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七颗钻石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

合集下载

七颗钻石教案及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教案及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教案及教学反思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对七颗钻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对主题的思考。

1.1.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1.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二、知识点讲解2.1 故事情节理解:2.1.1 讲解故事的基本情节,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2.1.2 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如七颗钻石的象征意义。

2.1.3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3.1 故事情节分析:3.1.1 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3.1.2 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细节。

3.1.3 分享各组的分析结果,进行全班讨论。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并复述故事情节。

4.1.2 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4.1.3 学生能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5.1.1 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5.1.2 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5.1.3 学生能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5.2 教学难点:5.2.1 学生对故事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5.2.2 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

以上为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6.1.1 制作包含故事情节、人物、象征意义等元素的课件。

6.1.2 课件中加入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

6.1.3 课件设计简洁明了,方便学生理解。

七、教学过程7.1 课堂导入:7.1.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7.1.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

7.1.3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起学生兴趣。

7.2 故事情节分析:7.2.1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感受故事氛围。

7.2.2 学生分享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悟。

7.2.3 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7.3 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7.3.1 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019小学三年级《七颗钻石》教学设计及反思语文

2019小学三年级《七颗钻石》教学设计及反思语文

小学三年级《七颗钻石》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感悟文中体现的爱心。

三、教学难点:结合主旨理解文题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爱心是冬日的一缕阳光,它能给寒冷的人们带来温暖,爱心是夏日的一道清泉,它能给饥渴的人们带来清凉,让我们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开始一段爱心之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生齐答:《七颗钻石》)作者是(生齐答:托尔斯泰)介绍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托尔斯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俄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揭露了俄国资产阶级社会的罪恶。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二)扫清字词障碍读音:竟匆绊瞬凑咽唾沫指名读,再齐读两遍词语:钻石焦渴水罐反正绊倒新鲜干涸涌出递给唾沫旱灾一瞬间忍不住匆匆忙忙喜出望外指名读,再齐读两遍,要求学生:1、会读,2 、理解意思,3、会运用,比如造句(三)整体感知课文速读课文三分钟,分角色表演其他同学在观看表演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四)研读文本1、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5次变化?明确:5次变化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般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七颗钻石教案及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教案及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七颗钻石》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描绘。

(3)能够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领悟作品所传达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水资源的良好品质。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七颗钻石》的主要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品所传达的哲理。

3. 人物形象分析:主人公小姑娘、父亲、母亲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七颗钻石》的主要内容及其象征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品所传达的哲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象征意义的多层次解读。

(2)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课文背景、分析人物形象、讲解象征意义等。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七颗钻石》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情感。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人公小姑娘、父亲、母亲等人物,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及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4. 讲解象征意义:详细讲解课文中的象征元素,如水、钻石等,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所传达的哲理。

5.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文学作品的欲望。

19七颗钻石的教学反思

19七颗钻石的教学反思

19 七颗钻石的教学反思19七颗钻石的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的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发展语言。

1.在教学中我利用自读,读通难读的长句子,感情朗读来推进教学。

而且每次读的要求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

2.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教于读书的方法。

教学中我让学生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画出学生最感动的语句,并思考是什么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然后让学生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我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方式下,总结出如何将课文读出感情,如何去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课文的主线,“水罐的变化”这一线索贯穿全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与感悟,总的来说,这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的,我也非常喜欢这堂课的气氛。

不过在体会水罐的变化时,学生对于妈妈关心小姑娘的那份爱理解得不够透彻,我想这与他们现在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不足之处:1.授课就立足文本,但更应超越文本。

教师是教材的应用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创造但教材只是教学的材料,优秀的教师应立足教材,更应超越教材。

让学生从文本中走出去,让语文课程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形成开放的语文课堂。

而我在这节课上没有为学生创设由教材走向生活的途径,没能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去关注生活,没有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我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文中,学生反对神奇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体会到了爱能创造奇迹,但也仅限于文中,学生按照我的预设的程序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却始终走不出文本,,究其原因是我在课堂上不够煽情,情感不够丰富,包括对学生的评价都缺乏激qing。

另外,在学生理解“爱心创造奇迹”这个内涵后,如果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这对学生受到的熏陶和感染会更深刻。

2.文章的结尾处置上有点唐突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又清闲的水流,在学习时没能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如果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像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荒芜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人、动物、植物及至大地将会……可引导学生想像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爱心”,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

七颗钻石教案及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七颗钻石》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七颗钻石》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水资源、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主题,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教学准备:课文《七颗钻石》文本、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图片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水的重要性,引出本课课题《七颗钻石》。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讨论人物的品质和故事的主题。

4.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课文中的情感体验,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拨。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优点: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较到位,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写作练习。

2. 教学设计紧凑,教学目标明确,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思考和表达。

不足:1. 对于故事主题的挖掘还可以更深入,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更深层次的价值观。

2. 在写作练习环节,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表达,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七颗钻石》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分析人物形象,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主题,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教学准备:课文《七颗钻石》文本、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图片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水的重要性,引出本课课题《七颗钻石》。

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教案19 七颗钻石

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教案19 七颗钻石

19 七颗钻石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生字卡片。

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童话故事《七颗钻石》,认识一位善良的小姑娘。

板书:七颗钻石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读准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

(1)出示卡片:“绊”“递”,指名读字音。

在黑板上进行比较,“绊、递”念“半、弟”的音,得出结论:“绊、递”的读音同声旁相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组:“钻、枯、咽、接”,最后得出结论:“钻、枯、咽、接”是近声旁的形声字。

2多音字练习:选择正确读音。

三、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水罐先是变成银的,然后变成金的,最后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水来,钻石越升越高变成星星的事。

)四、指导书写第二课时一、情景导入欣赏歌曲《七色花》师:《七色花》讲的是珍妮用一朵神奇的七色花的花瓣实现自己和他人的愿望的事,表现了珍妮愿意为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好品质。

本文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像珍妮一样善良的小姑娘,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小姑娘的善良和博大无私的爱心吧。

二、探究课文,品悟爱心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的内容)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1)指名朗读。

(2)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找出关键词,并用心感受当时的环境。

(大旱干涸干枯焦渴而死)2学习2~3自然段。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1、《七颗钻石》教学反思又一次上语文课,依旧带着深切的焦虑与压力。

通过这一节课,我深刻体会到“你预备的怎么样,那么你讲的便怎么样。

”课堂讲的怎么样取决于你预备的是否充分。

这节课内容很简单,可是课堂却不是我最想要的结果,对于本节课我预备的的确是不充分。

上课前感觉心里很没底,又有两个研究生去听课,我更害怕了。

就这样带着焦虑和恐惧就去上课了。

由于担心小孩子的注意力会被新去听课的老师吸引而不好好听课(以前发现他们上课时总是回头看新去的老师,也许是好奇吧!),我就和学生们以一个特别的方式介绍了一下两个新去的老师顺便引导学生做好集中注意学习。

一开始讲课时我比较放得开,语言语调自我感觉也比较好。

我的情绪没有受听课老师的`影响。

可是由于我对教案内容不是很熟悉,还有一些地方设计不合理,导致了我的课堂条理性不高,思路也有一些混乱。

语言不能那么精炼、内容安排不够紧凑,所以课堂不是很理想。

对于学生听课我能关注到更多的学生了,这是一个小的进步。

看到一些课堂上不常发言的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总是特别高兴,就好想喊他们起来回答问题,尽量让每个学生参于到课堂中来。

只是对于课堂我还要更多的改进,比如课文学习要更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设计更合理一些等。

下次上课要用充足的时间预备我的课。

加油,鼓励一下自己!2、《七颗钻石》教学反思《七颗钻石》一文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水罐的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爱心的神奇力量,激发学生懂得爱心对别人乃至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他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因为文章内容比较显浅,但内涵比较深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方面的教学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而如何让学生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则是教学的重点,应通过引导学生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谈体会来完成教学,本人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与感悟,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完这节课,觉得虽然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创设数学情境和激发学生想象方面也表现较好,但整体效果却总有点不尽人意。

课文七颗钻石教学方案与反思

课文七颗钻石教学方案与反思

课文七颗钻石教学方案与反思引言“七颗钻石”教学方案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该方案的核心概念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七大能力(听、说、读、写、译、练、评)来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

本文将针对《课文七颗钻石教学方案》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反思。

一、方案介绍《课文七颗钻石教学方案》是一种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以下七个阶段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1.听:通过听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2.说:通过口语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读: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写: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译:通过翻译练习,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6.练: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7.评:通过评价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方案解析1. 听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选择播放课文录音或设置听力题。

通过反复听、检查和纠正,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听力技能。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听力活动,如听写、听力竞赛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听力技巧。

2. 说说是语言表达的最基本形式之一。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讨论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口语练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话题或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 读阅读是提高语言水平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如朗读比赛、阅读理解练习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写写作是语言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写作任务,如写日记、写文章等,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写作技巧。

5. 译翻译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翻译练习,如中英互译、句子翻译等,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通过翻译练习,学生可以学会通过语言的转换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19、七颗钻石
富宁二小胡丽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朗读;能复述故事;概括探究课文主旨;培养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件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列举有爱心的人和事,激发他们对待生活要充满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文中体现的爱心。

2、运用想像进行说话练习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我们仰望夜空,会看见满天璀璨的星星,它们闪闪烁烁,
似乎想要告诉我们无数的秘密。

你知道有关一些星星的秘密或者故事吗?(学生谈)是的,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出示大熊星座的投影片)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闪闪发光,它指示着前方,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星。

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七颗晶亮的,玲珑剔透的星星是怎样来的吗?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利用想象的翅膀,带给我们另一个美丽而感人的故事,他重新阐释了大熊星座的来历。

一起去感受吧。

2、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提醒吗?
二、整体把握:
1、学生分散朗读,四人一组,每人一节,一生读,其余三人听。

再推选代表朗读。

(投影加点字,在书上注好音;思考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读准字
音:
干涸(he)水罐(guan)绊(ban)倒舔(tian)净
一瞬(shun)间咽(yan)了一口唾(tuo)沫(mo)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这是写一个干旱之年,一个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和母亲让水的感人故事。

3、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教师相机板书。

空罐、满水罐、银水罐、金水罐、跳出钻石
三、课文探究:
(一)以带促读,总结学法。

1、课文以找水为线索,谁能告诉老师,小姑娘为什么要去找水?出示第一自
然段?指名读。

从哪些词里你感到旱灾的严重?指名回答。

比较“干涸”和“干枯” ,指导朗读。

出示西南干旱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旱灾的严酷。

2、、是什么让这个罐变得如此神奇?为什么?
带学生学习水罐的第一次变化。

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做标注。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女孩对母亲的爱?她可能去过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困难?
把水罐的变化及原因填入表册。

总结学法
(二)合作学习,感受爱心。

1、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四人一小组,学习水罐的其他变化,一起完成表册。

2、集体交流,适时进行朗读指导。

女孩f母亲(孝心)母亲f女孩(母爱)女孩f小狗(善心)女孩f陌生人(爱心)
3、.最让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朗读并说说理由。

是什么原因让水罐发生这神奇的变化呢?板书:爱
四、拓展延伸:
1、这个罐子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周围的人都充满了爱心,是“爱”让这个罐子变得神奇起来。

同学们,你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许多充满爱心的事,请把你知道的和“爱”有关的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好吗?
2、在我们身边,也有着许许多多的爱,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庐山地震,到处演绎着爱
播放视频。

五、总结:
是啊,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有了爱心,我们才感到温暖,我们不但要沐浴爱心的温馨,更要懂得对别人付出爱,正如歌词唱得那样:“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愿你们都能成为充满爱心的人,相信,拥有爱心会让你充满神奇的力量。

板书设计
19、七颗钻石
课后反思:
《课程标准》中对童话的教学要求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位,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受到一定的感染和启迪。

为达到高效的目的,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三步曲”:
一、亲近文本。

即以兴趣为先导,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文本。

主要做法是指导学生预习,我以学生熟悉的星座为引子,引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

为充分挖掘蕴涵于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源,我要求学生完成预习卡,整合自己的预习成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断积累的习惯,也为下一步走进文本、展现自我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走进文本。

即在指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

在这一环节中的教学中,把自己定位在课堂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这点上,而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不断与他人分享自
己的阅读成果,与他人交流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刻内涵。

1、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前播放以“爱”为主题的歌曲《熊猫咪咪》,并配以画面,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进入课堂。

2、感知课文,我设计了读、议、找、导、悟五步读:读课文,再次感知故事内容。

(给学生感知文本的时间和空间)议:就是读完后,让学生结合朗读的文本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

(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看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找:就是让学生到文中找自己刚才所谈感受的依据,探寻文本的主题。

(这样能引导学生养成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习惯)导:引导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调动已有的感知,去理解文本的内涵。

悟:就是让学生感悟文章的主题,挖掘文本的内涵。

让学生调动已知,积极地探索寻,大胆地想象,充分地表达,教师则作为倾听者,整合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三、超越文本。

即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课程的建设者、创造者,教材只是教学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我为学生创设由教材走向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关注社会,在这一环节中以学生交流为主,我则作为学生的伙伴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让生与生、师与生共同交流。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