清晰的窥见那时的妇女生活。

一、少女的热恋《诗经》中的感情用“思无邪”来表达是再恰当不过的。

在周代尚未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时,男女之间的恋爱与婚姻尚算是无拘无束、洒脱自然的。

《周礼》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每到“仲春之月”,在溱水、洧水甚至淇水旁,便聚集了成群欢会的青年男女,他们的恋情也由此诞生。

郑风中的《溱洧》、邶风中的《静女》为这类诗的代表。

《溱洧》中反映的是成群欢会中的一对男女的热恋情景,生动有趣的对话表现出了姑娘主动、热情、开朗、大方的性格。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煦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从《诗经氓》看周代女性的生命轨迹

从《诗经氓》看周代女性的生命轨迹

《诗经·氓》中女性的生命轨迹【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流,它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先秦社会各个阶级层的生活状况和理想愿望。

而在先秦这个社会动荡,斗争激烈,矛盾尖锐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频繁的战争,长期的戍守,女子对婚姻的追求等题材多样的诗体也丰富多彩。

按照采诗说来看在《诗经》之中就分篇收集了周朝时代不同的民间诗歌,在《诗经》中“风”、“雅”、“颂”是其三大类型,而在“风”中我们最要关注的一点就是《诗经》中对于女性这一独特群体的生命轨迹的阐释与解说。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写女性的作品,她们大多数以女性的第一人称直接抒发女性在这一现实时代生活之中的价值观念和对理想生活、理想爱情的追求。

《诗经·氓》通过对女主人公和“氓”的相爱、婚后的裂变“氓”最后的抛弃、女子最终的意识觉醒来刻画出出周朝时代女性的生命轨迹,从而来深刻的体现出女性对于欺辱的反抗,对于爱情的重新审视。

这是对中国古代女性完全屈从于男权的一种默在的反抗,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诗经·氓》生命轨迹反抗意识(一)《诗经·氓》中女主人公的生命轨迹《诗经·氓》根据《诗经解说》来看它被认为是卫宣公时候的诗。

由于社会制度急剧变化,男子的经济地位逐渐提高,卫宣公本人蒸其庶母,占其子媳,这种伤风败俗的影响甚是广大,于是此时丈夫对于妻子的态度往往都是始乱终弃的。

因为爱情美满是人人都向往追求的,于是在现实历史之下的不幸就被彰显的越加鲜明。

《氓》就是一篇写一个悲情女子的爱情叙事抒情诗歌,它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痴情女子被一个虚情假意男子最终抛弃的悲剧故事。

全诗总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男女相爱。

“氓”假借买丝结识了温柔贤惠的女主人公,并以此为借口来和女方谈婚论嫁,迫切希望可以及早成亲,只是因为女方错过了“佳期”而自己又无“良媒”。

此时,女方只是大胆爽朗的说“秋以为期”。

《诗经》空间叙事管窥

《诗经》空间叙事管窥

《诗经》空间叙事管窥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先声。

它汇集了诸多种类的文章,其中包括歌诗、挽歌、诗赋、乐府等,展示了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认知,以及他们对文学的想象、创作和表达,反映出古代社会的文化氛围。

然而,从近年来文学史学者们关注的空间叙事理论角度来看,《诗经》所表达的古人情感世界和文学风格均可以把空间叙事概念作为分析空间,从而揭示出它的文学内涵和文化涵义。

首先,从空间叙事理论的角度,可以发现文学性的空间结构正在在《诗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歌诗里叙述的风景、景物及诗歌艺术中穿插出来的肌理,都能反映出古人认知空间结构的特征。

比如,《七言拟古》中对宴会空间的描摹:“辉映千里归,瑞气万古流。

会以此坊,杂音子人秋。

”描绘出会场宏大、热闹热烈的气氛,让读者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置身于宴会空间中;而《大雅》中的“天津围阜也”的描写,则将诗歌艺术中的空间表达手法用于叙述城阙辉煌空间历史的纪载,其直接性表达凸显出古代人对空间的时代认同感。

此外,《诗经》中也很明显地表现出它对自然空间的描摹技巧,从看似简单破碎的常民生活空间,到旷达辽阔的天地之间,《诗经》都展示出自然空间的宏大宏观视野。

比如,《小雅》中的《十月之交》中“东风暮雨起,西边日出寒”对宇宙特质的描述,既表达出古人对来自各方的信息的感知,又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领悟力;而《诗经》中的《甫州》中“山河破碎,鱼龙裂解”,描写了由生老病死等际遇引起的变化,也体现出古人深刻的体悟力与文学表现力。

最后,从空间叙事理论的角度,可以发现《诗经》因其特有的文学艺术及其复杂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它内部的文学结构也将空间叙事概念作为分析空间,充分展示出古人文化素养与精神世界。

果读者能结合空间叙事理论,从视觉、感官、文学结构等方面来研究《诗经》,就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涵义,发现《诗经》中蕴藏的令人赞叹的文化宝藏。

总之,从空间叙事理论的角度来看,《诗经》肩负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使命,如果能够正确地理解它的空间叙事特征,就可以更好地体味古人对自然及生活的认知,从而深入探索古代文化的精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3期 2 0 1 7年5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Foshan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No. 3 Vol. 35May 2 0 1 7《诗经》时代女性生存空间论陈醒芬(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广东汕尾516600)摘要:《诗经》产生的时代,女性的生存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

父权制相对宽松的封建社会初期和周代礼乐文化的建立与解构造就了《诗经》时代女性独特的生存空间:一方面,她们生存在封建社会初期,处于从母系氏族到父权氏族的过渡阶段,“礼”对她们的束缚已初见端倪,男尊女卑之格局基本上已形成,她们自觉遵从礼制规范,追求“以德为美”;另一 方面,当时父权制才刚形成,母系氏族文化残余还得以保留,存在女性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空间,她们追求“以情为美”。

《诗经》时代这种特殊的生存空间,酝酿了一批独具审美意识的中国古代女性。

关键词:《诗经》;女性生存;空间;父权制;礼乐文化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18X(2017)03-0020-06《诗经》女性生活在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 的封建社会初期,此时父权制相对宽松,男尊女卑 的格局虽基本形成,但由于当时男权文化才刚形 成,母系氏族文化残余还得以保存,女性有自己追 求爱情婚姻的自由空间,这使她们在“情”的发展上 有足够的空间。

商周易代,礼乐文化建构与解构并 行,女性处于相对宽松而短暂的生存空间,正是复 杂而多变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她们生存在封建社 会初期,处于从母系氏族到父权氏族的过度阶段,“礼”对她们的束缚已日积月累,男尊女卑的格局基 本上已经形成,女性被排挤到了社会的底层,她们 自觉遵从礼制规范,追求“以德为美”;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女性独立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空间,这缔 造了一批大胆而又羞涩的女性形象。

对这群女性形 象的考察,可以清晰展现出中国古代女性“以德为 美”乃至“德貌兼备”审美意识的形成渊源。

《诗经》中写女性的诗歌数目较多,而《国风》更 是以女性诗歌为主体的创作,《国风》160篇中写女性的就有85篇。

可以说,《国风》是叙写女性较多的 作品。

对以写女性为主的《国风》的创作时代与背 景的探析,是考察这个时期女性生存背景的重要 根据。

西周末期,周厉王专制,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 一场声势浩大的农奴起义。

后周宣王继位后取消力 役地租,改征实物地租,对农奴的剥削有所减轻,出现“宣王中兴”,但总体而言,整个西周末至春秋初 期,是周朝灭亡时期,政局混乱。

于是出生于春秋后 期的孔子推崇《周礼》所提出的“礼制”,试图以之重 新寻找周代社会的礼制蓝图。

以至后代对“礼”的重 视日益深刻。

其实,早在周朝建国开始,周文王就吸 取商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实行“礼”治。

在这样的社 会文化背景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更是直接受 其奴役。

于是,考察《诗经》女性,应先从其父权社会 与礼乐文化开始。

收稿日期:2017-03-29作者简介:陈醒芬(1981-),女,广东汕尾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古代文学。

第3期陈醒芬:《诗经》时代女性生存空间论21一、商周易代:相对宽松而短暂的生存空间李小江说:“人的审美意识总是潜藏着深厚的 社会意识。

”[1]《诗经》时期的女性,生活在野蛮的奴 隶制社会刚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初期,这就使《诗 经》不可避免地保留着母系文化的痕迹。

相对来说,《诗经》时代的父权社会还是比较宽松的,它对妇女 身心的奴役远没有后代残酷。

这才有《周礼•媒氏》中的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于是月也,奔者不 禁。

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2]205从父权制社会的形成看,由于生产工具的改 革,人们的生活从以狩猎和采集为主体的经济结构 逐渐转移到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上来,对体力 要求较高的农业生产使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 上升,他们在经济上控制了全部劳动所得,其结果 是女性在经济中的地位随之陨落,直接受其支配。

这种权利的进一步确立,是其子女的继承权,于是 以亲缘关系为依据的“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形 式正式确立。

女性逐渐沦落到社会次要的地位,表 现出越来越被动的趋势。

这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 的:“其实,女子所以如此多情,是因为经济不独立,所以不能薄情。

”[3]父权社会的确立,直接导致了女 性的客体化现象和男性按照自己的需要创造女性 形象的局面出现。

谢晋青说:“妇女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地位,是只有劳动生产的义务,而没有享乐的权利。

”[4]如 《诗经》中被后人解读为有关生育和劳动的《芣莒》:“采采芣莒,薄言采之。

采采芣莒,薄言有之。

”芣莒,又作“芣苡”,即车前草,医书记载可人药。

关于当时 人们采用芣莒的目的,《毛诗序》曰:“妇人乐有子 矣。

”朱熹《诗集传》说:“未详何用,或曰其子治难 产。

”这和《毛传》记载此草“宜怀任(妊)”(可以疗治 不孕)大体一致。

《诗经》时代的女性以为多食用芣 莒就能妊娠。

殊不知,车前草能治生育的说法,在中 医学上找不到根据。

有的学者认为是劳动之歌,余 冠英在《诗经选》说:“似是妇女采芣莒时唱的歌 ……欢乐之情可以从历程中见出来。

”无论哪种说 法,《诗经》时期的女性已经自觉地套上了生育和劳 动的枷锁,并视其为自己的天职。

男性要求女性以德为首。

庄子在《庄子•天下 篇》中指出:“周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

至于 “德”字的本意及起源,现在很难有科学的定论。

周 策纵认为:“德字所从之直……可能像种子的发芽 ……常有生殖潜力的含义,从植、殖、值诸字……早 期表示这种繁殖的潜能,《韩非子•解老篇》:‘德也 者,人所以建生也。

’可能还保存这初意。

”[5]张岱年 认为,“德”是指善良而又高尚的品行、品格。

[6]154《说文》记载:“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而《诗 经》中的“德”,一般是指现代汉语中“道德”。

郭沫若 认为:此字“从直从心”,意思是把心思放端正,它在 周代的金文中才出现,殷时还没有德的观念。

可见 “德”字是与道德修养有关的。

《左传》记载:春秋时所 谓“德”亦指德行、品德。

张岱年认为,在春秋时期,“德”与“道”是分开来讲的,孔子《论语•述而》曰:“志 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道与德是两个层次,道是原则,德是遵循原则而实践。

“道德”连起来使 用,从儒道两家的典籍来看,实始于战国后期。

[6]154德政,是周人的立国之本,周人认为:“德,国家 之基也。

”在《诗经》中,有学者统计,“德”字共出现了 71次之多,这足以说明周人对德的重视。

所谓“妇 德”,就是从道德上对妇女进行规范。

《周礼•天官》记 妇德有四: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简称“四德”。

妇德观刚开始提出只是用于王室贵族中的后 宫女官或嫔妃,这就是对宫廷女性“后妃之德”的追 求。

《毛诗序》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天下 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后妃”在后世的研究中1'直被提及,《毛诗序》曰:“《关 雎》,后妃之德也;《葛覃》,后妃之本也;《采耳》,后 妃之志也。

”《诗经》时代对皇室妇女的“德”之要求 是非常严格的,实际上,后世对“后妃之德”的要求,是《毛诗序》发挥并创造性地转化“二南(《周南》和 《召南》)中的乐歌的伦理教化意义,将《诗经》所赞 扬的一系列女子的德美,集中到文王之妃太姒身 上,化为一个完美道德的典范:中正平和、贤淑无 忌、佐君求贤、子孙众多。

她对天下女性具有示范和 象征意义。

这是所有封建男性都思慕的美好形象。

妇德观的追求后来慢慢地扩展到贵族女子。

《礼记•昏义》记载:“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 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

教以妇德、妇言、妇容、2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妇功……所以成妇顺也。

”[7]所谓“成妇顺也”,即做 妇人所应具备的柔顺的德行基本形成。

可见,妇德 的宗旨就是教导刚嫁女子如何为人媳妇。

在男权社 会里,以男人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中,对好女子 的审美标准一般会先以德来衡量,这就形成了“以德为美”的审美观念,对于女子来说,她们也自觉地 遵守这个道德规范,以之作为自己的审美尺度。

以德为美,即道德审美,重在强调内在的精神 气质之美。

“周室三母”是周代历史上以“德美”著称 的典范女性,即太姜、太任和太姒。

太姜是王季的母 亲,周太王的妻子。

她性情温顺,堪为表率,刘向《古 列女传》记载她:“贞顺率导,靡有过失。

”[8]太任是 文王的母亲,王季的妃子。

她端庄娴雅,品行高洁,对文王教导有方,为其日后治理国家主张德政打下 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刘向称其“端一诚庄,惟德之 行。

”太姒是武王的母亲,文王的妻子。

她生性仁慈 而明白事理,早晚勤恳劳作,以尽妇道。

刘向记其 “仁而明道。

”对这三位以美德著称的女性,《诗经》中的《大雅•思齐》篇对她们进行了记载:“思齐大 任,文王之母。

思媚周姜……大姒嗣徽音,则百斯 男。

”诗中描写了文王修身、齐家、治国的德行,这又 是建立在其祖母、母,及妻的德美的基础上的,周室 的这三位祖母、母亲和妻子,造就了文王以德治国 终得天下的美誉。

所以刘向歌颂这三位母亲曰:“周 室三母,太姜任姒。

文武之兴,盖由斯起。

太姒最贤 ……三姑之德,亦甚大矣。

追求德貌兼备、美善结合的完美女性。

美善结 合,即美善统一,是对德貌兼备的女性形象的审美 追求。

美,在这里是指外在的形式美;善,是指内在 的内容美;美善统一,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 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美,这里是指 形式的美;善,则是指内容的美。

朱熹注云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

”美侧重于艺术形式,善 侧重于内容,至此,美善正式分家。

西周末期,对女性的审美意识,随着人们审美 能力的提升,从“以硕为美”、“以德为美”逐渐上升 到了“美善结合”的高度,即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亦 即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

自此,美善统一是对古 代美女的最高审美标准。

《诗经》刻画了众多这种外在容貌美与内在心灵美统一的女性形象。

如《关 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所表现的女性是美善统一的完美人格,她是 男性视野下的“窈窕淑女”,首先是有德,即善,是一 种内在美,这是《诗经》时代对女性的首要要求,“窈 窕淑女”四个字当中就有两个字表现了其内在的德 美,这就是“窈”和“淑”,马瑞辰曰:“《方言》:‘秦晋 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淑”,如前所释,是一 种善,则这是首先有内在美的女子。

其次才是对貌 美的重视,从“窕”字可见,这同时是有外在美的女 性。

从“窈窕淑女”四个字可见这是一个在重“善”的基础上达到了“善”与“美”相统一的女子,是具备内 美和外美人格的完美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