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附中2007年高考生物考前指导讲解

南师附中2007年高考生物考前指导讲解
南师附中2007年高考生物考前指导讲解

南师附中2007年高考生物考前指导

[选择题满分必夺]——生物选择题的审题技巧

选择题是生物学高考中的一种主要题型,能否答好选择题是能否拿到满意分数的基础。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象非选择题那样具有一定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因此,做好选择题的关键是能否认真审题。

1.找准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题目考查的重点或主旨所在。找准了题眼就是找到了析题的关键处、解题的突破口,就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审题时要努力挖掘题目中显性的或隐性的题眼。

例1 烈日下,钙不容易被运输到发育的果实中,其原因是:

A.蒸腾作用的速率下降 B.有氧呼吸的速率下降

C.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 D.果实的新陈代谢不需要钙的参与

点评:对于这道题,考生往往不清楚命题者的意图,即不清楚考查的方向。细读题干就会发现,这道题的题眼是“运输”,考查的是矿质元素的运输这一知识点。蒸腾作用可以促进矿质元素的运输,烈日下蒸腾作用减弱,因而钙的运输过程变慢。A

2.识别陷阱

在命题过程中,为了考查考生思维的准确性,增加试题的难度,命题者常会故布疑阵、巧设陷阱,有时一道选择题中会设一个或数个陷阱,考生一不留神就会误入其中。这就要求在审题过程中要抓住题目的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仔细推敲,方能识别陷阱之所在。

例2 在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

A.核酸 B.脱氧核糖核苷酸 C.脱氧核糖核酸 D.核糖核酸

点评:实际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选A。错误的原因在于这些同学牢记了“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必修本第一册),但忽视了题干中“在细胞中”这一条件限定语。命题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陷阱。C

3.辨明词义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在字面上非常相近的概念或名词,但它们的实际意义却相差很大,如胚囊和囊胚、极体和极核、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体、氧化分解和水解、代谢终产物和消化终产物等。命题者常会以此为基点,考查考生对这些概念、名词理解的深刻程度。所以,不仅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在审题过程中对这些概念和名词也应格外留意。

例3 蛋白质水解后的终产物是:

A.多种氨基酸 B.各种分子量不等的多肽

C.二氧化碳、水和尿素 D.包括以上三项

点评:考查时很多同学选C,原因在于没有辨明“水解”和“氧化分解”这两个名词的内涵。A

4.排除干扰

设置干扰是一项重要的命题技术。设置干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设置干扰性语句;二是在备选项中设置干扰,即干扰项。所谓干扰项,就是备选项本身所阐述的知识内容是正确的,但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不符。考试中,考生对于错误选项容易排除,但对于干扰项的排除难度较大。

例4 在维持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存在拮抗作用

C.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D.此调节过程以体液调节为主。

点评:该题D选项是错误选项,B项和C项是干扰项。A

5.克服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的最大特点是不善于区分新认知对象和旧有经验之间的差异,仅仅凭借旧有经验就直接套用在新认知对象上,常常跳不出旧有的“框架模式”,使思维误入歧途。所以,在面对考题时,要对题目的背景和条件详加考察,进而确定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否在此运用。

例 5 在缺氧条件下,某高等植物叶肉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用于本细胞的光合作用,至少要通过几层生物膜:

A.2 B.4 C.6 D.8

点评:此题考查时,得分率极低。很多学生读完题目之后,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立即作出“二氧化碳产生于该细胞的线粒体”这样的判断,而对“在缺氧条件下”这一条件视而不见。故误选B。A

6.挖掘潜在因素

潜在因素是题目本身没有指明而又隐含其中的因素。审题时,考生若不能找出这一因素,那么解题过程就会陷入困境或误入歧途。因此,在审题时,应认真研读考题,充分挖掘其中的潜在因素,使之显性化。

例6 据统计,在美国东部棉尾兔有8种,而西部多山地区则有23种。在棉尾兔的物种形成中,下列哪种因素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A.变异 B.遗传 C.地理隔离 D.生殖隔离

点评:考生选D者甚多。这些考生认为题目中每一种棉尾兔都分别是一个物种,因而错选。其实题目中已作了暗示,由“在棉尾兔的物种

..形成中”可见,所有的棉尾兔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其潜在因素是:东部的8种和西部的23种棉尾兔都是该物种的不同亚种。认识到这一点,答案也就不难确定了。 C

[实验题高分力争]——实验方案的评价要领

常见题型的分析和解答技巧

随着生物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实验题形式日趋多样化,其中实验评价题是较常见的形式,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对照实验的评价

由于生物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等原因,生物实验大多采用对照实验法,即确定实验组后,根据等量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设置相应对照组,即要求不同实验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余条件控制在同一的适宜条件下,观察比较两者的差异。通过对照(对比)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1.1看实验有无设置对照组,如没有则要增加相应对照实验。

属最常见题型。如01年全国理综高考卷25-2题是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的开放性实验设计题,题目给出实验目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结果和结论。要求学生运用对照实验原理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即要补充设计对照组实验的方法步骤来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方向运输的结论。

例1. 某人为研究叶绿体中色素对太阳光的吸收情况,设计了如下实验:先用丙酮提取叶绿体中色素后将色素提取液置于玻璃容器内,将容器置于自然光源和三棱镜之间,从三棱镜后的屏幕上观察连续光谱中减弱的色带。即可了解叶绿体中色素对不同波长可见光的吸收情况。请分析此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并说明理由。

解析:此实验设计不科学,因为没有考虑实验中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需要增加一个空白对照实验,可将容器中色素提取液换成等量丙酮做相同实验,通过空白对照实验来排除丙酮、容器和三棱镜等因素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吸收的影响。

1.2看对照实验是否合理

如2002年全国理综高考卷21题,有三位同学设计的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须元素”的三个对照实验方案,由于都不符合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理而存在缺陷。方案1中两植物都会因蒸馏水和镁盐溶液中缺乏必须元素而无法正常生长,方案2和3两组容器内砂性土壤中都有可能含有镁离子干扰实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

例2. 酶是生物催化剂,其催化效率受温度、酸碱度和激活剂等因素的影响,并已知Na+

对酶的催化效率无影响。为验证氯离子是唾液淀粉酶的一种激活剂,两位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试分析其实验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说明理由并写出你的设计方案。

(1)取甲、乙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向甲试管加入适量的0.01mol/L的盐酸,向乙试管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然后同时向两支试管加入等量的稀释唾液,置于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滴碘液,观察比较哪支试管里蓝色较快褪掉。

(2)取甲、乙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向甲试管加入适量的0.01mol/L的NaCl 溶液,向乙试管加入等量的自来水,然后同时向两支试管加入等量的稀释唾液,置于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滴碘液,观察比较哪支试管里蓝色较快褪掉。

解析:两个实验方案都不能达到实验目的,都不符合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前者除了氯离子变量外,还有氢离子变量也会影响反应速度,因为酸碱度会影响酶活性,甚至使酶失去活性。后者乙管的自来水中存在氯离子和其它矿质离子也会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因此正确的方案是:甲、乙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向甲试管加入适量的0.01mol/L的NaCl溶液,乙试管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其余实验步骤相同。

2. 对实验步骤顺序的评价

正确的实验步骤是实验取得成功的前提,它能确保出现正常的实验现象,进而推理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一般思路:(1)是否漏做某个实验步骤;(2)操作步骤是否颠倒;(3)操作方法是否正确。

例3.

步骤操作方法试管

I II

1 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 …

2 注入蔗糖溶液…2mL

3 注入斐林试剂2mL 2mL

4 注入新鲜的某种酶溶液2mL 2mL

5 酒精灯隔水加热煮沸1min

6 观察现象 A B

加内容用文字表述):

解析:此题存在缺陷,由于斐林试剂可能对酶活性有影响,故应先加酶溶液再加斐林试剂。加酶溶液后直接加热煮沸会影响酶失去活性,需要在适宜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使反应顺利进行。故正确的实验步骤是:1、2、4、适宜温度下保温5min、3、5、6。思考?该实验中能否将斐林试剂该为碘液。

例4. 某学生为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下列实验程序:①取3支试管分别编号,各注入2mL淀粉液;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淀粉酶溶液;③向各试管滴加1滴碘酒;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37℃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温度5min;⑤观察实验现象。请分析此实验程序是否正确。

解析:此实验步骤有明显错误,先在常温下做处理后再放到适温、高温和低温下进行观察,已经引入“常温”这个额外变量,由于酶的高效性,常温下已经开始催化淀粉水解,因此三个实验首先一定要将3支试管在适温、高温和低温下保温5min,再加淀粉酶溶液,并且要始终保持在这个温度。故正确的实验程度是①④②③⑤。

3. 评价实验试剂和仪器使用是否正确

实验者只有正确使用试剂和仪器才能如期看到实验效果。如使用双缩脲试剂时必须先加氢氧化钠(A)溶液形成碱性环境后再加硫酸铜(B)溶液,使用斐林试剂时先用AB液现配成氢氧化铜,再加入到待检样液中并水浴加热,使用碘液检测淀粉是否被淀粉酶完全水解时,正确顺序是:淀粉+淀粉酶+水浴加热一段时间+碘液。绿叶用酒精脱色时只能用水浴来加热等。又如高倍显微镜使用时应先在低倍镜找到目标并把物象移到视野中央后再换上高倍镜观察,而且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焦。

◆实验评价题应对总策略:

[要点知识归纳强化]

1.关于外来物种入侵及引种问题

外来物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后可能有三种情形:一是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二是因为新环境中存在其天敌及竞争者而受到控制;三是因为缺乏天敌而失去控制,最终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降低了物种多样性。控制办法最好从本地寻找其天敌,一般不再从原产地引进新物种,原因是有可能产生新的生态危机。

2.实验过程中的条件变化对曲线图的影响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因素变化对曲线图的影响

例:下图曲线a表示某种植物在20℃、CO2浓度为0。03%的环境中随着光强度的变化光合作用合成量的变化。在B点时改变某种条件,结果发生了如图曲线b相应的变化,请分析回答。

(1)A点与B点相比较,A点时叶绿体中C3化合物的含量___________(多、少),NADPH的含量______________(多、少)。

(2)在B点时改变的某种条件有多种可能,请列举两种情况。

可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在A、C点时温度分别降低10℃,则曲线有何变化?请在右图中表示出来。

有无对照实验实验变量设置

是否有标记

一看对照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

如果有,看对照设计是否合理是否遵循了等量原则

是否排除了干扰因素

实验结果的验证方法是否得当

三看验证

生物学材料选择是否得当

步骤的顺序是否合理

二看步骤步骤是否完整

具体操作有无违反生物学原理

实验结果的验证目标是否准确

实验器材选择是否合理

四看材料

药剂选择、使用、用量是否准确

是否需要搅拌、加热等

五看条件

实验所需的温度、光照等条件是否合理

(4)下图A表示某植物细胞的部分细胞结构和相关代谢情况,a~f指的是O2或CO2。图B表示在适宜的条件下,环境中的CO2浓度与CO2吸收量之间的关系曲线,m点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CO2最低浓度。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题中所说的“适宜的条件”主要是指(至少答两点)

②当CO2浓度分别为c和n时,按理论推测,图A中发生的a~f过程分别是: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多少(2)可能①适当提高温度。理

由是:适当提高温度,酶的活性增加,光合作用合成量增

加;可能②:提高CO2浓度。理由:CO2浓度增加,CO2固

定加快,光合作用合成量增加。(3)见图

(4)①适宜的温度、光照;必需的矿质元素的供应等②

ab;abef

▲与酶的活性有关的因素变化对曲线的影响

例:下图表示的是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

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请解释在A、B、C三点时该化学反应的状况。

(2)如果在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会发生什么变

化?为什么?请画出相应的曲线。

(3)如果在B点时往反应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请画出相应的曲线。

答案:(1)A点: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B点:反应速率在此时达到最高。C点: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如果在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上升的幅度变小。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催化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应速率都会变慢。

(3)该曲线表明,B点的反应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是酶的数量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这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

▲下图表示接种少量大肠杆菌在500ml培养基(以葡萄糖作碳源)、5℃条件下培养的生长曲线,请分析回答:

(1)ab表示____________期,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缩短该时期的二项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若这种菌为致病菌,感染性(传染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回答)

(3)若在d点时往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乳糖,在图中画出曲线的变化。并简述理由。

(4)若将等量的大肠杆菌接种在250ml培养基(以葡萄糖作碳源)、25℃条件下培养,在图中画出细菌生长的曲线,比较在两种条件下的曲线不同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调整期代谢活跃,体积增长较快,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的酶类、ATP以及其他细胞成分增加接种量、培养条件尽量与原生长条件一致、接对数期的菌种

(2)cd bc (3)见图添加乳糖后,大肠杆菌对新环境有一个短暂的调整或适应过程,一般不立即开始分裂繁殖,合成分解乳糖的酶,然后再进入对数期和稳定期

(4)25℃下,温度适宜,对数期细菌增长速度快;培养基量少,K值小

3.关注几个特殊的课本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设计制作小生态瓶、DNA粗提取和鉴定

4.关注湿地(池塘)生态系统——联系生态系统的成分、功能;污染的调查和分析、生态农业的构建等内容

[新课程中信息题举偶]——领略一下新课标的魅力吧

▲细胞核作用;生物膜问题;衰老问题

例1:人体不同细胞的寿命和分裂能力不同(见下表)。

选项 A B C D

细胞种类小肠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白细胞

寿命1~2天很长很长5~7天

能否分裂能能不能不能

A.细胞的寿命与分裂能力之间有对应关系,寿命短的细胞一定能分裂

B.细胞的寿命和分裂能力与它们承担的功能之间有对应关系

C.皮肤表皮细胞的寿命较短,能分裂

D.神经细胞的寿命很长,绝大多数不能分裂

答案:A

例2:一位生物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研究了100个动物细胞,把每个细胞都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含有细胞核,另一部分没有细胞核。所有的细胞都放在一定的条件下培养。他得到下面的实验数据。

时间/d 细胞无核部分的存活个数细胞有核部分的存活个数

1 81 79

2 62 78

3 20 77

4 0 74

10 67

30 65

(1)分析上述数据,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解释这么多细胞有核部分的死亡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于细胞培养的培养液除含有水分、无机盐、糖类、维生素以及氨基酸等之外,通常还要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特性控制中心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细胞核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是不可缺少的(2)实验过程中人为因素对细胞造成了伤害,导致部分细胞死亡(或是细胞的正常衰老死亡)(3)动物血清(4)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

例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巴氏小体存在于雌性哺乳动物细胞中,是指在分裂问期细胞核中呈凝缩状态不活动的x染色体?(雄性个体的细胞分裂间期无巴氏小体),可作为雌性细胞的标记。体外培养的二倍体细胞的增殖能力反映了它们在体内的衰老状况。为了探究细胞衰老的原因,某科学家进

实验方法细胞增殖情况备注

实验1 单独培养A 增殖次数多

实验中所

需条件相

同,并且

都能满足

细胞增殖

的需要单独培养B 增殖次数少

混合培养A和B 增殖情况与单独培养时相同

实验2 将去核的A与完整的B融

合后的细胞进行培养

不能增殖

将去核的B与完整的A融

合后的细胞进行培养

增殖旺盛

实验3 从胎儿肺得到的成纤维

细胞在离体条件下培养

传代50次

相关推荐: