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计10项)

一、传统音乐(1项)

二、传统美术(1项)

— 5 —

四、传统医药(1项)

— 5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

(共计4 项)

一、民间文学(1项)

四、传统技艺(1项)

— 5 —

湖南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料调查

湖南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料调查

湖 南 特 点 的 区 域 特 色 文 化 和 民 间 艺 术 资 料 调 查 作者:蒋礼 时间:2012年2月9日

经管学院工程管理11级2 班 一.活动内容 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长沙市的几项民间艺术以及特色文化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在实践期间我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1.调查了湖南地区具有哪些特色文化。 2.调查湖南地区民间艺术资料。 3.了解湖南地区特色文化与民间艺术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资料 (一)湖南地区特色文化 湖湘文化“淳朴重义”,“勇敢尚武”,“惟楚有才”,“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 具体表现在: 1.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从宋代湖湘学派创立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南士人中代代相传,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故此也就造就成了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现象。 2.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乐章的是屈原。继为贾谊。湖南省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沙妈祖信俗 粤与闽连疆,是妈祖信仰重要的传播地。自宋代始,妈祖信仰就开始随闽人入粤。广东沿海及海岛陆续兴建了天后宫或妈祖神祠,祭祀妈祖。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诞期间,民众到天后宫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形成了以南沙妈祖祭祀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圈,集中反映了妈祖文化在广东的传播。南沙妈祖信俗是在福建妈祖信俗的基础上融合南沙地域文化而形成的,包括搭炷夜香、祭祀仪式、乐舞、演粤剧、妈祖巡游等内容。南沙妈祖信俗是当地人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沟通闽台粤港澳妈祖信众的重要桥梁。 黄阁麒麟舞

黄阁麒麟舞是来自民间的纯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有2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中山市黄圃横档村。据史料记载,黄圃的麒麟舞始于明代,正宗的麒麟舞套路是由已故老艺人蒋润峰传授的。 “麒麟”造型是根据古代的传说,做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做工精细,生动传神;舞动时是一头麒麟独舞,由两个舞者分别舞动头、尾,按特定的艺术套路和舞蹈技艺舞动,伴奏音乐则采用节奏起伏的锣鼓吹打乐,以展现麒麟舞的生动、活泼。 象牙雕刻

牙雕是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远在秦汉时期,广州牙雕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广州牙雕的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了历史高峰。刀法见棱见角,品种齐全,华丽美观,豪华名贵,以其镂空、透深的技法,在全国牙雕工艺中独树一帜。广州牙雕手工技艺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 灰塑

广州灰塑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价值。做工方面,广州灰塑精致细腻,色彩艳丽。用材方面,灰塑艺人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广州炎热而潮湿的气候的雕塑材料石灰。它耐酸、耐碱、还耐温。制作流程方面,广州灰塑必须到待雕塑建筑的现场,于常温下制作,不需烧制。制作过程中,在景物之中或每组图案之间,巧妙地留出装饰性通风孔,从而减轻台风对脊饰的猛烈冲击。最值一提的是,灰塑学艺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出师,独立施工。 核雕(广州榄雕)

青海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青海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一民间文学(人) 序号姓名民族性别年龄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才智藏族男格萨(斯)尔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 、牛万福土族男布柔哟. 互助土族自治县 、姚玉梅土族女布柔哟互助土族自治县、索德元土族男祁家延西互助土族自治县、韩占祥撒拉族男骆驼泉的传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土老藏族男布由加国的传说称多县 、秋日青蒙古族男汗青格勒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乔格生蒙古族男辉特美日根特木尼的传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二传统音乐(人) 序号姓名民族性别年龄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罗藏更尕藏族男塔尔寺藏传佛教“花架”音乐湟中县塔尔寺管委会 、罗藏官却藏族男塔尔寺藏传佛教“花架”音乐湟中县塔尔寺管委会 、雷有顺汉族男南佛山花儿会湟中县 、鲁金花土族女土族宴席曲互助土族自治县 、韩永胜汉族男土族宴席曲互助土族自治县 、韩英德撒拉族男撒拉族民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马二子土族女土族民间歌曲“库咕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李桂英汉族女花儿(七里寺花儿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吕清兰土族女民和土族婚礼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杨永堂土族男民和土族婚礼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吕建跃土族男民和土族婚礼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国卫蒙古族男青海蒙古族长调音乐都兰县 、古力蒙古族男海西蒙古族民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乌兰巴特尔蒙古族男海西蒙古族民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更登东智藏族男隆务寺佛教音乐同仁县 、本吉措藏族女南宗尼姑寺诵经乐尖扎县 、项知卓么藏族女南宗尼姑寺诵经乐尖扎县 、才合杰藏族男藏族拉伊海南藏族自治州 、吉毛加藏族女藏族拉伊海南藏族自治州 、旦正本藏族男青海藏族酒曲海南藏族自治州 、索南卓玛藏族女青海藏族唱经调音乐兴海县 、井国新汉族女青海汉族民间小调西宁市

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_3000字

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12月4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宣布,批准中国珠算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成为中国第30个入选该名录的项目。珠算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此前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教科文组织在其网站上介绍说,中国的珠算是一套历史悠久的、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方法。珠算通过传统的口述和自学等方式世代传承,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并且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而珠算申遗成功之后,相关专家表示说,此举有助于让更多的人在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加深对珠算的了解,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 下面,小编将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盘点如下:

2001年 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2003年 中国古琴艺术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2005年 1、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点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特点:系统性活态性(它包括文物、遗址、建筑群)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遗址,墓葬,建筑、石刻、石窟、壁画及近现代的不可移动性文物如石窟、可移动性文物如各个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 文化遗产:祖辈创造出来的保留至今的历史遗存。 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的职业性学科,涵盖十分广阔,内涵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有利于文化传承的的多样性,丰富性。 概念: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代相传的文化传统表现形式如口头传说叙述,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知识的探索,婚俗节庆礼仪风俗、传统手工技能还包括与上述形式相适应的文化空间。 特性:时间性,空间性,文化性。 文化线路:代表了人类的迁徙与流动:代表了一定地区内国家和地区贱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 意义:促进了文化的思想之间的交流,但是他必须集中在一个与其有历史联系与文化遗产相关联的动态系统性。 产业遗址:农业遗址、工业遗址,商业遗址 文献遗产:世界记忆工程 产生条件:可能性,具有丰富的资源、必要性保护和传承 独特的视野和视角 第一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的探索,告诉我们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的深杜挖掘,告诉我们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规律的探索,告诉我们该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的形成 第一阶段:20C三十年代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提出并倡导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人类的遗产。

第二阶段四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并设立国际资金来保护国际遗产。 第三阶段持续20多年的抢救努比亚遗址的救援和活动是催生世界遗产公约诞生的直接诱因。 2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 在国际社会拯救阿布辛贝勒神庙活动的影响下对文化遗产的法定保护进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议程上来,世界文化遗产概念也已成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个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国际遗迹和遗产委员会)就保护文化遗产起草了一个公约,同时美国和世界自然遗产联盟合作,对自然遗产保护进行归纳,并提议将自然遗产保护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同一个法律中。 世界遗产的内容: ①却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条件。 ②指出缔约国在确定了潜在遗产方面的责任,以及他们在保护这些遗产时所起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策划 一.活动主题 品读和了解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工作,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相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生活。 活动的背景及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其主要是通过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意义和价值。它的价值会从不同角度给予国民以启迪,对传统中国文化和精神予以弘扬,所以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我们更应要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优良文化底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让人们了解历史的需要,更是让社会上的优秀创新型人才用新视角,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去推动,去策划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精神和理念的代表性工艺产品,让传承人的作品得到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组织结构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协办单位:荆楚网 前期准备 资料收集整理: 通过之前与图书馆的汉剧非遗项目作为突破口,利用前期收集的数字化视频图文资料进行整合再编辑。 对湖北当地以传统工艺为生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视频专访进行梳理。 可以与武汉市或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组织或部门进行联系,跟现有在湖北省内以非遗作为产品或项目开发的传承人进行跟踪调查。 通过网络书籍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编辑整理,达到更完善的地步。 活动实施 媒体的宣传报道:随着当今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网名的激增,我们可以利用跟湖北当地比较主流的网络媒体进行合作,比如荆楚网或大楚网,在它们的评论或者论坛开展一个有个非遗项目的主题板块,以每一个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起源作为一期节目,对他们进行视频专访和他们自有非遗产品介绍,已达到让更多去认识去了解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日期:

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项目保护单位 1 民间音乐梅州客家山歌梅州市梅州市群众艺术馆 2 中山咸水歌中山市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 广东音乐广州市广州市群众艺术馆 4 台山市台山市文化馆 5 潮州音乐潮州市潮州市民间音乐团 6 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 7 广东汉乐大埔县大埔县文化馆 8 民间舞蹈龙舞 湛江人龙舞湛江市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文化馆 9 汕尾滚地金龙汕尾市陆丰市文化馆 10 狮舞(广东醒狮)佛山市南海区文化馆 11 遂溪县遂溪县文化馆 12 广州市番禺区沙溪镇文化站 13 英歌普宁英歌揭阳市普宁市文化馆 14 潮阳英歌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 15 传统戏剧潮剧 汕头市广东潮剧院 16 潮州市潮州市潮剧团 17 正字戏陆丰市陆丰市正字戏剧团 18 粤剧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19 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 20 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 21 广州市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 22 佛山市佛山市群众艺术馆 序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项目保护单位 23 传统戏剧西秦戏海丰县海丰县西秦戏剧团 24 白字戏海丰县海丰县白字戏剧团 25 花朝戏紫金县紫金县花朝戏剧团 26 皮影戏(陆丰皮影戏)汕尾市陆丰市皮影剧团

27 木偶戏高州木偶戏高州市高州市文化馆 28 潮州铁枝木偶戏潮州市潮安县文化馆 29 曲艺龙舟说唱佛山市顺德区顺德区文化馆 30 民间美术佛山木版年画佛山市佛山市群众艺术馆 31 剪纸(广东剪纸)佛山市佛山市群众艺术馆 32 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 33 潮州市潮州市群众艺术馆 34 粤绣广绣广州市广州市群众艺术馆 35 潮绣潮州市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 36 象牙雕刻广州市广州市大新象牙工艺厂 37 潮州木雕潮州市潮州市湘桥区文化馆 38 灯彩(东莞千角灯)东莞市东莞市莞城文化服务中心 39 传统手工技艺石湾陶塑技艺佛山市佛山市禅城区文化馆 40 端砚制作技艺肇庆市肇庆市端砚协会 41 凉茶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 42 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 43 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 44 民俗瑶族盘王节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45 小榄菊花会中山市中山市小榄菊花文化促进会 46 瑶族耍歌堂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广东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备注 1 民间文学雷州歌雷州市 2 谜语(澄海灯谜)汕头市澄海区第一批扩展项目 3 传统音乐惠东渔歌惠州市 4 古琴艺术(岭南派)广州市第一批扩展项目 5 十番音乐(佛山十番)佛山市第一批扩展项目 6 传统舞蹈麒麟舞海丰县 7 灯舞(沙头角鱼灯舞)深圳市 8 禾楼舞郁南县 9 蜈蚣舞汕头市澄海区 10 瑶族长鼓舞连南瑶族自治县 11 龙舞埔寨火龙丰顺县 第一批扩展项目人龙舞佛山市 荷塘纱龙江门市蓬江区 乔林烟花火龙揭阳市 醉龙中山市 12 狮舞(席狮舞)梅州市第一批扩展项目

青海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青海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表 项目类别: 项目编号及名称: 传承人姓名: 保护单位: 推荐地区:

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印制 年月日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封面中“项目类别”及“项目编号及名称”按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类别、编号及名称正确填写。 项目类别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二)表格除签字外,一律用电脑填写,内容应准确、完整、真实,不得弄虚作假。签字不得复印、打印。 二、填表说明 (一)“荣誉称号”栏目中,填写传承人曾获得的荣誉称号,如“民间工艺大师”等,如没有,可不填。 (二)“个人简历”栏目中,简要填写传承人的工作、学习情况。“传承谱系”栏目中,填写项目清晰的传承脉络。 (三)“学习与实践经历”填写传承人与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学艺及实践经历情况。 (四)“技艺特点”栏目中,应填写传承人在该项目领域里独特的技艺表现形式等。 (五)“个人成就”栏目中,应填写传承人所获得的奖励、表彰及成果; (六)在“项目保护单位意见”、“当地文化主管部门意见”、“市州级文化主管部门审核意见”栏目中,须明确表示“同意推荐”并加盖公章。 (七)表格内字体为仿宋_GB2312小四号字。

姓 名 性 别 2 寸 彩照 出生年月 民 族 文化程度 职 业 职务职称 荣誉称号 确定为市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时间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邮 编 电子信箱 通讯地址

个人简历

传承谱系学 习与实践经历

技艺特点个 人成就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48处世界世界遗产.至2014年6月,中国已有47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7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50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和园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 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国家级、省级、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批(3个): 海阳大秧歌(海阳市) 胶东大鼓(烟台市) 蓝关戏(莱州市) 第二批(10个): 八仙过海传说(蓬莱市) 烟台剪纸(烟台市) 掖县滑石雕刻(莱州市) 胶东全真道教音乐(烟台市) 长岛渔号(长岛县) 黄金溜槽碓石砌灶冶炼技艺(招远市) 莱州草辫技艺(莱州市) 螳螂拳(莱阳市) 渔灯节(开发区) 八卦鼓舞(栖霞市) 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批(16个): 八仙过海传说(蓬莱市)

烟台剪纸(烟台市)掖县滑石雕刻(莱州市)胶东全真道教音乐(烟台市)长岛渔号(长岛县)大杆号吹奏乐(蓬莱市)海阳大秧歌(海阳市)八卦鼓舞(栖霞市)胶东大鼓(烟台市)蓝关戏(莱州市)黄金溜槽碓石砌灶冶炼技艺(招远市)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招远市)莱州草辫技艺(莱州市)鲁菜烹饪技艺(福山区)螳螂拳(莱阳市)渔灯节(开发区)第二批(13个): 徐福传说(龙口市)丘处机传说(栖霞市)黄县窗染花(龙口市)福山雷鼓(福山区)棒槌花边技艺(栖霞市)长岛木帆船制造技艺(长岛县)

黄县民居雕刻技艺(龙口市) 长岛显应宫妈祖祭典(长岛县) 胶东花饽饽习俗(烟台市) 吴氏太极拳(莱州市) 戚家拳(蓬莱市) 省第一批扩展名录 胶东大鼓(栖霞市) 螳螂拳(栖霞市) 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第一批(共计31个) 八仙过海传说(蓬莱市)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招远市) 芝罘岛秦始皇东巡、阳主庙传说等民间故事(芝罘区)姊妹易嫁故事(莱州市) 姑嫂塔的传说(莱州市) 长岛渔号(长岛县) 蓬莱烧纸调(蓬莱市) 蓬莱大杆号吹奏乐(蓬莱市) 胶东道教音乐(烟台市) 海阳大秧歌(海阳市) 福山雷鼓(福山区)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承和弘扬广州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广州市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保存、传承、传播、利用等保护活动以及相关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协调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相关事项。 第四条市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组织实施本办法。 区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和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商务、卫生、民族宗教、体育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五条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应当确定专职人员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六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应当专款专用,并接受文化、财政、审计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补助经费和业务经费。 补助经费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作站建设、传承和研究基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等的补助。 业务经费包括评审、宣传、传播、培训、咨询、征集、展览展示、开发设计、信息化建设等经常性专项经费。 第七条市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全市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系统,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实行全程动态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研究_以青海省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 严 菁 (青海省标准化研究所,青海 810008) 摘 要:本文给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则及技术路线,以青海省为例,提出其标准体系框架及主要内容。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标准体系 研究 Study on Standard Syste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Citing Qingha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YAN Jing ( Qinghai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Qinghai 810008) Abstract: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cal route for standard syste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iting Qinghai province as the example, and puts forward the standard system framework also primary coverage.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tandard system,study 1 引 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 ”;第三十三条规定:“ 国家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动 ”。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共享性。尤其是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能耗低、无污染、见效快的特点,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文化产业,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并使它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提高民族品牌的影响力。因此,研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使标准化技术与文化有机融合,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制定一系列的标准,溯本清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促进其传承、传播和发展,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作者简介: 严菁(1968-)女,高级工程师,工学学士。青海省标准化研究所所长,青海省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标准化研究工作。 36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民间艺术。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 设计理念: 通过自己在课前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些。小组的合作学习也是推动学生主动去了解知识的活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关资料: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讲授新课: 1、龙泉窑青瓷 (1)出示龙泉窑青瓷图片 (2)龙泉窑青瓷制作过程 2、传统木 3、浙江泰顺溪东桥 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是中国古代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形成的 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它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所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称为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

4、雕版印刷技艺。 5、兰亭集序(书法唐摹本)晋代王羲之。 提问:你能从“道”字的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中感受不同书法的艺术特点吗? 学生:…… 6、如来佛观音菩萨像(西藏唐卡) 作业要求: 1、你有哪些想了解、不熟悉的文化遗产? 2、收集一些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资料。 3、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同学们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 归纳小结: 口头传承; 表演艺术; 社会风俗; 传统手工艺技能。

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按照时间排列) 【2006年】 2006年7月5日 中国建设部公布了首批30个国家自然遗产及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这是中国为进一步完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采取的重要举措。这30个遗产名录中包括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青海省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等17处国家自然遗产,以及山西省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安徽省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等13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设立,将使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和管理建立在国家遗产名录、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世界遗产名录三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与支持的遗产保护方式之一,也是中国遗产保护管理体制的创新。 2006年10月31日 江苏省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开启了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评定的先例。命名代表性传承人,就是在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选出代表性人物,通过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命名方式给予认定,对在传承活动中有经济困难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资助。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主要针对江苏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37个项目。全省共申报代表性传承人203名,经过专家初评以及评审委员会审议,32人入围,涉及吴歌、昆曲、苏绣、扬州剪纸等25个项目。入围的代表性传承人中60岁以上的22人,年龄最大的已经87岁。《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代表性传承人将享有包括向政府申请资助等一系列权利;对年事已高,掌握特殊传统技艺、传承列入濒危名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政府将提供帮助,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 2006年12月21日 北京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对外公布,相声、中国象棋、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等48项传统文化、技艺被列入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民间文学类空缺外,4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音乐5项、民间舞蹈11项、传统戏剧5项、曲艺6项、杂技与竞技5项、民间美术3项、传统手工技艺7项、传统医药1项、民俗5项。其中包括已经入选国家级名录的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厂甸庙会、京剧等13个项目。 2006年12月27日 安徽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台。 【2007年】 2007年1月7日 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共有10个类别83个项目。此前安徽省经国务院批准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9个项目,自动列入省级名录。至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02项。此次公布的8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鞭打芦花等6项民间文学、五河民歌等12项民间音乐、卫调花鼓等10项民间舞蹈、淮北花鼓戏等12项传统戏剧、门歌等5项曲艺、华佗五禽戏等2项杂技竞技、火笔画等9项民间美术、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等15项传统手工技艺、新安医学1项传统医药、洋蛇灯等11项民俗。 2007年1月8日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48处世界世界遗产、至2014年6月,中国已有47处自然文化遗址与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7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50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 7、12 、沈阳故宫(辽宁) 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与园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 2000、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 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 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与都江堰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定义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族民间口述身授、世代相传的无形文化遗产。这种无形文化遗产蕴藏着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历史文化,因此它代表着民族普遍的文化认同和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由于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交通愈加便捷、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等多种因素,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遗产面临更严峻的破坏。为了保存这些文化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合作,在2001年开始了“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请。当年,包括中国昆曲艺术在内的19个代表作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定。这种申报工作其后每两年进行一次。截至2018年,中国入选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40项,其中最早入选的几批包括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族乌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 “木卡姆”是伊斯兰音乐中的一个特有名称,含有“曲”、“调”、“古典音乐”之意。木卡姆的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在中亚、西亚、南亚、北非等地区都有木卡姆。相传维吾尔族祖先从渔猎、畜牧时期就创作了在旷野、山涧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后来不断融合、演变发展,形成了组曲──木卡姆。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能完整演唱新疆十二木卡姆的艺人已经屈指可数。1950年代和1970年代之后,新疆自治区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几次大规模收集、整理木卡姆。现在,对新疆十二木卡姆的保护更加强了。 蒙古族长调同样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在花香风甜的季节里,蒙古牧民骑上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牧。举目遥望,碧草连天,闲云自飘、牛羊盖野。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充分享受心灵的自由,牧民们的歌声悠长舒缓。有人说蒙古族长调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到2013年为止,中国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如《格萨尔》史诗;表演艺术,如昆曲、古琴;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如端午节;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中医针灸;传统手工艺,如剪纸;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或时间等。 中国政府于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518项保护对象。政府也在逐步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保护”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它包括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考察和清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评定、通过建立数据库等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和保存、对传承人的扶植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弘扬,以及做好传承工作等。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关于印发《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关于印发《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12―2015年)的通知 【法规类别】文化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琼文化[2012]16970号 【发布部门】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 【发布日期】2012.11.12 【实施日期】2012.11.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关于印发《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12-2015 年)的通知 (琼文化〔2012〕16970号) 各市、县、自治县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 现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12~2015年)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 2012年11月12日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2012~2015年)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海南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回顾 2004年以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构建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目标,以资源普查、名录体系建设、传习场所建设、支持传承人传习活动、开展宣传教育为重点,以建立机构、完善制度、加大经费投入为保障,稳步推进各项保护工作。 (一)完成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搜集各类资源线索10万多条,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万多个,建档2千多个,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建立保护体系。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级保护名录,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名录项目25项,省级名录项目86项,市县级名录项目206项。认定各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55名,其中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名,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6名。 (三)建设传习场所。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已立项并启动建设。市县建成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陈列馆、博物馆)10个、传习所10个。 (四)开展宣传展示活动。利用“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参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文化博览会;参与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交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 (五)开展研究整理工作。共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200多卷,其中记录文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统计,共计3154个子项。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并正式公布。 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十大门类分别为: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中国曲艺品种十分丰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曲艺品种约有400个,流布于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项目共46个,至2019年,共有193个。 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所创造、世代相传、在日常生活场所表演的各种传统舞蹈,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41种流传于各地域、各民族的优秀民间舞蹈项目入选,截至2019年,增至324种。其中包括在汉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的秧歌舞、狮子舞、龙舞;彝族的葫芦笙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 民间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72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入选。其中包括已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古琴艺术,另外还有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及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南音、广东音乐、侗族大歌、回族的花儿等著名的民族民间音乐。至今,这门类已增至401个项目。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文学”项目共31项,至2019年则增至231项。其中有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有壮族的刘三姐歌谣、彝族的《阿诗玛》长篇叙事诗等少数民族著名的口头文学经典;有汉族流传久远的著名传说如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白蛇传传说等;也有耿村民间故事、青林寺谜语等,至今仍在民间鲜活流传,散发着具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学形态。

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 据考古发现,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研究认为,这些新石器遗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是黎族先民开发了海南岛。 秦汉时期,部分大陆汉人迁居海南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 苗族和回族也先后迁徙入岛。 第一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 黎族纹身 黎族干栏建筑生态自然村 黎族"三月三”节 黎族哈应语口传长篇创世史诗《吞德剖》 黎族树皮布 黎族织贝精品-龙被 黎族著名民歌手王不大民歌 黎族骨器制作 缬染工艺 昌江黎族原始手工制陶技艺 黎族钻木取火

黎族麻纺织工艺 黎族民间打柴舞 黎族民间打柴舞 黎族民间舞蹈《咚铃伽》 苗族招龙舞 第二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黎族民歌 黎族传统器乐 黎族共同舞 海南苗族盘皇舞 黎族面具舞 海南陵水黎族藤编技艺 黎族传统服饰 黎族文身 黎族船型屋居住习俗 黎族传统婚礼 黎族渡水腰舟 海南三亚回族婚礼 海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民间故事

黎族方言长调 黎族老古舞 黎族传统游艺与体育竞技活动 黎族絣染技艺 黎族双面绣技艺 黎族泥片贴筑制陶技艺 黎族独木器具制作技艺 海南苗族传统刺绣腊染工艺 黎族织锦纺染工具制作技艺 黎族藤竹编技艺 黎族传医药骨伤疗法 黎族医药蛇伤疗法 海南苗族传统三月三节 自2005年起,海南省先后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三月三、黎族钻木取火、琼中黎族民歌、黎族竹木器乐等二十一项目进入全国第一、二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容亚美、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传承人黄运英、等十一人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称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级专家宋兆麟用了三个“最”字评价我省:最具原生态、最为古朴、最为精美。 钻木取火记录着曾经的生存状态,但是目前全省懂此技术的不足10人;黎族的骨簪不但是精美的饰品,而且反映了黎族一段历史,记录黎族一位英雄,可是懂得制作的人只有3个;打柴舞的原生态全省只有三亚的一个村庄还保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