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四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优质教案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反正统意识产生原因
(1)社会背景:(略)
(2)生活经历:青年时代生活困乏,中年做过小官,目睹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3)家庭影响:祖父辈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李贽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
(4)学派的影响:继承并发展泰州学派反传统的精神(泰州学派是一个具有强烈反叛传统意识的学派)
2.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等多种著作。
3.思想主张
(1)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2)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①儒家经典不是万世至论
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学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4)批判封建礼教,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
材料:他的徒弟中有女弟子,备受正统士大夫诽谤;他赞扬寡妇再嫁,批判“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言论,赞扬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以“惑世诬民”最遭逮捕,在监狱中自杀。
(5)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4.评价
(1)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要求平等,发展个性,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二)明末清初的三位思想家
高中历史 专题1 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省优获奖教案 人民版必修3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
他们思维较活跃、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史料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法进行判断能力也有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但是,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
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文理分科,本学期对于理科班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学生顺利通过会考。
如何让理科班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对于文科班学生而言,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打好基础。
教师可以尝试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史料研读法等自主性学习。
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学习要求:列举明清时期主要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难点:通过对这些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学习,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思想文化的变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说课教案

历史必修3: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说课教案一:说教材地位:非常重要,既总结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为近代文化的到来做了铺垫作用:承上启下,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思想活跃的新局面二:说教学思路重点: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历史作用教法:本课史料文字较多,概念性强,学生较难理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层层设疑,启发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采用图片展示法将新课导入,通过展示生动的历史图片,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迅速融入教学情景.【第一目:李贽的离经叛道】先由教师讲述明朝后期的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基本情况,学生看书后归纳出两大特征:一是社会矛盾尖锐;二是江南资本主义萌芽.在了解李贽的生活背景之后,指导学生看书及学思之窗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李贽两大进步思想。
拓展领域:以评价李贽的思想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一是看他的著作成就,二是看他超越同代人所具有地思想前瞻性【第二目: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首先由教师介绍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然后将学生分组,每一组同学围绕一位思想家在教学提纲的指引下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提纲涉及以下内容:1,生平事迹(重点提示湖南衡阳籍思想家王夫之)2,思想精髓3,具体主张在学生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以史料分析题的形式重点讲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位思想家对待理学的态度,探究他们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来批判理学的?”材料设计方面,突出时代对比,第一则材料来自课本引言部分,表面宋明理学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态度.第二则材料反映黄宗羲的观点:“天下为主,君为客”、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第三则材料反映顾炎武的观点:“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第四则材料来王夫之:“理依于气”、“道器相须” ,提出“理势相成”的历史规律论和“即民见天”的历史动力论。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必修三专题一第四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材依据:人民出版社必修三专题一第四节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本节课讲了明末清初儒学的继续与变异。
即儒学发展到烂熟时期,一些敏锐感受到时代巨变、个性鲜明的思想家冲破藩篱,批判与继承并行,给儒学增添了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二、设计理念1、课前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浏览明末清初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五位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筛选和收集相关史料,课堂上采用大量生动直观的图片、文字资料,开展多媒体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运用比较法辨别五位思想家思想的异同,并加以概括和阐释,还要注意专题内、模块内及中外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参照。
三、教材分析本课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五个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一是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李贽的“反正统意识”;二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专制和道统思想;三是清初唐甄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必修一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和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内容,有助于其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从而明白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形成的原因;学生通过必修三本专题前三节的学习,了解了儒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先秦儒学的形成、汉代独尊地位的确立及发展——宋明理学的出现,从而有助于理解本课实为儒学的继续和变异。
但学生还存在对五位思想家的思想相似度高而难以区分的困难。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以人物为中心,选取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相关史料,适当补充相关史实,引导学生探寻他们之所以成为思想巨人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进而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四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公开课教案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教学目标:1、知道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2、比较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主张的同和异;比较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主张和传统儒学的同和异;3、在比较的基础上,理解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主张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2、难点比较的基础上,理解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主张的意义。
教学过程:读《明夷待访录》,看‚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学思路在《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学中这样的几个问题总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如何认识和理解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几位思想家的基本主张?为什么在明末清初他们会提出这样的一些思想主张?几位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儒学又有怎样的联系?和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又有何区别?等等。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读《明夷待访录》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探寻其思想渊源;通过对《明夷待访录》的历史命运来分析黄宗羲思想的影响。
由此及彼,通过黄宗羲和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对比,来认识和理解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把黄宗羲和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还原到明末清初这个时代背景中去认识几位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儒学的联系;把黄宗羲和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放到同一时代的世界大背景中去理解几位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近代西方启蒙思想的区别,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片,走进历史人物导入:呈现图片:余姚黄宗羲墓、老虎草堂、四明山黄宗羲纪念馆。
(图略)意图:通过走进历史遗迹和历史遗址,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同时,明确了解历史的方法之一,实地考察。
呈现:黄宗羲生平问题:黄宗羲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意图:把黄宗羲的生平放在时间轴上,帮助学生认识黄宗羲生活的时代背景,从而了解黄宗羲是在复明无望的情况下著就《明夷待访录》,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总结了秦汉以来,特别是明代的历史教训,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等思想主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明清之际是继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伴随着政治风云的激荡,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社会因素的滋长,沉暮下的知识界掀起了一场推陈出新的思想浪潮,批判继承了烂熟中的传统儒学思想,并对近代民主革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明末清初的思想1、儒学再次受到批判,正统地位再次面临冲击。
2、思想家对儒学进行修正,儒学进一步发展,思想领域出现继百家争鸣以后的又一次活跃局面。
二、社会背景1、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思想文化:明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理学家鼓吹的理论具有虚伪性导致知识分子逆反。
三、活跃的表现1、明末: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生平李贽(1527—1602),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
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
原姓林,名载贽,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后,改姓李,嘉靖三十五年为避穆宗载垕(同“厚”)讳,取名贽。
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辈家境渐衰。
嘉靖三十五年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三十九年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三年复任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五年任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年)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万历八年辞官归隐。
历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人民版必修三

人物
时期
思想观点
名言
地位
李贽
明中后期
1、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
2、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反对孔教的虚伪性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
黄宗羲
明末清初
1、敢于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2、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3、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和限制君权的主张
4、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5、反对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共商皆本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亦”
“天下为主,君为客”
1、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2、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
1、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2、提出“众治”,反对“独治”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1、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2、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3、最注重实学
王夫之
1、政治主旨是“循天下为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封建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2、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思想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1、他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2、具有一定的唯物论思想
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学设计本文纵览:《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本课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是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浏览历史文献,筛选和收集相关史料,自己动手制作思想家的名片和手抄报。
指导学生在网上创设四位明末清初思想家虚拟纪念馆。
撰写解说词,收集相关人物图片。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教材分析】必修Ⅲ专题一上起先秦,下讫明清,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即儒学如何成为传统文化中主流的史实及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色。
儒学能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呈现出各自的时代性特征,从而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为人类思想宝库做出了应有的重要贡献。
本课有五个子目,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五个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包括:第一,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第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君主专制和理学道统思想。
第三,清初唐甄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联系必修Ⅰ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和必修Ⅱ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专题一有所继承和批判,尤其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的儒学进行了超越。
专题一可与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形成中外思想的对比参照,对比明末清初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差异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2.结合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3.学会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轨迹。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的史料,通过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到理解历史再到探究历史和升华历史,引领学生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学会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同时,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拓宽思路,注意专题内、模块内及中外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参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
教学目标:
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进步思想;
2、理解明清时期出现进步思想的背景;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和进步思想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
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
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
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活动】授课过程
一、阅读教材,自学释疑
(一)明清时期出现进步思想的背景
1.背景
(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空前尖锐。
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2)阶级:江南的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二)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进步思想
1、李贽及其“异端”思想:破除迷信崇拜,批判程朱理学,主张男女平等,倡导个性自由
2、三大进步思想家
共同的思想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
顾炎武:“经世致用”
王夫之:“经世致用”。
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三)影响
1.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易错警示]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
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仍然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活动】课堂探究
二/课堂探究
1. 李贽的主张、评价
2. 角度2 黄、顾、王的进步思想
【史料探究】史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者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料二“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拔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之求。
”
——顾炎武《日知录·序》
史料三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太虚本动,天地日新。
——《读四书大全说》卷十
问题探究:据三则史料分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批判传统儒学的?
答案提示:(1)黄宗羲批判“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
(2)顾炎武继承先秦儒家关注现实民生的思想,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学以致用。
(3)王夫之批判理学的“天命论”和“先知论”,蕴含唯物主义的思想。
【练习】课堂练习
三、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命题立意]
内容考查: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想。
能力考查:迁移所学知识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答题建模]
一、审题干
(1)定时空:15~16世纪中西方。
(2)抓关键:“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注意限制词“不正确”。
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 )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解析:题干提供的观点强调宰相制度的存在有利于制约君权,换而言之废除宰相制度导致君权极端化,这说明观点主张限制君权,故选A项。
答案:A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解析: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为维护君主专制,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 项。
答案:C
《李贽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
”文中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
A.反对封建礼教
B.提倡人人平等
C.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王侯贵族并不高贵,体现的观点是人人平等。
故选B。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李贽认为,李斯建议“焚书”是英雄言论,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势必要求加强思想统一,这是时代的需要,只不过手段残暴了一点罢了。
儒生怨不得李斯和秦始皇,故A项符合题意。
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