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非连续性:一种哲学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评《跨越生命的断层:村落视野下的教育遭遇》
论乡村教师与乡土伦理传承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乡土文化是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次演示将从乡村振 兴战略的角度,探讨乡土文化传承的意义、现状及策略。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乡土文化传 承的意义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文化传 承的策略
1、加强乡土文化传承的人才培养。政府应加大对乡土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投 入,通过设立培训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人才。同 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土文化传承工作,推动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局 面。
2、推动乡土文化创新和发展。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文化传承人进行创新和改进, 推动传统乡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通过建立技艺传承基地、开展技艺比赛等方式,提高传统技艺的知名度和影响 力。
3、加强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政府应加大对乡土文化传承的政策扶持力度, 通过制定护和发展。同时, 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参考内容二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是国家为支持中西部地方普通高校而研究制订的计划, 实施周期为2012-2020年。该计划针对制约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 突出问题,整合政策资源,出台实施一系列工程(项目),重点加强优势学科 和师资队伍建设,力争在中西部形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全面提 升中西部高等教育质量,
首先,乡土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 情,这些文化底蕴是乡村的魅力和吸引力所在。保护乡土文化,就是保护乡村 的个性和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城市化现象。同时,传承乡土文化也是为了更 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乡村的历史、文化和价值。
逆境中的坚守:乡村教师身份建构中的情感劳动与教育情怀

逆境中的坚守:村落老师身份建构中的情感劳动与教育情怀关键词:村落老师;身份建构;情感劳动;教育情怀;逆境。
Introduction村落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进农村进步和扶贫攻坚的重要力气。
然而,由于土地流转和城乡人口流淌等原因,许多村落学校面临生源不足、师资匮乏和教学条件较差等问题,村落老师在身份认同、职业进步和心理健康等方面也面临着多重挑战。
因此,探究村落老师在逆境中的身份建构,对于推动村落教育事业的进步,提高老师职业满足度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Body一、村落老师的逆境村落老师的逆境主要表此刻以下三个方面:1.1 求学逆境由于村落学校的师资力气较弱,村落老师的教育和培训也相对缺乏。
有些村落老师甚至在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存在欠缺,也缺乏进一步提高的机会。
1.2 就业逆境相较于城市老师,村落老师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甚至有的村落老师因为岗位的特殊性,无法获得正式岗位和相应保障。
1.3 生活逆境村落老师的生活环境较为艰苦,屡屡面临着缺乏健康保险、教育支持、社会交往等问题,而且村落老师的职业压力比较大,孤独感和负面情绪也相对较强。
二、情感劳动与身份建构情感劳动是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为了体现职业标准和社会期望,而不得不表现出符合岗位工作和角色预期的情感状态。
情感劳动分为情感合理化、情感调整和情感展示三个方面。
情感合理化是指个体使用情感逻辑和认知来诠释和接受工作中的情感体验;情感调整则是通过调整自我情感体验的强度和频率来维护情感稳定性;情感展示是指在公共场合或面对他人时所表达的情感,用以维护个体的面子和身份认同。
针对村落老师的身份建构,情感劳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情感合理化,村落老师将自己的情感状态和对职业的期望进行充分匹配,从而能够在挫折和逆境中保持情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通过情感调整,村落老师能够有效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感状态,防止负面情绪对身份认同的冲击。
通过情感展示,村落老师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从而引领他人对身份认同的认可。
乡村教育作为思想对象——个人叙事与书写反思

Rural Education as a Reasoning Object: Personal Narratives and Reflection from Writing 作者: 项继发[1]
作者机构: [1]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 现代教育论丛
页码: 20-25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乡村教育;教育世界;文本;学术书写
摘要:乡村教育世界不仅关乎乡村教育发生的具象物理空间和文化维度的社会空间,也联结着教育发生的时间绵延和往今对照,更塑造了教育行动主体的精神家园.处在乡村教育情境当中的人,一方面受制于教育发生的时空规定,另一方面也向内建构自我精神世界.乡村的风物、土地、田野、动物、植物都是乡村教育的广阔背景,它们统统构成文化意义上的教育文本.为了避免乡村书写掉入以精英文化视角俯瞰底层的陷阱,不把学术写作降格为怀旧式的个人抒情,从而落入文本虚空化和浪漫化的窠臼,学术写作要将个体的自身再生产作为主要的反思对象,从具体的、片段的、个人的、日常化的经验出发,理解真实时空中的乡村和乡村教育.。
生命哲学视域中的乡村教师研究

第7卷第7期2015年7月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andPracticeofContemporaryEducationVol.7No.7Jul2015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5.07.007生命哲学视域中的乡村教师研究佘君君,唐松林(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82)摘 要:生命哲学视乡村教师是创造绵延、历史绵延与关系绵延的存在。
这一视角之意义,在于唤醒乡村教师的自治意识,凸显乡村教师的公共性质,转变乡村教师的发展模式。
于是,关于乡村教师的研究内容,必然转向乡村教师的内心世界、乡村教师与乡土的关系、乡村教师与世界的关系等领域;其研究方法将转向于观察、对话、调节与等待等方面。
关键词:乡村教师;生命;知识分子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5)07-0020-03现代化的旅途中,乡村教师不仅失去了往日知识精英的神圣光环,而且无形中被贴上了“素质低下”与“理念落后”的标签。
笔者以为,从生命哲学视角考察乡村教师的本能、历史与生存状态,能重新确立乡村教师的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意识,从而理解自身的生命意义与社会价值。
1 生命哲学中的乡村教师乡村教师是一个创造绵延的存在。
所谓生命,是个体内在的原始意象、冲动与本我,它是一种内心世界的无穷能量。
在其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凭借自己的力量,滋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派生想象力与创造行动,这是乡村教师生命的本质。
在这里,不强调拥有,只是创造,灵魂回归内心,感受自我,感悟生活,回顾生命,进而沉淀自我,进行生命的反思。
乡村教师的发展,需要内省、冥想与回忆,方能摆脱世俗的牵绊与诱惑,回归内心的宁静,引导自由的心灵,进行完满的探索,发现生命之美。
乡村教师是一个历史绵延的存在。
之所以说生命是一个历史的绵延,就在于人的生活生产经验、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的积累与绵延。
保罗说:“人类有一部历史,首先是因为人类进行劳动,用工具进行劳动……工具和工具产品能够积累。
我国乡村小学教育发展与技术哲学关系初探

《戏剧之家》2019年第05期 总第305期157教育纵横我国乡村小学教育发展与技术哲学关系初探李 欣,何 杰(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一所乡村小学变迁的社会学考察”,项目编号:SJCX18_0896;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育变迁的口述史(1976—2017)”,项目编号:BFA170057。
作者简介:李 欣(1992-),女,山东临沂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理解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给我国乡村教育发展带来的转变,从而形成我国现代乡村教育“范式”,这不仅是乡村教育发展理论的需要,同样也是实践乡村教育内涵所必须的。
进一步从技术哲学视角反思我国乡村教育经验和价值,孕育和培养符合我国乡村教育核心素养的接班人,以期提高我国乡村教育质量和模式。
【关键词】乡村教育;技术哲学;乡村教师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5-0157-02兴办学校是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的一个重要标志。
[1]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教育在不断的批判和质疑声中前行。
即使我国乡村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但其发展过程依然问题诸多。
为什么会这样?怎么解决?是教育理念不够充分,还是教育实践做得不足。
技术的蓬勃发展能否为乡村教育打开一条“路”,这条路如何前行,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一、乡村教育与技术哲学的发展(一)技术。
技术,就教育研究领域狭义的理解,它指的就是软、硬件设备作用于实体上相关的“物化”技术;这就往往导致忽视教育本身应该关注的诸如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活动等与思辨相关联的“智化”。
虽然技术的发展和很多因素有关,但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与物化技术、智化技术、社会技术以及个人技术是相互统一、相互和谐的关系。
(二)乡村教育中的技术哲学。
超越村庄的四种范式方法论视角

超越村庄的四种范式:方法论视角作者:邓大才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02期〔摘要〕 20世纪中国乡村研究的村庄范式被广泛接受和运用,但是其方法论缺陷也较为明显,常受人诟病:无法打通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的断层,无法跨跃“休漠铡刀”。
不少学者为了打通“三大断层”、跨跃“休漠铡刀”,尝试超越村庄范式的研究实践。
概括起来就是四大范式:从市场维度研究的施坚雅范式、从文化与权力维度研究的杜赞奇范式、从宗族维度研究的弗里德曼范式以及从经济维度研究的黄宗智范式。
〔关键词〕村庄范式;施坚雅范式;杜赞奇范式;弗里德曼范式;黄宗智范式〔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0)02-0130-07卢晖临与李雪曾经在《如何走出个案》中对走出个案的研究实践进行过梳理和研究,将走出个案的研究分为四类:超越个案的概括、个案中的概括、分析性概括以及扩展个案方法。
他们比较推崇布洛维的扩展个案方法,认为扩展个案方法能够连接宏观与微观、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
〔1〕中国乡村研究的主流范式是以村庄为研究单位或者研究个案,显然对于个案的村庄研究这个主流范式,也存在一个超越问题。
许多学者曾经身体力行,以研究实践回应超越村庄的命题,寻找其他的替代范式。
其中四种范式具有代表性,即施坚雅的市场关系范式、杜赞奇的权力关系范式、弗里德曼的宗族关系范式、黄宗智的经济关系范式。
一、施坚雅范式:市场关系在分析施坚雅范式的革命意义之前,必须先认识村庄研究范式。
村庄研究范式主要用以村落为边界的民族志方法,全景式地叙述村民的生产、生活、文化、婚姻、宗族、商贸等经济社会活动和行为。
村庄研究范式采取的是共时性分析方法,没有将时间纳入分析框架;村庄研究范式运用功能主义与整体研究方法,以此展现村庄结构及社会关系。
按照马林诺夫斯基的说法,“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我们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缩影”〔2〕,弗思将此村庄社区研究称为“微观社会学”,它是指以小集体或大集体中的小单位作研究对象去了解其中各种关系怎样亲密地在小范围中活动。
“村落边缘”——中国乡村研究忽视的维度

中图分类号 : 9 2 C 1.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3 4 ( 0 10 — 0 2 0 10 — 2 0 2 1 )2 0 4 - 4 -
基金项 目: 本文是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 位论 文基金资助项 目( 8 7 ) 0 0 2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 介: 孟凡行( 9 0 )山东寿光人 , 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民俗学与社会发展 研究所博 上研究生 , 18 一 , 北 主要研 究方 向 : 民俗学 、
文化遗产学 、 艺术人类学 。
一
① 如 马林诺 夫斯基的《 西太平 洋的航海者》拉德克利夫一 布 朗的《 达曼岛人 》埃文斯—普 里查德 的《 尔人》 费孝通 的《 、 安 、 努 , 江村 经济》林耀华的《 、 金翼》杨懋春的《 、 一个 中国村庄—— 山东台头》 等。
收 稿 日期 :0 1 0 — 0 2 1- 1 1
落有 着很 大的不同。就 两者的结构来看 , 村落有着部 落所不具有 的以“ 村落边界” 为限的 内外部 多级结构 , 而其 外部结 构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 落边缘 ” 由于学界长期 v 来对“ 村 。 Y , 村落边缘 ” 的某种忽视 , 中国学者在建构本土理论的过 使
程中难以摆脱部落人类学的影子 , 从而存在对村落认识不够彻底的现象。文章通过对费孝通、 施坚雅、 杜赞奇等人相
村民们耕地的土地乃至所利用的山里原野则场的范围内完成包括劳务婚姻贸易宗教团体及自然属于这个村子的附属土地而自从后来村成为行其他各种正式非正式的组织甚至宗族关系和语言都政区划的组成部分开始田地山野才被总括进来统称受到了基层市场范围的限制性影响
文化中间人、跨越者与连接人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中老苗族个案比较研究

文化中间人、跨越者与连接人: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中老苗族个案比较研究作者:郝国强郑冉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04期[摘要]民族教育问题不是学校里可以解决的,它叠加了民族、经济、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
通过对中老两地苗族教育的田野调查和比较研究,发现普遍存在的“文化中间人”现象,他们的生存完全依赖城市的发展,成为“回不了家的乡村子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职业教育等的发展,不断出现了“文化跨越者”和“文化连接人”的新现象。
文化跨越者参与当地社会的实践,通过学校教育完成个人跃迁的同时助力文化和民族的融合。
文化连接人则接受了匹配地方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城乡融合与乡村建设,融合地方性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助力乡村振兴与教育扶贫。
[关键词]苗族;教育人类学;文化中间人;连接人[作者]郝国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冉,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9级研究生。
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4-0088-0010一、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学术研究致力于应对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最终提出解释模型或解决方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面对快速变化的客观世界与不断出现的全球性难题,西方人类学内部出现了志趣迥异的两大学术流派:一边是研究权力与不平等问题的“晦暗人类学”(dark anthropology),关注贫穷、暴力、痛苦等苦难主题,描述和揭示主宰大部分人类历史的权力和社会不平等的残酷现实;另一边则是超越苦难主题的正能量的积极人类学(positive anthropology),关注的是价值、道德、关怀、希望等主题,并致力于探究人们如何在极端和困难的环境中寻找最佳生活方式,通过改变实现“幸福转向”(the happiness turn)。
[1]国内人类学界,大多数学者沿着早期人类学经典理论的研究脉络,强调结构、权力和不平等的分析和解释,忽略了人类学积极、行动的面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l 卷 第 6期 O
乡村教 育 的 非 连 续性 : 种哲 学 教 育人 类 学 的视 角 一
— —
评《 跨越 生命 的断层 : 落视 野下的教 育遭遇》 村
杨
会
( 中央 民族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北 京 10 8 ) 00 1
摘
要: } 越生命 的断层 : 落视 野下的教 育遭遇》 村 通过对大金 村的田野调查, 运用教育叙事 的方式 , 呈现 了中国 乡村教
的存 在 中不 断造 就 、 造 自己的 ; 这 样 的人 来 说 , 医 , 就 中 医事业 ; 富家 虽 然 自己辍 学 , 历人 生 创 对 成 李 经 不 断施加 的外在 教育 影 响是无 关 紧要 的 ,如 果承 认 挫折 , 但是 培 育 出 五名 大学 生 ; 丰 英 高 考受 挫 , 李 后
“ 遇” 遭 了很 多危 机 、 苦难 、 诫 和激 发等 非 连续性 事 过 对大 金村 的 田野调 查 , 告 借用 教育 叙事 的方 式 , 向读
件。 面对 这些 非连 续性 事件 , 需要 教 育工作 者为 青少 者呈 现 中 国 乡村 教 育 中非 连 续 性 教 育 的 普 遍 存 在 同时通 过大 金村 村落 精英 的教 育故 事 , 示读 者 启 年 一代 提供 引导 和启 发 , 助他 们 顺利 度过 这些 “ 帮 遭 性 , 遇” 。正 由于这 些非 连 续性 事件 , 才使 一个 人更 清楚 如何 战胜人 生 中遭 遇 的各种 危机 、 苦难与 挫折 。” … 地 认识 自己 、 识社 会 、 认 认识 世 界 , 而在 遇 到那些 “ 遭
响曲。《 跨越生命的断层 :村落视野下 的教育遭遇》 理论 ,重新 思考 :人 是 什么 ”“ 育 是什 么” “ “ 、教 、人类 ( 以下简写为《 跨越生命 的断层》 一书通过案例叙事 需要 什么样 的教 育 ” ) 。
的方 式 , 中 国乡村 教 育 中的 “ 连 续 性 教育 ” 对 非 进行
人作 为“ 社会 人 ” 一 出生 最 先接 触 的就 是社 会 , , 也 只有在 社会 中才能够 生存 。 着社 会 的进 步发 展 , 随
了详 细分 析 。全 书共七 章 , 内容可 分三 部分 : 按 第 一部 分是 导论 , 要介绍 了本书 的研 究重 点 、 主
人 在 不 断 的成 长过 程 中接 触 了很 多 的新 鲜 事 物 , 也 研究 内容和研 究 方式 。正如作 者所 说 :本 书 试图通 “
第 二部 分是 本 书 的主体部 分 , 共有 五章 , 主要 是
遇 ” 正 视那 些 “ 、 遭遇 ” 战 胜那 些 “ 遇 ” 、 遭 的过 程 中学 对乡村 教育 中非连 续性 教育 的表 现进 行分 析 ,对大
到知识 、 理 就是 “ 连续 性教 育 ” 哲 非 的真谛 。 “ 是 突 金村 四代精 英 的人 生教 育 中面临 的危 机 、 难 、 人 苦 告诫 然被 抛人 人世 , 在人 世 中不 断 计划 自己 , 在转 瞬 即逝 与激 发进行 阐述 : 炽 志历 经磨难 , 监狱 中学 习 中 李 在
断层 : 村落 视野 下 的教育 遭 遇》 香 港 : 域 文化 有 限 ( 汉 公 司 ,0 1 3月 ) 构 成 了她 的 乡 村 教 育研 究 交 21年 …
— —
第 三部 分 为 结语 , 助 中 国 乡村社 会 中 的“ ” 借 人 乡村精 英 的“ 遇 ” 遭 和博 尔诺夫 “ 连续 性教 育 ” 非
方 向为教育人类学、 教育政策与发展 、 农村教育 ,社 中国乡 村教育 精 英 的人生 经历诠 释 着 “ 《 非连 续性 教 ,也 凸显 了我 国乡村 教育 中教育 机 制不健 全 、 道 会变迁 中的乡村小学》 、 无根 的社 区 , ] 《 悬置 的学 育 ” 校: 湖南大金土村教育人类学考察》 、跨越生命 的 ] 《 德 教育不 全 面 、 教育 权利 不公平 等 弊端 。
细细 品读《 跨越生命 的断层》 一书后 , 笔者发现
收 稿 日期 :2 1-91 0 10 —2
作者简 介:杨
会( 9 7)女 , 1 8一 , 山东掖县人 ,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 院硕士研究生 。
该 书具 有 以下几 个特 点 : 乡村 教 育进行 一 种新 角度 的阐释 。
时代 ; 步人中年 , 他又承受传宗接代 的压力和多子女
21年 1 月 01 1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J u n lo d c t n l S in e o n n No ma i e s y or a f E u a i a ce c f Hu a r l Unv ri o t
VO . 0 NO. 11 6 N O . 01 V.2 l
第 一 ,本 书运 用哲 学 教育 人类 学 的理 论对 中 国 家庭 的沉 重 经济负 担 。 过老人 的叙 述 , 读者 身 临 通 使
有教 育 影 响 的话 ,那 一 定是 非连 续性 教 育形 式 的影 经 人 指 点 成 就 一 番 事 业 ;李 丰 水 遭 受 教 育 潜 规
响。” ] [
则—— 保 送 被 人顶 替 , 渎 了马 丁路 德 ・ 的 书《 但 金 我
李 红婷 , 湖南 省 教育 科学 研 究 院副研 究 员 , 究 有一个梦想》重新唤起 了生命的希望和梦想 , 研 , 这些
育 中的非连续性教 育的普遍存在性。通过对危机 、 苦难、 告诫和激发 等非连续性教育的理解 , 了解 中国 乡村教育的真 实情况。
关键词 :教育人类 学; 非连 续性教 育; 乡村教 育; 育叙 事 教
中 图分 类 号 :G 00 6 4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14 2 1 )60 3 —3 6 162 ( 0 0 —0 4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